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际交往中,有些话不能随便说,否则会引起无谓的麻烦。无论你驾驭语言的能力多强,你都要遵循“东西不能乱吃,话不能乱说”的做人原则。说话,是一门人际交往的艺术,能适时地管住自己的舌头,是一种美德。
避开别人的痛处
乐观、宽容的人有时能够调侃一下自己,甚至是调侃自己的生理缺陷,这也是讨得别人喜欢的一种方式,但这只限于自己。我们在与他人谈话时,就要避开这些话题,免得戳到了别人的痛处。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忌讳,人人都讨厌别人提及自己的忌讳。赞美他人时,如不小心,就会冲撞了对方,引起别人的反感,有时甚至会招来怨恨。
开玩笑的人动机大多是良好的,但如果不把握好分寸、尺度,就会产生一些不良的后果,正所谓“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因此,掌握说话艺术需要我们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总结,避开别人的痛处,只有这样,才能够准确恰当地与他人沟通。
生活中,越亲密的人,越了解对方的缺点,但有的人口不择言,喜欢揭对方短处或对方丑处,甚至当众让对方出洋相,使对方无地自容,从中获得快感,以降服对方。比如丈夫对妻子说:“女人嘛,做得好不如嫁得好。你不但不‘会做’,就是会做,若不是嫁给我,你今天能活得这么滋润、这么尊贵吗?”或者有些女人对自己的丈夫说:“别以为你拿了大学文凭就有什么了不起的,蒙得了别人,蒙不了我,不就是拿钱买来的吗?”“我那位啊,在别人面前人模人样,在家里我让他学鸡叫就学鸡叫,我让他学狗爬就学狗爬,熊样!”这样的话太伤人自尊心,但偏偏有人十分喜欢这样说,意在获得优越感。
最容易戳到对方痛处的时候,是在安慰别人的时候。别人正在痛苦之中,如果在安慰时不注意,揭了人家的伤疤,那可真是火上浇油。比如一个人失恋了,伤心不已,这时最合适的安慰方法是和失恋者一起回忆一些快乐的事,让他在交流过程中慢慢消减痛苦。一些话题应避开,比如不分青红皂白,故作高深地来一句:“我早就看出他(她)不是好东西。”“他(她)这是存心骗你,当初说爱你的那些话都是假的。”“你不知道他(她)是在利用你啊?”这些话使失恋者伤心之余,又多了一份窝囊和寒心。
如果真的一不小心戳到了别人的痛处,应该尽快寻找补救措施,比如也戳一下自己的痛处。
某学生寝室,初到的新生正在排床位。小林心直口快,与小王争执了半天,见小王不停叨唠,便说道:“好啦,你是咱们寝室的宝贝疙瘩,你又姓王,以后就叫你‘疙瘩王’啦。”说者无心,听者有意,原来小王长了满脸的疙瘩,每每深以为恨,此时焉能不恼?小林见又惹来了风波,心中懊悔不已,表面上却不急不恼,巧借余光中的诗句揽镜自顾道:“‘蜷在两腮分,依在耳翼间,迷人全在一点点。’唉,这真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呀!”小王听了,不禁哑然失笑——原来小林长了一脸的雀斑。有一新生当场暗自感叹:无意中弄痛了对方,那就对着自己的某个痛处猛烈开火,就这份气度和勇气,就值得敬佩。
故事里的小林就是一个善于补救的人,虽然不小心触到了对方的痛处,却及时调侃自己,化解了一场纠纷。不过,还是要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注意别触碰人家的痛处。
那么,怎样才能避开别人的痛处呢?首先,需要事先了解别人的痛处、忌讳在什么地方。其次,在说话的时候要绷紧一根弦,就是不提到这些话题。即使对方提出来了,也只能敷衍两句,而不是趁机高谈阔论一番。最后,真的一不小心戳到了别人的痛处,要赶快不露声色地弥补。其中最好的办法是暴露出自己的类似方面,这样大家就“平等”了。
拍马别拍马蹄上
任何人都需要被肯定,因此“肯定”这个行为便被运用作为横向及纵向人际关系的“处方”——不管这些“肯定”是真诚的还是虚假的。
还记得贾府那个能说会道的媳妇王熙凤吗?《红楼梦》讲到林黛玉初进贾府,王熙凤对林黛玉的一番赞美就是一个十分精辟的例子:
为了让贾府最大的上司——贾母高兴,王熙凤拉着林黛玉的手可劲儿地夸:“林小姐真是个美人,如果去参加选美,定能夺冠而回。看看人家这通身的气派,果然是有大家风范。这哪里是什么老太太的外甥女?根本就是老太太的嫡亲孙女嘛。”
一句话逗得贾母直乐,还同时取悦了三方人士:一面夸了林黛玉的美丽风韵;一面又没有得罪上司的三个亲孙女:迎春、探春和惜春;还拐了弯儿地称赞了贾母。既是像嫡亲孙女,又有大家风范,那真正的嫡亲孙女迎春、探春、惜春自然也非俗物,而这些又都源自贾母的优良遗传,可见贾母当年也是不同凡响,通身气派,乃大家之闺秀也。
如此简单的一句话,竟被王熙凤说得如此曲折、恰到好处,又火候适宜,还让听的人人人高兴舒服,欢喜非常;自己又显得不卑不亢,不媚不谄,真是令人忍不住拍案叫绝。王熙凤真不愧是最懂得把握赞美火候与适宜度的第一人!
