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艳美
随着电视节目的繁荣,播音主持人的队伍也在不断壮大。他们凭借风格各异、精彩纷呈的节目,树立了健康、活泼的声屏形象。但与此同时,一些广播电视节目特别是文艺娱乐节目出现了一股低俗和媚俗之风。作为电视节目中必不可少的主持人,如果把握不当,就很容易从追求通俗变成媚俗,流于庸俗,堕入低俗,从而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因此,对于电视节目主持人来说,如何在保持应有的文化品位的基础上做到脱俗,是值得思考和深入研究的问题。本文探析的角度是电视节目主持人的低俗化倾向及其解决对策。
一、我国电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现象的诸多表现
1.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低俗化现象
新闻类节目主持人最易犯“为播新闻而播新闻”的毛病,给受众一种呆板、沉闷的感觉。与此同时,在播报诸如讣闻、恐怖事件等新闻时,一些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播报形态欠严肃,并没有表现出与新闻相应的神态举止,这就容易给观众一种轻飘飘、不庄重的感觉。比如2003年,某电视频道曾推出一个名为“星气象”的天气播报节目,由妙龄“星姐”作主持。“星姐”身着艳装,躺在沙发上,同时双脚搭在靠背上“秀”美腿,在全国引发了关于“色情报天气”的争论。
2.综艺类节目主持人的低俗化现象
在各类节目中,综艺节目最为观众喜闻乐见。但是一些“格调媚俗、动作低俗”的娱乐节目,也引起了观众的反感和愤慨。受众希望综艺节目主持人的语言贴近生活,交流亲切;渴望应有的通俗和明快,应有的灵活和个性。但某些主持人完全不受控制,以随意性表达方式将“生活语言”不经筛选直接移植于节目中,某些生活语言表现出严重的低俗化倾向。某娱乐节目中,男主持人因左右两边各有一位女嘉宾,居然蹦出了“好像两个老婆在身边”此类不恰当的生活语言。某些以爱情速配为主题的娱乐节目中,打情骂俏的语言在各地“克隆节目”中也是屡见不鲜。在形象上,某些主持人标新立异,头发五颜六色,衣着荒诞怪异……符合中国受众心理定式、审美意识的端庄、文雅、谦逊、稳重的主持人形象已在他们的观念中消失殆尽。港台腔、花里胡哨、调侃做作已经成为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留给观众的主要印象,几乎原版克隆的主持人也让观众很快“过目就忘”。
3.谈话类节目主持人的低俗化现象
谈话节目兴起于美国,盛行于西欧和港台,长时间以来深受观众的欢迎。随着谈话类节目日渐增多,愈来愈多的谈话节目主持人也引起了受众的注意。但是,“煽情、滥情”几乎成了谈话节目的通病。在展示嘉宾的成长道路或披露嘉宾的内心世界时,有些主持人喜欢挖嘉宾的隐私,旁敲侧击地总想套出些“内幕”来。更司空见惯的是上演“煽情戏”,大有访谈一场、不哭不罢休的架势。
其他类型的节目主持人,如生活服务型节目主持人、社教类节目主持人等,也有些低俗化的影子。如主持创意的低俗化、造型形象的低俗化、言语行为的低俗化等。
二、电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的成因
1.“商业竞争”的负效应
白热化的“商业竞争”早已渗透媒介市场,如何制造出适销对路的节目成为传媒人处心积虑的大事。因为媒介依赖广告生存,高收视率意味着高额的广告费,于是某些节目几乎沦为广告商的工具。节目偏重商业效益,忽略意识形态维度、审美维度的情况时有发生。
2.“受众需求”的负效应
传播流程中,受众中心地位的凸显不能不说是传媒的进步,传受双方主从地位的大逆转使得广大受众拥有了前所未有的“话语权”。“受众中心”当然没有问题,但不分良莠地一味迎合,一方面伤害了民族文化,一方面腐蚀人心。客观而言,雅文化对个体素质的要求更高,而事实上俗文化有着更为广阔的天地,因此传媒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为满足感官刺激而设计的肤浅内容。一些主持人的言行也停留在“制造刺激、引起直接反应(哭、笑、紧张)”等低层次的生理性反应层面,中国传统文化的“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过犹不及”等值得传承的接受心理被遗忘,剩下的是滥情、煽情。
3.“效仿跟风”的负效应
中国特色是民族特色的一种表现。有些电视节目看似其乐融融,痛失的却是中华文化的优秀传统。过分强调发挥个性,不恰当地展现与张扬自我,只能在受众中失去魅力。
张晓燕是台湾中视著名的娱乐节目主持人。在1992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她与倪萍联手主持节目。我们发现这位被称为“台湾的倪萍”的主持人,在风格上却和倪萍大相径庭。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文化背景下,受众的期待心理也有所不同。台湾主持人在节目中又跳又叫又笑,大陆的受众可能就很难接受这种风格。
