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童书给孩子讲点人文知识
4989500000016

第16章 线条中的艺术美——书法绘画雕塑 (1)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书法艺术

在距今三四千年前的殷商时期,人们写字可不是像现在一样,写在纸上或直接打到电脑里。那个时代,纸张还没有发明呢!人们一般采用最笨的办法:把字刻在牛的骨头和乌龟的甲壳上,这便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就“甲骨文”!

甲骨文是我国已发现的体系较为完整的古代文字。关于甲骨文的发现还有一个故事:

清光绪年间,国子监的主管官员王懿荣偶然看见一味叫龙骨的中药,他觉得很是奇怪,就翻看药渣,没想到居然发现“龙骨”上刻着一种类似文字的图案。于是,他把所有的龙骨都买了下来,发现每片龙骨上都有相似的图案。他确信这是一种文字,而且比较完善,应该是殷商时期的。后来,人们在龙骨的出土地殷墟又挖掘出了大量的龙骨。因为这些龙骨主要是龟类兽类的甲骨,因此人们把刻在上面的文字称为“甲骨文”。

甲骨文刻功精细,有的刻完后还用朱砂镶嵌成红字。它的字体,是属于最原始的大篆。甲骨文主要是占卜吉凶的卦文。传说,当时刻时往往要举行隆重的仪式,以求吉祥,一般要由当时的史官来刻。在甲骨文中,往往都刻有这些史官的姓名。

甲骨文是目前我国发现得最早的文字,它向我们展示的不仅是我国文字的文明,更是悠久的书法史。

古老的篆刻艺术

刻在甲骨文上的这些文字,刀锋挺锐具有较高的“刻字”水平。殊不知,这便是我国最早的篆刻艺术。

篆刻是我国独特的传统艺术,它产生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随着时间的发展,到了春秋时期,出现了印章。这时候,篆刻逐渐成为专门的技艺。开始时,印章统称为“玺”。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玺”为皇帝专用,“亲王以上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汉朝建安末年至两晋时期,印章上的文字多为阴刻白文,用来封物作为信验。至六朝,印章始刻朱文。唐朝以后,印章已经不是皇帝贵族的专利,它的应用范围扩大了很多,除有姓名以外,又出现了书柬印、收藏鉴赏印、斋堂馆印等。同时,刻有成语和诗文的“闲文印”开始问世。这标志着这门技艺开始成为一种艺术创作。

此外,人们为了增添艺术的美感与情趣,还在书法、绘画等美术作品上也加盖印章。至此,篆刻已经发展到融书法、绘画、雕刻于一体,并颇具审美价值的一种艺术。

中国雕塑的发展

提起雕塑,大多数人可能会首先想到西方的一系列雕塑名品,然后才会想中国的雕塑品有哪些。其实我国的雕塑历史已经是相当久远了。

原始社会末期,我国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古人便能够制作精美的泥塑和陶塑了。这些陶塑,集观赏性与实用性于一体。

1974年发现的秦始皇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秦兵马俑摹拟真人、真车、真马,制成群塑。众多的兵马俑比例匀称,形象生动,栩栩如生,每一件都是举世无双的艺术珍品。

汉代时,盛行的画像石是一种特殊的浮雕艺术。它是绘画与雕塑的结合体。画像石题材多样,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风格质朴、劲健秀美。

我国的敦煌莫高窟、云冈石窟、龙门石窟既是中国石窟艺术的杰出代表又体现了中国的雕塑水平。还有乐山大佛、沧州铁狮子等,也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精湛的雕刻艺术。

20世纪40年代,中国的一些留学回来的艺术家,例如刘开渠、李金发等,将西方雕塑艺术知识引进中国。50年代,钱绍武、王克庆等一批前苏联留学生成为中国雕塑界主力,这一时期的雕塑创作呈现一派繁荣景象。80年代起,中国的雕塑艺术观念的更新和艺术语言的多样化为雕塑者的创作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平台,使得中国的雕塑走向世界。

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在古代,凡是文人墨客,书房里必定要备着四样东西,即笔、墨、纸、砚。如果谁对外号称是文人,但他连这四样东西都没有,那恐怕就要被人贻笑大方了!当然,就像所有的事物有贵贱、好坏之分一样,这四宝的档次也不一样。文房四宝中也有优有劣,其中湖笔、徽墨、宣纸、端砚是文房四宝中的极品。

