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事兵法
49618900000021

第21章 办事通用规则(3)

这种情况,反映了梦想和现实的矛盾。对逝去的爱情多少有点眷恋之情固然无可厚非,但是不珍惜现在的夫妻之爱、家庭之情就太不应该了。况且,对于“第三者”来说,如果是真正爱自己过去的恋人,也要珍视对方现在的家庭、长远的幸福,决不能在旧情难忘的驱使下不顾一切地旧欢重拾。《傅雷家书》中说过:“过去的罗曼史,让他成为我们一个美好的回忆,作为一个终身怀念的梦,我认为是最明智的办法。”过去的毕竟过去了,失去的毕竟失去了,“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这才是现实的态度,正确的态度。

办任何事都是这样,都要从变化的角度来考虑,如果依然按照过去的眼光、想法、办法来处理,必然要四面楚歌。所以,最好的出发点就是一切面对现实。

四办事要因地制宜

因地制宜的“地”包括的内容很多,如社会环境、地域环境、人际环境、办事的场合,等等。为人处事没有一成不变的规律,必须根据环境等各要素的变化,随时变化自己的办事原则、办事方法以及言行举止的姿态和神态,这样才能办好与之相适宜的事情来。

1.要讲究社会环境

前几年,某地的报纸上曾刊登过这样一篇文章,题目叫《“娇气”的外国人》,说美国的郎士杰夫妇在中国的某一地投资建厂。在办理这一系列事情的过程中,因受不了地方政府的层层叠叠的批复手续,以及不送红包、不请客就办不了事的人情关系,郎士杰夫妇叫苦不迭,穷于应付,已准备打道回府了。

这件事情说明了中美两国社会环境存在着差异。一对外国人,因不了解中国人的办事习惯,不懂得也不习惯中国人的工作、生活方式,所以处处受阻,就不难理解了。

中国人讲究入乡随俗。当一种社会风气形成的时候,如果要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要办好事情,就必须迎合这种风气,如果逆风而上,与社会风气和潮流反其道而行之,就会失去朋友,失去帮助。下面的两个大学生的故事会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张君是学经济的,大学毕业后,分配在省城的一所大学里教书,虽然已在省城安家立业,但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每一次回家,他的心灵就被震撼一次,改革开放这么久了,家乡的山依旧荒芜,乡亲们的生活依旧贫困。

张君决心为家乡闯出一条致富之路。他毅然辞去大学的教职,回到家乡承包了40亩荒地,开始建造他的示范农场。

可是,万万没有想到,不到两个月,他就和干部们发生了冲突。一次,因为干部吃吃喝喝,张君当面提了意见,他坦诚地说:“论辈分,你们都是我的叔叔大爷。群众生活这么苦,干部不应该这样多吃多占。”干部们一愣,多少年了,还没有人敢当面说他们的不是呢。他们手捏酒盅,小声议论说:“这后生,读了几年书,就翘尾巴!”

又一次,因为干部们按亲疏远近划分宅基地,张君去找干部评理,又一次得罪了干部。

张君动用自己的全部积蓄,在山上盖起了石屋,开始了农场的建造。可是,他遇到了一连串的麻烦:实施计划需要的炸药,要干部开证明才能购买,他受到了无端的刁难;农场需要资金,他又遭到干部的冷眼……

有人劝张君,为了你的事业,去找干部服软认错,以换得他们不再刁难,或是给有实权的部门送点礼,换取贷款,否则你将一事无成。张君却口气强硬:“做人要有人格,我绝不向落后的行为卑躬屈膝。乌七八糟,见不得人的事我不干!”

后来,张君的妻子仍远在城市,母亲也因儿子“不通情理”而客居他乡。张君孤零零地守着屋,守着他的农场,守着他的人生梦想。

另一位大学生李君是学工科的,毕业后分配在县城工作。他嫌机关太冷清,主动要求到基层工作,以便实现他的抱负——开发太行山的矿产资源,造福家乡父老。刚出校门一个月,他也有过类似张君的遭遇。那是在建造家乡选矿厂时,李君发现,用来建厂的大部分钢材被领导拿去送人了。他气愤地去找领导质问:“你怎么能拿公有的东西随便送人呢?”领导拍了拍李君的肩膀,开导说:“你呀,刚出校门,不懂得人情世故。搞设计不能死抠实际需求量,还必须把一些人为的损耗加进去,这是大学里学不到的知识。”

