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南洲翁遗训
4985200000016

第16章 无私——带着觉性过日子 (1)

第六卷 无私——带着觉性过日子 (1)

第二十则

为人的根本,在于敬天和爱人。以顺应自然之道敬天,以爱己之心爱人。做任何事都想着为更多的人作出贡献,以一颗无私的心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便能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遗训】

道者,天地自然之物。人行道,是为敬天。天佑众生,故当爱人如爱己也。

【释义】

所谓道,就是生长于天地、顺应自然之物。人行天道,就是敬天。上天保佑世间每个人,所以爱人当如爱己。

以爱己心爱人

1861年,流放在日本奄美大岛上的西乡隆盛在这里已度过了两年光阴。作为大名岛津齐彬的亲信、日本政界一度闪耀的人物,西乡在这样一个荒僻之岛上并没有被磨难波折的痛苦湮没,相反,他无时无刻不被岛民们的贫困所触动,也对当地藩主的恶劣统治感到不满。在当地的传说中,西乡席不暇暖地保护老弱贫病,对抗恶霸官员,同时倡导德行。西乡的努力最终收到了成效,当地的统治者逐渐改变了一些治理政策,他们对西乡的态度也由警惕、排斥转变为惧怕、尊重,甚至追崇。西乡隆盛也由此成为当地一位重要人物。

上天平等地关爱世上每个人,所以人应当像爱护自己一样爱护他人。这是一种敬天爱人的观念,天之至爱无私,因此敬天就是要追随天爱世人的精神。一个人想要让人生更加丰富,最好的办法就是让自己保持始终如一的付出与感恩。

付出不单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享受。我们对别人好的时候,也是对自己最好的时候。我们要善待自己,更要善待别人,爱人者,人恒爱之。

爱是世界上最知回报的感情。你给出多少,它就回报给你多少。不幸福不是因为我们得到的太少,而是给予的还不够。世界是由许多人组成的一个整体,人与人之间需要尊重和理解。有的人可能有权利非公平地对待其他人,但这种态度,将会使人最终“自食其果”,因为别人也可能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而每种善行也都有回声。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复杂。如何面对不断出现的人际摩擦和冲突,成为萦绕人们心头的困惑。

每个人在社会上都不可能是孤立的,人们都愿意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而推己及人、以爱己心爱人是实现人际关系和睦、融洽的重要前提。那些慷慨付出、不求回报的人,往往容易取得成绩;而那些自私吝啬、斤斤计较的人不仅找不到合作伙伴,甚至可能被孤立。

爱人者人恒爱之,爱世间者世人敬之。敬天爱人,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提倡的人生哲学,它对人际中的许多矛盾具有调和与化解作用。

西乡推崇的“爱人如爱己”之观,不仅适用于普通的人际关系,同样也适用于今天的商业竞争。

和谐与竞争的统一是企业经营的最高境界。许多经商者都习惯从一己私利出发办事,有时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其实这种做法所得到的不过是蝇头小利。

江户时代提倡商业道德的石田梅岩曾说,能兼顾彼此的人,方为真正的商人。自己得益,也要让他人得益,这才是经商的法则。如果让客户、生意伙伴和对手都能获利,实现双赢和共赢,那么,自己最终也一定能得到回报。

要摆脱不幸,得克服自私、势利的人性

在每个人体内,甚至在我们所做的每件事情中,都有两种不同的思考存在。一种是自私、势利,只为自己的利益斤斤计较;另一种则是无私、利人,会为他人着想、希望别人得到好处。我们想要成功就得放弃自私、势利的思考方式,做到无私、利人。只有你帮助他人、懂得为他人着想,其他人才会在你遇到困难时伸出援助之手。

西乡说过这么一句话:“修业无果、诸事难成、无心思过,伐功而骄慢生,皆因自爱起,故不可偏私爱己也。”修行没有成果,事业无成,而且不知悔改,这些都是人之不幸,其起因便是过分爱己。西乡的话给了我们很好的警示,做人若能不偏爱自己,常思己过,不自负不骄慢,就可以修业有成,成就功业。

