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事兵法
49618900000011

第11章 提高办事能力必须提高自身素质(10)

美方代表讲完后,征求日方代表的意见。日方代表恍若大梦初醒一般,说道:“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一轮会谈结束。

几星期后,日本公司换了另一个代表团,谈判桌上日本新的代表团申明自己不了解情况。

美方代表没有办法,只好再次给他们介绍了一遍。

谁知,讲完后日本代表的态度仍然不明朗,仍是要求道:

“我们完全不明白,请允许我们回去研究一下。”

于是,第二轮会谈又告休会。

过了几个星期后,日方再派代表团,在谈判桌上故伎重演。唯一不同的是,这次,他们告诉美方代表一旦有讨论结果立即通知美方。

一晃半年过去,美方没有接到通知,认为日方缺乏诚意。就在此事几乎不了了之之际,日本人突然派了一个由董事长亲率的代表团飞抵美国开始谈判,抛出最后方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逼迫美方谈判全部细节,使人措手不及。

最后,谈判成这一项明显有利于日方的协议。这场谈判能成功的关键在于一句俗话“会说的不如会听的”,听出门道再开口,而开口便伤对方“元气”,不很高明吗?

在生活中,我们有时故作“迟钝”未必不是聪明人,“迟钝”的背后隐藏着过人的精明。有人推崇一种“大智若愚”型的艺术——意即在商业活动中多听、少说甚至不说,显示出一种“迟钝”。其实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最大的利益。少开口不做无谓的争论,对方就无法了解你的真实想法;反之,你可以探测对方动机,逐步掌握主动权。

这时候的沉默,实际是“火力侦察”。

老一辈人总是谆谆教导我们:“话到嘴边留半句,不可全抛一片心。”传统的中国人,代代相袭,格守着“言多必失,语多伤人”、“君子三缄其口”的古训,把缄口不言奉作练达的安身处世之道。今天,我们亦应谨记这些古训,该沉默时一定要三缄其口。沉默,是一种态度,沉默,是一种特殊语言。沉默,也会赢得百万金。

五不卑不亢好做人:提高心理素质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之所以不会办事,一办事就“砸锅”,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的心理素质不过硬。心理学研究发现,在这些人的身上,经常在自我认识上贴着具有消极作用的“小标签”,以此证明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如:

“我害羞”;“我胆小”;“我害怕”;“我不敢见陌生人”;“我记忆力不好”;“我厌倦一切”;“我脾气挺犟”;“我容易紧张”;等等。

心理学认为,上述这些标签有两种来源,一种来自他人,当一个人还是小孩时,他人便给他贴上了一些或者一个标签;另一种来自他自己,由于害怕艰难困苦,而给自己贴上去的,以证明自己天性如此,难以改变。

这样消极性的标签,无形中成了自己人际交往与办事过程中的障碍,使自己不想逾越,为自己的失败找借口。长期在这种标签下生活,就把自己掷到了害怕办事、不会办事的陷阱之中。所以,要学会办事,要进行人际交往,必须首先为自己摘下这些消极标签,跳出这些心理陷阱。

怎样才能摘下这些心理面具,开始积极的人生呢?我们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克服自卑心理

在心理学中,自卑属于性格上的一个缺点。自卑,即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作出偏低的评价,总觉得自己不如人,悲观失望,丧失信心。在社交中,具有自卑心理的人孤立、离群、抑制自信心和荣誉感。当受到周围人们的轻视、嘲笑或侮辱时,这种自卑心理会大大加强,甚至以畸形的形式,如嫉妒、暴怒、自欺欺人的方式表现出来。自卑是一种不健康的心理,是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实现理想或某种愿望的巨大心理障碍。自卑的人往往都是失败的俘虏,被轻视的对象,严重的自卑心理还能导致一个人颓废落伍、心灵扭曲。

造成自卑心理的原因,因人而异:

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思想认识方面的,如对自己的期望不高,或者相反,期望过高,不切实际;

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生理素质方面的,如五官不端正,过胖、过瘦、过矮、口吃、身体有残疾、缺陷等等;

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社会环境方面的,如出身农村,经济条件差,学历低,工作环境不好,家庭或单位的影响,等等;

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性格气质方面的,如内向。孤僻等;

有的人自卑心理的诱因是生活经历方面的,如情场失意,当众出丑,被人嘲弄,等等。

克服上述自卑心理,自然也要因人因事而异。下面介绍一下具有规律性的、被实践证明了是行之有效的克服自卑心理的一些方法:

第一,克服由于思想认识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正确认识、恰当评价自己。

形成自卑心理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和对待自己,因此要改变自卑,须从改变认识入手。要善于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成绩,不要把别人看得十全十美,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要认识到他人也有不足。

例如,可以这样做试试:经常回忆那些经过努力,做成功了的事情;对一些做得不对的事情,进行自我暗示——不要紧,别人也不见得就能做好,自己再努力一把也许会把事情做好。

另外,注意发现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每个人总是以他人为镜来认识自己,也就是说人们总是根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自我评价的。如果他人对自己作出较低的评价,特别是来自较有权威的人的评价,就会影响自己对自己的认识,自己也低估自己。因此,要注意捕捉他人对自己好的评价。事实上,不会所有的人都对自己作较低的评价,赏识、了解、理解自己的人总是有的,关键是要自己去用心捕捉,将捕捉到的好评价作为自我评价的系数,以增强自信心理。

第二,克服由于生理素质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正确补偿自己。

人身体是具有“用进废退”功能的:盲人失明,耳朵就特别灵;腿有毛病,手就特别灵巧。所以,当你因生理有缺陷就产生一种不如健康人的自卑感的时候,可以这样想:虽然我的眼睛看不见,但我的耳朵比你灵,单就生理素质看,咱俩也是等量齐观的,我并不比你矮半截。

其实,人是靠心灵称雄的。具有办事能力强者,是有修养、有知识的人。一个身体健康的人,如果头脑空虚,那他不过是空有躯壳;一个病残的人,如果内心世界丰富,正如阴暗背景的闪光,更显得耀目,更能得到人们的爱戴。问题是,首先要自己看得起自己,然后才能希求不被别人轻视。

第三,克服由于社会环境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

在社会中,农村人与城市人、较富裕的与生活条件较差的人、学历高的与学历低的人,在人格上是完全平等的,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不应该有天然的优越感与自卑感。自然的生活环境,与人们的修养、知识、能力没有内在的、必然的、绝对的联系。城市人不一定就比农村人水平高,生活条件较差的人不一定就比有钱的人能力差,无学历的人不一定就比有学历的人能力低。不能背上矮人一头的包袱,要在交往中去焕发自己的风采。

有人因工作环境不好,从而产生一种自卑心理,即职业自卑感。例如,有些清洁工、殡葬工、煤矿工等,觉得自己的职业不如别人,因而在与人交往中,不愿谈及自己的职业,甚至不愿报出自己单位的名称或工种,以免别人瞧不起。要克服这种职业自卑感,就要学会保持心理平衡,明确“职业无贵贱”的思想,从比较中认识自己,根据自己的条件,提出心理要求,并经常及时地对自己的要求进行反思和调整。

有人生活在这样一种环境中,重要任务,重要交往活动都由他人包办代替了,他的父母、师长或团体领袖不要他承担独立的交往办事任务,这就促成了他安于现状、依赖他人的个性。如果他心目中的权威人士,如父母、师长、团体领袖认为他缺乏办事能力,那他也就会乐意接受,并潜移默化地适应了周围的环境,对办事缺乏信心。

克服这种自卑心理,就是要增强性格的独立性,摆脱人们尤其是权威人士对自己的成见,使自己在交往中日益成熟起来。

第四,克服由于性格气质方面造成的自卑心理,即克服内向性格和性格孤僻。

在社交方面,内向性格较之外向性格则有更多的消极因素。例如,内向性格的人不喜欢把自己的悲欢告诉别人,他们宁愿独自去忍受或享受,这就容易进入激情状态,使意识的控制作用降低,使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不能正确评价或控制自己的行为,等等。

要使内向性格逐渐变得外向些,一要积极适应和改造环境,环境作用于人,使他的性格变化。可以多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主动与别人接触。二要自我调节并解决心理冲突,要学会渲泄,把苦闷向他人谈一谈,排解掉,使心情变得轻松愉快。三要培养多方面的兴趣和爱好。兴趣广则交际广,又会学到许多知识,培养出多种才能,这样有益于活泼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第五,克服由于生活经历方面所造成的自卑心理。

