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49621400000015

第15章 真题解析(6)

具体言之,要追求“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首先需要刚健守正的固本精神。无论是《英雄》还是《梅兰芳》都具有强烈的中国印迹,民族艺术文化的差异不仅体现在文化背景上,也体现在生存状态上,更体现在一个国家,一个社会的人文关怀上。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欣赏者都应该坚持“文化自觉”,加强自己的文化身份认同。其次需要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全球化”艺术文化的传播使得文化艺术多样性得以发展。多样性的统一与均衡,多元文化的共荣共生是构成“全球化”文化艺术的重要基石。“和而不同”的文化精神,要求存在差异的同时也需要追求认同。中国文化需要努力寻找中国特色中所包含的人类永恒主题的东西,表现出不同文化背景下能引起共鸣的元素。采用“全球口味”下的中国气派异域元素文本战略,寻找“和”之接口以及不同文化间的“世界性”契合点。

“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让不同的“文化版图”联结在一起,使“本土化”艺术收获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传播路径。世界性载体,民族性内容,这是一个文化的缓冲地带,既体现本土特性,又突出全球普遍价值。费孝通先生在谈到跨文化传播时曾提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理想观点,这不正是“和而不同”的文化地球村么?

【点评】

本文立意高远,思路清晰,条理顺畅,三个分论点新颖别致,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论据充实、广博,论述流畅有力,能结合作品分析观点,能具体提出中国艺术全球化的思路,这些都值得提倡。

【参考答案4】

短议文化全球化的行动思维

关于文化的全球化问题,出于各种目的已被争论得火热了。著名的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也在他的《社会学》中明确把对全球化的争论分为三种:怀疑论者、超级全球化论者和转型论者,并且对最后一种观点持赞赏态度。那么,我们自己如何站在中国的立场,看待、应对和参与到这个其实已经西方化了的全球化进程中呢?具体措施这里无法多谈,在行动思维上倒是有两点特别值得注意。

(1)提防一种倾向

首先,全球化可以,但不能以西方化为终极归宿。当前所谓的全球化浪潮从一开始就充满了大量的“西方中心论”的腔调,笔者以为:可怕的不是西方中心论,而是“西方中心论”化。西方人以西方文化为中心,可以理解。我们中国人可以吗?我个人明确提出:不可以。这是一个民族身份问题,是一个民族自尊问题,说到底是一个情绪问题。有人说我唱高调,不切实际。试问,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法国人学习二胡吗?我们能接受多年以后向美国人学习中文吗?如果说这两个命题不具有现实意义,那么我们现在能接受中国最早的古琴谱《碣石调·幽兰》的原本今天还存在日本京都西贺茂的神光院里吗?我们现在能接受《女史箴图》珍贵的唐朝摹本仅仅是大英博物馆收藏了2万3千件中国历代稀世珍宝其中之一么?我们现在能接受这些早年被八国联军抢去的象征中华历史悠久的文物回到国内来展览给华人观看,而等我们欣赏、膜拜、感叹完毕后,又再次眼巴巴地看着祖宗的遗物又被别人带回西方吗?

(2)自己发现自己

我们可以看看赛义德在其文化学经典巨著《东方主义》一书中提到“东方化”概念时所说的一句话——“东方被‘东方化’了”,这里说的是东方被西方以西方所建构的东方学东方化了。我认为,在这里不能否认在这种异化的过程中政治、经济所起的强势因素,但是,更值得重视的是该过程中民族自我认同的坚定程度问题。最明显的例子莫过于清华大学尹鸿教授分析全球化语境中的中国电影时所阐述的观点,中国电影要在外国获奖,就必须按照外国评委原先对中国固有的思维模式去拍摄。于是出现了按照西方人认为的中国人喜欢满足偷窥心理而拍摄的电影《菊豆》,该片获得1990年法国第四十三届戛纳电影节的首届路易斯·布努埃尔特别奖,1990年西班牙第三十五届巴拉多里德国际电影节金穗奖,1990年美国芝加哥国际电影节金雨果奖,1991年美国第六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提名。这种迎合西方前见的“自我阉割”式的“走出去”策略,不仅无益,而且有害。相关例子,不胜枚举。无怪乎王岳川教授提出了“发现东方”应当是东方人自己发现东方的观点。

