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考试艺术综合真题解析
49621400000018

第18章 真题解析(9)

9.油画《最后的晚餐》的作者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达·芬奇

【拓展】

文艺复兴三杰历来是重中之重,达·芬奇、米开朗基罗、拉斐尔,这三人的作品务必熟悉。

10.电影《影子武士》的导演是________。

【参考答案】

黑泽明

【拓展】

黑泽明是电影史上的重要导演,他还有作品《罗生门》《七武士》等,都是经典之作。

二、简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戏曲程式

【参考答案】

戏曲程式,是指戏曲的角色行当、表演身段、剧本结构、音乐唱腔、服装打扮都有的一些特殊的固定规则。首先,戏曲演员的角色行当就具有程式化的特点。戏曲一般都划分为生、旦、净、丑等四种基本类型,每种类型还可分出更加细致的角色。其次,戏曲演员的表演动作也具有程式化的特点。不同角色的戏曲演员在舞台上一举一动、一招一式都有相对固定的格式,常用的程式性动作甚至还有固定的名称。以“起霸”这个表演程式为例,为了表现古代将军出征前整盔束甲的情景,必须要分别完成“提甲”“抬腿”“跨马”“理袖”“整冠”“紧甲”等动作,没有这些动作则不能成为起霸。再次,戏曲音乐、唱腔和器乐伴奏也都有一些基本固定的曲牌和板式。各种器乐曲牌都有自己特定的用途,分别用于不同场合,彼此不能混淆或替换。

2.塞尚

【参考答案】

塞尚,法国著名画家,后期印象画派的代表人物,现代艺术之父,是印象派到立体主义之间的重要画家。代表作有静物画《苹果和橘子》《圣维克多火山》《埃斯泰克的海湾》《玩牌者》《穿红背心的男孩》等。塞尚的作品大都是他自己艺术思想的体现,表现出结实的几何体感,忽略物体的质感及造型的准确性,强调厚重、沉稳的体积感,以及物体之间的整体关系。塞尚这种追求形式美感的艺术方法,为后来出现的现代油画流派提供了引导,所以,他也为许多热衷于现代艺术的画家们所推崇,并尊称他为“现代艺术之父”。

3.园林

【参考答案】

园林,是指在一定的地域运用工程技术和艺术手段,通过改造地形(或进一步筑山、叠石、理水)、种植树木花草、营造建筑和布置园路等途径创作而成的美的自然环境和游憩境域。世界三大园林体系,包括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欧洲园林(以法国园林为代表),以及阿拉伯式园林,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和观赏性。中国园林又可分为北方大型皇家园林与江南小型私家园林两大体系。

4.视觉艺术

【参考答案】

视觉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的物质材料(如颜料、纸张、泥石、木料等),通过塑造静态的视觉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与表现艺术家思想情感的艺术。它是一种再现性空间艺术,也是一种静态的视觉艺术,主要包括绘画、雕塑、摄影、书法等。

5.电视电影

【参考答案】

电视电影,是指按照电影的艺术规范和电视的叙事规律来制作,通过电视媒介播放的电视节目类型。基耶斯洛夫斯基的《十诫》、斯皮尔伯格的《决斗》、斯蒂芬·弗里尔斯的《我美丽的洗衣店》等作品都是有名的电视电影。

三、简答(每题20分,共60分)

1.试析艺术中“形式大于内容”的现象。

【解析】

后现代主义大众文化的崛起,使得文化消费成为时代主题,又因文化要进行最大众化传播以获得商业利益,因此,必然要重视艺术中最大众性的功能——娱乐要素的发挥。于是,我们自然能够看到在现代社会中,由于商业机制运作下的艺术复制品,不断制造着繁华的能指,这能指的符号,超越了以往所有时代人类的想象能力,由此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和陌生化震惊,能够最大程度的轰击人类的审美经验,并且由中获得纯形式的感官刺激。

以美国的好莱坞电影为代表,快速剪辑的镜头组接、场面宏大的叙事情节、情色感官的本能刺激,后现代文化的娱乐态度、深度消解无一不使现代受众陷于能指的狂欢当中。于是,伴随而来的,便是文艺批评界的“形式大于内容”的批判之音。

