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帝国行
50063500000045

第45章 百里初击(2)

一切安排妥当,百里燕(既魏贤)率众人悄然隐蔽,待等晋军骑兵巡逻队经过。根据以往经验,晋军骑兵巡逻队每哨都是三十人,两刻钟一班岗,负责大营最外围的境界。

如果是粮道,骑兵每哨一百至一百五十人,眼下晋军已经身处咸国腹地,弄不好每哨增加到了一百五十人,倘若如此,此战很是凶险。

焦急等待中时间一分一秒过去,大约一个时辰过去,马蹄岭以西哨探飞驰而来:

“启禀大人,晋军,晋军骑兵。看火把,少说不下百人,距此已经不到两里地!”

士卒气喘吁吁飞快说道,吓得已是灵魂出窍。百里燕迅速思考后说:

“也就是说,有一百五十人!”

“想是如此。”

“好!听我号令,众人备战,准备出发!”

“诺!”

一声令下,百里燕抄起长枪跨上战马,率领辎重马车缓缓开拔,边走边停,边停边走,有意在马蹄岭以北坡下与晋军遭遇。

而与此同时,晋军巡哨骑兵发现咸军踪迹飞奔而至,为首百夫长视野中隐隐发现火光,正迎面相向而来,随即令道身后众军:

“前方有异,各队听令,前队与我左翼包抄,中队与我绕过前方山丘后侧迂回,后队随我前去。”

“诺!”

众军异口同声,大队一分为三,前后左右包抄不明队伍。与此同时,百里燕一早发现了晋军,遂即下令道:

“众军听令,按计行事。”

“诺!”

众人异口同声,随后在马蹄破正下方停下脚步,等着晋军而来。

双方距离迅速缩短,晋军骑兵前后左三个方向团团围住,为首百夫长一见是咸军辎重队,而且老弱病残几乎没有防备,心中不禁大喜,于是催马上前喝道:

“来将何人!”

百里燕持枪催马上前,距离晋军百夫长三十米开外自报家门:

“咸军粮秣官魏贤,不知将军可否让个道啊。”

“呵哈哈……”将军百夫长径自发笑说:“劝尔等速速投降,否则,少时片刻便令尔等死无葬身之地。”

“哼哼,好大的口气,想要劫粮,需过在下这关,可愿上前一战否!”

百里燕横枪一指,晋军百夫长大言不惭道:

“只怕尔等是白送性命,呀,杀!”

话音刚落,晋军百夫长单枪匹马催马杀来。

晋军骑兵的彪悍,中原地区是出名的,尤其是打服了宋国之后,获得大量战马,晋军骑兵一发不可收拾。

骑兵百夫长的资历相当于步卒仕长的五百人队,享受仕长待遇。所以能升任百夫长的骑兵武官,基本上都是久经沙场的老卒。

此刻晋军百夫长杀奔而来,百里燕勒着马缰目中执锐,纹丝不动立于原地,目光死死钳住对方动作。

眼看百夫长马枪刺来近在咫尺,百里燕一个后仰,对方马枪刺空,不等百夫长收枪再刺,百里燕跃然而起反手一刺。

噗!

双方战马交错之际,百夫长背后一凉,胸口一震,不等反映之际,百里燕枪挑百夫长掀起半空中,一声撕心裂肺的惊惧声,响彻长空:

“啊啊……”

少时片刻,百里燕挥手横枪,百夫长应声落地,口中痛苦声不绝于耳,鲜血喷口而出,想说什么,确什么也说不出来。

此时晋军大怔,就见百里燕一人一枪一匹马,站在原地纹丝不动,就这么一枪,把自己的百夫长挑死了,乖乖,这是遇到杀神了吧。

但不等晋军回过神之际,百里燕一声喝令:

“给我杀!”

