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处不达,无所不包
未来的通信将会是什么样的呢?有人把它概括为八个字,叫“无处不达;无所不包”。
“无处不达”是指你可以与地球上的任何人建立通信联系,而不管他在什么地点——海上、陆地上或是在空中,也不管在家里还是在外出途中。可以想像,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有同时可供许多人传递信息的通道,和将全球都覆盖起来的现代通信网。光纤便是这样一种“大肚能容天下”的理想信息通道之一。由于要建立通信的双方中,很可能有一方甚至于两方是处于运动之中,因而完全靠固定连接的信息传递渠道仍然不够,还需要调用种种能跟踪人的信息传递手段。例如,卫星通信、无绳电话、无线电寻呼和移动电话等依靠无线电波进行信息传递的通信手段,都具有跟踪人的能力。因此,未来的通信将是以光纤为干线,综合采用有线和无线的,能将全球都覆盖起来的通信系统。
“无所不包”是指它能为人们提供多种不同的服务,真可以说是达到“无微不至”的程度。电话不仅可以闻声见影,还能提供自动翻译,使讲不同语言的人都能方便地互相进行对话,甚至连“拨电话”这点劳动也可省却,打电话时只要报一下对方的电话号码或姓名,电话就会自动接通。人们家中的电话机、电视机、传真机,以及各种形式的多媒体终端,都可以借助通信电路与名目繁多的资料库连接起来,实现在家办公、在家购物、在家点播电视节目;以及在家娱乐等。到那时,谁又能离得开通信呢?未来的通信还将使以往只在科幻小说中才能见到的梦一般的境界逐渐变成为现实。也许有一天,我们坐在家里便可以通过屏幕参加一个与老朋友的聚会,你仿佛来到他们中间,与他们打招呼、拉家常,如同身临其境一般;也许你不用出门,便可以领略金字塔的雄伟,听到地中海的涛声,感受到非洲草原上的鸟语花香……
当今热门话题
20世纪60年代,有人提出了建设高速公路的构想。高速公路的建设,使物资流通加快,给工业化社会带来新的经济繁荣,真是功不可没。1991年,当时任参议员的现任美国副总统戈尔,又提出一个“信息高速公路”的新概念。一时间沸沸扬扬,成为全球关注的一大“热点”。
什么是“信息高速公路”?它又为何引起人们这么大的兴趣呢?
尽人皆知,“高速公路”是可以同时容纳许多车辆双向高速并行通过的大马路。由此引申过来,“信息高速公路”也就是能够让大量信息同时高速并行通过的信息通道。不言而喻,它也必然是宽阔的“大道”。作为信息高速公路“路面”的,是光彩照人的新一代媒体——光纤。一根细如发丝的单股光纤所能传送的信息要比普通铜线高出25000倍;一根由32条光纤组成的、直径不到1.3厘米的光缆,可以传送50万路电话和5000个电视频道的节目。这还只是目前的实际水平,其实它还有比这大千倍的潜力。正因为光纤和光缆有如此大的能力,它已被选中作为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主干道。当然,除此之外还有许多“配角”,如卫星通信电路、微波电路、同轴电缆电路等,也都将施展其各自的长处。
在未来信息高速公路上“行驶”的,将是数量惊人的形形色色的“信息”。有大家所熟悉的话音信息(电话通信),也有计算机与计算机之间彼此“交谈”的信息(数据通信),以及信息含量十分丰富的电视、电影等各种为人的视觉所接收的图像信息。由于信息高速公路容量很大,可以容许这么多信息同时快速通过,而不致出现拥塞现象。它的这种能力是目前的电话网和其他通信网所无法比拟的。
信息高速公路将会给我们带来什么呢?要对它做全面的描述是有困难的。但是我们可以预料,不久的将来;它将使今天看来仍十分奢侈的视频点播得到普及,使远程医疗、电子购物、在家办公、异地教学等有了物质基础。因为,所有上述这些信息时代的新景观,都离不开宽广的、高速的信息通道的支持。
全球一网
在前几年,因特网对中国老百姓来说,还是相当陌生的。可1995年,新闻媒体的两则报道却使它名声大振。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们想了解这个神奇的网络,并进而想和它交朋友。
两则消息都与求医有关。一则消息是说山东有一位13岁的小姑娘杨晓霞得了一种怪病;一时找不到能医治这种病的人。为广泛寻求国际医学界的支持,北京某医院通过因特网向全世界发出了呼吁。结果,很快就收到了许多国家医学专家的治疗方案,控制了晓霞的病情。另一则消息报道了北大学生为挽救一个得了一种罕见疾病的清华大学学生,通过因特网向国际求援获得成功的消息。
那么,什么是“因特网”呢?简单地说,它是将分散在世界许许多多地方的计算机网络连接在一起,使得每个网络上的任何一个用户都可以通过这个“网中之王”与别的网上的用户建立联系,或从网上获得各种各样的服务。
