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此次掌权,感受颇多,从此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旨改造、建设山西。
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先生在北京与袁世凯会晤之后来到太原。对阎锡山及山西起义诸人赞誉有加,阎锡山也深受鼓舞,深感自己身上的责任不小。可是先生一走,面对现实,他的心又凉了。
阎锡山看透了,在这个乱世想生存下去,自己如果没有实力,就必须有个强有力的靠山。而现在的这个靠山无疑就是大总统袁世凯。他知道老袁对自己印象不好,必须努力消除这种成见。首先,为了获得信任,阎锡山将父母送到北京常住,名曰享福,其实是做政治人质。其次,剪除革命党。他知道老袁最恨的就是革命党,自己虽为同盟会员,但是从袁世凯取得大总统的经历来看,革命党人的力量根本无法通袁世凯抗衡,抗争意味着灭亡,他不想死,所以别无选择。
阎锡山北逃雁北之时,副都督温寿泉在晋南成立了河东军政分府,这令他很不安。1912年8月,温寿泉主动要求撤销分府机构,阎锡山赶紧表示欢迎,并将老同事接回省城,担任军政司司长。但是温寿泉手下的一班人却不买阎都督的帐,尤其不满他拥戴袁世凯,于是阎锡山借此机会拿他们开刀了。革命党人张士秀、李鸣凤将阎锡山派往晋南筹饷的南桂馨拘捕起来,阎闻讯大怒,当即电告袁世凯,张、李二人叛乱,请求派兵讨伐。袁乃派毅军赵倜率部至蒲州,将张李拿获送北京军警执法处。这一招是一石二鸟,即讨了袁世凯的欢喜,又除去自己的心腹大患。晋北还有一个忻代宁公团,拥数千之众,阎锡山想到他也很不舒服。公团统领续桐溪是主张反袁的,阎锡山怕他惹祸,接到太原委以巡警道,然后逐步将公团解散。续桐溪不愿做官,辞职回到故乡,秘密反袁。阎锡山知道后百般排挤,直至将其逼出山西。
其三,无为而治,韬光养晦。袁世凯为了限制阎锡山的权力,先是安排老友李盛铎为民政长,后来换成亲信金永担任按察使(省长)。阎锡山知道其中的奥妙,于是对山西军政大事,很少过问,听任金永把持山西省政,甚至建立了一支武装警备队也预与容忍。军事全权则交给后来的军政司长兼督署参谋长黄国梁。日子久了,太原城内只知有黄国梁,不知有阎锡山。金永认为阎锡山是一介平庸之辈,不足为虑,乃恣意妄为,使人民怨声载道,为后来阎锡山的得到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打下基础。
1913年,国民党发动了二次革命。作为同盟会员的阎锡山保持了中立,让袁世凯大为满意。之后各省都督多有撤换,唯山西阎锡山,云南唐继尧成为了不倒翁。此时的阎锡山已经没有丝毫革命激情,逐渐向一位真正意义上的军阀转变。
1914年5月,阎锡山被袁世凯授予“同武将军”,阎锡山特意在五台县家乡修建门楼,刻上“同武将军府”,以示荣耀。
1915年,袁世凯帝制自为,阎锡山第一批上书劝进,使龙颜大悦,给予其一等侯爵的尊荣。至此阎锡山终于自我否定了辛亥革命的功绩,不能说是堕落,但是思想完全质变了。他早已将民国元年孙中山先生来山西时的殷殷重托忘在脑后了。
阎锡山处心积虑的各项举措,为他稳坐山西都督打下坚实基础。
