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中原大战
4986000000032

第32章 阎锡山与山西(五)六政三事

山西地处黄土高原,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山地和丘陵占总面积的百分之八十以上,平川河谷弥足珍贵。在气候上,冬季寒冷干燥,春季风沙肆虐,降水稀少,而夏季高又温多雨。致使旱涝雹冻等灾害频频发生。这样恶劣的自然条件对以农业为主的山西经济十分不利,这也是山西经济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

阎锡山对此也常常感到头痛与不安。于是提出了“保境安民”的口号,对外界的争斗采取“中立”,并凭借山西表里山河,易守难攻的优越地理条件,苦心经营山西。在一片空白的基础上,发展起了山西的军火工业;并推行所谓“六政三事”,加强以村为基础的行政建设,发展经济,稳固了统治的基础。

“六政三事”,是阎锡山“用民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用民政治”在农业经济建设和社会文化建设方面的具体体现。

“六政三事”,始于“六政”,即水利、种树、蚕桑、禁烟、剪发、天足。后增“三事”,即种棉、造林、畜牧。两者合一,统称“六政三事”。

1917年9月3日,阎锡山被北洋政府正式任命兼任山西省长。10月1日,即宣布将以前设立的考核禁烟成绩处改组归并,成立“六政考核处”,发表“六政宣言”,开始施行“六政”。

为什么要推行“六政”?推行“六政”的目的何在?阎锡山在亲拟之“六政宣言”中作了如下解释:

晋民贫苦极矣!贫苦之源,起于生者寡而食者众。曷言之?盖晋民所恃以谋生者,农业而外,向重商业,非但迹遍行省,亦且角逐外藩,人数有二十万之多,岁入在二千万以上,此不仅汇兑一业,执全国金融之牛耳已也。乃一蹶于庚子之乱,再毁于辛亥之役,商人失业,而致岁入归于乌有,向之富者已贫,向之贫者亦困,以故正货短少,金融闭塞。观近年来各镇市之周转,现金日益缺乏,纸币日益加多,可谓入不敷出之明证。社会经济,既少来源;国家财政,自行竭蹶;若不为民生筹补救之策,将见公私日益交困,赋税亦难有起色。故欲整顿晋省之财政,当先筹补晋民之生计;而筹补生计之法,不外别辟生利之途,以弥此向来商业之损失,使失业之人日少,游惰之风渐去,此乃根本之计也。比年以来,海内多故,丧乱迭经,地方有司,仅能以维持现状为尽职,而于保育政策,国民经济之所在,或不知其要,而视为无关,或明知其要而姑从缓议,驯至共和已将六年,民力毫无进步,此故人民不知竞存之咎,抑说官斯土者之责也!

锡山生长斯邦,见闻较切,惕心怵目,叔焉忧之!尝谓筹补生计多端,大要不外地力与人力二者而已。以晋省地力而论,幅员号称百万方里,其中实在耕种之地,不过五十万余顷,特十万方里之数耳!此十万方里耕种之地亩,水田甚少。旧称霍山以南,田高川下,蓄泄难施;忻代而北,水劲沙浮,枯溢无定;故有水利者,向仅三十八县,而亦兴废无常。近年省北新开之渠,渐有成效。他如忻县之金山铺,神池之贺职村,榆次之天一渠等处,均拟勘测兴工。此外,清泉浊潦,巨川细流,未及利用者,所在多有。嗣后或浚新河,或疏废渠,或筑蓄水池,或用凿井新法,以补助之。现已选派工徒赴京传习凿井,使用不患无人。将来水利既兴,劳力增加,收获亦倍,归农之人,自必日多,此水利宜兴者一也。

北方蚕桑甚少,此后世民惰之咎,不得委为地利不宜也,晋省向只河东、潞、泽,略有蚕织,限于一隅,不知推广。今欲养蚕,必先栽桑;桑多而后蚕丝多;蚕丝多,而后商贩多;地方复有蚕桑工厂以收买之,则蚕茧随地可以变价,自必踊跃争趋。

晋省官有荒地,五十一万余亩;民有荒地,一百七十余万亩。此项荒地,岂尽不宜林木?现拟将造林,植树,分为两种办法;除荒山,荒地,面积稍大者,令其择宜造林外,凡家宅田园之隙地,或河流道旁之旷土,可容树株者,均令植树。前曾劝导五台人民,选择果实等树,各种一株。近拟通令各县仿办,尚属轻而易举。果能人树一木,利赖无穷!此植树之宜重者三也。