一个聪明的下属知道如何去恭维自己的老板,而愚笨无知的人又是如何去奉承上级,又得到了什么结果呢?看下面这个故事:
韩昭侯有一晚酒醉,睡着了,负责冠冕的人怕主人着凉,就拿件衣服给昭侯盖上。后来昭侯醒来,很高兴部下这番心意,就问左右:“是谁为我盖上衣服的?”
有人说:“负责冠冕的人。”
昭侯不但没有奖赏负责冠冕的人,反而还将他与负责衣服的人一同处罚了。
又有一次,昭侯出去打猎,马车的缰绳松了,马车内有人提醒说:“缰绳松了。”
驭者也说:“好像是松了。”
紧缰绳本该是驭者的事,可是到了狩猎场,马车的陪乘者趁着昭侯打猎的机会,把缰重新调整好了。
昭侯打完猎,踏上归途时,发现缰绳被调整好了,就问:“缰绳是谁调整好的?”
陪乘者说:“是我。”
昭侯回来后,就处罚了陪乘者。
昭侯说:“即使再小的事,都必须严守自己的工作岗位;即使再小的事,如果是自己分内的工作,不可让别人插手;即使是做得对的,也不能越俎代庖。”
昭侯的处理是对的。拍马屁拍得太明显了反而不好,所以不要时时处处都争着表现自己。超越自己的职守范围,去做别人应该做的事,这样不但不会有明显的效果,同时还会让应该做的人认为你在抢占他的机会呢。
一定要记住,不要做吃力不讨好的事。拍马屁要拍得让人察觉不到,而不是刻意去拍得舒服和肉麻。
王光远是个急功近利的人,巴结上司,出入达官显贵的家。如果某某是他巴结奉承的对象,即使这个人的诗写得一般,他也会这么说:“实在了不起,这样的好诗哪怕是李白、杜甫也写不出来。”
对方喝醉酒,无论怎么责骂他,他不仅不会生气,还赔笑脸。有一次,上司喝酒喝醉了,拿着鞭子说:“想要打你,怎么样?”王光远却说:“只要是阁下的鞭子,自当乐意接受。”说着他转过身,把背部向着上司。上司真的打了起来,可是王光远一点也不生气,依旧和颜悦色,还始终说着客套话。
一旁的朋友们实在看不过去,就问他:“你不懂得耻辱吗?”