湖笔是毛笔中的珍品。因为它的发源地在浙江湖州府(现在的吴兴),所以称为“湖笔”。相传,蒙恬曾在那里住过,被当地人奉为“笔祖”,还修建了纪念他的“蒙公祠”。这个时期,湖州成了全国的制笔中心,并出现了冯应科、张进中、吴升等一大批制笔名师。随后,湖笔的制作工艺开始流传到各地。

徽墨是中国最有名的墨。相传,南唐后主李煜酷爱做诗绘画,安徽知府便选了两块奚墨进献给朝廷。李后主一试,此墨不沾、不滞、不滑,乌亮光泽,而且芳香四溢。不禁赞不绝口,当即召奚廷硅入宫,赐姓李,世为墨官,又加封“奚墨”为“徽墨”。从此徽墨闻名天下。

宣纸向来有“纸寿千年”之说。它因产于唐代安徽宣州府(现在的泾县),故名宣纸。制作宣纸的原料为檀树皮和稻草,制作工序约有100多道。它按吸水性能可分为生熟两种,生宣纸吸水性强,宜作写意画,熟宣纸不甚吸水,宜作工笔。宣纸纸质柔韧,洁白平滑,细腻匀整,不起皱,不掉毛,久不变色,不蛀不腐等特点。据说南唐后主喜爱宣纸,他还特地建造“澄心堂”来储藏此纸,因此宣纸的珍贵可见一斑。

端砚被誉为“天下第一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它产于广东端州(现在的肇庆),故有端砚之称。端砚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李商隐称之为“青花”。此砚磨出来的墨不仅受寒不冻,且“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被苏东坡所收藏。

三大国粹之一的中国画

我国“三大国粹”中,有京剧、中医、中国画。在此简单说说中国画吧!

中国画在古代一般称之为丹青,主要指的是画在绢、宣纸、帛上的画。近现代以来,西方的油画传入中国,为了区分这两者,我们将我国传统的绘画简称“中国画”。中国画可以说是我国乃至世界艺术领域中的一朵奇葩。

中国画是用我国所独有的毛笔、水墨和颜料,依照长期形成的表现形式及艺术法则而创作出的绘画。中国画按照题材内容大致可分为人物、山水、花鸟画三个门类。中国画按手法可分为工笔、写意、勾勒、没骨、设色、水墨等。所强调的是立意传神、虚实疏密、留白等手法。

中国画的画幅形式多种多样,有长卷、横批、条幅、中堂、册页、斗方、折扇、团扇等。并以诗、书、画、印相结合。还有特殊的装裱工艺。

中国画创作立意上注重抒发画家的主观情绪,反映了中华民族的集体的审美情趣,展现了中国所独有的传统文化内涵。

欢快、喜庆,色彩感极强的年画

在众多的图画中,可别小瞧了年画。把它贴在墙上,可不是单单供人欣赏的,它更多的是可以营造一种欢快、喜庆的氛围,告诉人们:又是一个年来到,快将“旧桃”换“新符”!

年画起源于秦汉时期的“门神画”。那时,人们每逢除夕,便会在门户上画上神荼或猛兽来驱逐不祥之物。宋朝时,每逢春节,便有门神类的神像出售,并且还添加了其他的许多题材,例如,娃娃、各地风俗、美女等。明朝时,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展,彩色套印技术也逐渐完善,这时,木刻水印的年画非常流行,并且还形成了一些专门的年画产地,中国著名的三大“年画之乡”——苏州桃花坞,天津杨柳青,山东潍坊就是宋朝时形成的。

这时的年画追求拙朴的风格与热闹的气氛,色彩对比强烈,题材上更加丰富,有花鸟、胖孩、春牛、神话传说与历史故事等,并且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清朝光绪年间,传统木版水印的年画开始走下坡路,开始盛行石印或胶版印刷的年画,这时最具有代表性的是上海的“月份牌”年画。新中国成立后,年画这种民间艺术得到了长足发展,并且不断推陈出新,年画的色彩更加鲜明、气氛也是非常欢庆,题材繁复纷杂,诸如神仙、历史故事、戏剧人物、吉祥图案、山水、花鸟、仕女、传统戏曲人物、小说人物、风俗等。俨然成了中国社会的历史、生活、信仰和风俗的民间反映形式。