要摆脱不幸,就要克服与生俱来的自私、势利的人性。比如作为一个领导者,应该舍私利、断私欲、行正道。如果每做一件事情就问:“我可以得到什么好处?”那将失去他人的信任,更谈不上做出一番宏大的事业。

西乡的人生信条中最突出的就是“无私”二字。不管逆境还是顺境,不管失败还是成功,甚至淡看个人的生死,唯把贯彻正道视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并认为若不达到此种境界,心志就必然动摇。

不能看淡自己的得失,就容易为私心、私欲所动。私欲若是得不到满足,就会产生痛苦,进而在无尽的苦恼中迷失自己原本的目标。

视西乡为人生导师的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早年经营京瓷公司时,也曾为私心、私欲所困扰,及至读到西乡遗训,便如当头棒喝,从此不再将一己之私放在心上。

稻盛先生遵照西乡遗训,坚定了他的“无私”经营信念。后来他设立“京都赏”,创办“盛和塾”,更是成为实践“无私”理念的典范。

稻盛和夫先生常说,“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企业家只有不断向“无私”的境界迈进,“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稻盛创建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是“无私”的产物,特别是稻盛在创建“日本第二电电”时,目的只有一个,非常鲜明,就是“降低国民的通信费用”,口号只有八个字,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而正是这种高度的“无私”,使得他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很快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稻盛和夫把“无私”看成一切组织领导者应当具备的基本素质,他自己就将之贯彻于创建企业的方方面面,并最终在让国民获得利益的前提下,实现了企业的成功。

“无私”就是“无我”,将一切与“我”有关的东西都抛开。上至国家,下至企业,哪怕一个小机构、小组织的存亡,都与领导者是否“无私”息息相关。

贪婪会使简单的问题变得复杂,无私才能导向真正的成功。“无私”在许多精明人眼里是大愚,但正是凭借这样的“大愚”,无数成功者才成就了丰功伟业。“无私”是人类最伟大的智慧,如果每个人都能不带私心处世,不以私心损人,那么世界就会变得很美好。

善念召唤幸运,矛盾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来解决,暴力冲突或者善意修好,都是可以选择的。同样的事情,结果的好坏更多取决于我们的态度。幸福还是不幸,成功还是失败,目光短浅,只争一时之利,还是抛弃私心,以他人利益为优先考虑问题,都取决于我们自己。

固执于自私自利的心态,最终所得就会与最初意愿南辕北辙,而无私的人反而得到更多。无私的境界,并非空喊高调,而是实实在在、可以践行的一种理想。放弃私利,放弃复杂的想法,更透彻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坚持无私的理念,以理解、宽和、谦逊的态度待人,加上不懈的努力,竭力履行自己的义务,人生就可以达到充实饱满的状态,在贡献中明了自己的价值所在。

第二十一则

常言道“兼听则明,偏信则暗”,真正做大事的人,从不在已有的成就上骄矜自诩。听取反对的声音,通过旁人的提醒减少自己的盲点,才能兼收并蓄,自我完善。否则一味固守己见,最终会导致离心离德,自我贬值。

【遗训】

自古,君臣皆以己为足者,非治功之世。知己不足,则下言入耳也;己足,人言己非即怒,故贤人君子不助之。

【释义】

古往今来,一朝的君主与臣子如果都认为自己完美无缺,那这样的朝代绝非治世。只有清楚自己缺点的人,才能听得进下级的意见。而刚愎自用的人,一经别人指责,就会立刻动怒,这样的人,贤人或君子都不会相助。

笑着听反对的声音

智慧的人懂得时常反省,能够察纳雅言,兼收并蓄。他们懂得反对的声音更有建设性,也明白谦卑并不磨灭自己的伟大。而不可一世的人,往往固执己见,听不进任何批评,也就不会有进步,故步自封,无异于自我贬值。