要之,从集体上拒绝思维的西方中心化倾向,并做到自我独立,这在文化全球化镀上了极其浓厚的后殖民色彩的今天,无疑具有相当积极的作用。

【点评】

本文笔法老练、简短有力。两个分论点虽然都是谈的文化全球化要注意提防的两种倾向,但是风格截然不同,论述第一点时金刚怒目,纯以气胜;论述第二点时菩萨低眉,以理服人。同学们平时写文艺评论的时候,可以多多尝试各种风格的笔法,说不定就能发现最适合自己的呢。

【拓展】

谈及全球和本土,涉及的是中西关系,谈及继承与创新,涉及的是古今关系。但有时候,中西关系和古今关系是杂合在一起的,全球化对于中国来说,又会和现代化混合成一件事,文化的全球化,又离不开经济的全球化,这也又会和文化产业挂钩。所以说,文化全球化是一个比较复杂的问题,需要进行多层面的思考。

在回答这种问题时,我们很多同学会陷入假大空、喊口号的泥潭,因为全球化虽然和我们密切相关,可我们却很少静心从文化哲理和中国发展的高度去真正思考过。这也提醒了我们,为考试、为人生、为国家,我们都应当从知识精英的角度去关注我们周遭的世界。

中国传媒大学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统一考试综合考试[艺术学]试题解析

答题说明:答案一律写在答题纸上,不需抄题,标明题号即可,答在试题上无效。

一、填空(每小题1分,共10分)

1.名画《向日葵》的是荷兰画家________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凡·高

【解析】

看到凡·高,就要想到其他印象派人物,莫奈、塞尚、高更等。

2.画风被誉为“吴带当风”的唐代画家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吴道子

【拓展】

曹衣出水,吴带当风。曹是曹仲达,吴是吴道子。

3.我国民族音乐家华彦钧(瞎子阿炳)的二胡代表作________。

【解析】

阿炳的二胡作品总共有三首《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都是其代表作品,都有不朽的艺术价值。当然,从普遍性上来看,当属《二泉映月》了。

【参考答案】

《二泉映月》

4.圆舞曲《蓝色多瑙河》是奥地利音乐家________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小约翰·施特劳斯

【拓展】

还有《春之声》也很重要。

5.清代剧作家孔尚任的代表作是________。

【解析】

南洪北孔是明清传奇的代表性人物,考他们两人中的任何一个都是极有可能的。

【参考答案】

《桃花扇》

【拓展】

洪升的代表作是《长生殿》。

6.《推销员之死》是美国戏剧家________的作品。

【参考答案】

阿瑟·米勒

【拓展】

作为美国戏剧史上的重要人物,阿瑟·米勒必须给予重点关注,其他如尤金·奥尼尔、田纳西·威廉斯等人也要注意。

7.我国影片《天云山传奇》的导演是________。

【解析】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重要人物,谢晋非常重要,填空要准备,名词解释也要准备。

【参考答案】

谢晋

【拓展】

其他作品如《芙蓉镇》。

8.影片《野草莓》是瑞典导演________的代表作。

【参考答案】

英格玛·伯格曼

9.1958年播出的我国第一部电视剧是。

【解析】

电视上的第一都要重视。1958年第一部直播电视剧《一口菜饼子》,第一部电视诗剧《火人的故事》,第一部电视小品《穿花布拉吉的姑娘》,第一部较长的电视剧《新的一代》。

【参考答案】

《一口菜饼子》

10.《悲剧心理学》是我国美学家________的早期代表作。

【解析】

我国美学家宗白华、朱光潜、李泽厚等人的代表著作要知道,著名外国美学家的美学著作也要知道,譬如苏珊·朗格的《艺术问题》,亚里士多德的《诗学》,柏拉图的《理想国》,贺拉斯的《诗艺》,黑格尔的《美学》,康德的《判断力批判》,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品》。

【参考答案】

朱光潜

二、简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赋、比、兴

【参考答案】

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主要表现手法,也是中国古代对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赋”,即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也就是直接铺陈叙述,如“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比”,就是以彼物比此物,也就是比喻之意,比如《鹤鸣》里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来比喻治国要用贤人,这就是比;“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也就是借助其他事物为所咏之内容作铺垫,如《卫风·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就是兴。

