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7 惜言如金,没人怪你装聋哑
寡言,此事最为紧要。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弘一大师
佛法的精要:言不在多,语不在繁。所以禅师们的回答都是那么直截了当,甚至是指东打西、牛头不对马嘴、不着边际。佛法本来就没有什么神秘的,它是活生生的事实,在这里,思辨的痕迹全都被说尽。
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听说你曾亲见过南泉禅师,是真的吗?”
赵州禅师回答说:“镇州出产大梦萝卜头。”
一个学僧问九峰禅师:“听说你亲自参拜过延寿禅师,是真的吗?”
九峰禅师回答说:“山前的麦子熟了吗?”
赵州、九峰禅师,英雄所见略同。
一个学僧问赵州禅师:“佛经上说,‘万法归一’,那么一归何处?”
赵州禅师回答说:“我在青州缝了一件青布衣服,有七斤重。”
又有一个学僧问赵州:“当身体死亡归于尘土时,有一个东西却永久留下。我知道这个东西,但这个东西留在什么地方呢?”
赵州禅师回答说:“今天早晨刮风。”
有学僧问香林远禅师:“什么是祖师西来意?”
他回答道:“唉,坐久了,真感到疲劳啊!”
学僧问憨山禅师:“佛是什么?”
他回答说:“嘿!我知道怎样打鼓。”
学僧问睦州禅师:“谁是各位佛祖的老师?”
他哼起了小调:“叮咚咚咚……”
学僧又问他:“禅是什么?”
他合掌念道:“南无阿弥陀佛。”
但这学僧迷惘地眨着眼睛,不了解他的意思。
于是睦州禅师大喝道:“你这可怜的孩子,你的恶业从何而来呢?”
这学僧仍无所悟。
睦州就说:“我的衣衫穿过多年之后,现在完全旧了,松松地挂在身上的碎片,已吹上天空了。”
又有一次,一个学僧问睦州禅师:“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说?”
禅师立刻举起手中的杖子对大家说:“我说这是杖,你们说它是什么?”
没有人回答。
于是他再举起手杖问这个学僧:“你不是问我什么是超佛越祖之说吗?”
一个学僧问洞山良价禅师:“谁是佛?”
洞山随口答道:“麻三斤。”
穷天下之辩者,不在辩而在讷。言语以简重真切为第一
正如那洞口的一句“麻三斤”的回答一样,要言并不在于文字的多少或烦琐,越是简单的文字,越能表达出更加深刻的内涵。这也正如我国的大文豪鲁迅先生所说的:“好的文章在于没有多余的文字。”而鲁迅先生自身也的的确确地做到了这一点。翻开鲁迅的作品,不管是《阿Q正传》,还是《南腔北调》,其文章的用语都十分简洁而恰到好处,全文没有任何一处累赘的地方,也找不出一个多余的文字。
学会装聋作哑吧,沉默才是最好的武器,只有这样,一个人的修行才算是到一定境界了。
诗曰:“不智之智,名曰真智。蠢然其容,灵辉内炽。用察为明,古人所忌。学道之士,晦以混世。不巧之巧,名曰极巧。一事无能,万法俱了。露才扬己,古人所少。学道之士,朴以自保。”在人生的谈判桌上,“讷者”有时才是最杰出的谈判家。
聋哑之人是不会和人起争斗的,因为他听不到也说不出。别人也不会找这种人斗,因为斗了也是白斗。他如果还一再挑衅,只会凸显他的好斗与无理取闹,因此面对你的沉默,这种人多半会在几句话之后就仓皇地且骂且退,离开现场!如果你还装出一副听不懂的样子,那么更能让对方败走!不过大部分人都不聋不哑,一听到不顺耳的话就会回嘴,其实一回嘴就中了对方的计。
世事纷繁复杂,真真假假,看着聪明其实愚蠢至极;看着英俊潇洒的却是外强中干;看着是占尽便宜其实是满盘皆亏。《老子》中写道: “大真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