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和谐社会、公民社会与大众媒介
49632300000058

第58章 中国维基网站发展原因之初探(2)

三位维基网站站长对这个问题的回答十分出乎笔者的预料:他们一致承认政治监控对维基发展有影响,但这并不是最大的阻碍因素。一位站长表示:“政府部门的监管不仅仅是针对维基的。整个社会已经在慢慢进步,总体还是‘宜疏不宜堵’,对于维基网站来说,总体环境还是比较宽松的。维基在国内发展缓慢,不是限制或者监管的原因,而是整个互联网文化和社会生活水平所导致的。”

另外一位站长是这样阐述维基和政府监管之间关系的:“维基自由、开放、中立的理念和中国政府的监管理念是有冲突的,但这并不等于说用维基就一定会出现让政府监管部门无法容忍的事情。”

第三位站长则认为,“研究不足、投入不足、互联网基础环境不足”是维基发展缓慢的主要原因,而不是政治监管。中文维基百科的奠基人也表示:“政治监管并不是针对维基的,所有web2.0模式下的网站都面临这个问题。”

虽然在维基管理者看来,政治监管并不是影响维基在中国发展的最根本因素,但与此同时,维基网站的管理者们也表现出了对政治监管的自觉:“知识词条成千上万,为什么非要和那几个敏感词条过不去呢?”一位维基站长如是说。面对政治监管的压力,对于一些敏感词条,国内维基网站采用的手段是“绕路走”。这样做的目的,用另外一位站长的话来解释是“网站生存是第一位的”。

被问及“政治监控是维基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阻力吗”,维基用户和潜在用户对此问题看法不一:使用维基较少的用户、维基的潜在用户大多持肯定态度,即“政治监控是阻碍维基在中国发展的最大因素”;但资深维基用户更多持保留意见,认为政治监控并不是维基在中国发展最重要的瓶颈,即使是重要的制约因素,也不是唯一重要的制约因素。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分歧呢?对于那些维基的非活跃使用者、潜在使用者而言,他们更多地将维基等同于维基百科,忽视了其他维基网站的存在,认为维基百科被内地封禁后,无法或者很难登录,这导致维基在中国使用困难;同时,这些非活跃用户、潜在用户对维基的理解更多集中在“言论自由、观点开放”上,而不熟悉维基的其他原则,如“共识”、“妥协”、“分享”、“集体协作”、“开放版权协议”,于是简单地把维基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纳到政治监管上面。而那些资深维基用户对维基的运作机制和理念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后,发现维基发展缓慢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看上去维基百科的封禁是导致维基在中国发展减速的导火索,但事实上,维基在中国发展滞后的原因远不止政治监控这么简单。

网络研究学者对此持有以下态度:从宏观环境来看,政治制度、意识形态会给维基在中国的发展带来一些影响,虽然有时候这种影响“令人灰心丧气”;从个体层面来看,人们的价值观(如利他主义)、社会文化(如公益奉献)会更多地影响维基在中国的创新扩散。

在互联网用户、维基管理者、网络学者众说纷纭的时候,政府管理部门对维基持何种态度呢?

在被问及中国政府对维基百科的态度时,这位政府官员的回答出乎笔者预期:“其实,政府对维基百科反复的开放和封禁中,也表现出很矛盾的思想。”这位受访者是这样解释政府的“矛盾”思想的:“一方面,在知识文化的积累传播上,维基很有价值;但另一方面,这种传播方式也会被少数反华分子利用,发布危害国家安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的信息。”

在问及“维基百科如何给国家安全带来威胁”之时,这位政府官员提供了一个颇能引起深思的话题:“少数作恶者的力量是大于多数善意者的。”这位受访者承认,多数维基百科的用户是善意的,但是少数恶意破坏者的行为却是持续且顽固的,这样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少数作恶者的力量会把维基百科作为一个散布不良信息的平台,威胁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这位政府官员的观点恰好和维基百科的理念形成鲜明对比:“多数善意者的力量大于少数恶意者的力量”。

事实上,“多数善意者与少数恶意者力量对比”这一话题,是维基百科中争论最多的话题之一。中文维基百科奠基人认为,恶意者是存在的,但这种人很少,而且也不可能长期在维基百科待下去,可以通过封账号的方式让恶意捣乱者不能再发布信息。

