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后来发现,定很高的目标是很可怕的,必然会违背经济规律,会让自己浮躁,让企业大跃进。回过头想想,巨人那几年确实乱得很。现在就没有那么大的口号了,目标就是把能够影响结果的每件事情做到最扎实、最透,把最下面的事情做到最好。”史玉柱复出后曾对媒体这样说道。
1办公楼还是房地产
1992年邓小平南巡之后,广东、海南两省房地产热急速升温,不少公司都在想方设法弄到土地,以便赶上这一波淘金热潮,而史玉柱却在此时毫不费力地获得了一块土地。不过,对这个珠海市政府送上的意外“礼物”,史玉柱并没有一个成熟的开发计划。
最初,史玉柱是想建楼自用,因此在讨论楼高时,是按照功能和面积一层层往上数,包括了开发中心、行政中心、配套市场的物流场所,以及员工食堂、员工公寓和文体活动场所。即便这样,数到十三四层,就已经足以涵盖这些功能了。在讨论时,有人说起广东人认为18是吉利的数字,楼应该盖18层;但也有人反对,说盖楼不能盖18层,因为有18层地狱之嫌,于是将楼高改到了19层;但是很快,又将方案修改为38层。
王建在他的书中介绍了38层巨人大厦的招标书,主要的内容包括:“容积率4.8,建筑密度20%,用地红线内绿化不少于30%,外墙建筑材料采用玻璃幕墙,除应设计出展厅、商场、软硬件开发和培训中心、电脑生产场地外,还要本着所有配套设计均在大楼内解决的原则,设计出公寓式办公室、职工娱乐中心、屋顶花园和旋转餐厅以及部分外销为主的写字楼层,投资概算控制在1.5亿至2亿。”
可以看出,在这份招标书中,虽然有商场、写字楼等设计,但大楼的主体还是自用。
38层的巨人大厦已经超过了珠海当时最高的建筑。1992年的时候,珠海最高的建筑是拱北的银都酒店,32层。不过到了9月初,《珠海特区报》上刊登了一则广告,说在银都酒店对面将建一座金山大厦,47层。这个广告出来之后,史玉柱就对38层的设计开始感到不满意了,说要改到48层,史玉柱希望自己的大楼是珠海最高的楼。
再以后,巨人大厦从48层变成64层,又变成了72层。
史玉柱后来接受媒体采访时讲述了巨人大厦楼层的“增长史”:“我们1992年决定盖巨人大厦的时候,曾经打算盖18层,但这个想法一闪而过,出来的方案是38层。”“38层的想法出来不久后,1992年下半年,一位领导来我们公司参观,看到这座楼的位置非常好,就建议把楼盖得高一点,由自用转到开发地产上。于是,我们把设计改到54层。后来,很快又把设计改到64层,其中的因素有两个:一是设计单位说54层改64层对下面基础影响不大;二是我们也想为珠海市争光,盖一座具有标志性意义的大厦。当时,广州也想盖全国最高的楼,定在63层,我们要超过它,就定在了64层。但是,1994年初又有一位领导来视察珠海,同时要参观巨人集团。集团几个负责人一起研究,最后提到了72层。打电话给香港的设计单位咨询,对方告之技术上可行,所以就定在72层。如果按照原先的38层,工程预算大致为2亿,工期两年。后来改为72层,预算增加到12亿,大约要6年完工。我们在做这一系列决策时,正赶上全国房地产热,全国在发烧,我们也跟着昏了头。”
但是这一番解释仍然让我们感到疑惑。当年史玉柱决定修建38层的巨人大厦时,也需要大约2亿元的资金,但巨人集团当时可用于大厦建设的资金只有几百万元,那么他又是如何筹措的呢?
