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会来事的男人有回报
4986300000023

第23章 方圆做人——会来事儿的人须懂方圆之道 (2)

刚进职场的年轻人,纯真、热情、有正义感, “初生牛犊不怕虎”,面对公司里的一些“黑暗”现象,总是忍不住“拍案而起”,慷慨陈词。但是,他们的好心之言,往往会受到同事们的误解,这些刚进职场的新人就会因此而受到同事们有意无意地冷落,甚或是打击报复。

毕业后,张先生在出版社当了一名助理编辑。他文笔不错,学习积极性高,因此进出版社才5个月,就把与出版有关的事务摸得一清二楚。

有一次,社长召集大家开会,轮到张先生报告时,他提出印刷品质不好及成本太高的问题,并说假如能降低3%的成本,每个月就能省下20~30万元,最后,还说那家印刷厂是印刷费用最高的一家。

社长对他的报告没有发表任何意见,但从这一天开始,张先生开始感受到负责印务的同事对他的不友善。

8个月后,张先生离开了这家出版社。

任何人都不喜欢被批评,尤其是在公众场合,因为一则有伤自尊,二则任何批评都会引起旁人的联想与断章取义的误解,总之,是带有伤害性的一件事。张先生的批评,狠狠地踢了印务部门一脚,印务部门的同仁当然会“记恨于心”。

你想要“出头”,也一定要周全考虑这样做哪些人的利益和自尊会受到损害。同事不要得罪,上司更不能无意得罪,那样就太冤枉了。

比如在职代会上,公司讨论方案,一代表发言:“我认为,还应该加入一点……”

而另一代表发言:“我经过对这个方案的多方考虑,认为有点不太理想的地方,我提出来,你指正一下……”

对于前者,上司只是神情冷漠地听了一遍,无所表示,对于后者,上司却考虑了一番,从此以后,公司里的事,还常常征求他的意见。

为什么呢?原因就在于后者能掌握上司的心理,知道如何去维护上司的尊严。

在我们的周围,将不如卒、君不如臣的情况屡见不鲜,而明卒被昏将压抑、扼杀的情况同样层出不穷。如果你是一位聪明的小卒,却遇到了一位无能的将,或将一时一叶障目,这时你该怎么办,才能不至于使自己落入被压抑的境地,使上司愉快地接受你的建议呢?

在上司面前,你最好不要表露“我比你聪明”的意向,在谦虚的请教之中表达你的意见是你最好的选择。

以人为师,少说为佳,并不是不说话。你得说,投其所好,不懂就问;懂的,有时也要暂时装作不懂去问。你提问的方式,要能使对方口若悬河,使对方心里有一种满足感和被尊重感。这时再展露锋芒,也不会太引人注目,你的目的也就容易达到了。

悟透“聪明反被聪明误”之理

《红楼梦》中的王熙凤给了我们一个深刻的教训:聪明反被聪明误。王熙凤何等的冰雪聪明,恐怕这世上有很多男人都不及她。她八面玲珑、九面处世、外柔内刚;她笑里藏刀,表面对你微笑,心里却在给你下套子。图上她美色的贾瑞被她的计策整得一缕孤魂上青天;看上她老公的尤二姐被她的两面三刀给逼得吞金自尽;而她的“偷梁换柱掉包计”李代桃僵,则送掉了颦儿脆弱的生命。

王熙凤是一个精明过火的女人,精明到处处好强、事事争胜,哪儿都落不下她,终于得罪了大太太,加之贾母撒手人寰,她的靠山没了,终于落到“聪明反被聪明误,送了卿卿性命”。

红学家们感慨这样一个精明能干的女人最终结局如此悲惨,全在于她没有悟透处世哲学——难得糊涂。她被她的聪明、她的锋芒毕露给害了。

为人处世,是精明一点好,还是糊涂一点好,各人有各人不同的答案。但是卡耐基认为,做人还是“糊涂”一点好。当然这种糊涂并不是真的糊涂,而是运用一点大智若愚的技巧,避免弄巧成拙的尴尬。

