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客观与偏见: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研究
49627100000037

第37章 致谢

这本书是由我的博士论文改编而来的。论文完成于2006年5月,论文从最初收集资料到完成,前后经历两年时间。草就之后,做了多次修订改正,及时补充最新资料。当论文敲下最后一个字的时候,诸般感悟悄然涌上心头。写作很紧张,因为要推敲字句,斟酌章节。写作很辛苦,因为要力求表述科学,经常夜里工作,有时到凌晨三四点才能稍稍安然。有时脑子忽有想法,急忙下床继续工作。看着论文完成,倍感释然。之前那些痛楚、辛劳、彷徨、惆怅、不安,都成为往事。当然,在自己释然的同时,更多的是对身边的人充满感恩的心。如今,我将最新的资料补充上,将自己对台海问题的些许心得变成专著,心中依旧是感恩相伴、感激相随,感激我的恩师和尊长,感谢我的家人和朋友。

感谢恩师刘洪潮教授。我与刘老师初识在中国新闻学院,他是我们“国际政治和中外关系”课程的老师。刘老师讲课声情并茂,激情澎湃,记忆力特别好,令人耳目一新。我本来就对国际形势很感兴趣,得遇良师,对这门课程更加喜爱。刘老师不仅加深了我对国际新闻的认知,培养了我对国际时事的兴趣,而且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2003年,我报考北京广播学院国际新闻专业博士研究生,就承蒙刘老师鼓励。当时我是《苏州日报》新闻编辑部小小头目,即将调到市级机关工作,刘老师鼓励我放开手脚,到北京实现理想。刘老师为人正直,敢作敢为,不徇私情,大公无私。尽管不是他的博士生,他始终对我视如己出,我们不仅是他的学生,更像他的孩子。刘老师文如其人,文笔犀利;治学严谨,一丝不苟;对人真诚,胸怀坦荡。他对我的关心,催我成长,促我正直,让我永难忘怀。

2007年12月26日凌晨2时许,刘洪潮老师因病在成都病逝。在他病重期间,我两次前往探望,他还鼓励我将博士论文出版,叮嘱我诚实做人、踏实做事。在他生命的最后时刻,我赶往成都守夜,他的淡泊名利的高尚风范和一生凛然的浩然正气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财富。我修改论文时,每每想到刘老师,便不禁潸然泪下。如今我用刘老师送我的电脑敲完改稿,思念再次漫过心头。祈愿他能在天国里微笑地看着我的成长和成熟。

感谢导师蔡帼芬教授。蔡老师早年毕业于北外,起初供职于中央电视台,后到北广工作。蔡老师执教30余年,学子遍布海内外,用“桃李满天下”形容决不为过。蔡老师长期担任北京广播学院外语系主任、北京广播学院中国-加拿大信息传播中心主任,1999年起担任新成立的国际传播学院院长。我与蔡老师的相识是在2003年,“非典”肆虐之初,我从《苏州日报》来到北京广播学院参加博士生入学考试。面试三位考官分别是杨正泉老师、刘洪潮老师和蔡老师。当时,蔡老师给我的印象是严肃异常、严厉无比。入学以后成为她的第一个博士生,真是忐忑不安。我入学以来,蔡老师一直非常关心我,从学业到生活到家事等各个方面。蔡老师为人正派,学识渊博,思想活跃,思维敏捷,大家都在背后叫她“老太太”。她看人客观全面,对人礼貌有加,对我产生很大影响,给我带来重要启迪。有一次,她叫我到她办公室,拿出一沓资料,上面还有她不少批注,原来是她老人家给我找的相关资料。蔡老师的人品和学识是我受益终生的财富。她对我提及最多的一句话是“人应该怀有感恩的心”,对此我一直铭记在心,不敢或忘。

感谢原国务院新闻办副主任杨正泉老师和原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文有仁老师,他们在我博士论文开题时就提出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为此书得以顺利完成提供了宝贵的思路。

感谢新华社原副总编辑彭迪老师。彭迪老师是新中国最早的驻美记者,曾任新华社华盛顿分社社长。作为有50年驻外经历的资深记者,他一再提醒我,美国国内同情台湾的势力集团远远超出我们国内一般人的想象。

感谢《人民日报》国际部副主任丁刚老师。他对我的文章提出了具体的意见,指出我应关注的几个关键点,包括美国主流报纸台海问题报道的民意背景。

感谢我的长辈李仲之研究员,多年来他视我为子女,非常关心我的成长。我在人生重大抉择关头,总能得到他的谆谆教诲,祈愿他平安健康。

同时将拙著献给我2007年元月故去的外婆,我幼小时就随外婆一起生活,她对我人生的成长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大爱无言”,至今我都能回忆起外婆在油灯下陪我学习的情景、给我做饭的生活点滴以及带我参加劳动的细节,她的勤俭、温良、谦虚和独立一直指引着我不断进取。

美国驻华大使馆文化教育处的王伟女士,热心为我提供自1992年以来《纽约时报》和《华盛顿邮报》16年的涉台报道第一手资料,谨表感谢。

中国传媒大学国际传播学院的刘利群教授、陈卫星教授、刘笑盈教授、麻争旗教授、杨秀文副教授、吴敏苏副教授一直热心帮助我不断进步,在此表达个人由衷的敬意与谢意。国际传播学院这个温暖大家庭是我前进的动力与源泉,更是我难以忘怀的永恒家园。

挚友俞国明、惠天罡,师弟张晓健、毛家武、陈鹏平时的鼓励与帮助也让我倍感温暖与力量。

我的学生刘晓燕为本书校稿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一并表示感谢。

国家图书馆、中国传媒大学图书馆、人民日报社图书馆、苏州日报社资料室的工作人员也给了我很多有益帮助,在此并表深切谢意。

“感恩的心,感谢有你,伴我一生,让我有勇气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谢命运,花开花落,我都一样会珍惜。”

金勇

2008年6月于中国传媒大学南院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