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10

第10章 冯玉祥首都革命 (一)挣扎

一、挣扎

冯玉祥自就任陆军检阅使后,所部一师三混成旅三万余人驻扎南苑及通州一带,纪律严明,训练刻苦,成为一支颇受各方瞩目的重要武装力量。

然而在各系军阀的夹缝中生存并不容易,首先最头痛的事依然是军饷的问题。冯部自离开河南后,吴佩孚当初答应的每月由河南的协饷,便成了画饼。冯玉祥在北京、保定四处求告,一筹莫展。很明显,吴佩孚就是要从经济上扼杀这支部队。好在曹锟尚算忠厚,又有老长官张绍曾的帮忙,当时的大总统黎元洪也很想借助这支力量,好说歹说,从京绥铁路局和崇文门税关每月拼凑出十五万元,作为冯部的军饷。虽不能全额发放,总算将士无饥馁之忧了,冯玉祥也可以专心致志的练兵了。

在驻军南苑的近两年时间里,冯部官兵地实力又有了一个质的飞跃。他完善了一整套练兵方法,练就了三万精兵,为数十万强大的西北军打下基础。

由于南苑的旧营房不足,张之江一旅驻扎通州,二十二旅一个团驻北京城内旃檀寺。冯玉祥的陆军检阅使署驻南苑,以蒋鸿遇为参谋长(后改为刘骥),

1922年12月廿25日,总统黎元洪赴南苑阅兵,见全军军容之壮盛、步伐之整齐、精神之焕发、与技术之纯熟,在当时的北洋诸军中是首屈一指的。当操演敎练时,黎突然叫出一名目兵问道:“假定此时我军为攻军,已受敌人甚大损害,应如何处置?”兵答:“前进”。黎又问:“前进困难时怎么样?”答:“我困难敌也困难”。黎元洪很赞许,又说:“愈前进,则困难愈加,又怎样?”兵答:“最后五分钟。”黎氏为之折服,说:“最后五分钟,实胜败之所系。”普通目兵能做这样的答复,足见全军的教育程度。

南苑练兵的内容主要分学科和术科两大方面,按不同等级进行训练。

在学科方面,冯玉祥特别注重精神教育,包括爱国精神、舍己救人精神、为社会服务精神、刻苦耐劳精神等。他选编的书有《军人精神书》、《军人读本》、《军人宝鉴》等,这些书的主要内容是爱国的。士兵都要学《军人精神书》,这本书要求士兵必须具备三大精神,即爱国精神、道德精神、军人精神,如果没有这三大精神,就不配当一个军人。爱国精神,选择了介绍历代爱国军人、爱国人士如冯子才、林则徐的短篇文章,冯玉祥说他们打了胜仗,可是由于政府腐败反而签订了丧权辱国的条约。道德精神,是讲修身养性的,也收集了一些名家名言,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复于无过”之类。军人精神,是讲应该怎样训练,怎样锻炼,怎样吃苦耐劳,怎样爱护老百姓等,保护商人也是其中的一条。他经常在对部队讲话中说:“老百姓是什么人?老百姓是你爹。老百姓为什么是你爹?因为你穿的老百姓的,你吃的老百姓的,你不爱老百姓行吗?”他日后凡送部下出国留学,临行前总要嘱咐:“你们要爱国救民到底”,“不要忘记不扰民,真爱民,誓死救国”。

冯玉祥在爱国教育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他主持绘制和印发了一种“国耻地图”,发给官兵每人一张,让大家经常带在身上,以备随时查阅。凡是被列强通过侵略战争或不平等条约抢去的中国领地,都在地图上用红色标明,并写上那一块块的领土是何年何月何日,通过哪些战争,根据什么条约,被哪个列强侵占的。官兵们从地图上看到祖国的周围,特别是北部,一片片被染上红色的地方,都已经被列强侵占;那像秋海棠叶似的祖国版图上,一片片大好河山,一块块肥田沃土,一座座森林矿藏,被列强们蚕食鲸吞,感到非常痛心。他们由此知道了英法联军攻占了天津、北京,火烧圆明园;八国联军屠杀父老兄弟;日本人发动了甲午战争,俄国人霸占旅顺等,从而激起了内心强烈的民族仇恨和爱国心。