王光远不隐讳地说:“我只懂结交他有益无害。”世人称他是“面皮厚如铁”,这也是“铁面皮”一词的由来。
所以,拍马屁要讲究艺术,只图效果,搞得太露,让人感到肉麻,最后可能连被拍的人也接受不了,从而产生反感,那还不如不拍。
夫妻间争辩须知
夫妻之间或者情侣之间过日子难免磕磕绊绊,在处理矛盾时,不应过于任性,口无遮拦,而应顾忌自己的行为后果,掌握争辩的技巧,有时候不妨来一个“曲线救家”。这个技巧就是——柔言软语,爱意花腔。
怎样让争辩争得有味道而又不伤和气呢?有很多方法,比如可以学习一下维多利亚女王。
美国影片《维多利亚女王烈史》中有这么一组镜头:维多利亚女王理事完毕,深夜回到寝室,见房门紧闭,就敲起门来。房内,她的丈夫阿尔伯特公爵问:“谁?”她习惯性地回答:“我是女王!”没有开门。她就接着再敲,房内再问:“谁?”她威严地回答:“维多利亚!”还是没有开门。她徘徊了一会儿,再敲,房内又问:“谁?”这次她温柔地回答:“你的妻子。”结果就像你想到的那样:一双手把她拉了进去——她不仅敲开了门,也敲开了丈夫的心扉。
大男子主义也是夫妻之间争吵的导火索。很多男人因为一些历史遗留原因,不自觉地就有大男子主义观,总以为妻子必须听自己的,否则就没有做丈夫的尊严。但现在的女性早已改变观念,并不觉得自己地位就比丈夫低,想要夫妻感情和睦,男人就要避免自己的大男子主义。而妻子在发现丈夫的大男子主义后,也不要急于争吵,而应委婉规劝。
有个做丈夫的大男子主义非常严重,一天,他对妻子说:“这个家我说了算,你要听我的。”妻子问:“难道上帝赋予你这个权利了吗?”丈夫说:“我不管什么上帝,反正你得听我的。男子汉大丈夫,大丈夫的话不听,你听谁的呢?”妻子说:“好吧,我们意见一致时,我听你的;意见不一致时,你听我的。”
丈夫听了,不禁笑了起来。他们就在笑声中结束了争辩。
无疑,丈夫的大男子主义也在这笑声中土崩瓦解。
一旦夫妻发生争吵,要避免反唇相讥。
一对夫妻发生争执,妻子说:“我昨天就要你把写给妈妈的信寄出去,你到了邮局却把这件事忘记了,你真是什么事情也记不得吗?”
丈夫说:“你有什么资格说我,我的外衣要洗,跟你说了一个月了,衣服还躺在原地,快发霉了,你的记性难道很好吗?”
妻子说:“你的衣服没洗,你自己是干什么的,难道你没有手吗?你难道没有眼睛吗?我的工作多忙,下班回来就搞家务,一点时间也没有。”
丈夫说:“你真是忙吗?打麻将却有那么多的闲工夫。”
妻子说:“打麻将是我的自由,你想限制我吗?告诉你,你没有这个权利!”
丈夫说:“我没有给你寄信,你又有什么权利指责我呢?告诉你,你同样没有这个权利!”
最后结果是,夫妻俩互不相让,不欢而散。
这样因为一个邮寄信件的小事情就吵起来,太伤感情了。
如果争吵过后,双方互不相让,都想要对方先道歉,那一方要学会幽默,自找台阶下。
某单位一对中年夫妇,在一个社交应酬问题上发生了矛盾,谁也说服不了谁,闹得满城风雨,面临分手的严重危机。在领导和亲朋好友的关心、劝导和说服下,两人终于心平气和地坐下来相互“交心”,但谁也不愿公开“认罪”。男方终于先开了口,说:“我们是在斗争中求团结、求生存、求发展,今天,能进入这样一个和平民主、共同协商的新阶段,是我们双方努力的结果,它来之不易啊!”女方也就势接过话头说:“是啊!正因为它来之不易,所以我们要倍加珍惜今天这个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
夫妻两人就是在这样寓谐于庄、亦庄亦谐、妙趣横生的对话中彼此交了心,统一了认识,化解了矛盾,言归于好。
开玩笑适可而止
一般来讲,开玩笑是为了达到一种令人回味无穷的幽默效果,但有人开玩笑时侵犯了别人的隐私,这就实在太过分了。其实,玩笑能否令人回味无穷,在于巧妙、含蓄的构思,精辟、深奥的哲理,浅显、滑稽的表现形式,幽默的引证,以及特定的矛盾、特定的情境,等等。用过分的语言去开玩笑,难免出现污言秽语。同时,也不宜过频地开玩笑,应该适可而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都有一些压在心里不愿为人知的事情。在同事之间的闲聊调侃中,哪怕感情再好,也不要去揭别人的短,把别人的隐私公布于众,更不能拿来当做笑料。
某茶馆老板的妻子结婚两个月就生了一个小孩,邻居们赶来祝贺。老板的一个要好的朋友李强也来了,他拿来了自己的礼物——纸和铅笔。老板谢过了他,问道:“给这么小的孩子赠送纸和笔,太早了吧?”