霎时杀声四起,八百多人操起家伙一拥而上,这时候有操着军械的,有拿扁担木棍的,甚至还有操菜刀的,其中多数是赤手空拳的民夫和苦役。

百里燕之所以要枪挑百夫长,就是给晋军以震慑,给咸军壮胆。否则一百五十名骑兵,对付八百多近乎赤手空拳的的民夫,结果是可想而知。

于是这么一杀,晋军心惊大怔,加上夜色掩护,人又多,喊声极是震耳,一击之下晋军群龙无首,反被杀了措手不及。百里燕亲自出马,再杀数人于马上,眼见形势一片大好。但估摸着持续不了多久,想到这里,百里燕果断喝令:

“撤,速速撤离!”

一声令下,众人撤退,争相涌向马蹄岭。晋军尾随追杀,却是不料前方有山坡。待到百里燕骑马上坡,晋军还在半坡,此时百里燕见到辎重队百夫长,飞速说道:

“准备阻击,且战且退勿要恋战。”

“得令!”

一番吩咐,百里燕组织兵士在马蹄岭南坡上站稳阵脚,自己率领民夫撤往后坡,此时已有少股晋军绕过马蹄破,欲图合围。百里燕冲下山坡杀出血路打开缺口,令民夫先行撤往小树林。

与此同时,负责阻击晋军辎重队百夫长很快撤下,晋军登坡骑兵与断后咸军交战,断后咸军不敌,又败下阵来。随后一路散兵游勇,在百里燕组织下时战时逃,始终保持与晋军接触。

估计晋军被百里燕杀了个措手不及,百夫长一上来也被杀了,加之晋军损失不小,心里憋着火,百里燕原计划晋军夺取辎重后,怎么也该留下几十号人看住辎重,亦或者作为援兵待命。

没想到刚刚逃出马蹄破不过两百多米,晋军骑兵上百号人一拥而上,追着前面“骑马”的就喊:

“杀前方骑马者,为百夫长报仇。给我杀!”晋军喊得震耳发聩。

百里燕骑马就跑在前面,怎奈何马力不济,距离被缩短到不足五十米。不过这样也好,骑兵都冲着自己过来,其他人的生还概率也就高,而且距离前方不到百米就是小树林。

“驾!”

百里燕催马狂奔,此时钟衡率领千人隐蔽小树林,见前方上百骑兵而来,钟衡果断下令:

“绊马索准备!”

“得令!”

拉起绊马索,钟衡一众人等蓄势待发。

百里燕心知肚明前方有绊马索,于是就在距离树林不到五米之际,算准了速度、动能和惯性,一跃而起跳离战马,攀上大树横枝,活像个单杠运动员,一个大回环跃上枝头大喝道:

“钟衡将军,晋军已到!”

“很好,刀剑无眼,你且躲起来,莫要死于自己人刀剑下。”

钟衡应道,晋军骑兵转眼杀到。

就见百里燕的马冲进了稀稀疏疏的小树林,晋军本不想再追,但是追得实在太快,马根本来不及刹住惯性,于是杀到树林跟前,晋军又冲入林中一段距离,不等待刹住战马,已经踩上绊马索,撂倒一大片。钟衡见状振臂一呼:

“杀!”

“杀……”众人响应一起杀出。

一时间人喊马嘶,一千多人一跃而起杀了晋军措手不及。百里燕蹲在树上,心里也是心惊肉跳。要说自己是医生,救死扶伤是天职,杀人实在不得已,可自己也得活命,总得吃饭吧。

也许这就是嘴里念着阿弥陀佛,背后喝酒吃肉嫖女人的罪恶。一面杀人,一面救人,杀人美其名曰保家卫国,救人美其名曰救死扶伤。

事实上哪有什么道德标准,任何世道强权既是公理,就是你医术再高,技术再发达,没有一口铁嘴钢牙,就是冻豆腐也能砸死你。

晋军一百几十号人被钟衡团团围住,战斗持续不过半刻多钟,晋军死伤过半。由于晋军乘着咸国内乱偷袭在先,咸国痛恨晋国甚于志国,根本不给投降机会,除了留了几个活口问话,其他统统斩杀。

战斗结束,清点伤亡,钟衡麾下一千人,死十一人,伤三十六人,单论战果,也是胜仗。见到百里燕之际,钟衡大悦:

“魏贤,此役大胜,待截得晋军粮草,本将定要为你请功。”