冯军部队里,一天二十四小时中除了睡觉,到处是歌声。起床要唱,走路要唱,饭前要唱,休息更要唱,睡觉前还要唱。这些歌有几类性质,有讲军队纪律的,有讲射击的,有讲团结的等。坐船有坐船的歌,坐火车有坐火车的歌,有什么行动就编什么歌。如经常唱的“战斗歌”:“一散开在一条线上,不要出前落后,妨碍射击”,说的是要有战斗队形;“军歌”:“高丽国、琉球岛与台湾,地不小,可怜都被它侵吞了”,这是控诉日本侵略罪行的,唱起来无形中就会激起为国家所受的耻辱而悲愤的感情,还有的说外国人看中国人是一盘散沙,把中国当做桌子上的一盘肉,抢着吃,“盘中餐,外人伺”;吃饭歌有好几个,如:“盘中粒粒皆是辛苦,民脂民膏来之不易”;爱民的“要爱护老百姓,爱护禾苗”;此外还有“植树歌”,部队在哪里驻防,就一定要种树。

总之,冯玉祥采取了种种办法对官兵进行精神教育,每个士兵的床头贴着志愿书,有六条的,有八条的,如爱国的,勤学的,每天对照检查做得怎么样。部队中有很多是河南兵,家乡人传开了,说:“冯玉祥的军队不得了,当过三年兵以后,土匪也变成大姑娘了。”这是因为冯军士兵走路时目不斜视,对群众不干扰,不进民房,也识字了,有文化了,不那么粗野了。

官佐所学内容有:正副目学《军人教科书》、《八百字课本》、《各种兵教科书》、《简明军纪》、《军人教育》、《军歌》、《军士战术》、《军事勤务》等。初级军官所学的内容增加《初级战术》、《军人宝鉴》、《军人读本》、《典范令》、《曾胡治兵语录》、《左传摘要》等。中级军官所学的内容增加《高级战术》(聘请法、日教官讲授)、《兵器学》、《欧洲战史》、《国文》、《易经》及《子书》一两种。

在术科方面,主要的训练项目是:刺枪、劈刀、器械体操、应用体操、八道拦阻、沟垒比赛、挖掘起伏地等项。其中特别重视体力锻炼、射击训练和夜战训练。

冯玉祥练兵亲自督练,从不懈怠。每次出操前,他要求士兵端“枪架子”,练臂力,练瞄准,营房里处处设有人头靶,供士兵随时练习。他亲自编写了《战斗射击歌》:“射击瞄准最为先,第一须知省子弹,一颗千金买不来,生死安危在一弹。瞄得不准万不发,发时必中一当千。枪不虚发好男子,千万千万莫等闲。战时全凭子弹胜,虽有子弹输送难,多少能战之军队,皆因乱放大败还。一弹须当性命看,保身保国保安全,枪不虚发好名誉,千万千万莫等闲。”官兵时时唱,练出不少神枪手。为适应夜战,士兵一入伍就要先学会识星辰辨方向,还要熟练夜间集合的动作要领,就寝前衣物和装备按规定摆放,紧急集合时穿戴服装、佩带装备也有一定秩序。他认为夜间战斗是对装备较好的敌人作战的重要手段。他要求班、排、连都进行刺枪、劈刀的练习。每个士兵都有一把特制的中国大刀片,背在身上寒光闪闪,刀把上的红绸迎风飘动,显得格外威风。冯玉祥还教士兵光着膀子演练冲锋、肉搏。尤其强调注重耐热、耐寒、耐风雪等适应恶劣自然环境的训练,常在冬季大风雪或酷夏暴雨时举行全军行军、战斗演习。当时其他很多军阀部队,一出动就要祸害老百姓,闹得鸡犬不宁,这种情况在冯玉祥的部队里从来没有发生过。一次严冬天气野营训练,风非常大,气温极低,演习部队冻死六个人,冯玉祥马上下令停止演习,统统回营。途经宛平县休息时,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部队仍然“不扰民”,不进民房。饭盒里的大米饭和咸菜都冻得硬邦邦的没法吃,又冷又饿,也没人到民家找口热水喝。还有一次也是最冷的天气,举行全军夜间挖战壕比赛,土冻半尺,不准用火烤,只能用大铁杠子一寸一寸地凿。部队干了一夜加半个白天,才完成了各自划分的地段,数百人受伤。事后总结时,有的长官说:“这次比赛的激烈程度,真不亚于实际战斗呀!”冯玉祥说:“军队如果不养成耐寒的精神,没有吃苦的锻炼,没有硬地挖战壕的本领,一旦对敌作战,遇到恶劣的天气和环境,怎么能顶得住?顶不住,怎么能进攻?不进攻,怎么能打胜仗?”

