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翦将才出众,政治上也极为敏锐,他不会不懂得“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的道理。为了保全身家性命,他会不会功成身退?看来这种可能性也不大。如果有证据,也就是司马迁在写完《史记·王翦列传》后发表的几句评论:
王翦、王贲为秦将,夷六国,当是时,翦为宿将,始皇师之,然不能辅秦建德,固其根本,偷合取容,以至物身。〖HT〗从这段“太史公曰”来看,扫平六国之后,王翦并没有退隐,他被嬴政尊奉为“师”。然这个老师的头衔是虚的,为了保全性命,他只有苟且偷生,迎合、献媚、讨好嬴政,直到他死。
英雄难过美人关
明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清兵大败明师于锦州(今辽宁锦州),俘获明帅洪承畴。
洪承畴乃中原才士,文武全才,对中原军事、政治、风土、人情了若指掌。清太宗(皇太极)久怀吞并中原之心,于是想到用洪承畴作开路先锋,以取中原而霸之。但洪某性情耿直,深知大义,软硬不吃,一味拒绝,且绝食求死尽忠。太宗派了多少能言善劝之士,都无济于事。
消息传到后宫,博尔济吉特欲处理此事,于是召来洪氏亲随金升,刑诱相加,探得洪氏的制命弱点:不怕硬不怕软、不爱财不爱钱,唯最喜欢美女。于是太宗搜罗了美女数十人,前去施“美人计”,但却无一人奏效。洪氏抱定必死之心,眼都不睁一下。
皇后征得太宗同意,决定亲自上场。于是皇后打扮一番,在某日黄昏时节,携一药壶秘密出宫,来到监禁之所,但见洪氏闭目危坐,大义凛然。皇后轻轻一笑,细声柔语打问:“此位是令人久仰的洪将军吗?”洪承畴就有这般怪癖,不怕刀枪弓箭,唯独禁不住女人的声喉婉转、吐气如丝。这不,在不知不觉中竟睁开双眼,见一绝色美女,心里一动。但仍正色问道:“你是什么人?有何事?”皇后媚笑一下,柔声说:“不用管我是谁,我只是来救你逃出苦海的。”洪氏牙一咬,心一横,道:“不用劝降!我心如铁石,请闭嘴勿言。”皇后莞尔一笑:“将军差矣!我佩服将军英武不屈、忠贞不二,我不是来劝降的。”洪氏疑惑起来,盯着皇后问:“那你要做什么?”皇后笑答:“将军不是要以死殉节吗?要死,绝食不是好办法。绝食而死,需七八日。未死之前,饿火中烧,心潮汹涌,千思万想,愁思满胸,委实难耐。不如来个痛快,一死了之!我今已带来煮好的毒药,若将军真心想死,就请饮下去!”洪氏经不住她这一捧一劝,忙说:“好,好!我喝!死且不怕,何惧毒药!”于是接过壶来,张口狂饮。不料气急呛咳,喷了那女人一身。洪氏自觉不妥,忙以手相拭,与那女人的手碰个正着,直觉似被电流击中,浑身上下热躁难耐。头晕目眩之中,只见那女人向他点头微笑,于是,情不自禁,扑将过去……第二天天将亮,这位不畏酷刑刀枪的抗清英雄竟被清太宗皇后牵着手,顺从地到大殿参见清太宗,做了清人的“长鬼”。
太宗皇后看透了洪承畴那刚正不阿的外表掩盖下的心灵污点,利用洪氏性格中刚直与好色这看似互为矛盾的两种特点,略施手腕,巧用催情药,就制服了这位钢骨铁汉。
明末大将洪承畴就这样被清太宗皇后博尔济吉特得“情”而“制”,使之变节。
说破齐国修书退秦军
苏代,东周洛阳(今河南洛阳东)人,是曾佩六国相印的苏秦之弟,战国时有名的纵横家。苏代善于学习,研究形势,奔走于各国之间,成为当时的合纵连横发动者、组织者。由于各国之间的矛盾复杂,形势变化无常,政局动荡不定,合纵连横的基础也就不稳固。但是,苏代还能驾驭风云,掌握主动权。特别是提出以楚、魏为援国,共制齐、秦的主张;为燕国游说诸侯,约请诸侯合纵,在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于各国力量不断发生变化,在七国中不论强国或弱国都在寻找自己的盟友,目的是为壮大自己,排斥打击异己。当时,齐国和赵国是燕国的仇敌,经常发生矛盾和战争;而楚国和魏国是燕国的盟国,互相友好往来不断,关系比较密切。燕王为了对付齐国,就派苏秦出使齐国进行离间活动,使齐王与大夫互相猜疑,制造紧张气氛,从中取得齐宣王信任,并命为客卿。齐宣王死后,齐泯王即位,苏秦因与大夫争宠,被人暗中刺杀。苏秦死后,他离间乱齐的阴谋暴露了,引起了齐国对燕国的极大仇恨,誓言要报复燕国。燕王哙觉得势单力薄,缺乏与齐抗衡的信心,担心有覆国的危险,听信鹿毛寿的花言巧语,竟把王位让给子之。公元前314年,燕子之为王第三年,朝廷官员和百姓对子之不满,国内出现动乱,几个月里,死亡几万人,百姓惊恐不安。齐国乘乱出兵占领燕国达三年之久。
