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086

第86章 11《平沙落雁》:持一颗“隐士”之心

第六章11《平沙落雁》:持一颗“隐士”之心

《平沙落雁》是一首古琴曲,有多种流派传谱。《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情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也有人从鸿雁“回翔瞻顾之情,上下颉颃之态,翔而后集之象,惊而复起之神”,“既落则沙平水远,意适心闲,朋侣无猜,雌雄有叙”,发出世事险恶,不如雁性的感慨。

现在流传的多数是七段,主要的音调和音乐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伏,绵延不断,优美动听;基调静美,但静中有动音和韵雅,神闲气逸。琴曲以清逸高远之泛音缓缓展开,如一幅写意画卷,使人领略“万里微茫,江涵秋影,雁落平沙,复飞天际之意”。其曲“逸气横秋,旷而弥真,淡泊宁静,意味幽远”。逸士之心胸,由指下自然流出,纤尘不染,从容洒脱。指下如击金石,弦上清风明月。清丽雅和,古逸澹远之琴风在此曲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首曲子,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逸士即隐士,指隐居山林的读书人。孔子云:“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易》曰:“天地闭,贤人隐。”从现实急流中退却下来的文人,在山林、田园中找到了最后的栖身之所。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的说法。中国历代文人及其作品,受中国隐逸文化影响甚深。逸士虽“处江湖之远”,但社会影响力有时并不弱于“居庙堂之高”者。

要真正做到彻底的隐逸,谈何容易?隐者表面上超脱,但内心里也许从未平静过。从这个角度来看,《平沙落雁》的曲中之音和曲外之意,包含了对怀才不遇而欲取功名者的励志,以及对因言获罪而退隐山林者的慰藉。

在现代社会,在喧嚣的城市中,人们总是行色匆匆,远离自然,远离自心。也曾想过要放下手边的事情,到一个清静之地归隐休息,甚至要下决心永不出山,但是往往还是放不下,整天事务缠身,即使是去了一个清静之地,也是难以静下心来,总是在想着现实中的事情,就像那些决心不怎么坚定的古代隐士。其实对于人生而言,名利如云烟,走过以后不会留下痕迹。少点功利,多一些超然的心态,人生才不会因功利而受累,因我们的实时的“隐”发挥更大的能量。也许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像隐于市的那些人,虽然整日奔波,但是怀有一颗清净之心、一颗隐士的心,做到如天地一沙鸥般超然,保持自我纯洁的心性,明心见性,内心自然宁静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