时至今日,年画已经不仅仅是一种点缀,还成了传统文化的载体、民间艺术的百科全书。人们从年画里不仅仅感受到的是一种欢庆、喜悦的节日气氛,更能倾听到中国民间文化的声音。

顾恺之——以形写神,画龙点睛

顾恺之是东晋时期的一名大画家,被誉为“中国画家四祖之首”。顾恺之能诗赋,善书画,无所不通,多才多艺,他还能被后人称为“以形写神”的画家。顾恺之为何能享有如此多的声誉呢?这就要从他的画风说起了。

顾恺之擅做人物画,他一般在画出之后很久才给画中人物点出眼睛。后人称赞顾恺之的画“意在笔先,画尽意在”,连东晋宰相谢安也称赞他的画:“自苍生来未之有也。”

他的人物画注重人物神韵和内心世界表现,达到了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这是他对中国绘画的一个重大贡献,所以有人称他是“以形写神”的画家。顾恺之一生创作过相当多的优秀作品。由于年代久远,我们今天只能从唐宋人临摹的《女史箴图》、《列女仁智图》、《洛神赋图》等名作中,领悟他的传神之笔。那娴静端庄的人物神态,秀丽的设色以及环境背景、服饰道具的设置,无不典雅质朴。此外,顾恺之笔下的人物画还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匀和而悠缓自然。

吴带当风——画圣吴道子

在中国艺术史长廊里,有数不尽的名家,可是只有三位名家被戴上“圣”的桂冠:晋代王羲之被誉为“书圣”,唐代杜甫被誉为“诗圣”,还有一个被誉为“画圣”的便是唐代的吴道子。

吴道子是一位全能画家,人物、山水、花鸟等,无所不精,但是他从事的是绘制宗教壁画。宗教画多取材于宗教教义和神话传说,且绘画上以宣传宗教教义为目的。吴道子最擅画道释人物、花鸟、台阁,笔迹落落,颇有气势。

他的壁画比较出名的有《地狱变相图》。此图描绘人死后在地狱里的经历,可谓栩栩如生。并借此壁画宣扬佛教的因果报应。所以说,《地狱变相图》不仅仅是一幅图,更是一面镜子,使人深思、反省。

吴道子早年学习顾恺之,行笔较细,风格稠密,中年发展了张僧繇的“疏体”,行笔磊落、雄放、遒劲、轻重有间,线条富有动感和表现力,有“吴带当风”之称。

“扬州八怪”怪在何处

提起“扬州八怪”,有的孩子头脑里会反映出八个怪物的形象:来自百慕大的怪物、来自未来和外星的怪物、来自地心的怪物……可这些都不是。事实上,“扬州八怪”是八个鼎鼎有名的大画家。

清朝乾隆年间,繁华的扬州出现了一批以卖画为生的文人画家,他们多有着相似的人生经历,于是逐渐形成了“扬州画派”。其中,汪士慎、黄慎、金农、高翔、郑燮、李方膺、罗聘等人被称做“扬州八怪”。

他们以画得怪、文章怪、性情怪、行为怪而得名。这八位画家,笔墨大胆泼辣、洒脱豪爽,直抒胸臆,诗书画结合,格调清新。他们多数擅长花鸟、梅竹,也有精通人物或山水的。他们多仕途失意或功名不就,但性情豁达、放浪不羁、玩世不恭。

“扬州八怪”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就是郑燮。郑燮号板桥,他常常用画来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谤击时弊。他在创作上主张张扬自己的个性。他非常爱画兰竹和顽石,人称板桥有诗、书、画“三绝”,三绝中又有真气、真意、真趣。而郑板桥的“怪”也很有特点,颇有些像济公活佛,“怪”中含有几分真诚、几分幽默、几分心酸。每次,他看到所谓的“犯人”游行时,总要画一幅梅兰竹石,挂在犯人身上,来吸引围观的众人,借以警示,可见他的“怪”不是一般的怪啊!

中国美术界的“一代宗师”徐悲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