人们在遭受挫折后,可能会产生各种反应,或反抗,或妥协,或固执。有的人由于感受性高而耐受性低,挫折会给他们以沉重的打击,从此变得自卑起来。当你在办事过程中,受到别人的冷落和嘲讽时,不要回避,不要气馁,要冷静地分析失败的原因,采取积极的态度。用笑脸去迎击悲惨的厄运,用自信的勇气承受遭到的不幸。

2.克服社交恐惧症

有些人由于缺少社交经历,在与人交往办事过程中,特别是在大型的集体活动中,总是产生一种恐慌害怕的心理。比如,不少人害怕在人多的场合下讲话,怕在公共场合讲话,而不愿意接触人,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不愿求人办事,与人共事,这就是一种社交恐惧症的心理疾病。要克服社交恐惧症,应该注意从下面几个方面去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

第一,弄清楚自己到底恐惧什么,它构成什么威胁。社交恐惧者虽然一遇到交往就沉浸在恐惧和忐忑不安中,但由于无意识地回避恐怖对象,实际上他们很少正视自己所恐惧的东西,因此这种恐惧往往表现为一种莫名其妙的感觉。而一旦正视了它,也许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并没有什么具有针对性的内容。嘲笑、冷落、讥讽、暴力,这些情况每个人在交往中都可能遇到,但在正常情况下却一般不会遇到。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这些对每一个具体的人没有特殊的威胁性。不过在与人交往之前,做好一定的心理准备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搞好交往的前提。

第二,排除自我意识中的消极因素,也就是改变不利于交往的气质因素。抑郁质的人一般对自己的举止言行特别敏感,生怕在交往中失态遭人品评、嘲笑,因而在交往前就受到自己所构想的外界压力,这就自然使自己在交往中异常紧张,导致口齿不清,逻辑混乱,手足无措。克服这种社交恐惧症,在开始交往时,你只考虑自己该怎么做和怎么说,而不会顾忌别人的反应,这样在心理上就居于主动地位,有利于形成交往过程中的心理良性循环。

有些人一见生人就脸红,感到心理很害怕,说话紧张,嘴里说的和心理要表达的相距很远,这种社交恐慌症即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害羞。害羞有三种类型,一是气质性害羞,即气质比较沉静,说话低声细语,见到生人就脸红,甚至常抱有一种胆怯的心理,举手投足,思前想后,顾虑重重;二是认识性害羞,造成这种害羞的主要原因是过分注重“自我”,患得患失太重,生怕自己的言行被人耻笑,因而老是受环境和别人的言行支配,缺乏主动性,久而久之,便羞于与人接触,更羞于在公开场合讲话;三是挫折性害羞,这种人以前并不害羞,但由于种种主客观原因,连遭挫折,变得胆怯怕生,消极被动。可以采用以下的方法来克服害羞的社交恐惧症:

(1)树立丰富性动机。要明确社交是增长才于、了解人生和社会的有效途径,同时也是一项现代人不可缺少的生活技能,这样就能从动机上由“缺乏性动机”转变为“丰富性动机”。具有丰富性动机的人,能理解环境,解决难题,参加各种活动,探索环境中的新异变化,能从同别人交往中得到欢乐,自尊而自信,善于自我表现,就能由惧怕社交到热衷社交。

(2)善于寻找外部刺激。怕社交,主要是怕缺乏处理棘手问题的能力。一个人不知道怎样击退威胁,当然就惧怕威胁了。因此,不妨主动地寻求外部的刺激,以培养和锻炼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这里,最重要的是要鼓足勇气,敢说第一句话,敢于迈出第一步。当你迈出了第一步以后,就会感到,这道障碍也不过如此,很容易克服。害羞的坚壁就被戳穿了,你就会在积极交往的成功中受到鼓舞。

(3)多一些自信心,少一些虚荣心。在交往中,即使遇到比自己强的人,也不要缩手缩脚,要敢于把自己的能量释放出来。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你的长处有可能正是别人的短处。如果你能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客观的评价,提高自信心,你就会在人们面前落落大方,潇洒自如。

3.学会控制情绪

有一个政党的领袖,正在指导一位准备参加参议员竞选候选人,教他如何去获得多数人的选票。

这位领袖和那人约定:“如果你违反我教给你的规则,你得被罚款十元。”

“行,没问题,什么时候开始?”

“就现在,马上就开始。”

“好,我教你的第一条规则是:无论人家怎么损你、骂你、指责你、批评你,你都不许发怒,无论人家说你什么坏话,你都得忍受。”

“这个容易,人家批评我,说我坏话,正好给我敲个警钟,我不会记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