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德川家康
4986600000018

第18章 心怀宽容,则能胸襟开阔 (1)

所谓“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家康被誉为“战国第一忍者”,不是指其忍术高明,而是说他忍耐力最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前提是胸怀一定要宽广。德川家康在58年漫长的奋斗生涯中,一生受挫、忍辱负重、从无到有、由弱转强。用整个胸怀去拥抱天下,最终变得比信玄更善战,比信长更果敢,比光秀更睿智,比秀吉更坚忍。

王者的风范,来自于宽广的胸怀

每一个人要有做一代豪杰的雄心壮志!应当做个开创一代的人。

——周恩来

统一天下后的家康,依然身体力行地做着表率工作,不仅在行动上,也在口头上对部下起着模范作用。

一天,家康召集年轻的侍卫,对他们说:“我今天要想教你们一些待人处事的道理,只要遵守这个原则,即可无过。很简单,只要用一句话即可加以概括,那就是——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你们回去照着这句话思考吧。”

还有一次,庆长十九年(1614)初夏,家康站在骏府城院中,呆呆地看着盛开的菖蒲花,任由思绪驰骋,心里充满了痛苦。

此时,一代枭雄丰臣秀吉已经逝世,德川家康虽然比丰臣秀吉要长寿,但心中并不快乐。

十年来家康励精图治,他让年轻的老师林道春将《论语》从头到尾地讲了数遍,从中找出以“礼”治国的智慧;还令人从《贞观政要》等典籍里,找到可以成为公家和武家法度的内容,以作永世之用。

但这些还是不能让德川家康安心。

德川家康最担心的事情,莫过于天下的安定。当时的日本少有战乱,已经有14年无战事了。这本是德川家康一生的追求,他的梦想就是荡平天下,让日本再无战争,所以他常常宣扬“太平珍贵”。

然而,大街小巷都充斥着不知乱世为何物的年轻人,他们对于德川家康大声疾呼和平安泰置若罔闻,似乎这些事情与他们毫不相干。

年迈的家康对时局的忧虑成了年轻人眼中的杞人忧天,包括丰臣秀吉的儿子秀赖。

生活在太平年代的年轻人,总是憧憬着自己身披铠甲挥刀上阵,成为历史上的英雄。似乎战争就是一场表演秀,因此他们对江户和大阪方之间的紧张状态,不但不想着消弭平复,反而推波助澜,唯恐天下不乱。

面对后人的天真和幼稚,德川家康并没有怒不可遏,怨天尤人。他默默地原谅了这些不能领会其苦心的人,决心尽一己之力为天下谋太平。

每当他想到秀赖尚且年幼,但是身边却尽是一些不善于调教的顽固臣子,加上自己又无法亲自去培养丰臣秀吉唯一的继承人,就深感心痛。他将自己的长孙女千姬嫁给了秀赖,借以弥补心中的愧疚。

当秀赖的母亲淀夫人将自己视为逆臣贼子的时候,她尽量向丰臣秀吉的正室北政所夫人解释,希望通过女人之间的沟通化解误会。

“德川家康和石田三成之间的事情,是家臣与家臣之间的矛盾,你要自重些。”

明白了家康心意的北政所如此告诫秀赖的生母淀夫人,希望她不要将丰臣氏拖入家臣的斗争中,这其实是保全丰臣氏的明智之举。

有位哲人曾说,“宽容和忍让的痛苦,能换来甜蜜的结果。”

德川家康的胸怀可谓博大,无论是对于不了解自己的人,还是对于满怀敌意的人,他都尽量避免杀戮和仇恨,当然,他自己就要背负很多的怨恨。

宽容是痛苦的,它意味着放弃心中的愤懑不平,将往日的种种侮辱和痛苦生生咽进肚里。

同时,宽容又是明智的,因为宽容最终会换来甜蜜,而不宽容则只能给人带来更多的痛苦。即使是从追逐快乐甜蜜远离痛苦这一“趋利避害”的简单本性出发,我们也应该在伤害面前选择原谅。