4.主持人自身素质与管理选拔机制的负效应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我国有各类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2万多名,其中文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达1万多。相当数量的主持人是通过主持人大赛选拔产生的,而比赛的标准却五花八门。外部条件曾一度成为电视节目主持人的首选条件。这种现象不仅在我国出现过,在主持人的诞生地美国,也出现过“把娱乐明星当主持人”的情况。由于在选拔、管理机制上的欠缺,主持人选拔往往重外表,轻内涵;重年龄,轻阅历;重表达,轻素养。而作为主持人本身,也缺乏过硬的综合素质和精神素质,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也还有待加强,能力、知识、技巧还不能真正地做到融会贯通。在电视走向专业化、对象化的今天,主持人对自己所要主持的栏目,从内容、对象、播出方式以及自身的媒体角色等方面都应当有清醒的认识。
另一方面,长期以来的新闻体制及观念存在种种条条框框,难以培育富有个性特色的新闻节目主持人,而这种体制与观念不是某个节目主持人所能改变的。当节目还在起步阶段时,如何给主持人的主持形式、风格定位就是第一次危机——“判断危机”;当主持人节目不断被广大受众认知和接受的时候,如何办好主持人节目就是第二次危机——“规范危机”;当主持人节目成为主流节目时,如何提高节目主持人的综合素质,就是第三次危机——“管理危机”。处理好这些危机,就成了办好节目、摆脱低俗之风的重中之重。
三、电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的影响
1.对电视节目的影响
主持人在节目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主持人的格调基本能映射出节目的定位风格。主持人若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陷入低俗化的怪圈,那么其主持的电视节目也会随之走上畸形化的歧途。受众与传媒之间存在一种互动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传媒培养了观众的兴趣、文化消费品位。传媒一味迁就受众的结果,一方面使节目畸形化发展,另一方面则降低了受众的欣赏能力。某些主持人片面追求收视率,一味迎合部分受众的低级趣味,以媚俗的言行满足受众的感官需求和暂时的情感欲望,就会使传播的文化传承、人文教化功能几乎丧失。
2.对青少年价值取向的影响
大众传媒把文化传递给下一代,不断教育青少年遵循同一价值观,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未成年人而言,电视不仅仅是一种娱乐方式,更重要的是他们认知社会的途径。在节奏快、竞争激烈的当今,青少年背负着甚至超过成年人的压力,加之抵抗力、自制力弱,受某些不健康、低俗传播内容的刺激,过早置身于纷繁复杂的成人世界,心灵会变得复杂,行为会变得粗俗,享乐主义盛行,及时行乐思想严重,谈不上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青少年价值观的扭曲是民族与社会的悲哀,折射的未尝不是传媒人的失职与失败。例如,国内大量的电视选秀节目,主持人煽情、滥情的主持态度,模糊了很多观众的价值、品位取向。对一些明星的过分渲染,很容易让孩子们产生“一夜成名”的幻想。
3.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对于某些节目而言,嘻哈打闹的虚浮表面下掩藏的是深层文化内涵的严重缺失。中国的媒体自然应承担起传承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任,这种重任要求每一位传媒人都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命感。传媒人这一责任感、使命感在和平年代需要“润物细无声”地渗透到传播的每一个细节中。然而,某些主持人却用媚俗的语言、轻浮的形象堂而皇之地刺激着受众的感官;某些赤裸裸的情感表达方式、夸张离奇的表现手段背离了中和、含蓄、内敛、稳定、谦逊的传统文化,使得民族价值体系在嘻哈打闹的虚浮表象下逐渐崩溃、消解。传媒人只有立足于传统的文化土壤,充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精华,才能将现实与历史进行有机连接,才能真正拓宽路径走向世界。
四、电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的解决对策
针对时下播音主持界存在的各种低俗媚俗现象,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制定了《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就播音员、主持人的品位、仪态、语言甚至衣着进行了严格的规范和约束。中国广播电视协会播音主持委员会同时向全国的播音员、主持人发出倡议:自觉抵制低俗之风,树立健康公众形象。
