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男孩一生要结识的100位名人
5024200000044

第44章 胡适——旧伦理与新文化的双重君子

第四十三章 胡适——旧伦理与新文化的双重君子

他是一位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者,却不乏风趣幽默。他写过许多颇有争议的白话诗,但谁也不能否定他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提倡作出的贡献。今天,我们走近新文化运动第一人——胡适。

新文化运动第一人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原名胡洪骍,字适之,幼年在家乡安徽绩溪私塾读书,后进入上海的新式学堂求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胡适不但是学者、诗人,同时还是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1月,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引起很大反响。本来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因此引发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率先从事白话文学的创作。

1920年,胡适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新诗充满试验性质,并不成熟,但诗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

幽默的胡适讲学

胡适是一位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者,但不乏风趣幽默。他既写诗自我调侃,也以诗取笑他人,如一直被广为流传的,以杨杏佛大鼻子为题写的打油诗:“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

胡适的幽默从不会得罪人,他也从不拒绝幽默,生活中、工作中,他都能把一些贫乏无味的事情讲述得妙趣横生。同时,这种幽默也成为一种拒绝别人的武器,最终使得他独善其身。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提倡文字改革。有一次,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宣传白话文的好处,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白话文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从眼镜中透出深思的目光,心平气和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意从政,不想去,为这件事我回了一份电报拒绝。”

他让学生拟电文,从中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文电文稿,总共12个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电文确实很简练,但是,他自己回的白话电报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不仅用幽默的实例说明了白话文的好处,同时也以一种幽默的口吻拒绝朋友的好意,一时成为美谈。

胡适和黄侃斗法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而黄侃是最为厉害一个。

黄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 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平常恃才傲物,以狂妄与尖刻而出名。1914年后,黄侃曾和胡适一同在北大讲学。

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为什么这样说。黄侃义正词严地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便仰天打三个哈哈,不管胡适,扬长而去。

虽然黄侃和胡适经常斗嘴,为白话文的对错和功过争论不休,但黄侃的反对并没影响历史的进程,在胡适等的不懈努力下,白话文最终还是取代了文言文。

胡适语录: 历史不是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画外音: 胡适写的第一首现代白话诗虽然褒贬不一,但他敢于开拓的勇气值得现在的青少年学习。

胡适小档案:

出生年月:1891年12月17日

出生地:上海

祖籍:安徽绩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