书城社会科学当代体育与大众传媒
49616100000014

第14章 体育与电子媒介(1)

电子媒介的出现给近代传媒产业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彻底地改变了传媒产业的结构方式。同时由于电子媒介的出现,媒介与体育的融合趋势大大加快,给传媒产业和当代体育都带来了体制和产业结构的变革。

所谓电子媒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电子媒介包括所有以电子技术为基础的传播媒介,如电话、电报、广播、电视、手机等。而狭义的电子媒介仅指大众传播媒介,即广播、电影、电视等。本书因考量到电子媒介与体育的融合,把电子媒介的范围限制在广播和电视两种媒介上,因为在当代体育的发展历史上,这两种电子媒介,特别是电视,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一节 体育与广播

广播(Broadcast)指的是通过无线电波或导线向广大地区传送声音符号和图像符号的传播媒介。运用无线电波传送的称为无线广播;运用导线传送的称为有线广播。广播包括声音广播(Radio)和声音—图像广播(即电视,Television)两类。我们通常所说的广播,指的是声音广播。

声音广播的诞生和无线电技术的发明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95年,马可尼成功地把无线电信号传出了一英里,此后又进行了许多改进的实验,在1901年的冬天终于实现了跨越大西洋的无线电通信。至此,这位“无线电之父”的伟大发明把人类信息传播技术带入了无线通信时代。在马可尼的无线电技术成功发明后,许多无线电爱好者紧随其后,为了实现声音的远距离传递,不断进行声电转换的实验。他们的努力最终使声音在空中的传播成为现实。不过,早期广播在发明以后,一直只是无线电爱好者们之间小规模交流的“有趣玩意儿”,直到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广播才显示出它惊人的威力。一战结束后,作为社会事业和大众媒介的广播逐渐兴起,20世纪20年代,第一批正式的广播电台开始播出节目,到30年代迎来了它的黄金时代,成为改变20世纪面貌的一大电子媒介。

一、广播的传播手段和传播特征

广播是诉诸听觉的传播媒介,声音是广播内容传播的手段。

广播中的声音符号形式包括:人类语言、音乐和音响三种。语言是广播声音符号的主要成分,广播主要依靠它来传播信息。有声语言可以是播音员的声音,也可以是新闻人物、事件现场人物的声音等。人的声音除了能说明信息、表达感情外,还具有真实、可行、感染力强的特点。音乐也是广播声音符号的重要部分,虽然音乐不能像语言那样具体地描绘事物,但是却十分擅长表现情感。在广播节目中,音乐起着重要的烘托和表现作用。此外,音响是广播声音符号中最具广播个性的一种,它包括自然界及人类行为的声音等。音响的运用可以增强广播的现场感、立体感、真实感,使听众有身临其境之感,亦能增强感染力,渲染气氛。

与其他媒介相比,广播作为典型的声音媒介有如下几个特点:

广播是听觉媒介。广播所使用的符号较为单一,就是通过声音符号诉诸人的听觉来传播信息,这是广播最根本的特点。声音的传播包括人类的有声语言、音乐和其他声音,使用声音进行信息传播具有极强的引起联想、创造形象的能力。人们通过听觉获知外界信息,同时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听觉形象。声音不仅能够表情达意,还能渲染情绪,甚至可以是一门艺术。

广播就是将各种声音组合起来,以节目的形式传递给听众,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弥补视觉上的缺陷,广播节目需要发挥各种声音的组合作用,使传播效果最大化。

广播的时效性较强。广播利用电波传递信息,其速度可以达到每秒30万千米,从技术上决定了广播的传输速度是相当快的。与报纸和电视相比,广播的制作、传输、接收环节较少,过程比较简单,因此广播的时效性很强。另外,一旦遇到重大事件,广播可以随时插播,甚至可以现场直播,节目的灵活性和直播的易得性都比电视更胜一筹,这就使广播可以对实际发生的新闻进行零时差的播报。