虽为养晦,但阎锡山一刻也没有停止自己力量的发展。他是军人出身,知道掌握军队的重要性。在军队整编方面,阎锡山为了加强战斗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山西在辛亥革命前仅有两标,即85标和86标(也称一标和二标),太原光复后扩充为四个标。后在与清军的战斗中,民军队伍不断扩大。阎锡山重返太原后,按北京政府核准整编一师,任命孔庚为师长。师统辖两个步兵旅,旅长一由孔庚自兼,另一为刘樾西。旅下面辖两个团,共四团,团长为张培梅、倪普祥、赵守钰、台寿民。师又直辖骑兵团、炮兵团各一个,团长分别为张树帜、高树勋。另辖工兵、辎重各一营。后该师取得了中央陆军第九师的番号。部队大部分驻守在太原等地。临汾、大同为山西南北重镇,均设有镇守使驻守,并各辖步兵团一个,在长治也设有镇守使,辖一个步兵营。
为了培养军队的领导骨干,提高军队的战斗素质,阎成立了将校研究所。任命赵戴文为所长,路福保为副所长。所内有100多人,分编为4个队,这些人大多数是整编军队时编余的军官。这个研究所着重研究军事理论和战略、战术等问题。后来又成立了军事教育团,训练有一定文化素养的青年及由军队中挑选的士兵,培养部队担任正副班长的骨干。教育团前后训练培养了1000多人。另外,阎锡山还组织了精武社,任命李德懋兼任社长。精武社招收小学文化程度的学生百余人,学习武术。精武社为军队输送了一部分力量,马弁连和卫队营就是以精武社为基础,挑选而组成的。这对尚武之风和提高晋军的战斗力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1913年春,内蒙王公发动叛乱,袁世凯派兵三路大举征蒙。阎锡山为了迎合老袁,派出张树帜的骑兵团和吴信芳步兵一团随同参战,并派第九师师长孔庚统一指挥。山西军队取得不错的战绩。为了巩固边防,孔庚继续留在包头坐镇。孔庚与阎锡山一直是貌合神离,他与副总统黎元洪是同乡,为了造成私人势力,与阎抗衡,曾到北京多方活动,欲取得黎的支持,期安插自己的旧同事和同乡当军官。阎锡山认为孔庚有他意,开始逐步压缩孔的兵权。
阎锡山在1914年开始主动要求裁减晋军,名义上将晋军完全归于陆军部直辖。这实际上是把裁减军队作为保位的手段。
7月28日,阎锡山致袁世凯电,要求划晋绥为三驻兵区,以温寿泉、赵守钰、黄国梁为旅长。将山西部队重新整编,尤其是孔庚所部拆分。
一月以后,阎锡山于9月1日又复电北京统率部,请求任黄国梁为驻省混成旅旅长,另二旅由晋南、晋西镇守使兼任。9月10日照准后,阎致电孔庚、董崇仁:“奉大元帅训令,现驻省垣之混成旅著改为陆军第十二混成旅,即任命黄国梁为该旅旅长。现驻包头等处之第九师改为陆军第十三混成旅,任命孔庚兼充该旅旅长。现属晋南各军队改为陆军第十四混成旅,任命董崇仁兼充该旅旅长。”这样,孔庚成了晋北镇守使兼旅长,权利和地位大大缩小。
1915年,帝制运动的前夕,袁世凯又裁减山西第13、14两混成旅为独立团,并命北洋将领李炳之在山西另行招募一个旅,称第15旅,由李任旅长。此时,晋军进一步压减,阎锡山仅有军队一旅及二独立团,兵力总计不足7000人。而山西巡按使金永却有警备队11个营,势力足以制阎。袁鉴于阎锡山在二次革命中未公开与他对抗,山西又在北洋势力的包围之中,阎又主动裁减晋军,暂无反抗心机,故而虽随时提防,但始终没有罢黜阎锡山的职务。