冯军素有“静似泰山,动如奔潮”之誉,完全是苦练出来的。周恩来曾评价冯玉祥说:“先生善练兵,至今谈兵的人多推崇先生。”

体育运动方面,冯玉祥要求官兵们练单杠、木马、打拳、跳高、跳远,特别是单杠,要求每个人必须学会“屈身上”、“摇动转回”、“倒立”等动作,还要官兵学会游泳。通过这些训练,提高官兵的身体素质,锻炼他们的意志和耐力。有时,他让部队全副武装,携带武器、弹药、背包、水壶、饭盒等全套装备,进行逾越障碍竞赛。

冯玉祥爱兵如子,每逢作战,常和士兵一起蹲在战壕里,施工的时候,总和士兵一起挖土推车,在生活上也是十分关怀。一次他睡在兵棚,第二天全棚去出操,他就检查士兵的笔记和武器,然后和大家一起吃饭,吃到最后一口时吃到一颗砂粒,顿时大发雷霆,立刻把管伙食的三排长叫来,罚他跪在地上,当着大家的面训道:“当兵的就是你爹,你就叫你爹吃砂子?你的良心哪里去了?”走后一个多小时,才让这位排长站起来。他还对官长强调训练军队要从重视病人做起,怎么样让病人少?病了怎么治?吃中药还是吃西药?当长官的每天要挨个去看过,不论病轻病重都要一一记上,如果自己去不了,也要派最重要的人去,回来亲自看他记下来的病情,然后签上字。他说一个士兵离开父母,背井离乡,孤身在外,最感痛苦的就是有病的时候,我们是他们的长官,我们不去留心他,谁去留心呢?

也是在这一年,冯玉祥在书法练习、英语学习方面进步很大,尤其是在读书方面收获颇丰,可以说是古今中外博览群书。他还特别聘请专家学者为他讲学授课。如请沙明远讲授《易经》、《书经》、《左传》、《群书治要》、《我师录》;请王瑚讲授《孙子兵法》、《大学》等。

调任陆军检阅使时,冯玉祥41岁。1923年,他在治军和学习两方面都有重大的收获,但在个人生活上又极为不幸,相随他20年的妻子刘德贞因病逝世了,冯玉祥伤心恸哭,全军为她举哀,各官佐目兵分班致祭,遗体在京按基督教礼仪入殓,灵柩运回保定冯家墓地安葬。刘夫人一生勤劳朴素,自操家务,直到现在冯玉祥就任陆军检阅使的高位,她还是布衣布褂,自己跑街买东西,没有一点官太太的架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她是家里的女佣人呢!她在军中很受爱戴,经常慰问部队,对官佐家属极为关怀,大家都以贤姐称呼她。她倡办了培德女中,使妇女有受教育的机会。当时军人的鞋子都由家属做,每人都有定额,刘夫人和大家一样需按时完成自己的那一份,没有一点特殊。

刘夫人留下了儿子洪国、****,女儿弗能、弗伐、弗矜。小的才只有几岁。

他丧妻后,各个方面的实力人物都想以联亲来拉拢他为盟友,说媒的人纷至沓来,连曹锟也有意将自己的女儿嫁给他,派副官来提亲,但是冯玉祥不愿意。为了能推掉这门亲事,他提出了条件:一、不许穿绫罗绸缎,吃山珍海味。二、要能纺纱织布。三、要抚养我的几个孩子。这门婚事当然是告吹了。