因特网能为人们提供的服务很多,电子邮件、远程登录和文件传输,是它的三个基本服务项目。电子邮件是计算机通过因特网传递文字信息的现代化手段。你可以通过这项业务与连接到网上的任何一个用户交换信息。通过因特网传递的邮件不仅比传统的邮件寄递快得多,而且还要便宜得多。它有取代目前“传真”功能的趋势。远程登录服务可以使网上的用户能充分地、随心所欲地利用网上对外开放的数据库资源,例如,可以从科技数据库里获取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可以从有关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的数据库里获取你所需要的信息等等。文件传输服务是在网上用户之间进行包括声音、图像和数据在内的多媒体文件的传输。此外,还有电子布告牌服务和电子论坛服务等。它们使得世界各地某一领域的同行和爱好者,可以通过这个网开展各种各样的专题讨论,寻求广泛的支持。据报道,美国有许多学生已将因特网作为求职的一个重要工具;有的还通过网络调用各种软件玩游戏机,养成了“网瘾”。
因特网的前身是美国国防部1969年建成的一个实验网。它逐渐演变、发展,成为世界性的大型网络。不管在哪个国家,用户只要连接到这个网络上,都可以共享这个网络的资源。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有人把它称作“网络世界的‘世界语’”。至1998年底统计,全球1亿台计算机上网人数约1.47亿人;中国网民达210万人。
接入因特网的方式很多,可以直接接人,也可以通过拨号的方式“拨入连接”。
因特网被认为是未来信息高速公路的雏形,是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的前奏。现在,计算机的芯片正以每18个月功率增大1倍、价格降低一半的趋势发展。可以想见,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进入并使用这个网的费用会逐渐降低,因特网最终将走入寻常百姓之家。
未来“信息手表”
进入信息时代,手表不再只是计时工具,而成为一表多能的信息媒体。一系列可与计算机和电话联网远距离联系的手表也将上市。
德国最近就向市场上推出了一种电脑手表。据称,这种电脑手表能帮助用户记忆信用卡和支票的密码,提醒用户的生日,或发出警告:“银行账户上存款已经不多广这种新式手表上安装有一个光电二极管,能同计算机进行信息交流。
美国泰梅克斯制表公司与世界上最大的软件公司——微软公司也达成了合作协议,并已开发出一种新型手表,只需简单地把它对准计算机屏幕就能与微机联系。数据显示在与表盘合成一体的液晶显示器上。使用这种手表的用户可在他们的微机上输入和编辑数据,并在屏幕上选择信息,然后将手表盘在15至30厘米距离内对准屏幕,信息就可载入表内。手表的主人能把当天的日程安排、生日、备忘录电话、传真编码清单输入表内,还可调整时间和设置闹钟。装在表内的夜光灯可在光线较弱的情况下或夜间用于照明。
科学家们预测,今后的手表还将向多功能化的方向发展。荷兰的飞利浦公司眼下正在研制一种具有电视、移动电话功能的手表,人们戴上这种手表就等于随身携带了一台多媒体计算机。据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报道说,飞利浦公司研制的这种新型手表,代表了世界上许多高级实验室正在研制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新技术可使手表的主人随时与未来的信息高速公路相联,随时与别人通话,接收电视节目等。研制这种手表的技术专家透露,目前这种技术的难关是研制出功能更多的芯片和使用时间足够长的微型电池。
未来新式的手表将能通过调整无线数据网接收最新的重要新闻、体育比赛和金融信息。美国的数字广播公司现在也开始研制调频接收机模块及无线系统。日本的精工公司更是抢先一步,已于1994年底推出了“信息手表”,它巧妙地将寻呼机和调频收音机合二为一。据精工公司的负责人介绍,这种“信息手表”所需电池的使用寿命可达18个月,另外每月再交纳2.5美元的新闻服务费和9美元的寻呼服务费。
令人感叹的是,精工“信息手表”是精工公司首先在美国推出使用的,它的调频服务范围也只限于洛杉矶地区,但其覆盖范围将能延至圣迭戈和拉斯维加斯。而且其调频广播系统采用了几个电台空余的波段发送信息。
就目前来看,“信息手表”还仅仅是个新生事物。但专家们预言:“信息手表”的出现和普及是信息社会发展的必然,随着信息社会的发展和需求,还将会有更多的形式多样的“信息手表”出现,这些“信息手表”将会更好地造福人类,服务社会。