说艺术的形式大于内容,我建议同学们可以立足于当前大众文化的消费特征来说,并结合一些社会批判理论,比如阿多诺、马尔库塞、鲍德里亚等人的观点,会显得很有深度。

【参考答案】

详见2004年论述题的第二题。

2.你怎样看待艺术创作中的继承与创新。

【解析】

这道题问得直白,因此回答得就要干脆。先说继承重要,再说创新重要,最后说说二者的关系。当然,若有自己的个性观点,也可以抒发出来,比如,侧重写继承,或者侧重写创新,都可以。

【参考答案】

学我者生,似我者死

齐白石先生说:“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这句话明确指出在艺术创作中,继承与创新,模仿与创造的问题。“学”是一种继承,而“似”则是一味地模仿。对于这两种艺术创作态度,无论是齐白石先生,还是古往今来众多的名家都证明了:继承与创新是艺术发展的康庄大道,而单纯机械的模仿则必将进入艺术创作的死胡同,难成大器。

艺术创作中继承的精神首先是一种学习,需要一定的模仿。齐白石的虾,徐悲鸿的马也都是参照活生生的虾和马临摹,之后在临摹中形成各自体系。但是这种临摹绝非单纯的模仿和重复。在模仿之后,他们的画笔加入了自己画风的独有特色,使观者一眼便能辨其左右。后人在模仿的时候,刻意追求相同的画风而忽略了自身的情感,即使再逼真、再相像,也只能被斥之为“赝品”,这种无意义的重复不能为艺术世界增加任何价值。西方现代著名作家埃德·施未特就说世界存在着,仅仅复制世界是毫无意义的,我们需要继承,更需要创造。“在真正的艺术作品里,一切形象都是新鲜的,具有独创性的,其中没有哪一个形象重复着另一个形象。每一个形象都凭它独有的生命而生产着。”别林斯基如是说。

东晋画家顾恺之推崇的“传神论”,揭示了绘画艺术的本质在于对人的精神世界的把握,在于对人的内在美的把握。“传神写照,尽在阿堵中”,艺术创作需要传物之神,更需要传我之神。显然,机械模仿是做不到“传我之神”的,只能是传他人之神而非己也。可见,艺术创作中的模仿是必要的,但绝不是依样画葫芦,而是创造性地“再现”,是在模仿的基础上,渗透进作者的情感修养,需要在前人的基础之上,施以个人的艺术风格、艺术感悟,对艺术创作加以创新和超越。这样,艺术世界才永不会枯竭,艺术源泉才会生生不息,源源不断。试想,若我们的艺术世界都是千篇一律的作品,那将是多么悲哀。

所谓“风格即人”,便是说在艺术创作中千变万化的个人风格就是不同创作者自身的反映。这是无法从模仿中复制来的。唐宋名家的诗词隽永,虽都是统一格律,但无论是内容还是风格都各有千秋,绝无复制的痕迹。即使同属婉约派的李清照和柳永,同属豪放派的辛稼轩和苏东坡也各自融情于诗词,读起来各有各的味道。艺术终究是一种超越美,是一种独创的美,不拘一格的作品远比那些“似曾相识”的作品更感染人。刘禹锡在描写秋的时候,大胆写出“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咏叹秋天的美好宜人,这与其他悲秋的情感大有不同。独具匠心的创作成为写秋的独树一帜的创新。这样的创新使读者记忆深刻。

创造是旧经验的新综合。艺术创造更需要“诗人”和“匠人”的综合。诗人的妙悟性灵,匠人的手腕模仿,皆取之,才创造出一幅壮美不衰的画卷。朱光潜先生在《谈美》中说得妙:“诗和其他艺术一样,需从模仿入手,所以不能不似古人,不似则失其所以为诗;但是它须归于创造,所以又不能全似古人,全似古人则失其所以为我。创造不能不模仿,但只是模仿也不能算是创造。”放之所有艺术,此话也颇有深意,艺术创造本身的进步并不在于模仿的逼真,而在于超越前人的创造。如果说“学我者生”,我们不妨大胆预测:“超越我者得永生!”