娱乐化不等同于低俗化。低俗化的结果,就是丧失电视的文化本性,让有文化的观众疏离电视,进而导致民族文化传播途径趋于狭隘。电视娱乐节目作为大众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为老百姓喜闻乐见,必然要走通俗化的道路,这就需要主持人正确把握低俗与通俗的区别,加强自身素质修养,也需要观众、主管部门和媒体制作人共同努力。
1.加强主持人自身素质培养
主持人能驾驭好节目和张扬自我个性的内在原因就是对文化尤其传统文化有着透彻的理解。被誉为“国嘴”的美国著名节目主持人沃尔特·克朗凯特曾说:“自从我从事这项工作以来,我就开始研究美国政治、历史。”作为一位主持人,展示的不仅是自己的外在美,更应该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品格等内在美,而这种美需要长期的生活积淀和文化修炼。
主持人作为电视机构的代表,作为一档节目的标志,其一言一行不仅关系到电视机构的声誉,而且影响到整个社会价值认同,因此,主持人必须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较高的政治思想水准。
大凡成功的主持人都对事业有着执著的热爱和献身精神,并由此激发形成顽强的职业作风和竞争意识。主持人在文化上从俗而不落俗,就要依靠自身的不断完善,提高自己的文化品格。主持人要有哲学家的思辨力、新闻记者的洞察力、艺术家的精细和巧妙、文学家丰富的情感和闪光的文才,以自身良好的文化品格影响与营造节目良好的文化氛围。
能力、知识、技巧是构成主持人业务素质的基本因素。主持人的整体素质和对整个录制现场的掌控能力,对提高电视节目的质量是有很大作用的。离开了知识的学习积累和对技巧的熟练掌握,综合能力是得不到发展的。因此,主持人要想提高业务素质,必须着眼于能力、知识、技巧三个方面的共同提高与融会贯通。
2.完善节目主持人管理机制
要遏制电视节目主持人低俗化的趋势,既要依靠电视工作者的自律和社会大众素质的提高,也需要监管部门有效运用精神产品生产和文化产业运作规律,加大监管力度,提升监管水平。如在“超级女声”比赛运作过程中,国家广电总局就提出了不少整改意见,起到了有效的指导作用。另一方面,很多业内人士认为,遏制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还应改变现有的电视节目评价体系。除了现行的“收视率”和“收视市场份额”两个数字化指标之外,监管部门还可以联手调查公司制定“社会美誉度”的指标,给电视娱乐节目及其主持人以一定的舆论压力和“娱乐底线”。
3.各类型节目主持人脱俗策略
节目主持人要深受观众欢迎,首先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能让观众与主持人产生心灵上的正向共鸣。其次,不同节目类型的主持人要有不同的主持定位,要从节目本身出发,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拒绝庸俗低俗。
(1)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脱俗策略
第一,新闻及新闻评论类节目主持人应该具有迅速、及时报道的能力,在事实发展的过程中,能够不断、连续地关注并及时给予报道。第二,主持人所报道的新闻范围要相当广泛,有国际、国内新闻,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新闻等,而不是一味地满足受众的低级趣味,倚重猎奇、犯罪的社会新闻博得高的收视率。第三,主持人应当具备深度报道的思想力和分析力。这就需要主持人对新闻事件作尽可能具体的调查研究,掌握并熟悉新闻事件的来龙去脉和前因后果,这样才能获得主持节目时的话语权,提出独到的真知灼见,不在节目中说“外行话”。
(2)综艺娱乐类节目主持人的脱俗策略
这类主持人不仅要具备一般主持人的机智、灵敏和口才,而且还要具有较好的艺术功底和修养,具有热情、开朗、奔放的性格和轻松活泼的主持风格,具有较好的协调、组织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第一,应具备鲜明的个性风格,找好各自的优势。第二,应具有引导受众积极参与的意识和能力,广泛吸引受众参与到节目中来,使观众感受到主动参与的乐趣,这样才能达到共乐的效果,才是获得好的收视率的正确途径。第三,应具备熟练驾驭节目的能力。综艺节目中通常设置了两位以上的主持人,那就需要做到配合默契,相得益彰,既要防止互相抢话,又要防止冷场。第四,应正确对待欧美节目和港台节目的效应问题。要敢于吸收外来节目中的精华,摒弃照搬照套的模式,激励本土化改造。
(3)其他类型节目主持人的脱俗策略
我们需要的不只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的主持人,更需要能采用稳健的冷处理方式,把节目操控得节奏和谐、张弛有度的主持人。如谈话类节目主持人,就应该根据嘉宾的实际情况,做好详尽的访谈计划,而不能一味地以挖取嘉宾隐私为乐趣,以赚取受众的眼球为最终目的。如服务教育类节目主持人,要注意形象塑造,要符合普通老百姓的审美习惯,善于从鸡毛蒜皮的小事中寻找闪光点,而不是只停留在提供生活资讯的浅层面上。
总之,不同表现形式的电视节目,就需要不同表现形态的主持人,主持人要在节目中做到游刃有余,起到一定的掌控作用。
(作者单位:邵阳人民广播电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