阎锡山的精心表演最后终有收获。在袁世凯的最后时刻,于兵力捉襟见肘之际,他要阎锡山派兵到郑州,防备陕西的军队向河南进攻,还想用这个部下的忠诚抵挡一时。阎锡山接到出师郑州的电令,立即表示服从。但又说山西贫瘠,筹措军费困难,求袁世凯接济。袁信以为真,一口承诺,并随即拨发军费80万元,作为开拨所需。阎锡山也迅速行动,在娘子关集结兵力,派员领到粮饷之后,就以兵力一部进驻石家庄。袁世凯越发相信阎锡山此时是真心真意在拥戴自己,因而对拨付军资军械的要求满口答应。阎锡山的部队得到大批物资,从容装备,并不急于南下郑州。频频以军资尚缺请求拨付为由,继续拖延时日。军资军品堆积如山,又缺车装载,就请京津拨车备用。直到无法再拖延了,装载重兵的列车于深夜开行,但车并未开往郑州,却是向着北边背道而驰。车离郑州越来越远之时,阎锡山给袁世凯发电报称:“我军北驶,已抵保定。”袁世凯接到这封电报,才恍然大悟,原来自己被这个“脑后没有反骨”的部下戏弄了一场。措手不及而悔恨已晚。
阎锡山自己,在对袁世凯作了这一番嘲弄式的报复后,心满意足地微微而笑。这个曾让他坐立不安的袁世凯,终于也有被他玩弄的一天。最后这一着,不仅吐了一口多年来沉重郁闷的恶气,而且还轻而易举地得到一大批军资物资。
这个最让阎锡山害怕的人物终于寿终正寝,但是日子也并没有一下子轻松。
不过从此不必再夹着尾巴做人了,阎锡山开始收回军政大权。
首先是孔庚。阎曾暗中指使亲信将领张树帜等鼓动塞上士兵以索饷为名发动“兵变”,企图将孔杀害,但孔因此时不在自己办公室而侥幸躲过。后来,在袁世凯称帝时,孔庚秘密进行过反袁活动,更为阎锡山所不容,托词将其软禁在太原。不久张树帜趁孔不在大同期间,带兵闯入镇守使署监印室,将镇守使关防抢走。孔庚知道是阎指使所为,只得忍气吞声,乖乖地将镇守使职务交与张树帜,离开了山西。
第二个就是黄国梁。由于袁世凯时代强行压缩山西军队的编制,只剩下黄国梁所部的一个旅。袁死后,黄国梁就着手扩军。他大批训练军队的基层干部,又挪用军费修建营盘。他拟定了一个计划,要把一个旅扩充为一个师。计划拟得非常周密详尽,只剩下将师长的名字填上黄国梁三个字。在黄国梁看来,与阎锡山的关系非同寻常。既是早年的拜把子弟兄,又从太原起义以来一直亲密共事,还在袁世凯的监视下替阎锡山担惊受怕地顶了几年门户。艰险过去,现在得到发展的机会了,军队扩编,自己顺理成章地当个师长还有什么过分之处吗?却不料,计划送到阎锡山处,阎看过后勃然大怒,将计划扔在地上,拍着桌子大骂:“绍斋也太不把我放在眼里了,这样,干脆这个督军就由他当好了,何必还用我作傀儡?一点小事,他都不听我的,难道我就那么听话!”素日积累的矛盾找着了爆发的导火索,早已成竹在胸的图谋得到了实现的时机。阎锡山逮着了好机会,岂能轻易放过。他既不看拜把子弟兄的面子,也不理采长期共事的交情,表现出一副震怒的模样,立刻把秘书长召来,拟了一份电报,拍发给北京黎元洪总统和段琪瑞国务总理。电文声称“黄国梁独断军事,虽无叛徒事实,实已迹近骄横,军人如此,国家纪纲,尚复何在”,请北京政府撤销黄的职务。当然,不用等北京政府的批复,他就迫不及待地采取了狠下毒手的行动。他怒气冲冲地把宪兵司令找来,亲手写了一道手谕:“黄国梁着即免职,限即日离开太原。”当面命令宪兵司令派兵包围黄的住所,禁止黄与外界任何人见面,监视黄于次日早晨离开太原。黄国梁被迫郁郁寡欢地离去,临行感慨良多:因为原来的山西军政司长、阎锡山的另一位好同学,太原起义后曾任副都督的温寿泉,是黄国梁在阎锡山的授意下逼走的。黄走后,其旅长职务由素称无能的孔繁蔚代理。
