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女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5017000000039

第39章 杨敏德:做衬衫,找纱线,种棉花(23)

李嘉诚曾经说,在香港最有毅力的人只有两个,一个是他自己,另一个就是杨敏德。杨敏德在美国拿到了高学位,但是回国选择了父亲的工厂。当人们都认为做衬衫已经没有前途,是夕阳行业的时候,杨敏德证明人们想错了,做衬衫仍旧是充满希望的行业,她可以把家族的企业带向更好的阶段。

接过父亲的接力棒

杨敏德出生于1952年,作为杨家的第一个女儿,她的出生给处境艰难的家人带来了一丝快乐和热闹。那时的香港还是一派百废待兴的景象,父亲的服装厂发展也很一般。

敏德还是小姑娘的时候,父亲就对她说,以后不要干服装这一行,太不容易了。父亲希望女儿好好读书,将来从事轻松的职业。在15岁那年,敏德只身漂洋过海,到美国求学。到美国后,她先是继续读中学,中学毕业之后她考入美国著名的麻省理工学院攻读数学,在22岁那年拿到了学士学位,之后进入哈佛大学。

从哈佛毕业之后,杨敏德没有立刻回香港,凭着自己的学历,她到纽约一家投资公司求职,立刻被聘用。正当杨敏德在美国的事业开始的时候,从香港传来了父亲确诊癌症的消息。她立即飞回香港,在父亲创建的服装厂里帮忙打理生意。

好在父亲的病情很快得到控制,在休养了一段时间后,又可以管理工厂了。但杨敏德没有再离开,这场疾病让她感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的可怕,于是决心待在父亲身边辅佐他的事业。

杨敏德的父亲杨元龙是一个热心社会发展的企业家,他看到内地发展欠佳的时候,希望自己可以到内地投资办企业,资助内地的发展。但是他涉足旅游业以失败告终,最后做起了服装。他的企业不仅是一个有多家分厂的服装厂,也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杨敏德在他身边的10年里,兢兢业业,遵守父亲的经商原则,将企业办得有声有色,10年之后,她正式接过父亲手中的接力棒,开始管理杨家集团。

大赢靠德

父亲管理公司的时候,一直追求自己的企业可以对社会有良好的回报。这一点杨敏德也非常重视,但是她先从提高企业的社会影响力开始,只有这样,他们才能真正站稳脚跟。

杨敏德的服装厂主要生产衬衫,而布料的好坏,直接影响了衬衫的质量。杨敏德决定跑到新疆去发展工业,这对于一个香港女人来说,是一个“胆大包天”的想法。 一开始公司是需要好的纱线,但是等到做了纱线,她才知道棉花是最要紧的。杨敏德大胆投资了1亿美元,并开发12万亩土地种植符合公司要求的棉花。为了保证有好的棉花纺出好的纱线,杨敏德决定自己当农民,种棉花。从新疆纺纱,再运到广东织布,之后再到制衣工厂生产衣服。

其实,追求高品质的衬衫,不仅是为了打造自己的品牌,杨敏德还希望自己能够创造出一些更为永恒的东西,那就是文化。

很多人都说为了下一代而环保,但是在杨敏德看来,环保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她记得外祖父说过,一个社会与企业是分不开的。她不仅要关心自己的棉花,也要关心自己的工厂对环境的影响。她主动投资360万美元在广东开设了一个污水处理厂。这种用商业来营造社会积极力量的措施,已经远远高于其他人捐钱做慈善。

女人的“派”

杨敏德旗下有一款在内地很有名的“派”系列男装,它如今在内地建立了100多个销售点。人们问杨敏德,为什么要取名为“派”?杨敏德回答:“‘派’来源于数学中代表圆周率的符号‘π’,‘π’是希腊文,‘派’则代表中西文化的结合,而中国人讲一种服装穿得好看,又常说成有气派。但派还有更深层的寓意,圆周率在小数点之后的数字是无穷无尽的,衬衫的品质同‘π’的意义一样,也是永无穷尽的。”

这位在事业上追求永无止境的女强人,在生活中也是一位才情并茂的女性。她擅长书法,毛笔字刚柔并济,挥洒自如;她喜欢作画,喜爱运动,她曾在一次滑雪中摔断了腿,后来只好选择相对平和的运动项目,比如瑜伽。

在美国读硕士时,杨敏德有一副好口才,经常参加学校的辩论演讲。她还做过主持人,在香港每周一次的电视专辑《潮流一派》中自任制作及主持。节目每集15分钟,介绍香港风土人情、产品潮流、社会专访以及婚姻、家庭问题解答。在制作节目的过程中,杨敏德更进一步地接触了中国传统文化,她更加儒雅、知性。

一个从商的女性,可以从一言一行中散发出学者的睿智和闺秀的贤淑,把自己的生活打理得丰富多彩,让家人感受到爱,杨敏德不能不说是女人中有气派、有风度的豪杰。

杨敏德如是说:

凡事要么不去做,要做就做最好。

画外音:

读书也好,经商也好,杨敏德都可以从容应对,有让人羡慕的成绩,原因可能正在于,她决定去做,就一定全力以赴,追求完美。

杨敏德小档案:

出生地:香港

身份:香港溢达集团董事长

雅号:棉花公主

2004年被美国《财富》杂志评选为亚洲50位最权威女性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