“不!”李强说,“您的小孩儿太性急。本该九个月后才出生,可他偏偏两个月就出世了,再过五个月,他肯定会去上学,所以我才给准备了纸和笔。”
李强的话刚说完,全场哄堂大笑,茶馆老板夫妇无地自容。
调侃他人的隐私是不对的,上面例子中李强明显道出了茶馆老板妻子未婚先孕的隐私,这样就令对方处于尴尬的局面。
调侃时说出了他人的隐私,有时言者是出于无意,但听者却有心,他会认为你是有意跟他过不去,从此对你恨之入骨。他做的事别有用心,极力掩饰不使人知,如果被你知道了,必然会对你不利。如果你与对方非常熟悉,最好的办法是假装不知,若无其事。
在现实生活中,正人君子有之,奸佞小人有之;既有坦途,也有暗礁。在复杂的环境下,不注意说话的内容、分寸、方式和对象,往往容易招惹是非,授人把柄,甚至祸从口出。因此,说话小心些,为人谨慎些,使自己置身于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位置,牢牢地把握人生的主动权,无疑是有益的。一个毫无城府、喋喋不休、乱侃他人隐私、乱揭他人伤疤的人,会显得浅薄俗气、缺乏涵养而不受欢迎。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谁都不愿把自己的错误和隐私在公众面前曝光,一旦被人曝光,尤其是以一种调侃的形式曝光,就会感到难堪而愤怒。因此,在与人交往中,如果不是为了某种特殊需要,一般要尽量避免接触这些敏感区,免得使对方当众出丑。必要时可采用委婉的话暗示你已知道他的错处或隐私,让他感到有压力而不得不改正。当面揭短,让对方出了丑,说不定会使他人恼羞成怒,或者干脆耍赖,出现很难堪的局面。至于一些纯属隐私、非原则性的错误,还是那种方法:装聋作哑,千万别去追究。
有些人凭着自己的小聪明,总喜欢拿别人开玩笑,结果落得人送外号“毒舌”,大家都不太乐意跟他讲话,尽管他没什么坏心,却不讨人喜欢,所以做人不能太过分。
宴席上说话七戒
生活中,人们总免不了要参加一些宴席,比如亲戚朋友结婚,或者公司的年会。这些场合人多,一般说来是比较正式的场合,不像小型聚会那样,说话可以很随便。在人多的宴会场合中,最好在嘴上安把尺,该说的说,不该说的就把嘴闭好。在宴席上,说话有七大忌讳。
一戒假意客套,过分劝酒。酒席上保持欢快融洽气氛的前提应当是以诚相待,不顾别人的酒量和身体状况,一味劝别人多喝,甚至打定主意不把别人灌醉誓不罢休,就有失待客之道了。喝酒应遵循“喝足不喝吐,喝好不喝倒”的原则,有所节制才好。
二戒感情用事,互相吹捧。宴席上宾主欢聚一堂、觥筹交错之时,很容易感情用事,用溢美之词给对方高帽子戴。比如,对方是官场人物,甚至是公认的以权谋私之辈,也要恭维“德高望重,有口皆碑”;对方是个厂长,哪怕工厂是连年亏损,濒临破产,也吹捧为“经营有方,前途无量”;对方是一个爱好业余写作的人,哪怕只发表过几篇小作品,也说他是“著名作家,作品深受青年人喜爱”,等等。这种以廉价的颂扬来联络感情、增进友谊的方法实不可取,不但别人听了难受,就连被吹捧的人也知道这是假话。
三戒贬损他人,恶语中伤。对别人抱有成见,平时无表露机会,酒席上来个党同伐异,借酒发挥。
四戒自吹自擂,自我抬高。酒席上在老朋友面前借酒盖脸,虚荣心发作,不管天高地厚,说什么:“他出几本书算什么,我是不写,我要写比他得多出10倍。”“他写那书,我一年能写10本,我不写,嫌降低人格。”“我们机关高级职称一大堆,我看上的没几个。”“我当年发表的作品引起了全省讨论,要是干下去,现在早进《人民日报》了。”这样的讲话,只会降低自己的人格,也会伤害他人,在座的人会想,在别的宴席上他也会说我啥也不是的。