另外一位资深维基人则提供了一种介于上述二者之间的视角:“善意多数者的力量大于少数恶意者的力量,这个假设是在词条参与人数足够多的情况下才能成立的;小群体里,这个就很难说了。”

针对“多数善意者和少数恶意者的力量对比”这个问题,到底孰对孰错?笔者可能无从给出结论;并且,本次研究的目的不是对各方进行价值判断,本研究努力提供一个多元化的平台,让各方不同的声音得到呈现,为后来的研究提供初步参考。但上面各方不同的声音也许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思路:实际情形中多数善意者和少数恶意者的力量对比,并不如假设中那么简单。

当被问及“封禁维基百科,会不会和‘孩子和洗澡水一起泼出去’的做法如出一辙”时,这位官员承认,维基百科的封禁会给知识分享带来负面效应,但维基百科的开放会给国家安全带来负面效应。二者相比,还是应当把国家安全放在第一位:“知识文化进步有很多途径,不会因为一个维基百科的封禁而导致知识文化的停滞不前;但是国家安全则不一样。”

当谈到政府部门对国内维基网站的监管措施时,这位受访者表示:“目前,国家网络监管的重点还不在维基上。目前,维基的影响力还太小,因此不足以引起我们的重视。”当问及政府对国内维基网站的监管措施时,这位受访者表示:“政府将按照互联网管理相应的法律法规进行监管,不会有针对维基网站的特别管理措施。”

综上所述,维基网站管理者、网络学者并不认为“政治监控是维基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阻力”;政府官员则认为“中国政府网络监管的重点还不在维基网站”;只有维基的潜在用户和非活跃用户认为“政治监控是维基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阻力”。各方的访谈打破了笔者研究初始的假设:“政治监控是维基在中国发展的最大阻力”。

对于政治监管的影响,综合维基站长、维基用户、专家学者、政府官员的各方意见,笔者认为,政治监管对于维基在中国发展的负面影响是显著的,但政治监管只是维基在中国发展遇到的诸多瓶颈之一;看上去,政治监管是维基在中国发展遇到的最大阻力,但深入了解维基的运作之后发现,政治监管只是一块浮冰,维基在中国发展缓慢来自更深层的文化因素:如“宽容、共识、妥协”理念的缺乏、“分享”意愿与“共同协作”的微弱;网络使用能力及习惯的不足;低俗的网络文化和功利的社会环境等。

2.文化传统:“宽容”、“共识”、“妥协”理念的缺乏

避免未知指数“关注社会对不确定以及不明确的忍耐程度,例如,无组织状态。该指数得分较高的国家对于不确定性和不明确性有较低的忍耐程度。而该指数得分较高的国家对不确定以及不明确的焦虑程度较低,可以更多地容忍不同意见”(Hofstede&ITIM,2003a)。在该项指标的得分上,中国出乎意料地比美国低:中国30分,美国46分。得分似乎表明,与美国相比,中国更能容忍不同的观点。但事实果真如此吗?本次访谈结果显示,面对多种观点,中国文化倾向从中确立一个“正确”的,而将其他视为“错误”的。对于不确定事物的容忍力和多种观点的忍耐力,中国文化要低于美国文化。

“自由、开放、中立”是维基百科倡导并坚持的理念,这一理念强调对不同观点的包容。这一观念促成了维基内容的丰富。如一位影响力很大的维基网站创始人所言:“维基百科的成功,不是技术上的成功,而是理念上的成功。”维基百科“开放、自由、中立”的理念,在某种程度上,是西方文化中“宽容”、“妥协”、“共识”理念的体现,而国内维基网站的发展缓慢,在很大程度上,是归于国内多数互联网用户对“宽容”、“妥协”、“共识”理念的陌生。而这种理念上的陌生,是和中西文化差异密不可分的。维基在国外繁荣发展的理念,和中国文化的精神气质,在很多时候是不兼容的。

“宽容”理念:对多种观点的认识、接受

维基百科的核心理念体现了一种对多元观点的“宽容”:不同观点是不可避免的,少数者的意见也必须得到尊重,也就是对各种不同观点持有一种“兼容并蓄”的态度。然而,维基网站赖以生存发展的这种精神特质,是和中国文化传统相契合的吗?

