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德川家康
4986600000006

第6章 在挑战和行动中蜕变成龙 (1)

德川家康的一生警示我们;他不是个懦夫,他所有的等待与付出,所有为迎接挑战而做的准备都是有意义的。是为了最终的目标而行动,实现自己一统天下的梦想。他积极谋划,做好各种准备,等时机成熟,就一跃而起,锁定胜利。对每一个人来说,只有行动才能赋予我们生命的力量;只有行动,才能决定你的价值。

一切准备都是为了行动而生

行动之前必须充分地酝酿;一旦定下决心,就应该果敢行动。

——萨卢斯特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枭雄,德川家康无疑是日本人心目中的枭雄。

很多人对于历史上德川家康的印象是木讷,不善言辞。

家康小时候,完全不像同龄的孩童那样活泼,他的下巴宽、眼睛大,给人的感觉是喜静、沉默寡言,很少在众人面前最先表达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家康的性格深得妇女们的怜爱,家康的冈崎众家臣,尤其是家臣们的妻子常常在手头空闲时谈起这位少年的不幸身世:

“世上再没有哪位孩童比我们的幼君更为可怜了的。”

家康3岁那年,生母于大由于一件突如其来的政治事件不得不离开冈崎松平家,从此母子离别。

家康6岁时,作为人质被迫离开三河,流寓他国。

正是由于家康的特殊遭遇使他养成了寡言的性格,有时,即便遇到不得不表明态度的场合,他也常含糊其辞,行动缓慢。

战争场合如此,政治场合更是如此。

然而,这正是家康的智慧所在,在无关紧要的场合下他不轻易替别人做下决定,但在关乎生死存亡的关头,家康所采取的行动绝不含糊。

当家康忍辱负重58年后,终于采取了人生中最大的一次行动。

1598年8月18日,丰臣秀吉去世,此时的家康也上了年纪,但他身体依旧健壮,当世无人能比得上他的实力。

德川家康开始以五大老首领的身份代理国政。他果断地采取了行动,以统一天下为己任,展开了自己的独裁统治。1600年7月,他发布讨伐令,佯装进攻上杉景胜。接着于当年9月挥军美浓,在关原之战中打败石田三成及诸多敌对大名,掌握了全国政权。在江户建立德川幕府,开始了德川氏对日本二百六十年的统治。

家康的成功正来自于适时地行动,在我国历史上,这样的案例不胜枚举。

公元221年,刘备不听诸葛亮的劝说,发誓要报东吴杀关羽、夺荆州之仇,兴兵伐吴。他一反常态,不要“反对派”诸葛亮带兵指挥,而要他留守成都,自己亲自当统帅。

孙权得知后,几次派人去向刘备求和,都遭到拒绝。在这之前,东吴大将周瑜、鲁肃和吕蒙等都已先后去世。孙权不得已,只好任命年轻的镇西将军陆逊为大都督,统率5万人马去抵抗刘备。

吴国文武官员对陆逊出任大都督都表示怀疑,担心他不能胜任。

为了提高陆逊的威望,孙权当着百官的面对陆逊说:“朝廷里的事由我主持,外面打仗的事由你负责。”然后把自己佩带的宝剑交给陆逊,接着说:“哪个不服,由这剑说话!”百官听了,都默不作声。

陆逊辞别孙权,带着水陆两军来到前线。

这时候,刘备已进抵猇亭,沿路扎营,绵延几百里。吴国将领请求陆逊赶快出兵迎击刘备。陆逊说:“刘备此番东下,气势正盛,且占据高处,我们很难攻破。如果出师不利,便会挫伤士气,所以不如布置防御,等待时机。”将士们听了,嘴上虽没说什么,心里却认为陆逊胆小,个个脸上都流露出轻蔑的神色,暗笑他的懦弱。