五戒谈论公事,失去原则。有些领导干部在喝酒时,同他人谈论机关公事,造成泄密或暴露领导内部分歧,使某些人有空子可钻,影响领导班子的团结。还有个别领导,在酒席上乱许愿,答应给某某什么职务,事后又不能兑现,造成极坏的影响。
六戒污言秽语,酒后失态。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头脑像腾云驾雾,言语随意,感情失控,丑态百出。若有人指责,便以“喝醉了”解脱。此类人酒后恶行,有伤风化,令人侧目。
七戒借酒浇愁,牢骚满口。有些人平时有些怨气,便借酒浇愁,大发牢骚,指责别人如何不对,甚至辱骂领导。这样做使别人无法插言,闹得不欢而散。
酒席宴会应成为文明应酬场所。宴会上,朋友叙旧,增进友谊,同行朋友,交流感情,都会使宴会气氛和谐,更有意义。应真正做到亲切而不粗俗,热烈而不轻佻,欢快而不放纵。
同事的短揭不得
俗话说:“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人既是最坚强的,也是最脆弱的。尤其是当一个人觉得他的自尊受到伤害,他将要颜面扫地时,他的潜能会爆发出来,他会死要面子,死“扛”到底。因此,在职场中必须注意不能一味地揭他人伤疤。
报上曾有过一则新闻:一个女同志,只因为有同事说了她一声“胖女人”,羞愧至极,绝食身亡。
很多人说话非常刻薄,甚至缺德。然而更重要的是,仅仅是伤害了别人吗?要知道揭短是一把双刃剑,伤人的同时也伤己。爱揭短的人,时时处处注意他人的短处,拿来取笑,可也要小心自己有把柄被别人抓住。这种既伤别人,自己也不见得好过多少的话,还是少说为佳。
有些人是因为考虑不周,言辞无形中冒犯了他人。“老王,你太辛苦了,白发如云!”“老刘,你秃顶了!”对年轻女同事说:“小李呀,你最近可发福了!”这类话要时刻提醒自己少说为妙。
摩洛哥有句俗语:“言语给人的伤害往往胜于刀伤。”这是实情。同事之间,为搞好关系起见,请不要揭人短处。
有的人直率惯了,喜欢“一吐为快”,无意间揭了别人短,刺伤了别人,也孤立了自己。
一天,在公司的集会中,张先生看到一位女同事穿了一件紧身的新装,与她的胖身材很不相称,张先生便直言直语道:“说实话,你的这件衣服虽然很漂亮,但穿在你身上就像给水桶包上了艳丽的布,因为你实在是太胖了!”
女同事瞪了张先生一眼,生气地走开了,从此再也没有答理过他。
张先生的语言确实很有问题,也活该别人不再理他。一般人的自尊心都比较强,不愿意被别人取笑她的缺点。有时候同事可能考虑跟你关系好,而主动告诉你他的缺点和一些“短处”。能将自己的隐私告诉你,那说明你们之间的友谊肯定要超出别人一截,否则他不会将自己的私密全盘向你托出。如果你不识时务地把他的短揭发出来,还要告诉别人,这可是他亲口跟我说的,那么必然会影响你们之间的关系。要是同事在别人嘴中听到了自己的秘密被曝光,他肯定认为是你出卖了他。被出卖的同事肯定会在心里不止千遍地骂你,并为以前的付出和信任感到后悔。
因此,不随意泄露别人的短处,这是巩固友情的基本要求,如果这一点做不好,恐怕没有哪个同事敢和你推心置腹。
在办公室里,直言直语是一个人致命的弱点,因为喜欢直言直语的人常常只看到表面现象,也只考虑到自己的“不吐不快”,而没有考虑别人的立场、观念、性格和感受。所以,直言直语不论是对人或对事,都会让人受不了,于是人际关系就出现了阻碍,同事们都会离你远远的,免得一不小心被你的直言直语灼伤,即使不能离你远远的,也要想办法把你赶得远远的,眼不见为净,耳不听为静。这样,你就成了一个大家都不喜欢的人了。
