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史玉柱传奇
5035300000004

第4章 辞职创业:如果下海失败我就去跳海(1)

1989年史玉柱研究生毕业的时候,年仅27岁。在这个年龄当上处级干部,再加上有高学历、领导的赏识,如果史玉柱继续留在统计局,未来的仕途的确是“不可限量”。因此,史玉柱的家人和朋友都极力反对他下海。但这没能阻止史玉柱的决心。临行前,他慷慨激昂地对朋友宋京京说:“如果下海失败我就去跳海!”

1辞官创业,深圳寻梦

1989年,史玉柱完成了硕士论文答辩,从深圳大学软科学管理系研究生班毕业。不过,这一次毕业后的史玉柱却没有像上次那样接受别人安排的命运。他回到安徽,便递交辞职信,申请辞职,并告诉自己的家人:“我要下海。”

这是一个让周围人非常惊讶的选择。因为在1989年的中国,拥有研究生学历的人还相当少。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这一年全国研究生仅为37232人。而在政府机构的工作人员中拥有这么高学历的就更少了。

然而,真正的成功者是不会安于现状,更不会甘于现状的。史玉柱正是这样的一个人。其实,早在深圳大学读研究生的时候,史玉柱就已经深思熟虑下定决心:既然市场经济是未来的主流,那么毕业之后就应该“下海”,就不应该再回到计划经济体制里面去。可以这样说,是那个时代的浪潮强烈地感染了史玉柱,而他的满腔热血和年轻的心也感应到了这股浪潮不可抗拒的力量,所以只想“下海”去“冲浪”。

领导和同事们都为他惋惜,连平素最了解他的父母此时此刻也感到不可思议。稳稳当当的“官”不做,舒舒适适的日子不过,偏要辞职,自己把自己推到东漂西泊的未知中去,不是发了“疯”又是什么?但是,只有史玉柱自己明白,他的心里正涌动着一股不可遏制的创业冲动。

通过合肥卖录像机的朋友,史玉柱认识了当地的一些计算机界的人。其中就有一个专门卖计算机的代理,也就是相当于现在的代理商,于是,史玉柱就找他借了一台IBM的电脑在家里自己编软件。

其实,在原单位统计局里,史玉柱就已经发现了一个市场机会。当时四通电脑打字机已经非常流行,买一台四通电脑打字机大概要2万多元,每个单位都得买。但是这个时候,每个政府部门,就是每个局、每个厅,很多处都有一台计算机了,还得买一台打字机。“而电脑放在那儿就觉得是一种浪费,所以我就想编一个软件,让这个软件能拥有四通打印机的功能,直接用电脑打字,这样就会节省成本,此后我就花半年时间编了这样的一套软件。”

不久,在史玉柱合肥的家中诞生这套后来被称为“M-640l”的文字处理软件。史玉柱送了一套给原单位。几张软盘一装,就能打出比四通打字机24点阵更漂亮的64点阵字,而且,编辑屏幕比四通打字机的一窄条要大很多。从此单位的四通打字机被放到一旁没人用了。那个时候,金山的WPS还没有上市。

也许是史玉柱正好赶上了一个好时代。20世纪80年代末,中国的电脑技术,特别是在文字处理、桌面印刷排版领域,还处在非常原始落后的状态。而这也可以追溯到今后中国几乎所有电脑公司的发源,从四通、联想、方正、金山到巨人。

而此时的史玉柱,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个东西“有戏”。它打破了专用文字处理机甚至超过了通用电脑的价格这一规律。最后史玉柱决定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和积累的知识,在这个领域里闯出一条属于自己的未来之路。

在1991年上海开发浦东之前,广东一直是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地方,而紧邻香港的深圳更是前沿重地。在深圳的创业气氛中熏陶了几年的史玉柱,此时已经很难再回到办公室里,做一个体制内的机关干部了。

