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德川家康
4986600000013

第13章 只知胜而不知败,必害其身 (4)

在处理个人的私事时,尽可以直截了当。但是在绝大多数时候,我们要处理的不仅仅是自己的事情,其中也会牵涉到其他人。如果人情复杂,众口难调,简单化处理,会在不经意间伤到别人。如果迂回求全,照顾到各方的感受,对讲理之人讲理,对强硬之人动武,如此区别对待,很多问题也就在无形中消失了。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或许会经常遇到这样那样的尴尬事或为难事,一时冲动或许感觉比较畅快,但很可能会为将来带来更大麻烦。

德川家康先让对方处于理亏,自己落得个名正言顺,这样的方法比动辄开打要高明出许多。青少年遇事也应该多思考,找出一条最适于自己的方法,往往会得到自己最想要的效果。

勇往直前,失败也是一种境界

勇敢就能扫除一切障碍。

——帕斯捷尔纳克

今川义元死后,今川氏真掌握了大权,由于他无论在经验上还是在谋略上都逊于其父,原本处于弱势的德川与织田结成盟军后,渐渐把握了主动权。

“报!今川军主力已经挺过三方原!”

听完传令官的通报,松平家康毫无慌乱。他轻轻一笑,说道:“好,忠次,接下来我们就兵分两路,按照原计划进行!”酒井忠次在厅中一拜,坚定地说道:“主公请放心,我一定会圆满完成任务的!”

松平家康点头说道:“好!我相信你!”

松平家康转而对本多重次说道:“重次啊,这次仍要麻烦你驻守这吉田城了。”安排好一切之后,松平家康一声令下:“好,出发!”

此次松平家康部三千、酒井忠次部两千。

本多忠胜将憋了很久的话说了出来:“殿下,敌人大军压境,数倍于我军。此刻殿下也能胸有成竹,我实在想不明白啊!”

松平家康哈哈笑道:“其实我这胸有成竹,三分是假的。大军交战,谁都不可能有十足的把握。但我若不作出成竹于胸的表率,将士如何信服?”

“但我对此战却有七分把握!”松平家康接着说道,“今川军虽说有两万大军,但大多为临时抽调的农民,比赛种田可以,作战素养却不高。今川军真正的精锐不多,属于虚胖浮肿。而我军虽只有五千,却都是常年征战的老手。”

就这样,松平家康带着七分的胜算上了战场,但是却让人看到了十分的自信,松平军气势大振,在战场上个个骁勇善战,捷报频传。

也许这时的松平家康凭借的正是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胆量,随着战场经验的日渐丰富,这样的信心变得更加强烈。

到德川家康三十一岁的时候,与进入巅峰状态的武田信玄彼此交战已是不可避免的了。

这时的武田信玄要上洛,如果德川家康坐视不理,将来就是武田信玄的天下了。

但是面对这位战场上的老手,而立之年的德川家康竟然显露出一丝不安来,他坐在武田大军将要经过的荒原上,神情紧张得像一只兔子。

这时,本多忠胜从他身后走过,哈哈大笑:“主公的表情就像只兔子一样机警。经验果然让人畏惧啊!”忠胜说道:“狐狸年深月久会变成精,人好像也一样。主公已经变成另一个人了。”

“平八(本多忠胜),说说你觉得一定会打败甲斐信州大军的理由?”

“理由?主公,无畏的人不需要所谓的理由。您担心的是信玄的经验,我却不如此看。”

“你的意思是……”

“他老糊涂了!我不认为冈崎血气方刚的男儿会输给那个老糊涂。只要有机会,我们就趁势进攻;若是被击退,我们就迅速后退。只要坚持战斗!”

“如果被缠住那又如何?”

“那就去死。”

“你不怕死?”