对此,史玉柱这样回答:“1992年,中国经济又上快车道,宏观调控也没开始,房地产形势特别好。虽然我手中只有几百万流动资金,但在1993年时,巨人M-6403汉卡在市场上卖得非常好,销售额比上年增长300%,一年要回报四五千万资金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两年就是1个亿。另外的1亿资金是靠卖楼花筹到的,因为房地产正热嘛。此外,施工过程中很多款可以等完工之后再付,这样就有资金使用周期的空当,实际建设中用不了2个亿。今天看来,38层的方案我们是能承担的。”
实际上,从38层以后,巨人大厦的楼层就已经变成了数字游戏。据巨人营销集团副总裁王育回忆,他在策划巨人大厦广告文案的时候,一天被史玉柱找去,批评他把巨人大厦的高度搞错了,是72层而不是64层。这个数字不但是王育第一次听说,甚至当时任巨人集团副总裁的刘伟也只比王育早知道10分钟。
对于这样的数字游戏,史玉柱进行了反思。后来史玉柱回忆说,“我当时考虑有几个背景:第一个背景是珠海当时的房地产还是很热的,特别好卖。那时候实际是一个供方市场,就是谁只要有房子就可以卖得出来,甚至楼花都可以卖得掉,实际那时候是最疯狂的时候,写字楼的价格都在一万五到两万一每平方米。第二点是当时珠海是高定位,当时在修大港口、大机场,还有跨海大桥。国际大公司、大集团都往珠海来,我也被熏陶了,认为珠海肯定是跟深圳一样的,甚至未来是比深圳还好的国际大都市,所以认为市场没问题。另外政府给我们地价非常便宜,按照楼面价每平方米是125元,我认为这个巨大利益在诱惑我,因为别人都是在两、三千块钱每平方米拿的,我只要一百多块钱,所以我成本就比别人低,利益在诱惑,风险也小,所以就决定做了”。
就在这高楼招标设计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的时候,云云响应者中的香港巴马丹公司通过海运送来的美轮美奂的设计模型得到了史玉柱和巨人集团的一致首肯。而正是因为这个实力上佳的巴马丹公司,使得巨人大厦的一再加高楼层所需要克服的许多有关地质、施工、工艺的技术问题一一迎刃而解。最后建设成了平均桩基深度达68米的牢固根基。然而,这一切却并没有带来巨人大厦的稳定。
巨人对自己不熟悉的行业大举进攻,当时的报道都意气风发地为之叫好鼓劲,几乎没有理性地思考过这个问题。例如大部分媒体都这样报道:“巨人集团正在筹备兴建号称全国最高的巨人大厦,这幢拟建中的新大厦,楼高260米,共72层,总投资额高达人民币10亿元以上。国务院总理李鹏亲自为大厦题名。70层的高度,高智能化,是中国大陆至今前所未有的大厦,由世界著名的巴马丹建筑及工程师有限公司设计,采用21世纪商业活动的最新模式‘智慧型’概念,揉合尖端科技包括越洲视像会议设备之用的光学纤维网络,接收卫星新闻、财经之用的人造卫星天线,24小时数码式局部地区控制空气调节系统,可跟世界各地联通的电脑网络,以及中央电脑管理系统。大厦设计不失高雅豪华的风采,高6.7米的大堂宽敞宏伟,写字楼间隔实用,商场布局合理,柱位极少,三十多部高速电梯令客户出入方便,还将首创全亚洲最高的观光电梯,令美丽的海滨城市尽收眼底。大厦坐落于全珠海最贵重的黄金地段,集政府、金融、文化、体育、通讯、商业、购物及娱乐于一区,预计固定人口30多万,流动人口达100万。巨人大厦摩天而起,商场如众星簇拥。在巨人展览厅大门外,有一条宽宽的巨人廊,有12位巨人的位置,看似随意地摆放着11位中外巨人的塑像,有毛泽东、邓小平、华盛顿、爱因斯坦、孔子、马克思、贝多芬、牛顿、拿破仑、居里夫人等。还有一个巨人位置只有基座,空闲在那里,登上这个空位的巨人该是谁呢?”
不过,从巨人大厦楼层的“增长史”来看,让史玉柱一次次“加码”的原因,固然有当时房地产热潮的大环境;但更为根本的,还是巨人集团同珠海市在品牌形象上绑得过紧。
前面已经讲到,珠海政府力推史玉柱的巨人集团,是因为史玉柱的经历最能够体现珠海高科技城市定位的精神。在打造巨人集团这个珠海的形象代言人上,珠海政府可谓不遗余力。在梁广大的介绍下,朱镕基、李鹏等国家领导人参观巨人集团之后,来珠海视察必参观巨人几乎成了一个惯例。珠海政府不仅以极其优惠的条件转让给巨人集团土地,对于巨人大厦的建造计划,也一直予以批准。在巨人大厦的楼层升级至72层之后,梁广大还在一次现场办公会上将转让给巨人集团的土地面积由1万平方米改成3万平方米。他认为,在这么高的大厦前面,必须要有一个足够开阔的广场。
在这个过程中,巨人集团的知名度和档次获得了大幅度提升。当然,史玉柱也明白这同珠海政府的支持,同珠海的城市战略有着紧密的联系。不管是出于自觉还是出于潜意识,史玉柱已经把珠海的命运同巨人的命运拴在了一起。巨人需要帮助珠海成全它的高科技城市定位,需要成为珠海这个高科技城市的制高点。唯有如此,才能让巨人保持万众瞩目的状态,保持高科技领先者的形象,才能实现巨人做东方IBM的梦想。正因如此,史玉柱才多次提到建巨人大厦要为珠海市争光,要将巨人大厦建成珠海市的标志,继而要在楼层上超过其他城市。
虽然巨人集团同珠海政府之间相互借势的关系为巨人带来了知名度、信任感和一些便利,甚至现实的利益;但是,随着巨人集团和珠海市之间绑得越来越紧,可以用来借势的平台就变成了巨人的一个沉重包袱。巨人大厦地块的获得和其后大厦的建造计划可以清晰地勾画出巨人的政府资源从优势转变为包袱的过程。
2楼滨龙的昙花一现