李君恍然大悟,不再坚持自己的意见。这样,他安然渡过了自己步入社会的第一个险滩。在领导的眼里,李君能干而又听话。几个月后,他被任命为副乡长。

李君为改变家乡的面貌处心积虑,四处奔波。每处矿产的开发,每一座乡镇企业的建立,都浸透着他的汗水和“智慧”,与此同时,他一次次去做违背自己初衷的事,又一次次地原谅了自己。

人们夸奖李君脑子特别灵活,他挺得意。的确,通过几年的奔波建厂,李君悟出不少“人情世故”。他拉关系、走后门、请客送礼的技巧,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很自然地,李君面前的红灯少,绿灯多。他主持的那个乡,乡镇企业产值和利润年年翻番,乡亲们的人均收入也大大提高,人们对李君更是赞不绝口。由于他突出的“政绩”,3年以后,他被任命为乡长、乡党委书记。又过了2年,他被提升为主管工业的副县长。

李君在大学里立下的志向开始实现了,也可以说,他成功了。可是,李君却苦笑说:“我发现我越来越不像我了。不错,我是做出了一点成绩,可是我失去了许多宝贵的东西。当人们夸我做出成绩的时候,我却在想,是不是在现实生活中青年人要成就一番事业,都要有一个与世俗妥协的过程,甚至以牺牲人格理想为代价?”

李君的提问,需要我们每一个人去思考和回答。当然,书面上的回答和讨论会上的回答,对李君可能是否定的,而现实中,两青年知识分子的不同命运,所得出的结论却是活生生的。这说明,有时在有些地方,要成就事业,要获得成功,要取得领导的支持,群众的支持,不适应社会环境是不行的。

2.要讲究角色变化

一个人生存在这个世界上,工作环境与家庭环境都是不可离开的。从这个环境走入那个环境,你必须完成好角色变换,才能与人和谐相处,才能与人共事,办事。在家庭里你是别人的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到了工作单位中,你仍然以家庭中的身份去对待别人,那你就得做好挨别人打的准备。同样,一个领导干部,在单位里你可以给下属委派工作,指手划脚;若下了班以后,节假日时间,你仍以领导的语气跟下属说话,命令下属办事,那么下属肯定会讨厌你。环境变了,角色身份就要顺应而变。

3.要讲究场合变化

生活中有“当面教子,背后教妻”之说,这就是一种讲究场合的办事方式。因为子是幼小的,是未成年人,无论你在什么场合下教育他,训斥他,都不会损于孩子的身份,而且还能给他以警示作用。相反,如果对待妻子也像对待孩子一样,在众人面前训斥她,则必然会损伤妻子做为成年人的尊严,让她下不来台。

同样,做领导的批评下属,也要讲究一定的场合,有些情况,你可以在大会上指名点姓的公开批评,有些情况,你就得背后找他私下交谈,这样,你尊重他,他反过来也会尊重你。

与人办事,讲究场合非常重要。

不久前,笔者偶然看了一部电视剧的一个片断。故事的大致情节是:一位年轻人过去在农村中受到打击和迫害,不得不出走他乡,并与他过去热恋的一位姑娘挥泪告别。而且一去就是好几年,音信沓无。然而,这位姑娘此时已经怀上了他的孩子。如果等到肚子大起来,在农村可就是一件见不得人的大丑事。在这种情况下,另一位青年一半是出于对她的爱慕,一半是出于同情和帮助,与她结婚了,从而在七个月后,以早产为借口体面地生下了孩子。事情之巧就还在于这位青年过去作为生产队干部,曾执行上级的指示而参与了对那位青年的迫害与打击。几年之后,出走的青年由于在外经商,发了财,也由于政策变化,他高高兴兴地回来了,可万万没有想到的是,他的未婚妻竟然与他的仇人成了家。这打击太大了。由于听信了他人的谗言,这位青年不顾一切地要去与仇人论理。此时,留在农村的小伙子已成为一个乡镇纺织厂的厂长,而且正在召开全厂大会,表彰先进,布置和动员下一步的工作。眼见着出走青年气势汹汹地冲进会场,不由得一愣,心里也腾起一股怒火,心想,他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时候来,不是存心要拆我的台吗,不是故意要给我难看吗?可是,他心头又一想:此时此刻,我当着全厂职工和乡领导的面,与他争辩,即使是有再大的理,也是无理呀!而且会造成极坏的影响。于是,就在出走的青年大声喊出他的名字,紧接着就要兴师问罪之际,他马上非常温和而有礼貌地接过话茬儿,高声向大家说:“这位青年在外面闯荡了好多年,有见识、有经验,今天能参加我们的大会,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并带头鼓起掌来。见此情形,那位出走的青年自然也不好意思再作问罪之举,只好强打笑容在前面坐下来……