其实 “糊涂学”就是做人的智慧,这包括了知、情、意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在“知”的方面,“糊涂”就是承认人的认识的有限性,不过分依靠和卖弄自己的智慧。勿恃小智,勿弄奇巧,它包含了大智若愚、藏巧于拙,顺其自然、无为而治,谨言慎行、因势利导,精益求精、善于其技,虚心纳谏、博采众长,居安思危、留有余地等范畴。在“情”的方面,就是安贫乐道、隐忍退让、息贪婪欲,它包含安守本分不要凡事强做,淡泊名利,宁静致远,乐天知命等。在“意”的方面,就是淡泊明志、立身端方、守清正节,包含宠辱不惊、功成不居,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刚正不阿、洁身自好等。当然糊涂的范畴很广,我们在这里无法把所有的都涵盖,所以,真正的大智若愚还要在日常的积累中感悟。

俄国诗人普希金年轻时,有一天在彼得堡参加一个公爵的家庭宴会。他邀请一位小姐跳舞,小姐清高地说:“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

普希金灵机一动,微笑着说:“对不起,亲爱的小姐,我不知你正怀着孩子。”说完,他很有礼貌地鞠了一躬后离开了。那位高傲的小姐在众目睽睽之下无言以对,满脸绯红。

在这里,如果说这位小姐拒绝普希金的邀请是高傲的话,那么在大庭广众之下故意把一个年轻人称为“小孩子”,则实在是太无礼了。对此普希金故作糊涂,佯装不知道对方话中的“小孩子”是指自己,故意把对方说的“我不能和小孩子一起跳舞”,曲解为“不能和肚中的孩子一起跳舞”,既保住了自己的尊严,又给对方以极大的讽刺和打击。这样的回答,实在是太精彩了。

“难得糊涂”是郑板桥先生的至理名言,他将此体系晋升为:“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做人过于精明,无非想占点小便宜;遇事装糊涂,也就吃点小亏。但“吃亏是福不是祸”,往往有出人意料的收获;“饶人不是疾,过后得便宜”,吃小亏占大便宜。有些人只想处处占便宜,不肯吃一点亏,总是把小事当做大事处理,到后来是“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

并非人人都可以成为朋友

每个人都需要朋友。结识一些相互欣赏、有情有义的朋友,对一个人的事业、生活是极其重要的。然而,人心有异,在交朋友之前,会来事儿的人通常会洞察其是否有真朋友的心怀。

A上大学后违背了父母的意愿,放弃了医学专业,专心于创作。值得庆幸的是,一次偶然的机会,她遇到了知名的专栏作家B,她们成了知心朋友,无所不谈。B悉心指教,A不久便寄给父母一张刊登自己文章的报纸。一个人在挫折时受到的帮助是很难忘的,更何况是朋友,A与B的关系越来越好。她们一同参加鸡尾酒会,一同去图书馆查阅资料。A把B介绍给了她认识的所有人。

但这时的B面临着不为人知的困难,她已经拿不出与名声相当的作品了,创作源泉几乎枯竭。

一次,当A把她最新的创作计划毫无保留地讲给B听时,B心里闪过了一丝光亮。她仔细听完,不住地点头,脑中产生了一个罪恶的想法。

不久,A在报纸上看到了她构思的创作,文笔清新优美,署名是B。A谈到她当时的心情时说:“我痛苦极了,其实,如果她当时给我打一个电话,解释一下,我是能够原谅她的,但我等了三天,也没有任何音讯。”

半年之后,A在图书馆遇到了B,她们互相询问了对方的生活,很有礼貌地握手告别。

自那件事以后,她们两个人都停止了创作。

可见,交友时要有一定的识别能力。和一个人交往时要判断对方和你交往的动机是什么,是看重你的人还是别的。如果纯粹看重你的钱和势或其他利益,那么就不必深交。

应该明确一点:朋友的甄选并不能以你感情上的好恶作为标准。如果你只是凭自己喜欢与否来选择朋友,那会使你失去很多有价值的朋友。有的人可能你第一眼看上去感觉就不舒服,或者因为他模样长得丑,或者因为他不讲卫生,或者因为他语言不雅,但这只是你的第一印象,也许在你了解他以后,会觉得他是你最可信赖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看看对方周围都是些什么人,即可知道他是否值得你交往。如果对方的朋友都是一些不三不四、不伦不类的人,他的素质不会太高;如果他结交的都是些没有道德修养的人,他自己的修养也不会太好。所以,了解一个人的朋友也就了解了这个人。

