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051

第51章 6拈花微笑,得禅心

第四章6拈花微笑,得禅心

禅宗又被称为顿宗,是因为禅宗讲究“顿悟”,什么是顿悟?一个人,参禅学佛往往要经历很长的时间,但是,修禅不能完全靠渐修,必须有一次智慧的飞跃。怎样才能达到智慧的飞跃呢?这就是“顿悟”。顿悟是修禅成佛的必经阶段。

真正悟道的人,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他们早已目空一切,脱离俗世的纷扰,哪里还会关注日月的交替。而且,修得佛缘也并非时间累积可成,而是必须要在一时、一刹那之间顿悟,才有成佛的可能。

唐代的智闲和尚曾拜灵佑禅师为师,有一次,灵佑问智闲:“你还在娘胎里的时候,在做什么事呢?”

“还在娘胎里的时候,能做什么事呢?”智闲冥思苦想,无言以对。于是说:“弟子愚钝,请师父赐教!”

灵佑笑着说:“我不能说,我想听的是你的见解。”

智闲只好回去,翻箱倒柜查阅经典,但没有一本书是有用的。他这才感悟道:“本以为饱读诗书就可以体味佛法,参透人生的哲理,不想都是一场空啊!”

灰心之余,智闲一把火将佛籍经典全部烧掉了,并发誓说:“从今以后再也不学佛法了,省得浪费力气!”

于是他前去辞别灵佑禅师,准备下山,禅师没有任何安慰他的话,也没有挽留他,任他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智闲来到一个破损的寺庙里,还过着和原来一样的生活,但是心里还总是放不下禅师问他的话。

有一天,他随便把一片碎瓦块抛了出去,瓦块打到一棵竹子上,竹子发出了清脆的声音。智闲脑中突然一片空明,内心澎湃。他感到了一种从未体验过的颤抖和喜悦,体验到了禅悟的境界。

他终于醒悟了:“只有在生活实践中自悟自证,才能获得禅旨的真谛。”于是立即赶到灵佑禅师面前,说:“禅师如果当时为我说破了题意,我今天怎么会体会到顿悟的感觉呢?”

如果没有那次顿悟,也许智闲禅师永远都不能成佛,这就是顿悟的巨大作用。

不管做什么事,想要获得成功,都需要功夫。任何一种技术、技巧都需要花工夫学会,还要再花更多工夫学精。投机取巧的事是做不长久的,即使是窍门或捷径,也是功夫和经验积累达到熟能生巧的结果。一个人想要修养内心,更需要功夫,功夫到了,你就会在一瞬间获得开悟。

佛经中就记载了“拈花微笑”的故事,将心灵、修养、觉悟等妙不可言的境界展现得淋漓尽致。

释迦牟尼在灵山法会上正准备说法,这时大梵天王来到灵山,向释迦牟尼献上一朵金色波罗蜜花。然后坐在最后的座位上,聆听释迦牟尼说法。

释迦牟尼面对人间天上诸神一言不发,只是举起这朵金色波罗蜜花给大家看。大家都不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相传释迦牟尼在那拈花示众和微笑之间,已经把所有的佛法都道尽了,把生活的智慧和艺术说得淋漓尽致了。但是在法会上的大众,都面面相觑,不知道佛陀说的是什么。

这时,座中有一位叫大迦叶的弟子,对佛陀报以会心的微笑,就这样发生了禅宗的第一次传灯。他们师徒之间完全会心,心传密付了。

释迦牟尼便对大迦叶说:“我有正法深藏眼里,以心传心。你们应摆脱世俗认识的一切假象,显示诸法常驻不变的真相,通过修习佛法而获得成佛的途径,了悟本源自性是绝对的最高境界,不要拘泥于语言文字,可不在佛教之内,亦可超出佛教之外。我以此传授给摩诃迦叶。”这其中提示出这样一条禅教大法,那便是:“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在一拈花一微笑间,便传递了一切,也包容了一切。它绽放着心灵的和谐、完美与圆融。它使我们在发现生命的意义的同时也看到了真正的自己。

很多人看到这个故事之后都会觉得,原来开悟这么简单啊,其实,为了这次觉悟,迦叶在背后下了多少工夫又有谁知道呢?觉悟是一种智慧,它是长时间思考后灵感在一瞬间迸发出的光芒。

一个人要想获得成功,千万不能心存侥幸,只有通过实实在在的努力,才能在一瞬间获得灵感,实现人生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