公元前312年,燕国军民纷纷起来反抗,齐军被迫撤出燕国。于是,燕人立太子平,就是燕昭王。昭王即位后,决心复兴国家和报仇雪恨。有一次苏代去拜见昭王时说:“我听说大王睡不好觉,吃不好饭,常常想着如何报齐国的仇。”昭王说:“我对齐国有深仇大恨,想报仇。齐国是燕国的仇国,我想攻打齐国。但是,我感到燕国国力还疲惫,力量不足。”苏代分析了燕国的情况后,着重就对齐国采取什么策略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燕国弱小,国力不足以与齐国单独抗衡,只有同别国结盟,才有可能打败齐国。”同时,指出:“齐国由于连年征战,人力、财力明显不足,一定很贪财了。国王应先派去人质,主动与之和好,再送珍珠、绸绢去贿赂齐王和亲信。这样,齐国就不会把燕国放在眼里,而去攻打宋国了,待之不攻自破。”
于是,燕国在长达二十年的时间里,表面上对齐友好,背地秘密与各国来往,结成广泛同盟,耐心等待报仇的时机。当齐灭宋后,国力逐步衰竭。公元前284年,燕组织一次同盟国对齐国的重大进攻。燕派乐毅领兵,统帅燕、秦、楚、赵、魏、韩六国之兵攻齐。结果齐军大败,燕军乘胜前进,长躯直入,一举攻占了包括齐国都临淄在内的70多座城池。齐国一败涂地,国王被杀,这在战国史上是很少有的。
楚国地处南方,淮河和汉水流域有许多小国,在春秋后期战国初期,楚国不断在这些地区灭掉一些小国,有数十个之多。可以说,战国时楚灭的国家最多,疆域也最大。公元前307年,楚国发兵围攻韩国的雍氏城(今河南禹县),形势万分危急,韩军冒死昼夜抗击,打退了楚军的数次进攻。因连日抵抗,韩军人力、物力消耗极大,就向西周征调军需物资。周王室只占有王城洛阳附近相当于现在十多个县的一片土地,人口不多,力量微弱,物资不足,无法满足韩国的需要。为此,西周君深感忧虑,坐立不安,夜不能寐,询问苏代有什么好办法?苏代笑答:“我自有良策,不但能使韩国不向您征调兵甲、粮草,而且还能为您白白得到高都(今河南洛阳南)的土地。”西周君起身忙对苏代说:“倘能如此,我愿将国家托付给您管理。”
于是,苏代出使韩国,见到韩相国公仲侈时问:“您知道楚国昭应所说的话吗?昭应曾劝楚王说:‘韩国已被战争拖得精疲力尽,现在国库空虚,粮食匮乏,民心相背,哀鸿遍野,没有办法坚持下去了。如果乘此饥荒之际发动进攻,不出一个月就能拿下韩国。’如今兵临雍氏城下已五个多月,仍然没有攻破,这足以说明楚国缺乏足够的力量,攻打雍氏城的事应慎重考虑。楚王开始对昭应的意见置之不理,而您却向西周征兵甲、调粮草、济危困,这不等于把韩国的内情明白地告诉楚国吗?昭应要是知道这些情报,肯定要劝说楚王增兵攻打雍氏城,那么,雍氏城就指日可破了。”公仲侈觉得苏代说得有道理,后悔已派出向西周征调军需的使者,无法挽回了。苏代又说:“还来得及,您可以把高都送给西周嘛。”公仲侈满脸不快地问:“为什么呢?我不向西同征调兵甲与粮草已经是给面子了,无故把高都送给西周是什么意思?”苏代答:“您慷慨地把高都送给西周,西周一定会很感激,必然投靠韩国。楚国知道后也会发怒甚至烧毁周的符平,与西周断绝往来,这是以损失高都为代价而换取一个完整的西周,何乐而不为呢?”对此,公仲侈不禁拍手称赞:“妙计!妙计!”当即决定不再向西周征调兵甲和粮草,主动把高都的土地割送给西周。果然不出所料,西周转变了态度,积极协助韩国抗敌守城。楚军由于久攻不下,无奈只得撤兵回国,从而保住了雍氏城。
在战国中后期秦国的发展史上,穰侯魏冉是一位颇有影响的人物。他的姐姐是秦武王后,秦武王死后称宣太后,她和惠文后的儿子争王位,各不相让,异常激烈。结果,魏冉从中帮忙立了宣太后的儿子为王,这就是秦昭王。昭王即位后,对魏冉很器重,言听计从。魏冉自恃功高,不可一世,多次率兵对外征战,屡建奇功。
公元前273年,穰侯魏冉与将军白起等率秦军进攻赵、韩、魏三国,一举夺取赵国的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南)。接着穰侯为拉拢赵国,又把观津退还给赵国,同时增派四万秦兵到赵国,准备共同对齐国宣战。齐襄王闻讯后,惊恐不安,焦急万分,即召谋士苏代商量对策。苏代显得很沉着,不慌不忙对齐襄王说:“大王不用着急,待臣修书一封,与穰侯陈说利害,或许可阻止他们进犯齐国。”齐王听后甚为高兴,即令苏代写信退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