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2 谨言慎行,守身之道也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弘一大师
在弘一法师的好友眼中,弘一法师给人大多都是寡言君子的形象。看来,弘一法师是真正理解了中国那句古话:“言多必失。”
言多必失,有些时候,讲者无心,听者有意,这样便很容易产生各种误会,在无形中结了许多怨恨,招致以后的果报。
鬼谷子说:“口可以吃饭喝水,不可以多话。”意思是克制它不乱说话。程明道说:“道德提升,言语自然简洁。”意思是说,有道德的人,自然寡言。朱晦翁说:“觉察自己的话多了,就要检点。”意思是说,话要适可而止,才不至失言。古人告诫说:“凡是丧身亡家的人,因说话起祸的,占了十之八分。”
头脑要做人的主人,嘴巴要做人的客人。有人说得好:“悟性通天的人,说出话来很微妙;智慧高超的人,说出话来很简明;品行贤能的人,说出话来很清楚;芸芸众生,说出话来很繁杂;品德较差的人,说出话来很狂妄。”
人在高兴状态下,容易轻许诺言;人在醉酒状态下,容易胡言乱语;人在愤怒状态下,容易恶语相加;人在忧郁状态下,容易消极弱言;人在烦躁状态下,容易语无伦次……
的确,喜时之言多失信,怒时之言多失礼。
其实,言语谨慎是十分必要的。如果一个人总是滔滔不绝地讲话,说得多了,话里自然而然便会暴露出来很多问题。而且,话多的时候难免会涉不到其他人和事。而又由于当时所处的环境不同,人的心理感受不同,而同一句话由于地点、语气的不同,所表达的情感也不尽相同,别人就难免会对你所说的话产生各种各样的误解,从而招来很多不必要的麻烦。
南北朝时,贺若贺敦为晋的大将,自以为功高,不甘心居于同僚们之下,看到别人做了大将军,唯独自己没有升迁,心中十分不服气,口中多有抱怨之词,决心好好干它一场。
不久,他奉调参加讨伐平湘洲战役,打了胜仗之后,全军凯旋,这应该算是为国家又立了一大功吧,他自以为此次必然要受到封赏,不料由于种种原因,反而被撤掉了原来的职务,为此他大为不满,大发怨言。
宜静默,宜从容,宜谨严,宜俭约。
晋公宇文护听了以后,十分震怒,把他从中州刺史任上调回来,迫使他自杀。临死之前他对儿子贺若弼说:“我有志平定江南,为国效力,而今未能实现,你一定要继承我的遗志。我是因为这舌头把命都丢了,这个教训你不能不记住呀!”说完,便拿起锥子,狠狠地刺破了儿子的舌头,想让他记住这血的教训。
的确,灾祸往往出自于口,无论你身处什么位置,也不管你财力、势力有多么雄厚、强大,口既能帮你平步青云,也能让你遗臭万年。所以,管不好自己的嘴就相当于在自己身上绑了一颗随时都有可能爆炸的定时炸弹。
有人问墨子:“多说话有没有益处?”墨子回答他:“青蛙、蛤蟆整天日夜不停地叫,叫得口干舌燥也没人注意到它的存在,可是公鸡每天按时啼叫,一啼人们就知道是天亮了。可见话说多了并没有好处,只要说的是时候就行了。”
有位文学家在其作品中曾这样写道:“害人的舌头比魔鬼还要厉害,上帝意识到了这一点,用他那仁慈的心,特地在舌头外面筑起一排牙齿,两片嘴唇,目的就是要让人们讲话通过大脑,深思熟虑后再说,避免出口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