“谢钟衡将军。不过当下之际应当尽速审问战俘,摸清晋军大队所在,而后再谋劫粮。在下以为,最好今夜就劫粮。”

“所言有理,便按此计行事。”

百里燕担心并没有悉数杀死晋军骑兵,有可能跑了几个,如果是这样,很快会有追兵赶到,眼下还是上半夜,倒是不如乘着晋军没来,先劫粮,然后绕路隐蔽,待到明天晚上再赶路。

而且晋军一时半会儿也弄不清咸军袭击人数,不会贸然出动大军讨伐,而是要等天亮后查明情况,然后调动骑兵追杀。这样一来,正好打个时间差,转移阵地。

敲定计划,钟衡随即提审晋军俘虏,百里燕则摔人骑马赶回马蹄坡,与坚守在此的晋军十名骑兵交手斩杀后,迅速将辎重车辆集结一起,向北移动。大约一刻钟后,钟衡率人赶到汇合。

根据晋军战俘交代,韩合的后卫大营据此不到二十里,今夜正有一批粮草辎重运往后卫大营,骑兵队巡逻马蹄岭是为了策应粮草辎重前往后营。

今夜路过的晋军辎重队,仅守军便有一千五百人,加上民夫,小五千人。

“这么多!”百里燕也吓一跳。

“事到如今,恐怕只能硬着头皮劫杀辎重粮草。”

“不!不能如此蛮干,晋军小五千人,押运兵士便有一千五百余人,我军定不能胜。不过我军可以借刀杀人。”

“借刀杀人,何为借刀杀人。”

“钟衡将军你想,眼下晋军骑兵夜巡队只发现尸体一百四十三具,除被俘虏四人,其他三人何在。”

“自是跑回大营搬请救兵。”钟衡说。

“既如此,晋军得知消息。第一时便会先遣探马搜索我军下落,然后便会派出骑兵一部人马接应辎重粮草,若是如此,我军应假扮晋军骑兵,抢在晋军援兵抵达辎重粮草前,先攻杀晋军辎重粮草,而后诈败,向晋军后卫大营所在诈败。

而同时,我军再遣一人诈谎与晋军应援骑兵,谎称咸军已经夺取粮草辎重,假扮晋军押粮,而后令此两拨晋军人马相遇,岂非自相残杀。”

钟衡闻讯计策,心中意动,他说:

“妙计妙计,果然妙计,可万一被晋军识破怎样。”

“故而,需杀辎重粮秣官与押运粮草将领,令晋军无法对质,我军再从中挑拨。这天黑之下灯火昏暗,双方岂能不自相攻伐。”

(如果喜欢本书,请帮忙推荐收藏一下,谢谢!)

【注】关于夜袭的技术性问题,无论古代还是现代,夜间作战都特定的技术障碍。古代由于生产力低下,认知和理念的障碍,发动夜袭战的制约条件很多,最常见的问题如夜盲症、部队的出击、撤退,人马的收拢和再集结等等。

首先,夜盲症是古代普遍存在的生理障碍,但凡夜间偷营,所谓挑选的“目明眼聪”之人,其实都是一次夜间视力的筛查,由于占比不高,所以这帮子人挑出来后稍加训练,配备高级装备,也就成了所谓惯于野战的精兵,其实本质是缺乏牛磺酸。

其次,夜间偷袭说的很容易,其实很难,其中牵扯到军队的组织性、纪律性、战术胁从性,同时如何出击,如何撤退,如何接应,都是夜袭的重要战术问题。其中撤退方向和夜间撤退路线,如何能再度收拢人马,而不是散兵游勇,是重要问题,对于一支毫无组织度可言的军队,袭击一支装备精良,驯良有素的老军,是没有胜算的。

最后,夜袭的情况复杂万千,有袭营、袭尾、声东击西、截取粮道、围点打援等等等,都是以上两大因素的战术逻辑组合,缺少任何必要条件,战术应用失当,都可能对己方造成毁灭性打击。

总而言之,今人并不比古代人聪明多少,现代人真正的优势,是理念和超越时代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