“在下从不考虑生死。”

说完这段话,犹豫的家康也做好了应战的准备。

德川家康与武田信玄在三方原会战,德川与织田的联军只有一万多人,而武田军有他们三倍有余。战鼓擂响,武田军士气如虹,黑压压一片奔袭而来。

织田家的三千援军首先抵挡不住,全军溃退,这导致了德川军的左翼亦溃,终于中军也不免于难。

本多忠胜等名将战死,德川全军败退。

德川家康如丧家之犬一般逃回了浜松城。但是历史没有因为这一次战败而抛弃德川家康,因为在这一战之后,他渐渐明白本多忠胜所说的“无畏的人不需要所谓的理由”的意义,他命人大开城门,准备迎接后面逃回来的部队,并且不再顾虑武田军会乘胜追击。大吃一顿之后,德川家康安然入睡了。

这样的经历真是让观者感叹:从一个浑身是胆的少年,到有所顾虑的首领,再到面对失败也泰然自若的德川家康,他的每一种心态都是经历之后的成长,他越来越明白自己的人生不应该只停留在生与死的担忧之中,也不需要再为自己的胜算几成而悲喜,他所要做的,就是走下去,在有限的条件下尽一切努力走下去,成败得失都只是暂时。

一个真正的英雄,不在于他所处的时代是否适合他施展才华,而在于他在所处的时代是否适合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如果没有足够的理由就放弃努力,这样的人算不上人中豪杰。

看一看德川家康的一生,他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在尽自己的能力而为,出世入世,从来没有甘居人后的退缩之意。

无畏的人不需要所谓的理由,这是对一切纠缠于思想上胜负的人最好的劝道,顾虑得失,不如去向着目标行动。

不让胜利冲昏头脑,在静中取胜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家康在关原一战中击破了敌人,下午二时左右,大获全胜。

家康将本阵置于略高的地形之上,这时,他已脱去了头巾,戴上了头盔,露出欣喜的笑容:“所谓系上胜利之盔的带子,指的就是这个吧!”

黑田长政、福岛正则以下诸将纷纷前来祝贺。到了四时左右,由于下起了大雨,各队都无法煮饭进食。

雨没有再停下,全身被淋湿的士兵个个饥寒交迫,有些士兵甚至把生米放在嘴里咀嚼,但其他各部的将领却没有发现这个细节,全都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

唯独家康注意到了部下的这种举动。

家康立即召集各个将领,对他们说:“现在士兵们个个饥寒交迫,连生米都想用来充饥,但这对肚子可不好,直接吃下生米,一定会引起腹痛。如果雨继续下,我们没有地方煮饭,就把生米泡在水里,过四个小时候后再吃,那样就不会引起腹痛了!”

战场经验丰富的家康,对这样的小事也想得面面俱到。

家康并没有因为战争胜利而得意忘形,相反,却依然保持着冷静的头脑,把部下的一举一动都放在心上,这样的难能可贵,正是他磨炼的结果。

清朝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曾国藩已经34岁了,他感叹这个年纪是古人的“学成之年”,而自己却仍碌碌无为,因此立下“立志箴、居敬箴、主静箴、谨言箴、有恒箴”这五箴以自励,并以家信形式介绍给弟弟们。

“箴”就是箴言,要求自己做到的一些原则,本节即节选自“主静箴”,其大意为,我吃斋寄宿在日观峰上,日观峰上的鸡鸣如传说中仙境的天鸡一般,此时万籁俱寂,只能听到钟声。

即使身后有毒蛇,身前似有猛虎,如果我镇定自若,毫不畏惧,谁又能把我怎么样呢?哪里是为了逃避人世,我日对三军将士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如果我静心专一应对,那么纷纷扰扰的事物自然不再纷乱。

心灵处于一个“清”“静”“寂”“和”的环境中,那么无论身处何处,面对何事,都能冷静理智地思考和处理;若不静,则对自己的认识也缺乏周密,对道理的理解也不明白,就很难处世从容了。

“静”字贯穿了曾国藩人生修炼的整个历程,包括他后期的军事思想也是强调以静制动。

据说在湘军攻打江宁最关键的时候,曾国藩就曾以“静坐”来安定自己的心绪。

同治三年五、六月间,曾国荃率领吉字营五万人马,与太平军在江宁展开决战。

这场持续两年的战事已进入最后见分晓的时候,双方都豁出去了,战争打得十分惨烈,吉字营能否取胜,并无把握。

当时各方对曾国荃指责甚多,有的还波及曾国藩本人,他既为九弟安危操心,又被周围的风言风语所困扰,终日烦躁不安,心绪不宁。这时他想起了早年制定的“静坐”功课,于是就在安庆江督衙门的三楼上,特辟一间静室。

每天下午四五点钟的时候,他独自一人,在静室里静坐一个小时:屏去一切思念、凝神枯坐。这招果然起作用:上楼时心乱如麻,下楼时心闲气定。

就这样连续静坐一个多月,平静的心绪使曾国藩头脑冷静,决策得当,最后终于等到了曾国荃取胜的消息。

由此可见,“静”字里面确实包含了人生的大智慧,佛语有云:“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

