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古籍古文观止
50432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古文观止》是清初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两人共同选编、评注的一种古文选本,是历代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古文选本,堪称古文选集第一书。

吴楚材、吴调侯具体生卒年代与事迹均不详。据《古文观止》吴兴祚原序,知吴楚材与吴调侯为叔侄关系;吴兴祚为吴楚材之伯父,为康熙朝武臣,官至湖广总督,清史有其传,并说他“原籍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则编者亦山阴人;《古文观止》编定刊刻于康熙三十四年,则二人当为康熙时人。吴楚材是一位热心于蒙学教材的人,还花了六年时间编定过《纲鉴易知录》,署名“吴乘权楚材”,则他当号乘权,字楚材。

《古文观止》共12卷,选辑东周至明末散文共222篇。其篇幅大都较为简短,最短的仅88个字(《读孟尝君传》),最长的也只有2000字左右,而且数量不多。涉及的作家也很有限,仅38人。这样的选本,旧时代的文人、学者很少有人提到它,但它自康熙三十四年(1695)刊刻以来,深受欢迎,较之《昭明文选》以及和它同时代刊刻的《古文辞类纂》,却拥有更广大的读者。这决不是偶然的,自有其内在的原因。

首先,《古文观止》选文全面而又能突出重点。从东周到明末,除元朝外,各个朝代都有作品入选,这样就能较为全面地反映出各个时代的散文特点,有利于读者了解散文继承、发展的大致情况。而先秦入选72篇,唐宋94篇,共166篇,占总数的74%,这样就保证了对后世散文影响重大的两个时代有足够的作品入选。并且在各个时代中,又重点选收那些在文学史上有特殊贡献和重大影响的作家作品,如先秦部分,节选《左传》34篇,《国语》11篇,《战国策》14篇,共59篇,占先秦总入选篇数的95%以上。汉文共31篇,而《史记》就选了14篇,外加《报任安书》,这样就保证了司马迁这位伟大作家在全书中的份量。又如唐宋部分,共选辑94篇,而“八大家”的作品选了78篇,占83%;其中,韩愈24篇,柳宗元11篇,欧阳修13篇,苏轼17篇,可以说是重点中的重点。这种有点有面的处理方法是允当的。

其次,《古文观止》入选的作品,既注意了思想艺术上的代表性,又能从不同角度着眼选收同一体裁的作品,避免了雷同与单调。以给君王的疏、表为例,共选10篇。其中内容、词采、情感、写作方法,各各不同。如《陈情表》,是李密向晋武帝上的奏表,巧妙地以奉祖母为由掩盖了自己不愿应召事晋的真相。奏表深沉地诉说了自己青少年时期“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孤苦。是“祖母刘愍臣孤弱,躬亲抚养”,委婉地说明自己“辞不赴命”完全是因为祖母已“日落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并强调“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馀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委婉地表达了自己终养祖母以尽孝道的决心。文章以骈文形式写成,却“无一字虚言驾饰”,似乎作者是陷在深沉的回忆之中而自言自语,绝无矫饰,一片赤心至诚至纯,感人至深。以至“晋武览表,嘉其诚款”,不仅同意了作者的请求,还赐给他奴婢二人,命郡县供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

《前出师表》是蜀相诸葛亮在出师北伐之前,就朝廷内政向后主刘禅提出建议而写的奏表。它以质朴的语言,真挚的感情,中肯的议论,将一片忠诚赤心表达了出来,为历代所称道。其最大的特点在于把政事建议寓于对先帝深沉的追怀之中。全文仅634字,而称引“先帝”达13次之多。文章以“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开始,叙述了国家面临的危急和群臣因“追先帝之殊遇”而“不懈于内”、“忘身于外”的情势,提出了“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的建议。接着在提出宫中、府中不宜偏私异法之后,追怀先帝知人善用的品格,进一步提出了“亲贤臣,远小人”的中心议题。由于寓政议于追怀先帝之中,就显得格外的语重心长,加上恳切的情词,十分动人。尤其是最后一节,在追怀先帝“三顾”之恩,以及“临崩寄臣以大事”的深切托付之后,引出自己“报先帝以忠陛下”的职分和“恐伤先帝之明”的沉重心情,从而提出了“奖帅三军,北定中原”的建议,并恳切表示“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悲壮苍凉,声情激越。陆游《书愤》诗云:“《出师》一表真名世,千古谁堪伯仲间!”足证其情词感人力量之大。

如果说以上几篇以“情”胜的话,那么晁错的《论贵粟疏》和魏征的《谏太宗十思疏》则以其严密的逻辑和论证的方法胜。《论贵粟疏》是晁错向汉文帝所上的奏疏,主要论证了农业的重要性,提出了“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欲民务农,在于贵粟”和“以粟为赏罚”的主张。文章紧紧围绕中心论点,从历史事实和当世情况的不同角度加以分析说明,以各种利弊得失进行具体分析比较,立论精辟,切于实际,加之采用层进推阐的方法:从务农推阐出贵粟,从贵粟推阐出“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的主张,有理有法,极富逻辑的力量。这就使得汉文帝采纳了他的建议,从而揭开了“文景之治”的序幕。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则从多方引喻,反复开导,提出政治“十思”的建议,语重而心长,剀切而深厚。如第一段:“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以木、泉类比“思国之安”必须“积德”,反复论叙,虽词气舒徐,却显得语重心长,无怪乎太宗亲诏嘉许,要以作者为“镜”。