冯玉祥的第二次婚姻是在刘夫人去世后的次年。关于他娶李德全为妻的故事,有多种传说。实际上他们是由李德全的亲戚唐悦良夫妇撮合的。唐悦良的夫人李淑成和李德全是堂姐妹,俩人的父亲是亲哥俩。唐家人都是基督徒,冯玉祥任陆军检阅使驻防北京时,常去做礼拜,互相结识,有时去他家串门。有一次冯玉祥当笑话说起曹锟提亲之事,说话者无心,听话者有意。事后有一天,唐悦良夫妇约冯玉祥去基督教女青年会参加一次演讲会,女青年会学生部干事李德全也在会上讲了话,她圆圆的脸盘上戴一副黑边眼镜,笑容明快,口才出众,冯玉祥顿生好感。经唐家搭桥,以后去通州李德全家里交往接触多次,了解到她的家境贫寒,父亲早年从蒙古来到北京,为谋生扛过活儿,很合乎他的择偶条件,便请唐悦良夫妇出面做媒,这桩婚事就这样成了。

李德全1896年出生在北京郊区通州(今通州)德兴庄草房村一个贫苦农家,祖上是蒙古人,父亲是一个牧民,后离开草原逃到通州。那个时代外国人来中国传教的很多,他们深入各地农村,发展教徒,李家就信了基督教。李德全的祖母和叔叔就因为是教徒,在义和团时遇害殉道了。李德全刚出生三个月,父母就抱着她接受了洗礼。长大以后,在教会的资助下,上完了小学、中学,毕业于美国教会开办的“贝满女中”,后来又曾回到母校任教。中学毕业后考入私立的汇文女子大学(即燕京大学前身的一部分)。她在学校非常活跃,担任学生会会长,热心宗教工作,极富爱国心。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她听说外国人在巴黎讲“中国人不值两毛五”的话,非常气愤,就和同学们写了大幅抗议书:“中国不值两毛五,全中国四万五千万人,每人值0。0000000005!”并把这幅抗议书放到美国校长的办公桌上。李德全是20年代极少数受过高等教育的妇女之一,这样的知识妇女那时追求男女平等,要独立自主地干一番事业,多喜独身,所以当她已是29岁的老姑娘了还没有出嫁,直到遇到了冯玉祥,她一生的命运就此发生了传奇性的变化,日后成为中国著名的社会活动家。

1924年2月9日,冯玉祥和李德全订婚,交换婚约,同月19日在南苑驻地由牧师刘芳主持,按基督教仪式举行了简朴的婚礼。婚后新娘问丈夫:“你怎么会看上我?”回答是:“我看你天真烂漫!”

在南苑,为悼念阵亡官兵,冯玉祥在南苑修建了昭忠祠,埋葬亡者的骸骨。每年派人前去慰问遗属,酌情给予照顾,有适龄入学的子女,就带回北京送进子弟学校。对残废官兵,以各种方法安慰救济,历年战阵受伤的官兵,都有详细的光荣记录。他以为,中国的道理“死为大”,要是埋在哪里我们都不知道,死者如此,生者怎么想?

官佐家凡有婚丧事时,他规定只许上级官对下级官送礼,下级官兵都不准送礼,这在当时的军队中是绝无仅有的事,人都不能理解。他的一个军中朋友对他说:“我在军队里看到的惯例,是只有下级对上级送礼,谁的礼品办的贵重,长官就喜欢谁,到后说话就特别有效,官也升得快。所以大家都要在送礼上面用心。送一次礼,典卖借贷都在所不惜。因为这是下的本钱,升官之后那是一本万利的。下级官对上级官送礼,有这个讲究。你们这个规矩是为什么呢?”