【点评】

本文客观辩证地谈论了艺术创作中的继承和创新的重要性,并说出了继承和创新的关系及原则,结构合理、论述得当,尤其最后结尾,颇为精妙。

【拓展】

关于继承和创新,同学们最好联系到中国传统艺术的现代传播这个实际问题上,古琴、昆曲、山水画、书法……这些传统的艺术精华今日之传播都或多或少面临窘境,学习知识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所以,平时要对这方面做关注。

3.舒曼说:“在一个美术家心目中,诗歌却变成了图画,而音乐家则善于把图画用声音体现出来。”简析不同艺术形式在艺术表现上的相通现象。

【解析】

详见2007年简答题第2题。

四、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巴尔扎克说:“艺术乃德行的宝库。”请论述艺术与道德的关系。

【解析】

这道题目,可以从A对B的影响和B对A的影响两方面谈,当然,最后可以再深入挖掘一下,艺术和道德虽然密切,但也有区别。

【参考答案】

孔子说韶乐“尽美矣,又尽善也”,而武乐则“尽美矣,未尽善也”,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艺术从形式和内容两个层面分别提出了标准,即形式上求美,道德上求善,这也是古人对艺术承载道德的一种功能性要求。其实,并非只有中国人才自古以来就重视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西方艺术也是如此,柏拉图声称要将诗人赶出理想国,就是认为他们的诗作给年青人起到了负面榜样的消极作用。由此可见,艺术与道德关系是极为密切的。

首先,道德和艺术同为社会意识形态,都受社会现状的决定和影响。道德是社会风貌的主要体现,而艺术则是道德展示的平台和窗口。《诗经》用“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表现民风淳厚,《离骚》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表现文人浪漫,易卜生的《玩偶之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电视剧《渴望》《金婚》,从诗歌到戏剧再到今日之电视剧,几乎无一艺术,尤其是叙事艺术,不在诉说着伦理道德的坚守与突破。

其次,艺术家的道德观会潜移默化地隐射在艺术品中。司汤达在《红与黑》中用于连的形象表达其对复辟王朝与人性野心的谴责,托尔斯泰更希望用《复活》里的玛斯洛娃代表人性和道德复活的希望,小仲马更是直说:“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

再次,艺术是道德的表达,也是道德的补充。枯燥的伦理说教无法感化人,所谓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应当让艺术接受者在寓教于乐的形式中获得审美满足的同时,也获得道德浸染。读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回味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文字魅力的同时,也被保尔·柯察金的坚韧不拔所鼓舞。看完《格尔尼卡》,惊叹毕加索充沛的艺术张力的同时,也被那种充满正义的愤慨情绪感染。这就是艺术的力量,不用言语说教,却已深入灵魂。艺术不仅对于个人道德会有影响,即便对于社会也是如此,电视剧《金婚》向人们渲染了相濡以沫的中国式爱情和家庭伦理,电视剧《蜗居》激起了全社会关于房奴、二奶等社会道德问题的热烈讨论。

最后,艺术不仅传播道德,补充道德,也是一股强大的反叛旧道德的力量。五四时期,鲁迅用《阿Q正传》表现国民的劣根性和渴望改革的思想,用《祝福》塑造了无数和祥林嫂一样被封建思想毒害惨死的中国女人。他用口诛笔伐强烈地抨击了旧道德,推动了中国文化的进程,更让中国人的精神猛然觉醒。同样,莎士比亚、薄伽丘、拉伯雷也正是用自己的文字砸开了中世纪禁欲主义的道德枷锁,有力地推动了文艺复兴。

总之,艺术和道德虽密切相关,却又各自独立,艺术求美、道德求善,艺术重审美,道德重教化,二者是有本质区别的。倘若只重其一,要么沦为纯粹的形式主义,要么落为枯燥的说教工具。只有明确艺术和道德的关系,寻求契合点,才会创造出最完美的杰作。

【点评】

文章结构很完整,分论点也很清晰,论证也尚算充实,在行文措辞上也不错。最后结尾处,发掘了密切关系以外的不同点,形成对比、深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