第三,《古文观止》虽然不收典型的辞赋、骈文,但选入了部分散文化了的辞赋、骈文,便于初学者更深入地了解散文的特点。如著名的《滕王阁序》、《吊古战场文》就入选了。《吊古战场文》是唐代散文家李华之作,用赋体形式,通过对古战场的阴森凄惨的渲染,抒发了作者反对秦汉以来的开边战争的思想感情,以影射唐玄宗的穷兵黩武政策。它首先描写了古战场的阴森恐怖:“常复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尸填巨港之岸,血满长城之窟。无贵无贱,同为枯骨”。最后对战争给人民带来的心灵痛苦,描写尤其真切动人:“苍苍蒸民,谁无父母?提携捧负,畏其不寿。谁无兄弟?如足如手。谁无夫妇?为宾为友。生也何恩?杀之何咎?其存其殁,家莫闻知。人或有言,将信将疑。心目,寝寐见之。布奠倾觞,哭望天涯。”全文虽用赋体,铺陈夸张,但没有隐晦板滞、繁冗累赘的毛病,语言明白晓畅,音韵和谐。

《古文观止》还选了带有辞赋、骈文色彩的散文,如《岳阳楼记》。它是宋代范仲淹于仁宗庆历六年(1046)写的。其时作者因在朝廷执政力主改革而一再被贬至邓州(治所在今河南邓县),滕子京也贬至岳州(在今湖南岳阳市)。滕“愤郁颇见辞色”,作者“与之同年友善,爱其才,恐后贻祸”,“然滕豪迈自负,罕受人言”,于是作者在他求写《岳阳楼记》的时候,予以规劝。文章没有着力赞美修楼者的功德,而是着重表现迁客骚“人”与“仁人”的襟怀;不刻划岳阳楼的宏构巨制,却浓笔重彩描绘洞庭湖的种种景象;但又不以观览“巴陵胜状”的“迁客骚人”为主,而以“仁人”为主,突出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开阔襟怀。叙事、写景、抒情、议论四者交织在一起,词语丰美简约,句式骈散相间,既排比工整,又长短错落,还富于音韵、色彩之美。其思想性、艺术性都达到了古代散文的最高水平。

第四,《古文观止》的编者对入选文章作了评注,大都简明精当,对于初学者极有帮助。如《谏太宗十思疏》“臣闻求木之长者”四句之下注:“浚,深也。三句起下一句。”不仅解释了“浚”字的意义,还点明了前儿句对下一句的作用。在下一句“思国之安者”下面注云:“伏一‘思’字,此句是一篇主意。”一方面点明了本篇中心所在,又揭示了它的伏笔作用。又如:《为徐敬业讨武檄》全文的总评:“起写武氏之罪不容诛,次写起兵之事不容缓,末则示之以大义,动之以刑赏。雄文劲采,足以壮军声而作义勇,宜则天见檄而叹其才也。”结构分析简要确当,艺术评价中肯,—个“劲”字也确是其主要特色。这些简明精当的评注表现了吴氏叔侄较高的鉴赏眼光,也表现出他们为“正蒙养而裨后学”(吴兴祚序)的目的所做的种种努力。

鲁迅曾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题未定草》)鲁迅还说过:“评选的本子,影响于后来的文章的力量是不小的,恐怕还远在名家的专集之上,我想,这许是研究文学史的人们也该留意的吧。

(《选本》)《古文观止》正是如此,是有其价值的。

原序

余束发就学时,辄喜读古人书传。每纵观大意,于源流得失之故,亦尝探其要领;若乃析义理于精微之蕴,辨字句于毫发之间,此衷盖阙如也。

岁戊午,奉天子命抚八闽。会稽章子、习子,以古文课余子于三山之凌云处。维时从子楚材实左右之。楚材天性孝友,潜心力学,工举业,尤好读经史,于寻常讲贯之外,别有会心,与从孙调侯,日以古学相砥石厉。调侯奇伟倜傥,敦尚气谊,本其家学,每思继序前人而光大之。二子才器过人,下笔洒洒数千言无懈漫,盖其得力于古者深矣。

今年春,余统师云中,寄身绝塞,不胜今昔聚散之感。二子寄余《古文观止》一编。阅其选,简而赅,评注详而不繁,其审音辨书,无不精切而确当。披阅数过,觉向时之所阙如者,今则单展然以喜矣。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厥功岂浅鲜哉!亟命付诸梨枣,而为数语以弁其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