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4花鸟画:怡情花鸟,纵情我心
中国花鸟画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适应中国人的社会审美需要,形成了以写生为基础,以寓兴、写意为归依的传统。中国花鸟画的立意往往关乎人事,它不是为了描花绘鸟而描花绘鸟,不是照抄自然,而是紧紧抓住动植物与人们生活遭际、思想情感的某种联系而给以强化的表现。它既重视真,要求花鸟画具有“识夫鸟兽木之名”的认识作用,又非常注意美与善的观念的表达,强调其“夺造化而移精神遐想”的怡情作用、主张通过花鸟画的创作与欣赏影响人们的志趣、情操与精神生活,表达作者的内在思想与追求。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没有自然花鸟的日子,是枯燥乏味的日子。永远像一个纯真无邪的孩子,中国画教授高卉民视花鸟自然为自己人间的乐园。
高卉民在《写意花鸟画随想》一文中,他把绘画的本质概括为“六心”:“好的写意花鸟应该是心灵、心思、心绪、心情、心构、心技的天机流露、融合之作。”正如同黑格尔所说:“只有心灵才是真实的,只有心灵才涵盖一切,所以一切美只有在涉及这较高境界而且由这较高境界产生时,才真正是美的。”
高卉民对于生活的体悟和审美意象的论述是别具慧眼、难能可贵的:自然中到处都有可以画的东西,无论是迎风而立的枯草还是经霜残败的荷叶,只要你能使心灵融入自然,使“万物与我为一”,便会发现这些不被人注意的枯枝败叶中蕴涵着无限的生命力;体验感受是第一步,要经常深入自然。对自然要有真情、有深情、有激情、有恋情。认识、体察、感受、研究应超出一般人的深度,以自己特殊的感受方式,于人不注意处得真趣,于人所未见处生画意;大自然生长的花草无论春夏秋冬都有生意,这对自然美的独特发现,源于对花鸟至诚的情感,深入独到的认识……凭借着独特的体会认识和勤奋的实践,高卉民完成了苏轼所谓的“眼中之竹”化成“心中之竹”的嬗变过程。
花鸟画往往被解读为不是画而是人,因为在艺术的创作中,人类的往往是借物写人,借物画人。花鸟画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所表现出来的闲情逸致才是画的精粹之处。在画里,解读出人生的韵味。人生如画,画如人生。
自然的怀抱便是母亲的怀抱,人类来自于尘土也会归于尘土。当存在时,我们的生命在大地上开出各自的花朵,然后我们会消逝,留下思想的芳香。这是一种千帆过尽、阅历人生的大智慧。我们存在并徜徉于自然,感受大自然的深情,便可窥视生命的深奥。在那里,自然永恒,生命永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