最后一个是晋南镇守使董崇仁。阎锡山任用董崇仁是为了向袁世凯送人情,人都不在了还要什么人情?况且董崇仁对晋南的反阎势力不闻不问。于是找个借口将其撤职,换上了心腹将领张培梅。张杀人不眨眼,很快将晋南反阎势力扫荡殆尽。
至于金永的警备队,在袁世凯死后,金永没了靠山,自己有腐败无能,结果乖乖的交出部队,在一片嘲骂声中离开了山西。
至此山西军权尽为阎锡山掌握,他长舒了一口气。稍一大意,却几乎酿成大事。
1917年7月,阎锡山应邀进京面见大总统黎元洪。他很看不起这位被部下逼着革命的大总统。但万万没想到这一次却差点遭了黎元洪暗算。原来,孔庚、黄国梁被迫离开太原后,并不死心,再三鼓动黎元洪采取“调虎离山计”,把阎锡山调到北京,而后孔庚、黄国梁秘密回到太原,由黎元洪出面明令黄国梁为山西督军、孔庚为山西省长。阎锡山在北京,措手不及,鞭长莫及,到时候也只能认命,他的这个老窝就给端掉了。然而北京到底是北洋系的天下,很快段琪瑞得到了这个消息。为拉拢地方实力派,以念师生之谊为由,迅速把消息透露给了阎锡山,并面授机宜:即日化装离开北京,间道转回太原。只要能先他们一步回到太原,控制局势,黎元洪就不敢动手。老谋深算的段琪瑞替阎锡山筹划一番,想得十分周到:叫他次日一早乘京汉路车离开北京,为避开耳目,不要在石家庄转车。南下直到河南新乡,换坐车到清化,翻过王屋山,然后从旱路赶回太原。
这消息,对阎锡山来说,无疑是一个晴天霹雳。轻而易举地挤走了黄国梁和孔庚,却又差点被他俩暗算。看不起黎元洪,却险入黎的陷阱。在对段琪瑞感激涕零的同时,也对黎元洪他们恼恨不已。阎锡山经历过几次突如其来的风险了,这一次就老练得多。经过考虑,他不肯照段琪瑞的计划,绕个大弯子,那样既费时间又多变数,决定还是坐京汉线的车到石家庄转太原。为了保密,他精心策划了一个“金蝉脱壳”之计,对部下交代说:“我想还是坐京汉车从石家庄转太原,比较迅速可靠。不过,我不能从车站上车,免得引起他们注意。”他吩咐部下用400块大洋买通火车司机和扬旗手,将火车开离站台到扬旗地方时,尽量开慢些,让他能够从那里神不知鬼不觉地顺利上车。而后又说:“只要我离开北京,就没有什么问题了。我走了以后,你们几个都不要出门。总统府派人来找,就推说我病了。他们要是派人来看望,你们就撒个谎,到哪家医院看病去了。总之是要想尽办法,把他们支吾过去。等接到蒙从太原来的电报以后,你们可以打个电话给总统府,就说‘阎督军已经回到山西了’。在电话里,要把话说硬一点,不要露出咱们山西人的软弱劲儿。”次日,阎锡山浑身商人打扮,穿一件夏布长衫,草帽的帽沿压到眉头,再戴上一副大墨晶眼镜,未经车站站台而从车站扬旗处神神密密地离开了北京。与当年仓皇逃离太原时相比,阎锡山此时已经镇定得多了。这一方面是他人生阅历的增长,对意外和惊险有了更大的承受力和对应力;另一方面,他在山西的基础已深,不是随便什么人可以任意动摇的。他敢于胸有成竹地与黎元洪玩这个乔装潜行的游戏,也显示出他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