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9 “二一老人”的草庵钟
我于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来。在病床上有一只钟,比其他的钟总要慢两刻,别人看到了,总是说这个钟不准,我说:“这是草庵钟。”
别人听了“草庵钟”三字还是不懂,难道天下的钟也有许多不同的么?现在就让我详详细细地来说个明白:
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要慢半点。
我以后虽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钟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这件事由别人看来,也许以为是很好笑的吧!但我觉得很有意思!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
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地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
——弘一大师
1936年正月,弘一法师在南普陀寺,有一次他患病了,他的病床上放了一只钟,这只钟比其他的钟要慢两刻,别人都说这钟不准,但弘一法师却解释说:“这是草庵钟。”原来,弘一法师在草庵时还生过一场大病,耽误了一个多月,当时这只钟的时间便是草庵的时间,比正常的时间慢了两刻钟,后来他便一直将这只钟带在身边,不断地提醒自己要珍惜时间。所以“草庵钟”就成了珍惜时间的一个代名词了。
有一则广为流传的佛教故事:
有一天,如来佛祖把弟子们叫到法堂前,问道:“你们说说,你们天天托钵乞食,究竟是为了什么?”
“世尊,这是为了滋养身体,保全生命啊。”弟子们几乎不假思索地说道。
“那么,肉体生命到底能维持多久?”佛祖接着问。
“有情众生的生命平均起来大约有几十年吧。”一个弟子迫不及待地回答。
“你并没有明白生命的真相到底是什么。”佛祖听后摇了摇头。
另外一个弟子想了想又说:“人的生命在春夏秋冬之间,春夏萌发,秋冬凋零。”
佛祖还是笑着摇了摇头:“你觉察到了生命的短暂,但只是看到生命的表象而已。”
“世尊,我想起来了,人的生命在于饮食间,所以才要托钵乞食呀!”又一个弟子一脸欣喜地答道。
“不对,不对,人活着不只是为了乞食呀!”佛祖又加以否定。
弟子们面面相觑,一脸茫然,都在思索另外的答案。这时一个烧火的小弟子怯生生地说道:“依我看,人的生命恐怕是在一呼一吸之间吧!”佛祖听后连连点头微笑。
人的生命可以延续多长时间呢?佛祖的小弟子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生命就在一呼一吸之间而已。生命易逝,我们有什么理由不珍惜时间呢?
人是惜命的,希望生命能够长久,才会有那么多的帝王将相苦练长生之道,却无法改变生命是短暂的这一事实;人是有贪欲的,又是有惰性的,才会有那么多的“鸟为食亡”的悲剧发生;而人又是争上游的,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只争朝夕”,从不松懈。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两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在河边说道:“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逝水是不会有重归的,时间也不会重返,所以要珍惜时间。
法国思想家伏尔泰曾说过一个意味深长的谜:“世界上有样东西是最长又是最短的,是最快又是最慢的,是最能分割又是最广大的,是最不受重视又是最值得惋惜的;没有它,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它使一切渺小的东西归于消灭,使一切伟大的东西生命不绝。”对于这个谜,众说纷纭,一时间很多人都猜不透。
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查第格的智者猜中了。他说:“最长的莫过于时间,因为它永远无穷无尽;最短的也莫过于时间,因为它使许多人的计划都来不及完成;对于在等待的人,时间最慢;对于在作乐的人,时间最快;它可以无穷无尽地扩展,也可以无限地分割;当时谁都不加重视,过后谁都表示惋惜;没有时间,什么事情都做不成;时间可以将一切不值得后世纪念的人和事从人们的心中抠去,时间能让所有不平凡的人和事永垂青史!”
那么时间到底是什么呢?时间对于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意义。对于活着的人来说,时间是生命;对于从事经济工作的人来说,时间是金钱;对于做学问的人来说,时间是资本;对于无聊的人来说,时间是债务;对于学生来说,时间是财富,是资本,是命运,是千金难买的无价之宝。
最吝啬时间的人,时间对他最慷慨。抓住今天,尽可能少依赖明天。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珍惜时间可以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