陆逊拍拍宝剑,又道:“我虽是书生,但有责任更好地完成主上交给我的重大使命。如有不服,宝剑伺候!”之后的日子里,而对蜀军多次挑战,陆逊总是置之不理。尽管刘备一次次挑战,陆逊就是没有上当。

两军相持半年之后,盛夏季节来临,天气异常炎热,蜀军士兵忍受不了蒸人的暑气,叫苦连天。刘备只得让水军离船上岸,和陆军一起,在树林的茂密之处,扎下互相连接的40多座军营,等到秋凉后再向吴军大举进攻。

陆逊看到了蜀军战线拉得过长,兵力分散,士气低落,认为进行反攻的条件已经成熟了。一天,他召集大小将士,宣布了出兵破蜀的计划。经他前前后后一分析,将领们都佩服他有远见。

为了使反攻有把握取得胜利,陆逊先派出一小部分兵力对蜀军的一个营寨进行了试探性攻击,虽然吃了点亏,但却找到了克敌的办法,那就是用火攻。

当天晚上,正值风猛。陆逊命所有的士兵每人手持一把茅草,里边藏上火种,向蜀营发起攻击。

霎时火光冲天,蔓延开来。吴军乘着火势,奋力杀敌,接连攻破了蜀军40多座营寨。陆逊火烧猇亭,一举打败了连营几百里的蜀军,赢得了战争的胜利。

陆逊能忍,一方面忍受内部将领对他的轻视和不理解,另一方面还要忍耐刘备的挑衅,这中间需要承受非常大的压力。

同样,德川家康忍到今川义元归天,不仅远离父母被称为三河孤儿,还受到今川公子小姐的嘲讽,其中的艰辛对一个孩子来说也是超常的。

时机未到,任何轻举妄动都会给自己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他需要漫长的准备。一旦时机成熟,德川家康彻底摆脱了今川家的桎梏,这样的行动才是明智稳妥的。

时机尚未成熟时需要继续准备下去,需要承受一切压力的勇气和执著。而等到时机成熟,却要当机立断,不失时机地采取行动。

成功在于行动。

再美好的梦想,如果没有行动,就会变成空想。再完美的计划,如果缺乏行动,就会变成空谈。一张地图,无论多么翔实,比例多么精确,也永远不可能带着主人周游列国;严明的法规条文,无论多么神圣,永远不可能防止罪恶的滋生;凝结智慧的宝典,永远不可能缔造财富。只有行动才能使地图、法规、宝典、梦想、计划、目标具有现实意义。

青少年朋友要实现自己的理想,就应当注重行动,在行动中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靠行动突破生命的困境

只有你的行动,决定你的价值。

——伊泽德

德川家康一生身历百余战,面对气势汹汹的武田氏真,他主动出击;面对了无败绩的丰臣秀吉,他在小牧—长久手之役时大打出手;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合战时,他主动出击;至于最后的大阪两战,他还是主动出击。