进入“梦的世界”
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使我们变得耳聪目明;对外部世界一览无遗,而且还能模拟各种各样的环境,使你置身其中,如同生活在一个真实的世界里一样。
所谓“虚拟现实”,就是运用计算机技术,在人们眼前生成一个虚拟环境,使人感到像是真实存在,并置身其中。虚拟的环境可以是客观世界里存在的,也可以是根本不存在的东西。
虚拟现实技术最早应用于为培训飞行员而设计的飞行模拟器。这种飞行模拟器利用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把侦察到的敌方阵地的二维摄影图像转换成三维图像,使飞行员如同身临其境,进行对敌方阵地的轰炸演习。
目前,虚拟现实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医学、建筑工程学以及军事等诸多领域,甚至被用于商品的销售。
例如,日本一家公司为了推销它的产品,推出了“虚拟厨房”。客户只要头戴一种特殊的显示器,手着一副数据手套,便有置身于厨房之中的感觉。你可以在厨房中来回走动;可以开一开厨房的门和抽屉,使用一下你所选购的各种厨房用具,看是否称心如意。显然,在这模拟现实的虚拟环境中选择商品,比在货架上选择要方便得多了。
虚拟现实技术是集模拟技术、传感技术、显示技术、计算机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于一身的高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像技术,既可以模拟如上面所讲的厨房用品一类的实物,也可以把凭空想像出来的东西变成栩栩如生,可以看到、听到的音像作品。例如,可模拟海底龙宫,使人置身于虾兵蟹将之中;还可以模拟客观上存在,但平常人们无法感觉或接触到的东西,如原子世界所发生的一切。十分难得的是,虚拟现实技术所模拟的环境不是“死”的,而会随着人的反应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情景。
要领略虚拟世界的风光,需要头戴显示器,手着数据手套,身穿数据服。数据手套外形很像普通的橡皮手套,但在它上面却暗藏了许多传感器。通过这些传感器把手部运动的数据传给计算机,在计算机的显示器上便会出现三维的虚拟手;同样道理,布满传感器的数据服也能把人的体形显示出来。人一动,屏幕上的图像也跟着动了起来。
个人通信系统
社会经济发展之后,人的流动性增加了。移动电话、BP机以及几代无绳电话的出现,都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这样一种需要。可是,这些通信工具能够起作用的范围却是十分有限的,它离人类通信的理想境界还有一段相当大的距离。
什么是人类通信的理想境界呢?那就是不论什么人,也不论他在何处,都能在任何一个时刻与地球上任何一个其他个人,以任何一种形式建立通信联系。这也就是所谓的“全球个人通信”的概念。
要实现全球个人通信,首先需要一个能覆盖全球,没有任何“死角”的现代化通信网。这个网要有能自动且十分迅速地寻找并跟踪每一个行踪不定的用户的本领。此外,还要求有十分轻便、小巧和能移动的电话机、传真机、数据终端机等通信终端设备。
目前,国际上的许多财团都在参与开发全球个人通信系统的角逐。正在开发的系统中,美国摩托罗拉公司的“铱系统”尤其引人注目。
“铱系统”实际上是一个低轨道全球卫星移动通信网。卫星“星座”是由66颗运行在780千米上空的低轨道卫星组成的。这66颗直径约1米的小卫星分布在6条椭圆形轨道上,每条轨道上有11颗。这些卫星发射出来的无线电波束,覆盖了整个地球。当系统中的任何一部电话启动时,与该电话机最近的一颗卫星和“铱星网络”便会自动核实该机帐号及其所在方位。然后,用户可以选择利用蜂窝通信系统或卫星中转与接力系统,把信息传送到目的地。利用微波,信息在66颗卫星之间接力传输,其往返穿梭,与运动员的接力赛跑十分相似。在地面上,一种叫“关口站"的地球站将“铱系统”与地面的公用电话网连接起来,它使得地面上的任何一部电话机、传真机、寻呼机和数据终端机,都能通过“铱系统”与别的通信终端机建立起通信联系。
为了进行全球个人通信,每一个用户都有一个唯一的、属于他自己的“个人号码”。预计到2001年,持有个人号码,加入“铱系统”行列的用户可达180万户之多。如果加上其他类似系统的用户,全球个人通信将会有相当的规模。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一人类多年来美好的憧憬,不久将会变成为科学的现实!
