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14堂心灵修行课
5014800000090

第90章 15《渔樵问答》:山高水远才是心灵栖息地

第六章15《渔樵问答》:山高水远才是心灵栖息地

《渔樵问答》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此曲反映的是隐逸之士对渔樵生活的向往,希望摆脱俗尘凡事的羁绊。《琴学初津》译此曲:“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声之欸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千载得失是非,尽付渔樵一话而已。”《渔樵问答》触及人们内心深处对闲适田园生活的渴望,这是纷扰的红尘俗世所不能给予的。武侠小说里的武林高手在“功成”之后,总想 “身退”,他们往往会选择一个山清水秀的山林田园之地,男耕女织,安享静谧与平淡。在这样的山高水远之地,他们才能避开江湖的纷纷扰扰,拭去心灵的尘埃,回复初生时的透彻明净。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唐代诗人王维这首《山居秋暝》绝妙地渲染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在他的许多诗里,都流露出这种深切的隐逸情怀。

王维自年轻时就信奉佛教,随着年岁的增长的阅历的丰富,他愈发对社会的污秽心生厌恶,消极出世的思想也愈发浓厚起来。“安得舍尘网,拂衣辞世喧。悠然策藜杖,归向桃花源。”“宁棲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食梁肉崎岖见王侯。”其归隐志向表露无遗。早在青年时他就曾隐居过山林一段时间,终因“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家贫禄既薄,储蓄非有素”,只能“几回欲奋飞,踟躇复相顾”。心系山林,却身陷世俗脱身不得,王维就在这样压抑的环境中苦苦寻求山水田园的纯净安谧。中年以后,王维一度隐居于终南山,后又得宋之问蓝田辋川别业,遂与好友裴迪优游其中,赋诗相酬为乐。

正是由于王维对于自然的爱好和长期山林生活的经历,使他对自然美具有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因而他笔下的山水景物特别富有神韵,常常是略事渲染,便表现出深长悠远的意境,耐人玩味。他的诗取景状物,极有画意,色彩映衬鲜明而优美,写景动静结合,善于细致地表现自然界的光色和音响变化。他的心也在俗世红尘中寻觅到一种超然的静谧。

和王维心系山林身陷红尘的半隐生活相比,陶渊明全身而退的隐居生活仿若空中楼阁,成为人们心中那遥不可及的美妙仙境。许多人心中的欲望太多,难以做到完全清空,完全舍弃,全身而入山林,自此不问红尘纷扰。心出世,身入世的半隐生活就成为人们寻求美妙人生的两全选择。心系田园,也就能处处擦拭心灵上的尘埃,懂得时时维护心灵的纯净,懂得避开名利的陷阱,懂得惬意享受人生。

虽然红尘多纷扰,人们也不忘静下心来,寻一个山高水远的心灵栖息地,洗涤心上的尘垢,重返透彻纯净,也就找到了人生快乐的真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