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弘一大师讲述的人生智慧
5022900000094

第94章 5 扫地亦是修行的方式

第九章5 扫地亦是修行的方式

佛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释迦牟尼在一个叫逝多林的地方,看见地上不是很干净,于是立即拿起扫帚,准备清扫。这时,佛祖的弟子舍利子大目犍和大迦叶阿难陀等都闻讯赶了过来,看到佛祖亲自扫地,于是大家都纷纷效仿佛祖,一起扫地。扫完后,佛祖和众弟子便一起来到了食堂,坐了下来。这时,佛祖说道:“其实,扫地有至少五种好处,一是可以让自己的心更加清净,二是可以让他人的心更加清净,三是可以方便大家,四是可以让劳动成为一种习惯,五则热爱劳动是一种良好的品德。”

将扫地当作一种修行,把扫地和修行完全结合起来的方式,是效仿释迦牟尼佛的行为。

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

释迦牟尼为太子时即聪慧过人,并完成了语言、文学、哲学、数学、天文、技艺、军事等学科的学习,成绩优异。

后来,为了追求人生真理与生死解脱,他毅然舍弃王位的尊荣,冲出五欲享乐的牢笼,出家参学,赴雪山历经六年苦行。当发现印度盛行的苦行并非解脱之道时,遂下山于菩提树下立下誓愿,若不悟道不起于座。七日后终于悟道成佛。成佛后他不是自图清宁,而是悲悯沉溺于生老病死苦海,贪、嗔、痴三毒炽盛、陷于邪知邪见迷雾之中的芸芸众生,不辞艰辛游化五印,广泛接触、化导社会各阶层人士。其弟子不仅有王公、大臣、后妃,也有屠户、妓女、土匪与奴隶;不仅有博学之士,也有数月学不会一偈的文盲;不仅有德高望重的老人,也有顽皮的童子。

他组建起一千多人的庞大僧团,虽深受弟子们的推尊,但他从不以统摄者自居,说“我亦在僧数”、“我不摄受众”。他不仅给弟子们以言教,还予以身教。如给盲比丘穿针,为弟子裁衣,向小比丘忏摩(意思是说请你容恕我)等等,完全将修行与人间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佛教大行于天下。

有兄弟三人,虽然没有出家,但是喜好打坐参禅,时日一久,为了求更高的悟境,一起相约出外行脚云游。

有一天,在日落时他们借宿于一个村庄,恰巧这户人家的妇人刚死去丈夫,带了七个子女生活,第二天三兄弟正要上路的时候,最小的弟弟就对两位哥哥道:“你们两位前往参学吧!我决定留在这里不走了。”两位哥哥对于弟弟的变节非常不满,认为他太没有志气,出外参学,才见到一个寡妇就动心想留下来,气愤地拂袖而去。

寡妇看到弟弟一表人才,就自愿以身相许。弟弟说:“你丈夫刚死不久,我们马上就结婚实在不好,你应该为丈夫守孝三年,再谈婚事。”三年以后,女方提出结婚的要求,弟弟再次拒绝道:“如果我和你结婚实在对不起你的丈夫,让我也为他守孝三年吧!”三年后,女方又提出结婚要求,弟弟再度婉拒道:“为了彼此将来的幸福美满,无愧于心,我们共同为你的丈夫守孝三年再结婚吧!”三年、三年、再三年,经过九年,这一户人家的小儿小女都长大了,弟弟看到他助人的心意已完成,就和妇人道别,独自走上求道的路,最终他成就了佛果。

这样一个妇道人家要独自抚育七个年幼的孩子实在不容易,幸好有人自愿帮助她。弟弟虽然不入山打坐,但甘心帮助一家孤儿寡母,不为世间的五尘六欲所转,反而转变秽土为净域,可以说这位弟弟才是真正懂得修佛的人。

所谓佛法,如果能活用,好比苦海的舟航、黑夜的明灯,更是救世的良方。修佛不必非要到深山老林,只要你有心,到处都可以。

不要看不起眼前不起眼的小事,只要你有心,在小事中磨炼自己,照样可以修成佛法。扫地亦是修行,这是每一个修佛者必须谨记在心的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