关于这一点,2005年史玉柱在接受《中国新时代》采访时也承认,“我以前在安徽省政府的统计局上班,因为觉得那种工作环境使人的想法与个性受到压抑,决定下海经商。最初的创业在深圳开始,那时的感觉特别好,从很低的起点一步步往上爬,是最快乐的时候”。

放弃了前途似锦的仕途,史玉柱只能破釜沉舟孤注一掷了。前面是大海,后面是温柔的妻子、可爱的女儿,能这样不顾一切地跳下去吗?可命运之神总是亦真亦幻,总会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总是在难以取舍时让你取舍。

面对即将来临的辉煌,史玉柱毅然转过身去,让人们在其背影里去评说酸甜苦辣。一种荆轲式的悲壮使史玉柱的血燃到沸点。如果说在1989年史玉柱下海创业之前,他只是一个普通人,并没有显现出他的身上有商业基因;那么他的下海,与其说是个人的抉择,还不如说是时代的浪潮推动所致。

但是,雄心抱负和现实总是会有一些距离的。这时,史玉柱身上仅有东挪西借来的4000元钱和自己开发出来的M-6401桌面中文处理系统。等待着他的,到底是什么呢?当然,如果没有那一个决心和那一步的迈出,或许就不会有几年以后的奇迹和今天的众说纷纭了。

2押宝“汉卡”,初战告捷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想创立一番事业,是一件异常艰辛,异常磨难的事情。先不说人才、资源、市场等因素,单讲初期资金的筹集就是一大难题。不过这些并没有让几乎一贫如洗的史玉柱打消深圳创业的念头。因为技术就是资本,让史玉柱充满信心的是他开发的那一套软件——M-6041桌面汉字处理系统。这套软件后来被人们称为“汉卡”。

80年代末的深圳,已经开始由一个小渔村在悄然而迅速地蜕变成一个现代大都市。那时的深圳已撤县建市,建设中的深圳在不断地升温并沸腾着。一时间,深圳成了许多掘金者的朝圣之地,虔诚如伊斯兰教徒对麦加的热爱。杀出了一条血路的深圳仿佛在一夜之间崛起,被人们称做“一夜城”。在史玉柱的眼里,三年的研究生生涯所带给他的更多的并非专业学识的长进,而是一种城市思维,一种深圳思维。

深圳的确是一个遍地黄金之地。回想当年第一批昼夜排队买股票的深圳淘金者所上演的暴富神话,令所有人不得不为之动容,也令大多数人遗憾得捶胸顿足。

机会是无时不在无处不有的,但它只垂青那些有准备的人。作为创业者,更应该有一双慧眼去敏锐地发现机会、捕捉机会。敏锐的目光、果断的决策是现代创业者必备的素质。创业者如果没有敏锐的触角,没有决断之才,不能及时作出正确决策,那么在市场变幻中只能束手无策。

在那个时候,电脑还是一个稀缺的东西。一般的公司和单位,或者说很多人对它还不太了解,再加上当时电脑中文化的不足,电脑普及现象不怎么理想。史玉柱在深圳大学学习的时候,敏锐地感觉到,随着汉字全拼特别是王永民发明的汉字五笔输入法的成功开发,汉字的输入问题已经得以解决,但电脑软件的“中文化”问题,则成为电脑能否在中国普及的关键。史玉柱一下子看到了这里的市场前景。

都说良将“不打无准备之仗”,虽说那时史玉柱的胸有成竹并非全无根据,但是创业的艰难仍然显而易见:吃、住、行,怎么解决?在那时已经初显繁荣的深圳,区区4000元在当时还不够“大款”的一顿茶资,也不够一套一百平方米的中高档房子一个月的租金。更何况产品的开发还需要设备,需要推广渠道。这一切并非是人力可以解决的,而是需要一定的财力作为支撑。那么史玉柱又是如何用4000元来解决这些难题的呢?