贫苦的家康在19岁那年依然作为今川义元的人质使用,没有任何人身自由,任人差遣。家康打仗时也不是以今川军的名义,而是自称一支敢死队的首领。

尽管如此,一上战场,家康总是一马当先,奋勇杀敌。

一般人会想,既然身为人质,再怎么努力,终究是他人的人质,何必自讨苦吃呢。

家康却不这样认为,他想,即使身为人质,也要极力表现自己过人的能力,只有依靠自己的行动才能改变的恶劣的环境,走出生命的困境。

后来,家康和织田信长合作。在织田氏向家康展示了自己的作战实力之后,众人都一边倒地认为,初出茅庐的德川家康一定是处于织田信长的下风。

但是德川家康本人并不这样认为。就在信长与浅井交战的时候,德川家康决定出兵。如果不想遭到织田家的轻视,就必须展现自己的实力。

等到家康的军队到达信长的帐营,两人寒暄几句之后,织田信长开门见山地问家康预备如何作战。这时,家康表示要去和越前的精锐部队打前锋。

“你千里迢迢前来助我,已经不胜感激。但是若让我准许你去打前锋,万一发生意外,恐被后人唾骂。”信长谢绝了家康的请求。

但是聪明的家康已经听出了信长的言外之意。一是信长相信自己不用别人的帮忙也能打胜仗,二是信长不想让家康的部队损失太多。

但是家康专门从冈崎赶来,正是为了冲锋陷阵,以免日后要在信长的羽翼之下仰人鼻息。如果甘愿屈服于信长的强大,今后就只能做信长的附庸了。

“我们长途跋涉而来,正是因为保护这里就是保护我们自己的领地。”家康想让信长明白,他们冈崎也想靠自己的实力来求得平安,他们的武士精神毫不弱于尾张织田家。

“你认为这次战争会对平定天下有益处?”

“不仅仅是这一次,凡事关乎身家性命的进退,都是平定天下的大事。”

德川家康的凛然正气让织田信长大感意外。

在家康的言语中,信长体会到他作为盟友用超出一己之力的诚意,也感到他坚持要保证自己的势力不受制于人的决心。于是,织田信长转而问家康是否愿意作为后备军。

“如果让我作为后备,那我只会被世人讥笑为织田的附庸,我怎么有脸面向那些不顾性命一同前来的冈崎武士交代。”

织田信长再也不怀疑德川家康的见识和勇气了,在他看来,眼前这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已经有了超人的胆识和承载天下的心胸。

就这样,冈崎武士们终于如愿以偿地成了与敌人正面交锋的部队,这对上战场的武士们来说,是最大的荣耀和尊重。

家康的三河军完全击溃朝仓军,德川家康再也不是普通的趋炎附势的城主,他通过这一仗,成为与织田信长地位平等的一个武士。

一个有行动力的人,即使本来处在最恶劣的环境,也能够逆风而行。周恩来曾有一段时间在著名的黄埔军校上学,在26岁的时候,他担任了黄埔军校第四任政治部主任。

周恩来到黄埔军校之前,政治部只是个空架子,基本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作用。但是当他担任了政治部主任之后,立即着手开展政治部的工作,包括培养学生正确的政治知识,理解革命的精神,自觉遵守革命纪律等等。

短短的几个月中,周恩来完善了政治部,并发挥机构的最大作用,担负起了全校的政治学习、训练及宣传任务。

有了宣传队伍之后,周恩来就开始给学生上课讲理论,讲道理。在常人看来,政治课枯燥无味,但是周恩来总有办法吸引学生们的兴趣。在他的努力下,他关于中国为何而衰弱,要向何种势力作战等等问题所阐述的观点,逐渐被黄埔军校的师生官兵普遍接受。

这也是为什么以黄埔学生为骨干建立的黄埔军,在政治素质上高出国内所有军队一筹,终于成为一支所向披靡的力量的原因。可以说,周恩来在黄埔军校的思想教育让政治工作成为革命军的一大传统。

黄埔军校是周恩来认识志同道合的战友的重要平台,虽然之后有的朋友选择了不同于他的道路,但是即使在后来的战场上短兵相接,昔日的朋友仍旧要给他几分“薄面”。

在国际上,周恩来的声望也是其他国家领导人难以到达的,美国教育部部长将他称之为“千年一遇的英雄”,这也正是周恩来本人靠务实行动换来的。

一个人的特质,主要体现在他的行动力上,无论他处于什么样位置都会显现出来,就像尘土不会销蚀珍珠的光彩一样。而真正的勇者,从来不向外界寻找原因,而是从自己能做到的事情下手。

即使在实力远远不及对方、不被世人所看重的时候,德川家康也没有因为眼前的事态而失去自己郑重地对待自己的态度;即使被安排在一个毫不起眼的政治工作岗位,周恩来也没有放弃自己可以努力的空间。

这样的人,身体力行。无论在哪里,总是会发出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