以上三事,系就晋省地方而筹补生计之普及者也。试再以晋省人力而言,全省人口一千万,女子约居半数,多为不事生产之人,男丁五百万,其中十五岁以下,五十五岁以上,待人仰事俯畜者,又约去其半,则中年能事生产之男子,仅二百五十万而已。以每人平均种旱地五十亩计,则五十万顷地,需一百万农人。他如为商贾者约四十万,业工艺者约五万,仕学两途约两万,军警两界约三万,共约百五十万。尚余一百万人,无所归纳,而老弱妇女不与焉。此皆无业游民之坐耗者也。夫既少二千余万之岁入,而复有此一百万闲人之坐耗,其不日趋于穷困焉,有是理乎!今欲使地无遗利,当先使人无遗力。如水利,如植树,皆可趋壮丁而从事者;如养蚕,如采桑,则妇女幼稚者,皆可自食其力焉,是必奖励唐俗勤俭之遗风,施行警戒游惰之政令,振其精神,祛其痼疾;而男子吸烟,女子缠足,尤为人生大害,务期必除。前因禁烟紧要,省公署曾设考核成绩办公处。此后赓续进行,种、运、吸、售四项,均加注重。至于缠足恶习,行动维艰,其害百出,不可胜言。是必实行劝禁,确定办法。此外有与吸烟、缠足连类而及者,则又有剪发之一事。发之剪留,似属无关重轻;然剃发垂辨,前清何以定为必行之令?诚以就形式之改移,定人心之趋向,固有深意存乎其中也!国家以新民为重,岂容此旧染污俗之保存?况既准人民之蓄发,则复辟谬说,易滋误会,一遇有事,会匪乘间以惑其心,奸人投隙以淆其志,于治安前途,关系亦巨,不惟有碍工作也。拟即实行劝禁,必期逐渐剪除净尽而后已。以上皆就人力而筹划生计之进步者也。

那么,以上六政怎么推行呢?阎锡山继续说,“凡此兴利除害之六端,实为生众食寡之要政。如期人民自行举办,如河清难俟!非以官力积极提倡,不足以树风声而资振作;而欲官吏之关心从事,尤非严加考核,不足以定奖罚而促进行。”故而,成立“六政考核处”,专司考核成绩之高下,以定办事之考成。

据此简言之,“六政”者,兴水利、蚕桑、种树之三利;除吸烟(吸毒品)、缠足、蓄发之三弊也。施行此六政,其意在于使“人尽其力”,“地尽其用”,使“民财”得以充分,社会得以进步。至于如何实行,那是必须采取行政手段,必须辅之以官方力量的。

自“六政考核处”成立之日起,“六政”即开始筹划设计试行。并报呈北京政府。半年之后,1918年5月31日,北京政府指令:“呈悉,所呈筹办事项,大裨民生,且指拨公费,极意提倡,深堪嘉尚。着即按照地方情形,循序渐进,期收实效。”遂正式推行。

此同时,又以所谓“六政考核处成立既半载,政治渐有轨道可循,而兴利方面之水利蚕桑,除弊方面之禁烟天足等政,亦成效渐著,于是又益之以三事”,而成为“六政三事”。

“三事”者,种棉、造林、牧畜也。为什么要将此三项作为必办之三事,与六政并举呢?阎锡山在其《人民须知》中如是说:

山西的韩侯岭以北,天气稍寒,往年都不种棉花,所用的花、布,多向外省买的,每年出款。大约有千万元,此时粮食的价贵,还能拿上粮食换回布来,若到粮价贱的时候,人不能不穿布,日后必要受多少困难,所以根本的计算,总要自己能种棉,方是长久的法子。

近年来修铁路,安电线,一切建筑用木料很多,所以林料很贵。现在买外国木料,已经不少,若多栽树木的人,将来必获厚利。

什么叫畜牧?就是喂养能滋生的畜类,如牛、马、猪、羊等。这些畜类,“不费多的本钱,人人都能饲养,又不费事,又获大利。

概而括之,所谓“三事”,即是,一在韩侯岭以北之气候寒冷地区推广种植棉花;二在荒山荒地植造树林,生产建筑所用之木材(窃以为,六政之中之种树,则侧重于在房前屋后、田间道旁栽种果木树等,二者的区别在于侧重点不同);三开展家庭副业,饲养家畜,增加家庭经济收入。

为使“六政三事”得以切实推行,除了成立“六政考核处”专司其责之外,阎锡山还将“政治研究所”改为“政治实察所”,委任候补学习人员40名,专充政治实察员,到各县实地调查,以防各县知事空文搪塞之弊。至于其他庶政,仍各有专司,实力并进,并非专重六政考核。通过考核、督察,力期促成各方配合。同时,又颁布了一系列法令、训示、规定,进行奖励与惩戒。通过倡导推行和奖惩考核,“六政三事”便在山西境内推而广之。