面对病人少说为好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谁都会有生病住院的时候。当亲友患病住院治疗,人们免不了要上医院去探视。然而,人们探视病人时的言语是否得当,将对患者的心理和情绪产生极大影响。尤其是一些患者因为病魔缠身而产生抑郁、焦虑、怀疑、恐惧、被动、依赖及自怜等一系列消极情绪和心理波动时,倘若探视者的语言艺术运用得好,将会使病人精神振作,进而积极配合治疗,有利于恢复健康。因此,恰当的语言是抚慰患者心灵的一剂“良药”。若是探视者言语失当,将会对患者构成很大的心理压力,影响治疗效果。
所以,在探望病人时,尤其是身患重病的人,就不要过多谈论病情,不要触到病人的症状,以免病人心烦。例如,有位领导去探望久病的退休老职工时,关切地询问她:“您饭量可好?”谁知一句问候话却引来病人满面愁容,职工忧心忡忡地说:“唉!不要谈它了!”这位领导十分尴尬,只讷讷地说几句安慰话后,不欢而别。原来,这位老职工病情日重,最苦恼的就是吃不下饭,那位领导问到的正是病人日夜忧虑的问题,顿时勾起病人的烦恼,以致谈话气氛极不愉快。
如果对方本来就背着疾病的精神包袱,你再过多地谈病情,势必使其包袱加重。当你看到病人脸色憔悴时,不能大吃一惊地问:“您的脸色怎么这样难看?”而要说:“这儿医疗条件好,您的病一定会很快好转的。”
探望时较好的谈话方式是:先简要问问病情,然后多谈一谈社会上生动有趣的新闻,以转移对方的注意力,减轻精神负担。久居病室,这种新消息正是病人渴望知道的。如能尽量多谈点与对方有关的喜事、好消息,能使他精神愉快,将更有利于他早日康复。
前往医院探望病人时,有些话是千万不能说的。我们一定要注意这方面的语言忌讳,以免踏进雷区。例如,对一个有癌症之嫌的病人,你不能一见面就对他说:“听说你患了癌症,是不是真的?”
虽然不至于如此直白,然而,却有很多人采取相近的说法。当获知了对方的病名之时,有人会说:“听说你心脏不好,真是难治的疾病呢!”或者说:“哟!你的体温好高,听说这是危险的信号哩!千万要小心啊!”这些话都是极为不妥的。
只要你探望过病人,你就不难明白一个事实,那就是:病人四周的人,并不一定向他诉及实情。因为病人的感情是脆弱的,心志已不够坚强了,这时,如果你是处处为病人着想的话,那就不该把实情全部告诉他,你应该把病名及病情稍微改变一下“面目”,然后轻轻松松地告诉他,切勿把听自医生或别人的消息,原原本本地告诉他。
前往探病时,只要对方不讲话,你还是不要多说话较好,即使说话,言辞也一定要谨慎。
§§§后记
一本著作的完成需要许多人的默默奉献,闪耀的是集体的智慧。其中铭刻着许多艰辛的付出,凝结着许多辛勤的劳动和汗水。
本书在策划和写作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同行的关怀与帮助,及许多老师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致以诚挚的谢意:王杰、周珊、杜莉萍、何瑞欣、齐红霞、李伟军、曾桃园、许长荣、李良婷、张艳芬、孙亚兰、闫晗、王艳、黄亚男、曹博、杨青、李颜垒、史慧莉、朱辉、上官紫微、余学军、徐娜、聂小晴、李娜、于海英、杨艳丽、姚晓维、潘静、王艳明、杨英、杜慧、杨秉慧、武敬敏、叶光森、范小北、黄文平、李伟、毛定娟、徐春艳、胡以贵、欧阳勇富、姚迪雷、杨婧、吴迪、王非庶、王爱民、李琳、宋桂花、欧红梅、付志宏、蒙明炬、张璐璐、王娟娟等。
阅读是一种享受,写作这样一本书的过程更是一种享受。在享受之余,我们心中也充满了感恩。因为在写作过程中,我们不仅得到了同行的帮助,还借鉴了其他人智慧的精华。相信你们劳动的价值不会磨灭,因为它给读者朋友们带来了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