宽容是我们面对伤害应有的态度。

在现实生活中,难免会发生这样的事:亲密无间的朋友,有意或无意做了伤害对方的事,是宽容还是报复,这时候就需要我们自己来衡量。

有句话叫“以牙还牙”,分手或报复似乎更符合人的本能,但这样做了,怨会越结越深,仇会越积越大,真是冤冤相报何时了。

一般人总认为,做了错事得到报应才算公平。

但英国诗人济慈说:“人们应该彼此容忍,每个人都有缺点,在他最薄弱的方面,每个人都能被切割捣碎。”

今天犯错的是朋友,也许明天犯错的就会是自己,像原谅自己一样去原谅别人,同样也就会得到别人的谅解了。

芝加哥人茅谭在林肯竞选总统期间频频发出尖刻批评。

林肯当选之后,为芝加哥人茅谭在大饭店举行了一个欢迎会。

林肯看见茅谭正站在角落里,虽然茅谭曾大声辱骂过林肯,林肯却仍然很有风度地说:“你不该站在那儿,你应该过来和我站在一块。”

参加欢迎会的每个人都亲眼目睹了林肯赋予茅谭的荣耀,也正因为此,后来茅谭成为林肯最忠诚、最热心的支持者。

所以,原谅往往是消除矛盾的有效方法,冤冤相报抚平不了心中的伤痕,只会将伤害者和被伤害者捆绑在无休止的争吵战车上。

甘地说得好:“如果我们对任何事情都采取以牙还牙的方式来解决,那么整个世界将会失去色彩。”

对志趣相同的群体来说,只有彼此互相谅解,才能共同获得事业上的成功。

关于容人之过,历史上有一个关于楚庄王的故事。

被称为春秋五霸之一的楚庄王,有一次宴请群臣,要大家不分君臣,尽兴饮酒作乐。正当大家玩得高兴时,一阵风吹来,灯火熄灭,全场一片漆黑。

这时,有人乘机调戏楚庄王的爱姬,爱姬十分机智,扯下了这个人的冠缨,并告诉楚庄王:“请大王把灯火点燃,只要看清谁的冠缨断了,就可以查证出谁是调戏我的人。”

群臣乱成一片,以为定会有人丧命。

可是,楚庄王却宣布:“请大家在点燃灯火之前都扯下自己的冠缨,谁不扯断冠缨,谁就要受罚。”

当灯火再燃起来的时候,群臣都已经拔去了冠缨,那个调戏爱姬的人自然无法查出。

大家都舒了一口气,又高兴地娱乐起来。

两年以后,晋军进攻楚国。

这时,一名将军勇往直前,杀敌无数,立了大功。楚庄王召见他,赞扬他说:“这次打仗,多亏了你奋勇杀敌,才能打败晋军。”

这个将领泪流满面地说:“臣就是两年前在酒宴中调戏大王爱姬的人,当时大王能够重视臣的名誉,宽容臣的过错,不处罚臣,还给臣解围,使臣感激不尽。从那以后,臣就决心效忠大王,等待机会为大王效命。”

古语云:“大度集群朋。”一个人若能有宽宏的度量,他的身边便会集结大群知心朋友。大度,表现为对人、对友能“求同存异”,不以自己的特殊个性或癖好要求别人。

除此之外,大度还要能容忍朋友的过失,尤其是当朋友对自己犯有过失时,能不计前嫌,一如既往。

德川家康曾用行动去点燃了战国黑暗长夜的灯光,他的光芒照亮了后世,也照亮了他自己。那些仇恨,也都随着年月消失,无人提及。谅解他人或许并不能改变对方,但是却可以给自己一个积极光明的人生,成就一个王者的风范。