未来信息战争
根据美国空军的估算,摧毁一个目标: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需要9000枚炸弹;在越南战争中下降为300枚;而在海湾战争中使用的精确制导弹头,只需2枚。正如美军的一位高级将领所说:“从来没有哪个指挥官像我们的战场指挥官那样全面而完整地了解其对手。”这充分说明,海湾战争的硝烟,已经向世界展现出了未来信息战争的一些端倪。
信息战是在战争中大量使用信息技术和信息武器的基础上,构成信息网络化的战场,进行全时空信息较量的一种战争形态。
网络化的信息侦察监视系统,使未来战场变得“透明”,几乎难有藏身之地。侦察卫星系统、机载舰载情报系统、地面通信情报系统和夜视侦察系统,将构成全方位全天候的侦察监控。这些“千里眼”、“顺风耳”将敌方的一举一动及战场变化,及时、迅速、准确地反馈到信息处理指挥中心,为指挥员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海湾战争中,美国调用了6颗正在运行的卫星,专门发射了3颗可透过云雾和夜幕进行观察的成像卫星以获取情报;13架预警飞机及多种遥控侦察机、60个地面情报站和舰载情报系统,日夜监视伊拉克的信号和军队行动;侦察机的夜视热成像仪在20千米高空可清晰地观察人群和车辆的行动。
这还不算,信息技术还将主导未来战争的武器装备系统。将小小的芯片嵌入武器装备系统,使它们长上眼睛,形成各种智能化的武器和精确制导弹头,将极大地提高精确度和杀伤能力,使作战效能成倍增长。海湾战争中,美军从千里之外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直接攻击伊拉克战略纵深目标,命中率达90%以上。在攻击某电站时,曾出现了第二枚导弹不偏不倚地从第一枚导弹炸开的弹洞穿入的奇迹。
美国的军事专家认为,由情报、通信、指挥、控制和计算机构成的信息网络系统,将左右战场态势。这个系统将侦察监视系统、信息武器系统、各参战部队乃至每个单兵及后勤保障系统联为一体,从而使陆、海、空、天、电五位一体协调行动,对变化莫测的战场实施控制指挥。作为战场“神经系统”的信息网络,既能有效控制“硬杀伤”,也是双方进行“软杀伤”的隐蔽战场,如计算机病毒、点穴攻击战、信息截取战、信息置换战等。海湾战争中,美国间谍把一套带有病毒的计算机芯片换装到伊军从法国买进的用于防空系统的电脑打印机里,以此将病毒侵入伊防空指挥中心主计算机,使整个防空系统陷于瘫痪。前不久,美国海军进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演习:一名年轻军官在几十个专家的众目睽睽之下,用一台市面上销售的普通计算机,仅花费了2小时,就打进了美国海军指挥网络,并成功地夺取了参加演习舰队司令的指挥权。这说明未来战争中,这种信息网络系统既神通广大,又易遭到攻击。
英国电信公司一位电脑操作员,借助于公司职员提供的电脑密码“闯入”公司内部的数据库,从而获得了英国政府防务机构和反间谍机构的电话号码和地址。
被窃走的机密还包括英国情报机构、政府的核地下掩体、军事指挥部以及控制中心的电话号码。这些极为机密的电话号码原本输入一个秘密的民事防务电话网络里。同时泄密的还包括英国的情报机关军情5处和军情6处的电话号码,英国导弹基地和军事指挥中心以及一些高级军事指挥官的详情,还有英格兰北部一个美国通讯中心的详情。他还掌握了当时英国首相梅杰的住处,白金汉宫的私人电话号码。设在威尔特郡的核地下掩体是核战时英国政府的所在地,此次也被暴露。
这位电脑操作员通过全球电脑网络即“交互网络”,又把这些机密传输给苏格兰的一位新闻记者。“交互网络”仍有大约2500万个用户,他们只需花费打一次电话的钱,就可以从网络里获得这些机密。
或许这位操作员出于一种好奇心理,或许完全是一种随意,但他的“闯入”震动了全英国,让英国的情报机构惶惶不可终日。
另外,应用信息技术装备起来的数字化部队也将成为未来战场的主角。1995年以前美军已组建了一个数字化营,按计划到1996年底再建成一个数字化旅,到2010年将实现陆军全部数字化。数字化部队由全球定位系统将武器系统、各种车辆飞机的引导系统、作战信息网络系统和戴有微型计算机屏幕头盔的每个士兵连接起来,指挥员坐在指挥车的计算机终端前,通过屏幕了解战场情况,直接实施指挥。数字化部队反应灵敏,机动迅速,协同周密,打击力极强,往往以极少量部队,达成最大战争目的。据美军于1994年4月10日-23日进行的“沙漠铁锤计划”实兵对抗演习得出的结论:“数字化部队拥有三倍于常规部队的潜力。”
多媒体技术、人工智能技术、仿真技术和控制理论的发展,将出现完全模拟炮火连天战场情景的虚拟战争。这既可以在战前进行战争的反复预演,以修订作战方案,检验作战理论、武器装备性能和编制体制,又能够对部队进行模拟仿真训练,使部队在近似实战的情景下得到锻炼。
军事家预言,未来的信息战争必将促使军事领域发生深刻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