想了解一个人,还可以观察他是怎样对待别人的。人在得意时,特别爱诉说他与别人在一起交往的情景,他说的时候是无意的,不会想到他与被说人有什么关系,所以,一般比较真实。如果对方当着你的面说自己如何占了别人的便宜、如何欺骗了对方,等等,那你以后就得对他注意一点,他有可能也会这么对待你。

还有一种人比较圆滑,好像很会处世,往往当面一套,背后一套。聪明的人就要注意这种人,因为他会在背后说别人坏,就有可能在你背后说你坏。而有一种人可能当面批评你,指出你的缺点,却又在你面前夸奖别人的优点。你也许不愿接受他这种直率,但这种人是非常值得信赖的人,可以做你的好朋友。

要知道哪些人不可交,关键是要在生活中分清一些人的行为,对其行为要有比较理性的判断,如此你便会交上真正的朋友。

做人要善于隐匿情绪

喜怒哀乐是人的基本情绪,没有喜怒哀乐的人是很可怕的,因为你不知道他对某件事的反应、对某个人的观感,当人面对他时会有不知如何应对的慌乱。但在复杂的人际交往中,也要学会隐匿情绪,喜怒不形于色,做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

楚汉战争期间,刘邦屡败于项羽,最后兵困荥阳,处境危急。正在这时,刘邦的部下韩信在北线却捷报频传。

随着军事上的节节胜利,韩信的政治野心也逐渐膨胀起来。他派人面见刘邦,要求封自己为王。刘邦一听,怒不可遏,当着信使的面斥责道:“我久困于此,日夜盼望韩信前来相助,想不到他竟要自立为王。”

此时,张良正坐在刘邦身边,急忙附耳说道:“汉军刚刚失利,大王有力量阻止韩信称王吗?不如顺水推舟答应他,否则将会产生意外之变。”

刘邦立即心领神会,话锋一转,反改口骂道:“大丈夫要做就做个像样的王!”刘邦原本爱骂人,这一骂不足为怪,况且前后两语衔接不错,竟也没露出什么破绽。

不久,刘邦派张良作为专使,为韩信授印册封。

就这样,刘邦不动声色稳住了韩信,为汉军日后十面埋伏、击败项羽做了准备。如果当时为此事与韩信闹翻,后果将不堪设想。

喜怒不形于色,这是多少人追求的一种境界。在实际生活中,这种以静制动的功夫被称为“深藏不露”,这也是一种为人处世的“心计”。

不过,深藏不露、喜怒不形于色如果做得过了头,也会引起别人的逆反心理,结果适得其反。

老奸巨猾的袁世凯向来喜欢让部下猜测自己的心思,由于城府过深,连心腹大将有时也难以领会他的真实意图。冯国璋自恃跟随袁世凯多年,他把袁世凯的一番假话当成了肺腑之言。

民国初年,袁世凯一心想登上皇帝的宝座。他指使党羽大造舆论,一时间谣言四起,劝进者络绎不绝。袁世凯心中暗自高兴,但一有机会就向别人表白自己是拥护共和,忠于民国的,即使在他的心腹大将冯国璋、段祺瑞面前也是如此。

据说,冯国璋曾专程赶到北京向袁世凯探听虚实。袁世凯装得一本正经:“华甫,你我是自己人,难道你不懂得我的心事!不妨对你明说,总统的权力和责任已经与皇帝没有区别,除非为儿孙打算,实在没有做皇帝的必要。我的大儿子身带残疾,老二想做名士,我给他们排长做都不放心,能够承担重任吗?而且,中国一部历史,帝王家总是没有好结果的,即使为儿子打算,我更不忍把灾害给他们。当然皇帝还可以传贤不传子,但总统同样可以传贤,在这个问题上总统与皇帝不就是一样的吗?”冯国璋听后插言道:“总统说的是肺腑之言。可是,将来总统功德巍巍,到了天与人归的时候,只怕要推也推不掉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