就是因为冯玉祥做事常有些地方不合时宜,所以招来人在背后骂他是“活妖怪”,他也知道别人这么骂他,并不以为然,照样我行我素。

驻兵南苑期间,冯玉祥各种社会活动不少,和各使馆人员时有接触。一次高级教导团招待日本人,布置会场时,冯玉祥叫把万国旗里的日本旗拿掉,日本人到时,其中有人注意到这一现象,询问怎么唯独没有本国旗?冯玉祥说我们办事的人跑遍了街上也买不到日本旗,大概是因为贵国对中国的二十一条的原因,老百姓有抵触情绪不卖日本旗子。他对在场的小幡公使说应该电告日本政府反省。

官场的铺张浪费、乌烟瘴气,让他气闷。经常是按时去赴宴,宾主都迟迟不到场。他不耐烦等,自己叫碗面条或吃几个包子,撂下张名片就走了。他接触北京场面上的大人物,更看清了他们的嘴脸,一到聚在一起,嘻嘻哈哈谈的就是昨晚打牌输赢了多少,明晚有什么好戏,谁家姨太太漂亮,哪里又有官地要卖,就是没有谈论国计民生的。有一次总统黎元洪召集例会会餐,吃谈间他忽然发起了牢骚,说这总统真不是人干的,总赔钱,每年得赔上36万,连煤矿股票和盐票的利息都赔进去了,长此下去不能支持了。众人听了都恭维他仁义忠厚,唯独冯玉祥脱口而出说:“总统是当旅长出身的,怎么会有这么多的钱呢?”黎总统说:“存的呀!”冯玉祥刨根问底又说:“旅长的饷每月不过几百两银子,怎么会存那么多呢?”黎元洪无以作答,打个哈哈一笑了之。

一次永定河在丰台西南决口,北京永定门一带的居民惊惶失措,冯玉祥听说后,立刻派鹿钟麟率两旅人前往连夜抢修,费尽力气终于把决口堵住了。为了不遗后患,冯玉祥又决定要加宽加深河道,根治永定河。工程必须赶在春天水涨以前完工,一团一团的人开上去,五天一倒班,在风狂沙暴的天气里施工,苦干了几个月才完成,冯军得到老百姓极大的尊敬和好感。

但是冯玉祥为谋求自存,不得不进一步投靠直系曹锟,并在1923年6月13日事件中为驱逐黎元洪出力,此后,又助曹收买议员,为贿选铺路。为此,他遭到舆论界的谴责及进步人士的批评,声名大损。国会刘景晨、杭幸斋、沈椿年、张世桢等14名议员,向国会提出查办冯玉祥、王怀庆的议案,斥责二人拥曹的行径,“以为旧总统一走,即让新总统一举继位”。旅宁学生团体致电冯玉祥称,“惟年来闻公政绩,未尝不引为军阀中之优秀者,满冀公始终自爱……乃自公入京以来,一切措施,渐失众望……不意此次曹欲攫领袖,迫走元首,都门鼎沸,举国震惊,中外报纸,皆指公为曹氏之功臣,新华门逼宫一剧,在公固已尽职,不愧为曹氏之一走狗……军人之模范,更如是乎?呜呼,公其休九江旅矣!”沪同乡会通电云“当视曹锟、张绍曾、冯玉祥……等为祸国罪魁,即为人民公敌,一致声讨”

冯玉祥的“教友”,国民党的左派人物徐谦,在黎元洪离京的第二天发“盐”电警告他说:“黎已出走,兄若拥曹,即为司马昭之成济,千古唾骂,若任张代行,即系间接拥曹,亦难逃责之义,……如不见听拥曹,此后弟及与兄割席。”

上述批评对冯玉祥有巨大的震动和刺激。

冯玉祥在长期的宦海沉浮中,虽然处心积虑地维护个人及其军事集团的利益,但更看重自己的声誉。在此种况下,他在贿选之前退出助选活动,由此引起曹锟及其左右的不满。曹虽然一度有意让他出任热、察、绥三特区巡阅使兼北京卫戍司令,但因王怀庆的反对而作罢。此后,冯玉祥欲乘察、绥两都统变动时安插两个旅长,又为曹所拒绝。曹当上总统后,冯玉祥只得到个“扬威上将军”的虚名。此后,他虽然兼任“西北边防督办”,但仍没有实际地盘,因此对曹更加不满。他深知曹、吴直系已成为众矢之的,一味追随则前途渺茫,遂在全国人民反直声浪中,在左翼力量的推动下,开始另谋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