广播的保存性较弱。广播的传播内容以声音的方式存在。声音是转瞬即逝的,听众只能一次性地接受和解读它,如果没有专业的设备,不进行专门的准备,人们很难将广播的内容保存下来。因此,听众对广播的内容往往难以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那些内在逻辑复杂的事件和抽象、艰深的专业性内容,听众往往不易听懂。人们无法像阅读报纸一样对它进行反复阅读和逐字推敲。

广播的选择性较弱。广播是时间性的媒介,按照时间的线性顺序进行传播,听众只能沿着时间这条线顺序收听,而无法在同一时间内灵活地选择节目内容。

由于广播的以上特点,与其他传播媒介相比,广播在传播活动中表现出时效性和便捷性的比较优势。

广播的时效性很强,它能够即时传递正在发生的情况,使人们能随时跟上事件发生的进程,获得最新变动的信息。时效性的特点使广播在传播体育比赛即时消息时,可以发挥出巨大的作用。广播的时效性使听众能即时跟上最新的体育赛事情况,能在第一时间获知比赛结果。广播时效性的特点给当代体育的传播模式注入了新的生命,把广大体育爱好者和运动赛事紧密地联合在一起。

此外,广播所具有的伴随性是其他任何媒介都无法比拟的。人们在收听广播时可以同时从事其他活动,而报纸、杂志、电视、互联网都无法做到这一点。尤其是在人们移动的状态下,例如驾驶或乘坐交通工具时,广播都成为最适宜的选择,甚至由此发展出专业分工明确的交通广播。另一方面,由于广播的伴随性,广播可以与新媒体进行良好的结合,受众在使用互联网的时候不能同时看电视或看报纸,但他们却可以一边浏览网页一边听广播。随着mp3、手机等新型广播接收终端的普及,广播的伴随性特点越来越得到发挥。

二、广播对体育的传播

(一)体育广播的发展历程

20世纪20年代,广播的出现对当时只能依靠纸质媒介和现场观看来传播的体育是一个巨大的福音,早在广播诞生之初,体育与广播媒介就因为彼此的需求而融合在一起了。直到电视诞生前,广播作为社会覆盖面最广的媒介,都是受众了解比赛信息的重要选择。

1920年11月2日,广播正式诞生,此后这种新兴的媒介很快在体育比赛中大显身手。美国匹兹堡的KDKA电台1921年第一次为听众提供棒球比赛消息。在足球领域,“1927年出现了英国足球比赛的广播,这是阿森纳队与谢菲尔德联队之间的一场甲级联赛。但听众并不多,因为当时只有200万人获得BBC的收听许可”。不过当时主办方担心广播报道会造成票房收入下滑,一度使联赛现场广播被叫停。1931年BBC曾经通过接力方式报道赛事最新赛况。

奥运会可以说是广播报道体育大赛的一个缩影。1924年巴黎奥运会是第一次使用广播技术的奥运会。不过1924年奥运会和1928年奥运会的广播报道很有限。在那个时期,“因为各广播电台还没有关于无线电波长分配的国际标准(或是一致准则),而且越洋信号传送技术也还很不完善,所以很难对主办国以外的地方进行实况广播”。1932年洛杉矶奥运会本来应该是体育广播大发展的一次机遇,但当时比赛组织者和好莱坞制片商认为广播可能会减少观众去现场,因此,这届奥运会的广播报道只是对比赛结果的简短总结,并且在深夜播出。奥运会上广播报道占优势和大出风头的应是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和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之后,电视报道逐渐占据优势。