为了解决住宿的问题,史玉柱重新挤到深圳大学学生宿舍去住;搞科研没有仪器,他就采取“浑水摸鱼”的策略,“混”到学生堆里去,在学校的实验室里偷偷地编写程序。然而,这种办法毕竟不是长久之计,因为史玉柱已经不再是深圳大学的学生。不久,他就被机房的管理员发现,无法再到机房去“蹭”机器用了。无奈之下,怀着宏大抱负的史玉柱不得不再次寄人篱下。通过熟人的引荐,他常常到配置有计算机的学校某办公室里等别人下班,然后再“上班”。有的时候甚至要等别人把电脑游戏玩够了,他才能用一种久违的亲切去触摸别人的计算机。

那一段时间,史玉柱的一天是从黄昏开始的,书桌前一盏40瓦橙黄的台灯,成了照耀他的太阳。这样的日子是孤独而寂寞的,是枯燥而艰难的。深圳,一个新崛起的城市,无论白天还是夜晚,这里都充满了五光十色。有谁是以与一台计算机相对的方式度过一个又一个夜晚呢?然而,史玉柱又是充实的,不管如何艰难,他毕竟为自己的梦想找到了实践的机会。计算机屏幕的方寸之间就是他内心广阔的天空,那里面无数闪烁的星星,就是一个年轻人所拥有的希望。

经过近一个月努力,他在固化字体、增加字库、批处理的基础上,还解决了所见即所得的界面问题,集录入、排版、编辑、打印于同一界面;并且所有功能都以中文窗口菜单提示,经过综合压缩,保证大字无锯齿、小字笔画均匀的效果。

史玉柱把他的软件拿去压缩成了一种可以装进电脑主机里的卡,“汉卡”之名也因此而来。之后他把第一批产品命名为M-6401。经过反反复复的可行性论证,史玉柱相信自己的M-6401桌面文字处理系统已经能够经得起实践检验,应该展翅高飞了。当时他确信M-6401已经是一个成熟产品。

但是卖软件得有电脑来演示。史玉柱在报纸上找到一家专门卖计算机的,就上门去找他们谈。当时那个经理也懂计算机,史玉柱就把自己的软件演示给他看,说:“我就卖这个产品,但我现在没钱,你让我先把电脑拿回去,我估计半个月内会有钱。等我软件卖了钱,给你多加1000元。”当时那台电脑售价是8500元,由于没有现钱,史玉柱便想用延期付款的方法,即支付9500元来买这台电脑。

没想到,卖电脑的老板居然同意了,而且派他的副经理将电脑送给史玉柱。这名副经理后来加入了史玉柱的公司,现在是征途公司的副董事长。

有了产品,想要把它卖出去,史玉柱还需要有个公司。史玉柱找到了原来在深圳大学的一位老师,这位老师同时也在天津大学深圳科贸发展公司挂职。史玉柱就把自己的产品向科贸公司的人介绍了一下,人家很感兴趣。“因为我没有营业执照,就专门给我成立一个电脑部,等于我来承包这个电脑部,赚了钱都是我的,但是我每个月要上缴固定的管理费。当时也不多,大概一个月交一两千块钱,就这样开始有这么一个摊位卖软件。”于是,史玉柱和当时只有十九岁的蔡玮一起用手中仅有的、一直舍不得花出去的4000元钱承包了天津大学深圳科技工贸公司电脑部。这个电脑部将成为史玉柱起家的大本营,他要从这里向中国的计算机软件市场发起攻击。

就这样,史玉柱靠着整合基本的资源,有了自己的公司,自己的电脑,自己的产品,开始了自己软件的销售。

俗话说,“酒香也怕巷子深”。货好还得宣传巧,总不能只是待字闺中吧。为了尽快打开软件销路,史玉柱想到了打广告。对于刚刚起步的史玉柱来说,利用广告的效应壮大自己,当然是首选途径了。可是打广告需要钱,而史玉柱当时根本就没钱。没办法,史玉柱想到了先打广告后交钱。他一气跑到北京,闯进如日中天的《计算机世界》报社广告部,拿出自己研制的软件演示给当时的广告部主任贺静华看,以说服他们同意自己的要求。最后,几经沟通,贺静华答应先给史玉柱打三期1/4版广告。

