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5022900000035

第35章 1 以德服人,心服口服

第四章 有德行的人最有力量

1 以德服人,心服口服

《华严经?行愿品》末卷所列十种广大行愿中,第八曰常随佛学。若依华严经文所载种种神通妙用,决非凡夫所能随学。但其他经律等,载佛所行事,有为我等凡夫作模范,无论何人皆可随学者,亦屡见之。今且举七事。

一、佛自扫地

二、佛自舁(音余,即共扛抬也)弟子及自汲水

《五分律佛制饮酒戒?缘起》云:婆伽陀比丘、以降龙故,得酒醉。衣钵纵横。佛与阿难舁至井边。佛自汲水、阿难洗之等。

三、佛自修房

《十诵律》云:佛在阿罗毗国。

四、佛自洗病比丘及自看病

五、佛为弟子裁衣

六、佛因为老比丘穿针

七、佛自乞僧举过

——弘一大师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因此,让别人心服口服的方法并非是用武力去征服别人,或者用权势使之屈服,而是要依靠道德,用德来使人心服口服。

佛教是一个非常讲究以品德去感召他人的宗教,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真正做到了以德服人。他曾自己扫地、自己修葺房屋、为弟子裁衣、为老人穿针、照顾生病的弟子,等等。佛祖自始至终都自己以身作则,他的每一个行为都做到了为他人的模范,体现出了内在高尚的品德,也正是他的这种品德才感召到了无数的弟子,并最终让佛法发扬光大。

在我们这个有着传统美德的文明古国,历来最看重、最讲究的就是要以德服人。无论是王侯将相的“宝座”,或者是武林盟主的“交椅”,最主要的一条标准就是“有德者居之”。缺德者即使一时投机钻营爬了上去,迟早也会从上面狼狈地“滚”下来。

道理能征服人,主要靠真理的力量;道德能征服人,主要靠人格的力量。人格和德行作为一种非智力因素,尽管不是道理,但往往胜于道理。我们常说,德高望重,其实,“德高”不仅能“望重”,而且能“言重”,即增加讲道理的分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德行是形象的道理,道理是抽象的德行;道德的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人格的缺失是最可怕的缺失。

有位青年脾气很暴躁,还经常和别人打架,大家都不喜欢他。

有一天,这位青年无意中游荡到了大德寺,碰巧听到一位禅师在说法。他听完后发誓痛改前非,于是对禅师说:“师父,我以后再也不跟人家打架了,免得人见人烦,就算是别人朝我脸上吐口水,我也只是忍耐地擦去,默默地承受!”

禅师听了青年的话,笑着说:“哎,何必呢?就让口水自己干了吧,何必擦掉呢?”

青年听后,有些惊讶,于是问禅师:“那怎么可能呢?为什么要这样忍受呢?”

禅师说:“这没有什么能不能忍受的,你就把它当做蚊虫之类的停在脸上,不值得与它打架或者骂它,虽然被吐了口水,但并不是什么侮辱,就微笑地接收吧!”

青年又问:“如果对方不是吐口水,而是用拳头打过来,那可怎么办呢?”

禅师回答:“这不一样吗!不要太在意!只不过一拳而已。”

青年听了,认为禅师实在是岂有此理,终于忍耐不住,忽然举起拳头,向禅师的头上打去,并问:“和尚,现在怎么办?”

禅师非常关切地说:“我的头硬得像石头,并没有什么感觉,但是你的手大概打痛了吧?”

青年愣在那里,实在无话可说。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万类相感,以诚以忠。

禅师告诉青年的是忍耐的美德,并身体力行地进行了非暴力的演示,青年由此也会有所醒悟吧。禅师言传身教,让青年知道了忍耐美德的伟大感召价值。

德的力量是无穷的,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不但能够使自己成就不凡的人生,而且可以感化周围的人,使善的力量遍及人间。因此,我们生活中的每个人,即使从来没有了解过佛法,只要能够培养自己的品德,并造福周边的人,那就离佛的境界不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