如同一位资深维基百科人所阐述的:“对多种观点的认识、接受,这可能是中美社会心理、文化传统的不同。”维基百科表现出的“宽容”特征,不仅是一个网站理念的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更是一种西方文化的特质。而这种文化特质,在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文化所稀缺的。谈到这一点时,这位维基人感慨颇多:“中国传统文化中,无论是平和的儒家还是激进的法家,或者是超脱的道家,各家各派都认为只有自己的主张才是正确的,其他主张都是错误的,或者说是不如我的。”中西文化之间更多的是一种“兼容并蓄”与“唯我独尊”的差异,而这种差异则强烈地体现在维基百科和国内维基的发展上。

“妥协”:争论是为合作

国内很多维基网站在形式上是维基百科的模仿品,但理念却和维基百科相去甚远。谈到这一点时,一位资深维基百科人还提到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的概念:“妥协”。争论是为了合作而存在,合作是为了建设更为满意的内容。他对维基百科始终贯穿的这种理念有极高评价,认为这就是一种“伟大的妥协”。

谈到“妥协”时,这位维基人将该理念和美国宪法所体现的文化特征联系起来。这位受访者认为维基百科的“妥协”是与促成美国第一部宪法的“伟大的妥协”一脉相承的。这位维基人反复提到了“伟大的妥协”:

“美国建国之时,13个州对于经济制度,包括蓄奴制在内,皆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但是,各个州意识到不同观点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制定一部大家都能接受的宪法,各州需要相互妥协。最后,在各方的努力下,诞生了美国第一部宪法,于是这种为了合作而进行的妥协被称作‘伟大的妥协’”。

在这位维基人看来,维基百科之所以能“中立、开放、自由”地呈现各种观点,也和“妥协”精神密不可分。国内维基网站之所以发展缓慢,也正和这种“妥协”文化气质的缺乏有关。

在谈到国内维基网站和维基百科最大的不同之处时,这位资深维基百科人感叹道:“维基百科上的争论是为了合作而存在,各种不同的声音最后可以达成妥协;而国内一些维基网站上的争论是为争论而存在,最后是要弄出个高下之分。”

对于国内维基网站,“妥协”的理念是需要大声疾呼的。正如这位资深维基人所一再强调的:“不同观点是不可避免的,大家尊重一个总原则,在这个原则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观点,甚至是不可调和的观点,但是只要大家相互容纳,最终是可以达到一个妥协结果的。”

“共识”:少数人的意见也要得到尊重

在谈到维基百科的理念时,这位资深维基人还提到了另外一个国内维基稀缺的文化元素:“共识”。

共识原则强调的是少数人的意见是不可以忽略的,即使少数人对大多数人赞成的观点表示反对,少数人的意见也必须得到尊重。这和中国文化传统里“少数服从多数”的理念截然不同。

少数人的观点是如何得到尊重的呢?这位维基人以维基百科中“优秀条目”的评选为例,阐释了“共识”与“少数服从多数”的不同:

“对于某一个条目,若是有8个人赞成该条目可成为优秀条目,2个人表示反对,根据‘少数服从多数’原则,这个条目马上就可以评选成为优秀条目了;但是‘共识’下的评选不是这样简单的:共识原则要求大家不能只简单地表示‘赞成’或‘反对’,还要求大家具体说明‘赞成’或‘反对’的意见,尤其是反对者,要尽可能多地说明理由,这样,词条的作者才能思考反对者的意见,重新对词条内容进行修改、完善;修改完善后的词条要再一次经过大家的评选,如果有9个人赞同,1个人反对,这个词条也不能成为优秀词条,作者需要回复反对者的意见,做进一步的改进,直到最后这1个人也赞同,或者有保留地反对,这个条目才能最终成为优秀词条。”

一言以蔽之,共识原则下,所有的反对意见都需要尊重,即使最后不能消除分歧,但是所有反对意见都要得到回复,至少达成一个大家最后都能接受的结果。

然而,在中国文化氛围之下,国人更习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往往是根据持赞成或反对意见的人数多少来判断最终结果,并不是把赞成或反对意见本身作为判断标准,这也是国内维基发展缓慢的一个重要原因。“共识原则的缺乏,也许是维基在中国遇到的主要困难,也就是说,大家不习惯这样看事情的方法,国人更经常使用的是‘少数服从多数’原则,于是少数人的声音被大家置之不理,得不到重视。”这位维基人在谈到这点文化差异时,不无遗憾地感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