中国的体育广播同样有着悠久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商业广播刚起步之时,就有过关于当时运动会的报道。根据上海广播电视志的记载,播送体育竞技消息最早的是上海(亚美)电台。1930年4月,国民党政府在杭州举行中华民国时期第四届全国运动大会,开播不久的上海(亚美)电台为提倡体育,与浙江广播电台联合传播运动会会场消息。同年秋,亚美电台转播在日本举行的第九届远东运动会赛事当天的消息。1934年5月,该台在16时、18时50分、19时50分、20时至21时,一日四次播送在日本东京举行的远东运动会消息,当晚22时35分汇集报道当天各项比赛成绩。随着体育的发展以及国民党政府对体育的提倡,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也出现了体育报道。1933年10月,第五届全国运动会在南京召开。为使“东亚各地均能随时收到关于全运会之消息”,中央广播电台在运动会场“装接专线,随时播送消息”。国民党中央广播电台还经常邀请一些体育界、教育界人士作体育方面的演讲,如时任国立中央大学校长的罗家伦播讲《运动家的风度及球类运动的精义》,时任中央国术馆馆长的张之江讲演《挽救国家复兴民族的先决条件》等。

新中国成立以后,广播事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恢复、改造和新建工作,建立了四级办广播的体制。从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中国体育广播随着中国体育事业以及广播事业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不断发展的历程。1950年底,苏联体育运动代表团访华,分别与北京的京联、学联、体联等各队进行了友谊比赛,这是新中国接待的第一个外国体育代表团。在人们的强烈要求之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这场比赛进行了实况转播,而负责转播工作的是时任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播音组副组长的张之和曾经在1948年全运会上作过广播解说的陈述。他们坐在球场旁边,通过话筒将赛场上的情况描述给广大听众,受到了听众的热烈欢迎。听众们反映:“听清楚了比赛的情况,感受到了比赛场上紧张的气氛,他们欢迎以后继续收听这样的转播。”这一次的实况转播开启了新中国体育实况转播的先河。此外,1955年4月新中国广播史上第一个体育专题节目《体育谈话》也正式开播。

对中国来说,广播黄金时期的30—40年代,是无休止的战争,广播事业很难发展,而新中国成立以后,由于当时特殊社会环境下公营广播体制的特殊性,市场导向的广播一直处于停滞状态。直到1986年12月珠江经济广播电台开播,新的商业广播和专业广播才开始随着改革的浪潮发展起来。“珠江模式”的改革特点是推行大板块主持人直播节目,提倡听众参与,从单向灌输变为双向传播和交流。20世纪90年代到本世纪初,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先后建立文艺频率、新闻频率、音乐频率、交通频率等专业化频率,我国广播开始进行“窄播”和频道专业化的探索实践。在媒介变革的背景下,体育广播跟随广播媒体的发展,积极应对来自各方面的挑战,呈现出一定程度的繁荣。1992年,在巴塞罗那奥运会的报道中,中央台记者首次租用手持电话,在记者席上现场报道了5场游泳比赛、4场跳水比赛以及1场射击比赛,向听众同步描述了中国游泳五朵金花夺取中国首批奥运会游泳金牌的情景,也开创了中央台记者用手持电话进行新闻报道的先河。这样的报道形式正是利用广播媒体便捷、制作简单、灵活方便的特点在争取时效性上取得的成果,真正做到“先声夺人”。

不过,新中国的商业广播在发展之初就遭遇了强劲的敌手——电视,进入90年代以后,又多了互联网这一竞争对手。于是在“各方夹击之下”,我国的体育广播节目和专业体育广播频率虽然一直在不断地提升自己的竞争实力,但在当今现代媒介的竞争中难以取得主流的体育传播媒体地位。

不过,日益发展的新媒体环境反而给已呈现颓势的广播带来一丝生机。近年来,通过收音机在手机、手表、微型收音机等电子产品中的运用及车载电台的传播,人们听广播的机会大大增加,这就极大地提高了广播在社会上的传播辐射力。广播与新媒体的结合逐渐成为广播改革的确定趋势,只是在如何顺利实现改革的问题上,商业广播还需要跨越体制障碍,细分市场,提高技术水平,重新赢回受众。广播的出路显然不能仅仅倚仗媒介的技术偏向,而更应该将广播的内容特点和传播的技术特点结合起来,开辟一条传播新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