阎锡山对推行“六政三事”,特别注重各项细则程序,专门规定了每项政事具体的实施步骤:

关于水利,他规定“凡有河流者逐渐疏凿,其有渠可凿而力不足者,由公款补助之。然库储有限,恐其难以为继者,今复定水利贷金之条,以善其后。自兹提倡水利或易为力者,当六政考核处成立之初,即制定渠道表式,委实察员携往各县,会同知事依式填列。翌年,取其所报,令实察员一一复勘,误者更,遗者补。并稽其源流之所自,水量之余绌,附诸表末,以供参考。”然后将新开之渠和恢复旧渠分别进行。开挖渠道之外,还设计规划凿井及修蓄水池。

关于蚕桑,他规定“欲养蚕,必先栽桑”。为推广蚕桑,“前曾自捐薪俸,于全省南、北、中三区,各建一万株桑园,以为提倡。此后广购桑籽,分给各县,实行育苗。现计第一期分各县育苗之数,共种三千余亩,可养成苗一亿二千余万株。成苗之后,发给民间,以每亩植桑八十株计,已可成桑田一百五十余万亩。此项桑田生产,按年推广,以补农业之穷。”

关于种树,他规定除“荒山,荒地,面积稍大者,”“择宜造林外”,其余“家宅田园之隙地”,“河流道旁之旷土”,凡“可容树株者”,均令各县知事通令栽植,做到人树一木。“乡下会栽种树的人很多,凡不会栽种的,要问问会栽种的;凡会栽种的,务必说与不会栽种的不要就和以前的样子,有些本事便不肯告人。”

关于种棉,则采取奖励的办法。他说,“有人说山西韩侯岭以北,棉花多涨不开。其实都是种的不得法,种过一年,见棉桃不能涨开,便不种了。要知道年年采取早熟的种子,就一块地里种植,人民也渐次的惯了,土地也渐次的熟了,究有涨不开的道理呢?”因此推广之初的1917年,先以“三千块大洋登报悬赏,教人民种棉,秋天将各县所开的棉桃,送到省城,开会陈列”。翌年,再拿三千元奖励,进一步推而广之。同时制定试验规则,开设试验场,培育早熟种子和改良品种。

关于造林,其一,他规定每年清明节为植树节,及每人必须种植树木的株数;其二,成立六个专门性机构——林区,专事育苗及调查造林适宜地段事宜,进行造林指导;其三,在各县成立林业促进会,以督促推动各县造林之事。

关于牧畜,他规定在省北不宜种棉之地,开办牧畜,以弥补农民收入之不足。牧畜首推之畜种为羊,而养羊又以养收入较高之外国羊为好。1918年,他着人专“从澳洲购回美利奴种羊600头”,同时在省城“设立模范牧场一处,并晋南北各设分场一处”,分别饲养,从而培育优种羊,进行繁殖,进而向各县推广。

此外,剪发,属于破除旧习,阎主张以劝导禁绝为主,“必期逐渐剪除净尽而后已”。而男子吸食毒品,女子缠足,则为“治生大害”,“务在必除”。尤其是男子吸食毒品,更为必祛之“痼疾”,故列为所除三弊之首。禁绝毒品,包括“禁止种植、贩卖、吸食鸦片”等。

依上所述,阎锡山推行“六政三事”,虽不乏成效——女子缠足“已属少数”;男子蓄发“已完全剪尽”;水浇地增加120余万亩;种树5000多万余株(其中成活2945万余株);植桑(包括实生桑和湖桑)1亿余株;种棉面积由1918年的5299余顷增加到1921年的8761余顷,棉产量由1918年的1770万余斤增加到1921年的3761万余斤;造林(包括林区及各县)1920、1921两年共4000余万株;破获烟案5万余起,戒除毒瘾12万余人等(不排除虚报、谎报,掺杂水分者)。收到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然其立意、办法和效果,也有非议之处,要者如下:

其一,不管是“六政”,还是“三事”,都非社会改造、社会治理治本之策,中国积贫积弱之弊在社会制度本身,非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制度不能奏效。对此阎锡山本人亦不能不承认,他在“对晋北各县官绅讲六政三事”时,明确指出:“我心中所注重的六政三事,共是九件,但是要办的,皆是治标的办法,尚非根本上的解决。”

