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力”是20几岁年轻人进入社会后快速成长的有效途径。懂得借力善于借力,能够最大化发挥你的人脉优势。
有“心计”的人,善用“攀亲拉故”的方法加深彼此间的关系,如果是对对方有所求时,运用这层关系,就能让自己所求之事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清朝末期赵某,参加科举屡试未中,费尽气力最后总算得了一个秀才头衔,在偏僻的小山沟里当一个私塾先生,教村里几个儿童以换取日常之粮食与衣物。
赵某虽说不能金榜题名,但博学精深,对自己学生的教育非常重视,千方百计地教学生些“格物致知”之学,虽说山村偏僻,但他对西方的知识仍有所闻,赵某异常欣赏,于是经常教这些知识给学生。
有一次,为了给学生建一间动植物标本保存室,他想方设法地去筹钱,村里借了,去邻村,邻村借了就到乡里……最后,在实无出路的情况下,他到了城里,希望找几个老乡想想办法。
当听说有一个老乡现已有家财万贯时,他欣喜若狂,满怀希望地前去借钱,却不料这位老乡吝啬异常,一个子儿也不给就把赵某赶了出来。
赵某遇到这种屈辱,叫他如何咽得下。不过,冷静之后,赵某想到这个老乡对村里特别是儿童教育还非常有用,跟他关系搞好了,以后的教育经费就好办了。于是,他想出了一计去见这位老乡。
赵某找来族谱,经过认真查找,他发现传宗接代下来,尽管自己的年龄只有31岁,而那位老乡年龄已58岁了,但严格来说,这位老乡应叫赵某“表叔”。
最后,在族谱的面前,这位老乡再也不敢嚣张,赵某轻松借到了所需的经费。
赵某找到了与这位老乡的裙带关系,借此达到了目的。攀亲结交的技巧并不复杂,只要在与人初次见面时,运用各种方法拉近与对方的感情距离。感情拉近了,陌生感自然也就消除而变得熟悉起来。
海外游子不远万里,跋山涉水,也要归国探亲访友,也希望最后落叶归根……人们对故乡怀有特殊的亲切感。拜访中的攀亲拉故,就是用这种美好的情感,去创造有利于达到目的的心理环境。
攀亲拉故,在一定场合和情景下,可使陌生变得熟悉,疏远变得亲近,冷淡变得亲热,拒绝变成悦纳,阻挠变成支持。善于攀亲拉故的人,容易与人产生共鸣,找到共同语言,也更容易得到帮助,它与互话家常一样起着缩短心理距离的作用。
亲者,近也;故者,旧也。亲与故,往往给人一种美好的回忆和情绪体验。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对同一事物在不同地点很可能产生不同的情感,而环境影响往往是制约情感和情绪的重要因素。攀亲拉故缩短了你对别人的心理距离,这也是一种赢得好人缘的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