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守望声屏:论媒体的责任与自律
49625800000020

第20章 论体验式采访

杨继光、刘鸿

一、对体验式采访的基本认识

对体验式采访的定义可以说是五花八门,笔者在查阅多种资料的基础上将其归纳为:体验式采访是指以遵循新闻规律为前提,通过亲身体验,从新闻的视角出发记录某一事件或过程、现象,从而揭示事件真相和本质的新闻采写样式。

记者的个人行为和其所扮演的角色是体验式采访中的两个主要要素,从这两个方面出发,可将体验式采访分为以下两类:

(1)客主式采访。就是新闻事实本来是客观存在的,记者是目击者身份。在这类体验式采访里,新闻事实按照自身的规律发生、发展、结束,记者的行为不对新闻事实产生影响,仅仅是以报道者的身份出现。在这类采访中由于选材大多是受众陌生的事和物,有利于受众了解新鲜事物和更多的信息,满足受众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2)我主式采访。就是记者将欲采访的新闻事件有可能发生的若干情节进行事先策划,然后记者隐去真实身份,成为新闻事件中的行为主体,进行体验式采访。如乔装成普通乘客采访出租车服务。整个新闻是在记者的参与下完成的,没有记者就没有这类新闻。在这类采访中由于记者本人也参与到事物发展过程中,能够更好地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同时也有利于记者将报道写得更具亲和力和感染力。但在这类采访中记者是扮演当事人的角色,记者的个人素养、个人主观倾向甚至偏见就会在某种程度上对事物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二、体验式采访的优劣分析

1.体验式采访的优点

(1)从新闻题材来讲,体验式采访反映的大多是群众关注的社会热点问题,较易引起受众的注意。去年某报社策划组织了“春运·记者与旅客同行”活动,几名记者以旅客身份穿行于各条客运线路,然后将沿途经历、感受记录下来,进行连续报道,既表扬优质服务、遵章守纪的先进客车及有关人员,又揭露少数违规超载、不注意安全等现象。因为它真实、生动地记录了旅客们在旅途中的生存原状,起到了较好的社会效果。这些由于是记者深入现场观察和感受得到的第一手材料,不但可使读者了解“春运”的进展情况,同时也引起有关部门对报道中揭露的一些问题的重视。

(2)从新闻写作上来讲,由于记者亲历新闻事件,与采访对象面对面接触,新闻现场感强,有利于记者将报道写得真实、生动。如某报的《我当了一天送奶工》报道,由于是记者亲身体验后才写出来的,所以特别真实和富有感情。在文章的最后,记者发出感慨:“这个初春的清晨,这个匆匆的背影,会让我更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天。”字里行间充满了激情和波澜,也紧紧抓住了读者的心。又如《纽约每日新闻》记者威廉·谢曼为了揭穿福利医院的骗局,通过体验式采访,写出调查性报告——《一次感冒?一个小时看了三个医生》。因记者亲身体验,得到了大量生动的第一手材料,使得这次体验式采访具有无可辩驳的说服力,最终获得1974年的普利策新闻奖。

(3)从新闻本质上来讲,有利于发挥舆论监督作用,更好地体现新闻的真实性原则。记者在体验中参与舆论监督,通过明察暗访,可以促使问题尽早解决,产生较好的社会效应。这类报道抓住了群众关心的热点和各部门工作的薄弱环节,可读性、可视性强。如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在其栏目一周年志庆之际,别出心裁组织长途汽车队,一路遇“霸”遭“匪”,并将他们的亲身经历公诸屏幕,充分发挥了舆论监督的作用,维护了新闻的真实性原则。

(4)从记者的职业修养来讲,记者深入一线、深入生活,是培养良好工作作风的一个好途径。新闻报道要求“三贴近”,把镜头对准基层,把版面留给群众,关注热点问题,反映群众呼声,推动实际工作,引导社会舆论。这就要求记者深入到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第一线。“体验式采访”无疑是值得倡导的方法。要想出佳作,出精品,必须“沉”下去,到一线抓“活鱼”,抓第一手材料。通过体验式采访,可以使记者尤其是青年记者得到很好的锻炼,有效地提高业务素质。

2.体验式采访的局限性

(1)需要事先策划,故记者有“导演”之嫌。记者的参与是为了获取更有利的事实,而非制造新闻,因此一定要把握住新闻真实性这一底线。一旦越过这个底线,就会变成记者“导演”新闻了,这是新闻事业绝对不允许的。

(2)记者素养的高低限制体验的深度和广度。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的体验不见得完全准确全面,有时难免陷入以偏概全的误区。倘若记者采访原先并不熟悉的行业,把所见所闻不加分析地照单全录,则很可能将事物的本质掩盖在偶然和片面的现象之中。更严重的是记者通过体验式采访写出的“亲身经历”,受众对其真实性深信不疑,极易误导舆论。这就要求记者在体验式采访中,要用全面的、发展的、联系的观点对所获得的材料进行理性分析,从而得出客观、正确的结论。

(3)道德法律约束记者的活动。记者的行为有一定的限制,譬如不能去亲身体验异性按摩、三陪、嫖娼、抢劫、凶杀等行为。有的记者要写三陪,揭露卖淫嫖娼活动,深入“虎穴”是可以的,但必须掌握尺度。因此,记者必须时刻保持法律意识和道德意识,有选择地进行一些体验活动。在体验式采访中人文关怀、科学态度、法理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是记者必须具备的要素。