2.爱森斯坦

【参考答案】

爱森斯坦,苏联电影导演,电影艺术理论家、教育家。他的电影论著《杂耍蒙太奇》开辟了蒙太奇理论,对世界电影的发展影响及其深远。爱森斯坦的电影理论,在影片的总体结构、蒙太奇、声画框架、单镜头画面的结构、色彩以及电影史等领域,都进行了多方面的开创性研究。同时,爱森斯坦还积极将蒙太奇理论运用至电影作品当中,尤其是其导演的《战舰波将金号》中的“敖得萨阶梯”一段,更是蒙太奇运用的经典之作。爱森斯坦的其他电影作品有《罢工》《十月》等。

3.明清传奇

【参考答案】

传奇,是明清时以演唱南曲为主的戏曲形式。它由宋元南戏发展而来,也吸收了元杂剧的优点,以文人为创作主体。传奇的情节处理更为紧凑,人物刻画更为细腻,角色分工更为细致,音乐上采用宫调区分曲牌,兼唱北曲或南北合套。明后期到清中叶最为盛行,代表作品有汤显祖的《牡丹亭》、洪升的《长生殿》、孔尚任的《桃花扇》。

4.伦勃朗

【参考答案】

荷兰的现实主义绘画巨匠。其画作体裁广泛,擅长肖像画、风景画、风俗画、宗教画、历史画等。代表作有《夜巡》《自画像》。尤其是《自画像》,作品采取强烈的明暗对比画法,用光线塑造形状,画面层次丰富,善于通过捕捉面部表情,揭示人物的内心活动。也因此,伦勃朗成为了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荷兰绘画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人物。

5.节奏

【参考答案】

节奏,是音乐最基本的表现手段,是指音响的长短、强弱、轻重等有规律的组合,它是旋律的骨干,也是乐曲结构的主要因素,能够使乐曲体现出情感的波动起伏,增强了音乐的表现力。从宏观上而言,节奏不仅限于声音层面,景物的运动和情感的运动也会形成节奏。只要是一种有规律的、连续进行的完整运动形式都可视作节奏。这种用反复、对应等形式把各种变化因素加以组织,构成前后连贯的有序整体,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车尔尼雪夫斯基说:“艺术的第一目的是再现现实。”克莱夫·贝尔说:“艺术不是也不可能是再现性的”;“再现往往是艺术家低能的标志”。简析这两种说法的关系。

【解析】

关于艺术究竟是再现外物还是表现内心,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所以,本题的答题思路应当是比较明晰的,先说对再现的理解,再说对表现的理解,最后说自己的看法。

【参考答案1】

艺术本质论古往今来一直争论不休。车尔尼雪夫斯基认为艺术第一目的是再现,这可溯源至亚里士多德对艺术真实的肯定,并认为艺术比现实更真实。而克莱夫·贝尔认为“艺术乃是有意味的形式”则强调了艺术本质为表现的论断。而笔者认为,表现和再现共同构建艺术,密不可分。

(1)艺术之再现

柏拉图认为“艺术是影子的影子”,黑格尔说“美是绝对理念的感性显现”,车尔尼雪夫斯基说“美是生活”,这些都是强调的艺术乃是对外在物的一种再现,尽管再现的对象或是客观精神、或是现实世界。在中国,持“再现论”观点的人也非少数,隋代的姚最在《续画品》中说“心师造化”,唐代画家张璪也认为“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明代公安派代表人物袁宏道说,“善为师者师森罗万象,不师先辈”。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提出文艺要为工农兵服务,要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些也都是强调艺术对外物的依附性。

(2)艺术之表现

然而,与此相对立的艺术表现论则认为艺术的本质是内心情感和主观精神的外化,外部的现实只有经过艺术家内心的创作才会成为艺术。克莱夫·贝尔总结,艺术是有意味的形式,再现是艺术家低能的表现,科林伍德也完全赞同这一点,他认为,任何再现艺术都是名不符实的艺术,是伪艺术。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甚至认为直觉即表现,根本无须外化为形象。美国符号学家苏珊·朗格的“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体系”也强调了情感和主观的重要性。艾布拉姆斯认为,一切艺术品本质上是内心世界的外化。这些都是对表现说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