不能否认,史玉柱是一个有领导魅力的人,但他的领导魅力不是来自能说会道,而是来自他对事业的激情和气魄。作为一个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开始创业的年轻人,史玉柱的很多做法容易获得饱受传统体制折磨的年轻知识分子的认可。
1992年的《巨人报》上对史玉柱有这样一段描述,“说到巨人公司就不能不说到史玉柱,巨人的出生和成长与史玉柱有着密切的联系。那么史玉柱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仅从外表上看,他瘦削精干,眼角布满血丝,书生气十足,一副学究的形态。但就是这么一个躯体,用他演算数学公式的脑袋和敲击计算机键盘的手创建并管理着这么庞大的公司。史玉柱与巨人之间,究竟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联?看一下发表于《中国青年报》和《人民日报?海外版》上的两篇通讯吧。进入到史玉柱的内心里去。这样,你才会真正知道巨人的产生需要怎样的气质、胆识、毅力、智慧和风骨”。
史玉柱一向重视宣传,巨人企业内刊上的这段描述,应该表明了史玉柱希望员工看到的形象。
史玉柱曾和王建聊过用人的事情。他认为中国的用人制度,是强行管制为主,通过档案、户口和调令,几十年来把人管得太死;而一旦放开或大家不服管,社会也没什么办法,所以只能是“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在当时,巨人的收入政策是向主要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倾斜,其他的人员进出悉听尊便,这种政策在 1992年的时候就已经非常明显。
应该说,在巨人公司的早期,员工人数还不是很多的时候,这种管理上的无为还可以应付局面。毕竟是在初创时期,项目是火车头,创业激情是燃料,有了这两样,事情就可以做起来。但随着巨人集团的规模越来越大,特别是在设置分公司以后,“无为”显然不能够“而治”了。
当然,史玉柱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渐渐地,史玉柱感到驾驭这个超常规发展的集团,不再那么得心应手,甚至有些力不从心了。史玉柱对此有一个形象比喻,“一个运动员如果接受超出极限的训练,必然伤痕累累”。在1994年元旦献辞中,史玉柱强调:“我们创业时的管理方式,如果只维持几十人的状态,不会有问题。但是按照现在的管理方式是不可能运作规模最大的公司的。巨人集团正在向大企业迈进,管理上必须首先上一个台阶。为此,我们要牺牲公司的一些业务,甚至牺牲一些员工。”
1994年春节后,史玉柱宣布,请北大方正集团总裁楼滨龙出任巨人集团总裁,公司实行总裁负责制。史玉柱在会上坦承:“我本人有很多缺点,加上是技术出身,没有做过管理,因此犯了不少的错误。为了公司进一步的发展,所以请来高人执掌巨人。”
史玉柱请来的高人楼滨龙显然被他感动了,他在会上高度评价史玉柱的做法:“国有企业的总裁下台通常有三种情况,一是年龄太大干不动了,二是领导不赏识赶下台,三是领导核心勾心斗角挤下台。像史玉柱这样下台的总裁是绝无仅有的。他一手创办起来这样大的产业,自己的年龄才31岁,巨人事业也正处于辉煌时期,但他却主动拱手相让总裁的位置,把自己的家业全权委托给别人,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举动,在中国是从来没有过的。”
不过,那时候楼滨龙不会想到,他不久就会发现自己被感动得早了一些。
1992年《巨人报》上对于史玉柱与巨人之间关系的描写,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反映了史玉柱对巨人的态度。应该说,相对于M-6401,巨人集团才是史玉柱真正的产品,史玉柱同巨人集团之间是因与果的关系。在某种程度上说,史玉柱就是巨人,巨人就是史玉柱。而史玉柱本人,也不断为巨人集团打上自己的烙印。
有两个细节可以作为史玉柱与巨人关系的注解。
1993年6月,负责广告企划的王育将一份企业画册策划方案交给史玉柱审核,史玉柱在看完全部方案后,在方案上只增加了两个字:独资。
另一个细节是巨人集团的注册资金。当时,巨人集团的实际资本并没有多少,但是珠海市转让给史玉柱的那块地按照市价做进了公司资产里,于是注册资金就变成了1个多亿,具体的数字是1.1962亿元。很明显,后面的数字是人为拼上的,因为1962年是史玉柱出生的年份。史玉柱喜欢这个数字,他后来的手机号码也是以1962结尾。
这两个细节虽然看似不起眼,但从中却可以读出史玉柱的心情:巨人集团的注册资本金额刻意拼成史玉柱的出生年份,或许从某种程度上暗示着巨人集团是史玉柱的第二次生命,是他的化身。这样一来,史玉柱始终坚持独资也就顺理成章了,因为既然巨人就是史玉柱的化身,那么它只能归史玉柱所有。
王建曾经总结说,巨人的管理像一个家庭的企业作风。而在这个“家庭”里,史玉柱就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家长”,精神上的领袖。
然而,随着这个“大家庭”的不断扩大,新进来的员工处于“亲情圈”的外围,他们或许是慕史玉柱大名而来,却不一定拥有早期创业阶段同患难形成的向心力;而追随史玉柱徒手打天下的老员工,虽然还能团结在史玉柱这个核心周围,但未必能够接受一个外来者的管理。所以,此时楼滨龙面对的,绝非一个简单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