1989年8月2日,《计算机世界》第一次刊出了史玉柱的M-6401中文软件广告,广告语出惊人——“M-6401,历史性的突破”。这是史玉柱第一次做广告。大家知道,在以后的日子里,广告已经离不开他,他也离不开广告。

史玉柱这种打整版广告卖软件的做法,在当时是个创举。广告的确做得很触目惊心,不过,史玉柱其后的等待也是惊心动魄。13天的等待,度日如年。“如果广告没有效果,我只好逃之夭夭。”事后,史玉柱这样说。

13天,漫长得像13个世纪。只有史玉柱自己知道,在这13天里,他的心是怎样跳动的,血是怎样流淌的,那一分一秒的时间是怎样从窗前流过去的。就在广告登出后的第13天——8月15日,史玉柱在银行账户上第一次收到了三笔汇款,一张是8820元,是广州批发的3套;另外两张是零售汇款,每张3500元,共15820元。

这哪里是汇款单,分明是一张张黎明来临的通知书啊!史玉柱恨不得立刻向全世界发布:我看到曙光了!伙伴们来不及欢呼雀跃,就激动得抱成了一团。虽然没有外界给予鲜花和掌声,但内心的澎湃之情却表现得更加猛烈。可以这么说,这笔近1.6万元的汇款,不仅挽救了史玉柱的小企业,也昭示着未来“巨人”的正式起步。创业的激情再次被这场大火熊熊点燃。

“吹尽黄沙始到金”。没有深刻体验过等待痛苦的人,尝不到极度喜悦的滋味。一张张订单纷纷飞来,到了9月下旬,软件的销售额已超过10万元。面对这第一笔巨大的利润,不少与他同甘共苦的伙伴说:“咱们把钱分了吧,也让大家高兴一下!”但史玉柱却半晌没有出声,他反复思忖着这笔钱的用法。作为一个曾经在创业路上极度缺钱的人,他深深懂得每一笔钱都要花在刀刃上。最后,他咬咬牙说:“这钱不能分,还要派大用场呢。”最后这10万元都投入到了下一轮的广告宣传中,结果是仅仅四个月后,就实现了100万元的销售收入。就这样,巨人集团的事业由此起步。

3新产品的研发和升级

首战告捷的史玉柱并没有停止奋斗的脚步。正所谓“兵贵神速”,商场如战场,只不过是看不到硝烟弥漫而已。

在创业的初步阶段,史玉柱不仅在逐渐认识外界和市场,同时也渐渐地发现和认识自己了。此时,一种新的无法形容的意识,像海心的潮水一样,在月圆时分从他心头卷过。下一步路该怎样走呢?

傍晚来临时,史玉柱常常在河畔踽踽独行。霞光把海水染成了绛红,斜阳移到西方去了,古人的诗句此刻也会在史玉柱的心头响起,“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是啊,他的事业应该要一直像朝阳一样向前走,而绝不能落到日薄西山的田地,那样只能徒增伤感。

在当时的中国,由于用户普遍缺乏对电脑的了解或只是初步涉猎,在突然面对功能强大的国外新软件时,经常感到无所适从,软件的许多功能用不上或者不会用,而解决自身问题所需要的功能又没有或者不方便。这种技术产品与用户所需之间的距离,是在中国普及电脑、提高应用水平所必须跨越的障碍。面向用户所需而提供强大的、适当的技术支持,是中国的软件技术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史玉柱瞄准了这一高科技空白,犹如发现了一片闪耀着神奇魅力的星系,他的目标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