生活中,冲突和争执在所难免,青少年要学会用和平的方式处理生活中的冲突和争执。

一个人经历过一次忍让,就会多一分宽阔的心胸。多一分宽容,就会多一个朋友,少一个敌人。青少年只有学会宽容,身边才能够充满知心朋友和良师。

不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计较太多

谨小慎微难成大事。

——席勒

作为丰臣秀吉的臣子,当丰臣秀吉讨伐九州岛的时候,德川家康也派了人马一同前往。

但是在他十二岁的儿子长松丸(德川秀忠)眼中,父亲的安排似乎不太妥当。

“孩儿听说大阪的兄长要随关白(秀吉)一起出征,但是父亲派去大阪的人,只有本多广孝,与长兄一起不过三千人,如此一来,长兄恐怕会被关白大人轻视。”

家康颇为惊讶这个孩子的担忧,但是他很快正色解释道:

“此次征伐九州岛,大势已定。去年十二月,关白被任命为太政大臣,不久前又获得赐姓丰臣的殊誉,他先后击败了毛利、四国,已经对北九州岛形成了压制之势。

这一回,又有前田利家、羽柴秀次的大力协助,应付战事已经游刃有余。因此父亲才只派了三千人。你明白了吗?”

这番话对长松丸来说,还是比较晦涩。

“前已尽力,现在就不需要了?”

“对!其实就算是不派一兵一卒,也对得起关白。因为他的十二万大军变成十二万五千或是十二万八千,对于整个局势并不重要。所以我还不如让人看到,在关白的大军后面,还有无数的德川军为后备。这样更能威慑对方。你的想法太肤浅了。”

长松丸似乎明白了父亲的用意,往本来就很强大的部队派兵,不如保存实力,让整体形成两个都有威慑力的部分,相互照应。

这是从大局出发而做出的安排,相比于长松丸所说的给长兄撑门面,实在高明得多。

顾全大局的人,不拘泥于区区的小节;要做大事的人,不追究一些细碎的小事;观赏大玉圭的人,不细考察它的小疵;得巨材的人,不为其上的蠹蛀而怏怏不乐。

因为一点瑕疵就扔掉玉圭,还是得不到完美的美玉;因为一点蠹蛀就扔掉巨材,天下还是没有完美的良材。

要做成大事,须统观全局,不可纠缠在小事上,摆脱不出。

北宋年间,有这样一个故事:

名将狄青要出守边塞,好朋友韩将军向他推荐了一名猛士刘易。刘易熟知兵法,善打恶仗,并对狄青守卫的那段边境的情况非常熟悉。

但是刘易有个不良嗜好,爱吃苦荬菜,一顿饭吃不到苦荬菜就会呼天喊地,骂不绝口,甚至还会动手打人,士兵、将领都有点怕他。

刘易和狄青一起到边塞后,忙于军务,每天早起晚睡,从内地带的苦荬菜很快就吃完了,而边塞又见不到这种野菜。

这天,士兵送来的莱里缺少了苦荬莱,刘易便把盛饭菜的器皿扔到地上,并在军营中大闹不止。

士兵将此事情报告给狄青,狄青听了非常生气。

就这种情况而言,刘易这样的人是绝不能留在戍边军队中的,但刘易又确实与众不同。

狄青考虑,与这种性格刚烈的人发生正面冲突,不仅破坏了自己与韩将军的朋友关系,而且会影响刘易的情绪;如果放任不管,势必会动摇其他士兵的军心,影响戍边大业。

于是,狄青出面好言安抚刘易,并立即派人回内地去取苦荬菜。

一部分将领见这种情况,非常不服气,说狄将军骁勇善战,屡建奇功,而刘易何德何能,却要狄将军放下军务派人去给他弄苦荬菜吃。

有些气盛的将领还想去与刘易比一比武艺,杀一杀刘易的威风。

狄将军急忙劝阻众将说:“刘易原来不是我的部下,如果你们与他计较,争强斗胜,传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