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白居易
白居易(公元772~846年),中唐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祖籍太原。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晚年官至太子少傅,谥号“文”,世称白傅、白文公。白居易在文学上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感叹时世、反映人民疾苦的诗篇,对后世颇有影响,是我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诗人。叙事诗中《琵琶行》、《长恨歌》等极为有名。
(1)白居易诗歌创作中最精华的部分是他的讽喻诗,其中包括《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等代表作。这些诗篇广泛反映了中唐时期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大问题,着重描写了现实的黑暗和人民的痛苦,如《观刈麦》、《采地黄者》、《重赋》、《杜陵叟》等写农夫的辛苦和赋税剥削的沉重。这些作品都称得上心苦力勤,直气凛然。这在古代批评时政的诗歌中是十分突出的。在表现形式上讽喻诗多采用直赋其事的方法,如《卖炭翁》、《新丰折臂翁》、《缚戎人》、《井底引银瓶》等,叙事完整,情节生动,刻画人情物态细致传神,对发展中国叙事诗的传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2)白居易的感伤诗写一时感触,而往往有深沉的寄托。
其中如著名的叙事长诗《长恨歌》和《琵琶行》。《长恨歌》歌咏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婚姻爱情故事,情绪感伤,寄托深微。《琵琶行》则有遭际之感。这两首长诗叙事曲折,写情入微,加以绘声绘色的铺排描写、多方面的气氛烘托以及流转和谐的韵律声调,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
(3)白居易诗歌的基本风格是平易浅切、明畅通俗的。
(4)白居易的诗歌对后世文学有巨大影响。晚唐的皮日休、聂夷中、陆龟蒙、罗隐、杜荀鹤,宋代的梅尧臣、苏轼、张耒、陆游,一直到清代的吴伟业、黄遵宪等,都在不同方面、不同程度上受到白居易诗风的启示。此外,元、明、清历代剧作家有不少人取白居易作品的故事为题材编写戏曲,如《长恨歌》演变为白朴的《梧桐雨》、洪昇的《长生殿》,《琵琶行》演变为马致远的《青衫泪》、蒋士铨的《四弦秋》等。白诗的词句也有很多被宋、元、明话本所采用。
七、“唐宋八大家”及其代表作
“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代表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孟州市)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著有《昌黎先生文集》,以尊儒反佛为主的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嘲讽社会现状的杂文如《杂说》、《送穷文》等,以及著名的祭文《祭十二郎文》。《马说》阐明了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
柳宗元(773~819年),字子厚。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和政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韩愈共同倡导唐代古文运动,并称“韩柳”;与刘禹锡并称“刘柳”;与王维、孟浩然、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世称柳河东或柳柳州。著有《柳河东集》,寓言故事《黔之驴》,游记《永州八记》,政论文《封建论》等。
欧阳修(1007~1072年),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属江西)人。著有《六一诗话》、《醉翁亭记》、《朋党论》、《伶官传序》等。
苏洵(1009~1066年),北宋散文家。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著有《权书》、《六国论》等。
苏轼(1037~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著有《东坡文集》、《东坡乐府》等。词代表作有《水调歌头》、《浣溪沙》、《江城子》等,散文有《赤壁赋》、《后赤壁赋》、《石钟山记》等。
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晚年自号颍滨遗老。苏轼之弟,人称“小苏”。著有《栾城集》、《栾城后集》、《栾城三集》、《栾城应诏集》、《诗集传》、《春秋集解》等。
曾巩(1019~1083年),字子固,南丰(今属江西)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著有《上欧阳舍人书》、《上蔡学士书》、《赠黎安二生序》、《王平甫文集序》等。
王安石(1021~1086年),字介甫,晚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临川先生。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改革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死后谥号“文”。著有《王文公文集》、《游褒禅山记》、《伤仲永》、《答司马谏议书》等。
八、“三言二拍”
“三言”指由明代冯梦龙编辑的《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和《喻世明言》,目的在于劝谕、警戒、唤醒世人。“三言”中的作品题材广泛,内容复杂,从各个角度不同程度地反映了当时市民阶层的生活面貌和思想感情。有对封建官僚丑恶的谴责和对正直官吏德行的赞扬,有对友谊、爱情的歌颂和对背信弃义、负心行为的斥责。这些作品强调人的感情和人的价值应该得到尊重,所宣扬的道德标准、婚姻原则,与封建礼教、传统观念是相违背的。如《苏小妹三难新郎》、《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和《卖油郎独占花魁》等。“三言”成为宋元明三代短篇话本和拟话本最重要的一部总集,标志着古代白话短篇小说整理和创作高潮的到来,同时也进一步推动了白话短篇小说的发展。
“二拍”指明代凌濛初创作的《初刻拍案惊奇》和《二刻拍案惊奇》。它模仿“三言”的形式而作,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文人独立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标志着我国古代白话短篇小说已经完全摆脱作为讲唱文学的附庸地位而成为文学家自觉的事业。“二拍”是作者根据野史笔记、文言小说和当时的社会传闻创作的,主体反映了市民生活中追求财富和享乐的社会风气,同时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期人们渴望爱情和平等的自由主义思想。如《转运汉巧遇洞庭红》等。
九、章回小说与四大古典名著的成就
章回小说,亦即“章回体小说”,它是由宋元时期“讲史”话本发展而来的。由于“讲史”很难在一两次“说话”中把一段历史兴亡争战故事讲完,“说话人”就分次连续讲述,每次“说话”前用题目向听众提示本次主要讲述内容,这就成了章回小说回目的起源。经宋元两代长期的积淀,元末明初出现了一批较为成熟的章回体小说,如《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等。到明代中期,章回小说更趋成熟,出现了《西游记》、《金瓶梅》等作品。清代,章回小说继续发展,《红楼梦》是其艺术高峰。由于章回小说从内容到形式都有很强的中国民族特色,一直是读者所喜爱的文学样式。章回小说的特点是分回标目、首尾完整、故事连接、段落整齐。
(一)《三国演义》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小说,描写了三国时期的历史故事,集中表现了统治者之间的政治和军事斗争。明代小说家罗贯中依据有关三国的历史、杂记,在广泛吸取民间传说和民间艺人创作成果的基础上,加工、再创作了这部长篇章回小说。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汉末到晋初这一历史时期曹魏、蜀汉、孙吴三个封建统治集团间政治、军事、外交等各方面的复杂斗争。通过这些描写,揭露了社会的黑暗与腐朽,谴责了统治阶级的残暴与奸诈,反映了人民在动乱时期的苦难和对明君仁政的渴望。其结构宏伟而又严密精巧,语言简洁、明快、生动。小说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农民起义的偏见,以及因果报应和宿命论等思想。战争描写是《三国演义》最突出的艺术成就。这部小说通过惊心动魄的军事、政治斗争,运用夸张、对比、烘托、渲染等艺术手法,成功地塑造了诸葛亮、曹操、关羽、张飞等一批鲜明、生动的人物形象。《三国演义》标志着中国历史演义小说的辉煌成就,在传播政治、军事斗争经验,推动历史演义创作的繁荣等方面都起到了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