既“皆是治标的方法”,故而不具备切实推行的社会基础和条件。仅以禁烟为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鸦片烟的危害性尚未得到人们的普遍认识,又被*政府视为经济利源,故而屡禁不止。阎锡山虽树起禁烟大旗,也曾颁布了一系列地方惩戒法规,并“委派各员,分往各县”,“每至一县,必先分别人民之身份为之先后;初查其最有势力者,再查其次有势力者,再查普通商民,再查穷苦小民;层递为之”,不使遗漏。然而由于山西仅为全国一隅,无立法之公权,无商贸之铁关,其结果只能是此消彼长,省内禁种,省外贩运;前脚戒烟,后脚复吸;禁了鸦片,又来吗啡;官吏贪赃枉法,烟民屡教不改。如此戒烟,烟民非但没有减少,反而越戒越多——据官方统计,1922年勒令戒烟的人数竟比1917——1921年四年戒烟的总人数还多。一场禁烟运动,一时轰轰烈烈,过后,吸者照吸不误,贩者依旧大渔其利,不仅民间吸食者大有人在,就是政界军界也不乏其人,阎锡山虽然自己布衣素食,嗜好全无,以身垂范,亦无济于事。

其二,由于宣传不当,与理解之差异,其政“多不见谅于人民”。对此阎锡山亦有所认识,他在1918年8月对实察员讲话时,曾明确指出:“前者委员出省,余均嘱令到乡,集合人民,宣布政治宗旨。因言之不当,致人民诸多误会,政治进行,亦受多大之障碍。譬如与人民说政治宗旨在富强,因之人民误以为富国,就是问人民要钱;强国就是教人民当兵。近据区长报告:调查户口,人民则以为将征人口税,因而隐匿;调查商号资本金,人民则曰将课资本税,因而隐匿;劝民栽树,则以为按树起钱,遂多不肯栽树;劝民种棉花,人民则疑为将按亩抽款,遂亦不种。”

其三,不顾主客观条件,搞整齐划一。以种棉为例,“阎锡山虽制定了试验规则,开设了试验场,说要改良品种,还设立了种棉基金,但缺乏符合实际的措施和规划。有些县份种植面积扩大,产量有所提高,主要是因为棉花价格上涨造成的。由于没有全面规划和统筹安排,造成粮棉种植失调,给山西人民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例如:晋南一带,棉田扩大,粮田减少,致使人缺粮吃,牲畜缺草料,农民只得到很远的外地去购粮食、买耕畜,直接妨碍了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晋北一带,则不顾无霜期短的气候条件,盲目推行种棉,致使棉桃开得很少或不开,棉花收获很少,广大农民既费了力,又蒙受巨大经济损失。”

其四,“山西今日政治上所欠缺者维何?其各种章程未完备乎?抑奉行尚有未尽善者乎?吾以为皆非也。各种章程非不完备,惟无实力奉行之人,则章程亦几等于虚设。”阎锡山自己一语中的,道破了其政推行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即“无实力奉行之人”。官场*是中国社会从封建时代延续下来的一大通病,昏君无视,明君无奈。阎锡山虽注重吏治,无奈积习难移。“六政三事”作为阎锡山之新政,需要“实力奉行之人”,以旧之官吏推行之,其弊自生。禁烟,系阎锡山所办诸政中最下力气之一政,然各级官吏却贪赃枉法,反将其作为勒索受贿的生财之道,禁烟的不彻底与此有着极大的关系。对此阎锡山曾失望地说:“又如禁烟,所定的章程,总算已经完备,因为商民要往陕西贸易,才定下一种过河护照。其实不能因禁烟而并禁止商民不过河。不意沿河之县知事,竟有出卖护照借以弄钱的地方。当日原恐稽查队靠不住,才靠知事办理;以为知事具系上等社会人,绝不至于有错;今上等社会人乃竟如此作弊,下等人亦就不问可知。诸君细思:病在那里,岂章程尚未完备耶?实因上等社会的人心业经倒了,纵有完备章程,亦同虚设。”

此外,所谓“六政三事”的划分,本身就有不够合理的地方。“六政”中,从利弊言之,既有水利、蚕桑、种树等需兴之三利;又有禁烟、天足、剪发等必除之三弊。依类别而划,前者属于农业经济,后者则可归入社会习俗治理。阎锡山将此六项等量齐观,一起作为其执政之初必办之重要事务,可谓眉毛胡子一把抓。随后又提出的“三事”,其中的种棉、牧畜似有对“六政”进行补充之意,而造林则与“六政”之种树一项略有重复,尽管从阎本人的讲话及一些文件中能看出两者侧重不同,但就字面理解,则可以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六政”之三利,与“三事”各项即同属兴利之举,又均归农业经济,前者为“政”,后者称“事”,在宣传执行中也颇多不便之处。

不管怎么说,这些措施对于稳固统治,发展经济还是很有积极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