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2 求同存异,真理本是同根生
弘一法师修的是佛法中的律宗,但他却一直在强调佛法各个宗派之间的密切的联系,指出不同的宗派只是不同的道路,但所有的宗派的目的都是一样的,都是让人获得真正的智慧,这也就是所谓的殊途同归。
的确,佛法自两千多年前由释迦牟尼创立以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和传播范围的扩大,出现了众多的佛法宗派。虽然各个宗派之间的教义稍有差别,而且修行的方式也大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目的,那便是求得觉悟、能够成佛。不仅如此,佛法还一直将各宗派放到平等的位置上,使得各个宗派之间能够共存,并且共同求得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佛法的各个宗派之间也都有差异,这也体现了自然界差异性存在的客观性。但不管差异性如何,我们还是能够找到任何事物之间的那种共同点,所谓“本是同根生”,世间万物原来就是一个整体,虽然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依然有相同的地方。
这世上的事物千奇百怪,人与人之间也有着众多的差异,生活背景、生活方式、个性、价值观等的差异,让我们的相处也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困难,无所谓希望或者失望、信任或者背叛,我们所能做的只能是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求同存异、真诚相对,不必强求一致。
茫茫人海,相遇、相识即是有缘,如果能争取更进一步相知、相爱固然最好,如果不能,又何必强求呢?“相逢何必曾相识,相识何必曾相知……”
正是因为这种差异性的存在,在客观上便要求我们要做到“求同存异”,即寻找相互之间相同的地方的同时尊重相互之间客观存在的差异性,从而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因此,要做到“求同存异”,“尊重”是基础,而且还需要有耐心、能包涵、心胸开阔。如果能将这一条与取长补短、开诚布公协调运用,那么,不仅双方能表达得更为舒畅,而且还能从中学到不少的新东西。
其实,世界上的很多事物之间都是同根生且相互之间紧密相连的。中国自古有“文人相轻”这一说,仔细回味,其实何必呢?文、史、哲尚且都不分家,至于在一个小小的文学领域内相互斗争吗?
有这样一个故事将那些“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的人形容得恰如其分。
在喜马拉雅山中有一种共命鸟。这种鸟只有一个身子,却有两个头。有一天,其中一个头在吃美果,另一个头则想饮清泉,由于清泉离美果的距离较远,而吃美果的头又不肯退让,于是想喝清水的头十分愤怒,一气之下便说:“好吧,你吃美果却不让我喝清水,那么我就吃有毒的果子。”结果两个头都同归于尽。
谨威仪以定命,敦大伦以凝道
还有一条蛇,它的头部和尾部都想走在前面,互相争执不下,于是尾巴说:
“头,你总在前面,这样不对,有时候应该让我走在前面。”
头回答说:
“我总是走在前面,那是按照早有的规定做的,怎能让你走在前面?”
两者争执不下,尾巴看到头走在前面,就生了气,卷在树上,不让头往前走,它看到头放松的机会,立即离开树木走到前面,最后掉进火坑被烧死了。
如果我们不懂得求同存异,那么,我们就很有可能在面临差异与分歧的时候会不顾同根生而相煎太急,最终使双方都受到巨大的伤害。
因此,在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也应该本着“求同存异”的原则与他人相处。寻找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往往是我们打造良好人际关系的开始,也是求同存异的前提条件,并且在共同点的基础之上相互尊重对方的差异性,只有这样才能与对方进行合作,并且最终取得双赢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