儒家认为:“水静极则形象明,心静极则智慧生。”

道家也说:“静能生定,定能生慧。”

传统文化中的三大主流关于“静”的阐述是一致的,都认为“静”是一切智慧的根源。

既然是大智慧,必然是常人难以做到的。在生活中保持一颗安静的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尤其是在开放的今天,到处是机会,到处是诱惑,一夜成名的故事多了,“浮躁”就悄悄藏在了许多青少年心中,成为他们痛苦和失败的根源。

要练就“静”字的功夫,我们可以多看一些哲理小故事,提升思想境界;也可以读一读伟人的传记,贝多芬、米开朗琪罗、托尔斯泰……他们经历的痛苦远比我们深刻,看到这些,我们也就可以释然,内心也就能归于平静了。

另外,学会去欣赏一幅画、一首音乐、一件雕塑作品,也能慢慢培养出静的习惯来。

在生活中,我们尽量去用心体会每一篇文章,每一件小事,甚至是停下来欣赏路边的一朵小花,也能渐渐磨炼自己,养成平心静气的习惯。我们处理事情的时候,就会惊喜地发现自己已经从“静”中掌握了不少学问。

一时的胜利并不能代表什么,生活中往往有很多人取得了一时的胜利后便沾沾自喜,冲昏了头脑,其实这是极其危险的事情。

公元前559年,居鲁士成为米底亚和波斯国的国王。他打败了利比亚的统治者克里苏斯;征服了爱奥尼亚群岛及其他较小的王国;顺利歼灭了巴比伦,成为世界之王——居鲁士大帝。

之后,他又准备进攻由女王汤米莉丝领导的马萨格它族。他根本不把马萨格它族放在眼里,并认为自己是打不败的超人。

如果他能够打败马萨格它族的话,他的帝国就会更加幅员辽阔了。

几年后,居鲁士朝着宽广的阿瑞各斯河进攻。

他们一渡过河,就在河边安营扎寨,并放上肉和烈酒,然后留下最弱的兵士守营,将其他军队撤回西岸,马萨格它军队很快就攻占了营地。

胜利的士兵被现场留下来的不可思议的宴席所吸引,他们大吃大喝,一个个酩酊大醉。当晚居鲁士的军队返回营地,俘虏了沉睡的士兵,其中包括年轻的史帕戈皮西斯,也就是女王汤米莉丝的儿子。

女王知道发生的事情后,送信给居鲁士,斥责他用诡计打败她的军队。

她说:“如果你们离开我的国家,释放我的儿子,我将把三分之一的土地让给你。否则,我会让你得到应有的回报。”居鲁士对她的话置之不理。

不久,女王的儿子因为无法忍受屈辱而自杀了。儿子的死讯令汤米莉丝极其悲痛。她召集王国内可以征调的所有军队,以报仇的狂热激励他们奋起反抗,和居鲁士部队展开猛烈而又血腥的战斗,终于战胜了居鲁士。

历史上类似这样的事情有很多,史卷上到处充斥着盛极一时的帝国的遗迹,以及那些无法学会停下来巩固自身的胜利者尸体。

的确,没有比胜利更令人陶醉的事了,但是胜利往往又是最危险的事。在胜利的冲动和兴奋状态下,傲慢与自负会推动你越过原来立下的目标。

因此,不要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策略和审慎的计划是成功的基础。

“立下目标,到达时就停步。”这是许多取得最终胜利者的座右铭。

我们应该接受理智的引导,一时的兴奋可能会导致致命的结果。当我们获得成功时,应该更加小心谨慎。

人人都期待着胜利,然而面对接连不断的胜利,往往很难做到心有所止,这是人本身的缺陷,但只有明智的人能够控制这种缺陷。

要知道,胜利的果实得之不易,大多数人还一心想着要不断扩大胜利的成果,却不懂得如何巩固,结果只能使刚刚得到的也失去了。

不论什么时候,世界上所有的事物都存在这样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事物只要尚未达到至善的境界,它们就会一直不断地得到补益;一旦达到至善的境地,它们就会趋于衰落。

青少年应该学会“心有所止”,只有这样,你才能控制事态的发展,让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要让胜利冲昏了头脑,胜利时更需要冷静和谨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