一个人要学习圣人,必须先有圣人的自我批评精神。孔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意思是,多批评自己,少责怪别人,就不会招人怨恨。这实际就是我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凡事多作自我批评,这既是古时儒者反躬自省的功夫,也是我们今天仍然需要倡导的为人修养。

具备自省意识的人最惧怕居功,也从不自我标榜,一来防止变成“大树”,以免遭受“风必摧之”的困境。二来他们也惧怕因为一时的盲目或高兴而导致未来错误频出。他们像这样时刻保持谦虚,反而为自己赢得更多的尊重。

不管你有没有做好准备,今天所拥有的一切,某一天都将不再属于我们,也最终都会失去。在激烈的竞争中,更是如此,可能今天还是个百万富翁,明天就是街头乞丐。稻盛和夫作为日本经营之神,对此深有体会。他认为,任何人所拥有的一切,与浩瀚无际的宇宙相比,都只是沧海一粟,微不足道。因此,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应保持一颗谦卑的心。

一个人应该具备三种心态,即乐观的心态、好胜心及谦卑的心,其中最重要的心态是谦卑。权力与权威容易使人骄矜自大,或以高傲姿态面对众人,但一个听不进意见的领导者所带领的团队,是一个没有进步空间和凝聚力的团队。如果领导者能意识到自己有今天的成就,都是依靠广大追随者的努力,便能打造出一个合作的团队,并引导其走向和谐、长远的成功。

《资治通鉴》中讲了魏文侯纳谏的故事。魏文侯派弟弟去攻打中山国,战胜之后却将中山国赏给了自己的儿子。有一次魏文侯在上朝的时候问大臣自己是一个怎样的君王,很多人说他是一个“仁君”,偏偏这时有一个叫任座的人走出来说:“您算不上仁君,因为您没有把中山国分给弟弟却给了自己的儿子。”任座说完后便扬长而去,魏文侯火冒三丈。

后来魏文侯发现了一位忠臣叫翟璜,就问翟璜说,他是个怎样的君王,翟璜说是“仁君”,魏文侯问何以见得,翟璜说您身边有任座那样唱反调的人,怎么能不算是个仁君呢?

翟璜的言下之意,即一个团体应该是多元化的,有很多的声音,这样才是健康正常的。无论是历史经验,还是现实教训,都告诉我们应当重视旁人的提醒,以减少个人盲点。

君子善纳言者为心明,再明智的人也不能保证事事洞察分明,不论何时,不管在什么工作中,不管对什么人,我们都要保持谦逊。飞得越高,就越要记得是什么让你飞到了这个高度;飞得越高,头就要越低。有了荣耀时,要更加谦卑,要感谢他人、与人分享。

多做自我批评,学会聆听。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失败是自大。勇于接受别人的批评,正好可以修正自己的缺点。失败者总是需要别人指出才知道自己错了,总是要到失败时才记起他人的忠告。

及时承认自己的错误,懂得倾听别人的忠告,懂得分辨别人的赞美,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低调,有一颗平常心,经常检讨自己,才能创造出良好的人际关系,才能促使自己进步。

要做到不固执己见,时时反省己身,关键是要做到以下六点:

1.对身边发生的事情,常思考它们的因果关系;

2.对做不到位的执行问题,要找出它们的根本症结;

3.对习以为常的做事方法,要有改进或优化的建议;

4.做事情要养成有条不紊和井然有序的习惯;

5.经常找几个别人看不出来的毛病;

6.自己要随时随地对有所不足的地方补位。

生活其实很简单,只要在前进的同时不失后退的勇气,在胜利时保持平静,谦虚地接受别人的意见,把自身的缺陷转化成动力,不被成功模式束缚,就能活得很成功、很精彩。

正如西乡所言,一朝之君臣倘若都认为自己完美无缺,毫无需要改进之处,那么,这个朝代就绝不是治世。同样,一个人在听进他人意见之前,首先要“知己不足”,主动找出自身的缺点,有针对性地选择合理的建议完善自己。

不以个人好恶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