看完这段情节之后,笔者不禁拍手叫绝。这真是太棒了。在这种公共场合,这位厂长利用自己的忍让迫使对方或矛盾暂时不能够以某种剧烈的形式得以爆发,化解了一场本来势在必然的冲突。可想而知,有些事情如果以私下的形式,个别的方式去解决,去交涉,可能双方都会比较理智一些,就有可能收到出乎意料的良好效果。

五办事要因势制宜

因势制宜中的“势”,表面上看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却都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其实,势这个概念出现很早,《尚书·君阵》就有“无依势作威,无倚法以削”的话。《管子·形势》篇说:“天不变其常,地不易其则,春秋冬夏不更其节,古今一也。”又说:“无之所助虽小必大;无之所违虽成必败”;“得天之道,虽立不安。”其“大之道”有自然规律的意味,置身于“天之道”的自然势态中,事物将为某种无形的不可抗御的力量所左右和推动,进行不得不然的运动。自然界的物态运动及其节律(比如四季)体现着恒常不变的势,社会生活的运作(包括人与人之间的统属关系,社会的权力结构,指导人们思想行为的模式,乃至国家民族的盛衰兴亡趋向)也往往体现出难以逆转的势。势以一种特定的格局和无形的力推动和制约着事物发展演变的进程,影响着人们的情感和心理,掣肘着人们办事的顺逆成败。

在办事过程中,很多时候事情的发展,不会像预期计划的那样,一切有条有理,顺遂如意。一些突发事件,常常不期而至,如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使我们办事受阻,利益名誉受到损害,甚至生命受到威胁。这时候,最好的办法就是发挥我们的聪明智慧,困势制宜,随机应变,化凶为吉,转危为安。

因势制宜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况。

1.顺势制宜

顺势制宜,就是按照突发事件的势头、情形,顺同发展,将不利情况逐渐诱导使之向有利方向发展。

前面讲过的那位乡镇纺织厂的厂长在开会过程中,处理妻子的旧恋人兴师问罪的手法,就是这种顺势制宜的策略。当时,妻子的旧恋人已闯到会议主席台上,气势汹汹不可阻挡,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会场秩序,而且也使自己处于尴尬境地,使今后的工作受到影响。就在这“火药”即将“燃爆”的一刹那,那位厂长灵机一动,伸出双手,温和而有礼貌地将他迎到台上,化解了一场冲突,不但给自己,也给那位小伙子带来了十分良好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交往、办事,免不了磕磕碰碰,对于那些做法失当,让人厌烦的人或事,运用顺势制宜的处理方法,往往会避免冲突,化解矛盾。

有这么一件事。一位妇女抱着小孩上火车。车上位子已经坐满,而这位妇女旁边,一位小伙子却躺着睡觉,占了两个人的位子。孩子哭闹着要座位,并指着要他让座。小青年假装没听见。这时,小孩的妈妈说话了:“这位叔叔太累了,等他睡一会儿,他就会让给你的。”

几分钟后,青年人起来客气地让了座。

这位妇女之所以能成功,妙就妙在她顺势制宜,对那位年轻人采取了尊重礼让的方法,给他设计了一个“高尚”的角色: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只是由于过度劳累,而无法施善行。趋善心理使小伙子无法拒绝扮演这个善良的角色——确切的说,他也是乐意接受这种方式的。

春节前,上门到各家各户推销“对联”、“财神”画像的人一拨接一拨,扰得心烦。有人对朋友说出这一烦心事。不料,朋友哈哈一笑:“这好拒绝,管保让他痛快走,还不得罪他。”那人一愣,问他:“什么高招?”他说:“你就说你也是推销这东西的,他一听,保证回头就走。”

可见,顺势制宜有许多好处,它能恰当地因势利导,委婉地拒绝,于己于对方都自然和谐。运用这种方法的办事成功率往往很高。

2.逆势制宜

逆势制宜,就是在交际、办事过程中,因对方的有意刁难,或恶意相向,使我们自己处于了窘迫、尴尬、受辱、不利的地位,这时候,就应该逆势而行,针锋相对,以牙还牙。

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婴出使楚国,就是采取这种方法,面对侮辱,反唇相讥,赢得人格和尊严的。

春秋时,南方的楚国一天比一天强大起来,楚王自认为是“南岭虎”,想咬谁就咬谁,所以,齐国虽则是个大国,楚国也不把齐国放在眼里。为了疏通国与国之间的渠道,和善关系,齐王又派晏婴出使南域。

晏婴到达楚国。楚王想借晏婴解气,就传令楚人,尽量羞辱晏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