3.体验式采访写作的缺陷

(1)报道面不宽。目前体验式采访关于交通战线方面的较多,如体验“春运”,直击交通事故,体验“的哥”、公交车售票员的工作生活等。还有就是体验报道送奶工、话务员、网络论坛管理员等。从已涉足的报道来看,大多因体验的时间较短,反映的仅仅是局限在表层的问题,许多深层次问题并没有得到反映甚至根本没有触及。

(2)报道深度不够。体验式报道应当在“体验”二字上做好文章、做深文章,让受众不但能从被采访对象身上学到东西,汲取营养,也能从记者的切身体验中受到启发。而现今有些体验式报道,生活是体验了,过程也交代了,但记者自己的思想体验却落笔不多,分量不重,本该有感可发的不发,本该议论的不议,看不到记者心灵的触动和思想火花的迸发。

(3)形式和角度比较单一。目前的体验式采访写作中大多以“我”的形式出现,而一篇好的新闻报道的基本要求就是客观真实。这就要求记者跳出“我”的局限,加强客观性报道。这样就会使报道更具有真实可信感,从而更具有吸引力。

三、体验式采访应注意的问题和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1.体验式采访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要把握好采访和写作的正确导向。体验式采访因其选材多集中在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热点问题上,故正确把握导向显得尤其重要。在现实生活中,体验式采访在内容上必须严格遵循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对广大人民群众予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使其能领会政策,正确识别事物的本质及真伪,纠正偏激做法。要注意针对执行政策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良倾向,进行选题和选材,通过这些新闻,澄清一些人对党的方针、政策的模糊认识,纠正执行政策中的偏差;针对实际工作生活中出现的热点问题及时进行采写和报道;在内容上大力弘扬先进思想、良好的道德风尚和社会风气,褒扬先进,针砭时弊,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充当舆论的先导。

(2)要强化道德和法律意识。个别记者为了追求片面的轰动效应,刻意暴露他人隐私的事情时有发生,使得体验式采访的可信度受损,这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为此,在实践中,记者要时刻注意法律和道德制约,不能借口采访,侵犯公民的合法权益。目前,我国的新闻法尚未出台,记者的职业行为尚无明文规定,但有些界定已约定俗成。新闻记者作为一个普通公民也有责任来维护公众利益。另外还要注意不要披露企业的商业秘密,因为报道商业秘密是违法的。

(3)要防止角色错位。面对报道对象,记者要尽可能客观、公正地报道新闻事件。记者扮演的角色不是随意的,记者不能冒充政府工作人员,借处理政事获取政务新闻;不能装扮成军事机关人员,获得军事资料和军事新闻;不能扮成违法犯罪分子,获取犯罪新闻;不能改变其固有的自然性别角色,而深入到另一个性别世界采访。

(4)要把握好“度”。记者的体验式采访是亲自参加某一事件全过程,是亲身体验某一行业的酸甜苦辣,并在体验过程中进行采访。由于在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往往是事件参与者,因此要注意抛开一些枝节性材料,围绕报道目的展开采访,不被芜杂的事实材料所左右,把采访和报道控制在一个合理的“度”的范围内。

2.体验式采访中记者应具备的素养

(1)记者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情感调控能力。体验式采访因体验而获得感受,因感受而引起情感上的变化。记者做体验式新闻报道要对新闻事业和人民大众有强烈的、真挚的爱心。没有对事业的爱心,报道就不会产生强烈的责任感;没有对人民的爱心,缺乏优良的道德品质,就无法对采访者和采访事件投入真情实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情感是带有鲜明倾向的,而新闻报道则要讲究客观性。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矛盾,就需要记者在体验过程中善于控制情感,把握好情感的导向性,力求使自己的情感与尊重事实的客观性相结合,进而强化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提高把握客观事物的正确程度,写出新闻精品。

(2)要求记者具有较强的透视力和预见性。体验式采访与普通采访的一个重要区别在于,它预先已知采访对象、采访地点甚至采访的主题,因此记者做好选题策划后在体验实践中应有较强的透视力和预见性。所谓透视力是指能清楚地看到事物本质的能力。预见性则是指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预见到未来的事情,要做到能“钻进去,跳出来”。透视力的强弱及预见性的准确与否都会直接影响记者的体验效果,影响作品的优秀程度。

(3)要求记者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在体验式采访过程中常会遇到一些特殊情况。此时,记者自身所具有的应变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在体验式采访的过程中,有时记者饱受苦难,如果不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采访失败不说,生命有时都有危险。

(4)记者要有深入采访的作风。体验式采访的选题往往涉及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而社会热点问题的报道又往往涉及社会方方面面的矛盾,这就要求记者在报道这类新闻时既要考虑群众利益、群众心理,又要考虑社会承受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轻重缓急;既要考虑社会的稳定,又要考虑改革和发展;既要释疑解难,又要作出正确的结论;既要导向正确,又要亲切可信。深度报道的难点正是表现在这些“既要”、“又要”上,而攻克难关的钥匙之一,就是记者要有深入采访的作风。目前,有些热点报道,层次浅,分析苍白,论证乏力,针对性和说服力都不强,打不开群众的心锁,重要原因就是采访作风漂浮、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深入群众,深入基层,深入生活,切实转变采访作风,下苦工夫搞好调查研究,是做好一切新闻报道的必要前提,也是当前新闻工作者增强社会责任感、提高职业道德水准的一个紧迫课题。

参考文献:

林如鹏:《新闻采访学》,暨南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蓝鸿文:《新闻采访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唐筱敏:《体验式采访把握好报道的度》,《传媒观察》,2003年第8期。

白庆祥、刘乃仲:《体验式新闻》,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李湖:《体验式采访有情,有用,有趣》,《传媒观察》,2003年第10期。

(作者单位:湘潭电视台、湘潭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