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成为2009年4月全球网络点击量最高的视频。苏珊·博伊尔成为全球热议话题。正是这动情一唱,让苏珊一炮而红,就连著名影星黛米·摩尔都在自己的博客中添加了苏珊的网址链接。更令所有人惊奇的是,苏珊自曝她参赛的目的仅仅是想通过电视节目找到一个伴侣。
5月24日举行的《英国达人》电视选秀节目的半决赛中,颇具争议的苏格兰女歌手苏珊·博伊尔凭借自己的完美音质再次赢得了由观众投票选出的最佳歌手奖,成功晋级最后决赛。当主持人宣布苏珊胜出的时候,她高兴得开怀大笑、手舞足蹈。“太好了!简直太好了!还有什么压力啊?我今晚开心极了。”苏珊说。
48岁的苏珊大妈坦诚的承认一辈子没有恋爱过的自己无非是想要通过电视给自己增添一丝寻求伴侣的机会,她没有想过要一夜成名,也没有想过通过自己要打败怎样强大的对手,她只是想要来这个舞台给大家展示一下自己还不错的嗓音。在这样的低期望值之下做出的决定,让这个可爱的大妈收获了远远高于自己机会成本的收益。
我们的生活中有太多的人在功利思想的指引下来选择自己的人生,总希望通过某个机遇能够实现人生“鲤鱼跳龙门”的飞跃。然而,人生没有那么多的奇迹。更多的人一生的白日梦都成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是我们的付出(成本)没有得到回报(收益),而是我们将期望的回报率定得太高。
人生的选择很多很多,二三十岁的我们面临的十字路口也将越来越多。在每一个选择面前,我们不妨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也是给每一个选项降低一些机会成本,这样,即便输了,输得也不是那么难看,而如果赢了,你也会收获苏珊大妈一样的精彩!
晒太阳的渔夫最后饿死了:笑到最后的人,是真正选对了的人
在这个“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的世界上,决定他们成功与否的不是看一时的收益,而要看一辈子的最后收成。
一个青年非常羡慕一位富翁取得的成就,于是他跑到富翁那里询问他成功的诀窍。
富翁弄清楚了青年的来意后,什么也没有说,只是转身从厨房拿来一个大西瓜。青年有些迷惑不解,不知道富翁要做什么,他只是睁大眼睛看着,只见富翁把西瓜切成了大小不等的三块。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一定的利益,你会如何选择呢?”富翁一边说一边把西瓜放在青年面前。
“当然选择最大的那块!”青年毫不犹豫地回答。
富翁笑了笑说:“那好,请用吧!”
于是富翁把最大的那块西瓜递给了青年,自己却吃起了最小的那块。当青年还在津津有味地享用最大的那一块时,富翁已经吃完了最小的那一块。接着,富翁很得意地拿起了剩下的一块,还故意在青年眼前晃了晃,然后又大口吃了起来。
其实,那块最小的和最后那一块加起来要比最大的那一块分量大得多。青年马上就明白了富翁的意思:富翁开始吃的那块瓜虽然没有自己吃的那块大,可是最后却比自己吃得多。
如果每块西瓜代表的是一定程度的利益,那么,为什么富翁能够成为利益最大化的富翁,答案不言自明。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也常常会像故事中的青年一样,被眼前的巨大利益蒙蔽了双眼,而丧失了对长远利益的理性眼光,拣着眼前的“大西瓜”便津津有味的享用起来,还自以为占了大便宜。
其实富翁和年轻人都不笨。他们在利益面前做出选择时,都自觉或不自觉地以机会成本衡量自己的选择收益。所不同的是,年轻人眼里看到的只是一块西瓜的价值,而富翁将单个价值看起来并不大的两块西瓜收入囊中,看似“孔融让梨”,实则“以小搏大”。
类似的故事还有很多,曾经有一个渔夫晒太阳的故事广为流传:
大海边住着两个渔夫,第一个渔夫每天只打几条鱼,然后拿到市场上去卖掉,以维持自己的生活。剩下的时间,他就躺在沙滩上晒太阳。
第二个渔夫则不同,他每天起早贪黑,不停地打鱼。第一个对第二个的做法感到很不理解,便问道:“你这样不停地打鱼,是为了什么呢?”第二个渔夫说:“为了挣更多的钱。”
第一个很疑惑,回答道:“咱们卖鱼的钱够用了,你要钱做什么呢?”
“有了更多的钱,就可以买一条大船。”
“买船又是做什么用?”
“打更多的鱼,卖更多的钱。”
“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我要用更多的钱买更多的船,组建船队。”
“要船队干什么?”
“去赚更多的钱。”
“你一定是疯了!”第一个渔夫觉得不可思议。
第二个渔夫没有理会他的惊诧,得意地说:“等我有了足够的钱,就在海边修一座别墅,雇人打鱼,然后我就可以在沙滩上悠闲的晒太阳了。”
第一个渔夫很不以为然:“你看我现在不正躺在沙滩上晒太阳么?”
这个故事听来很有哲理,也给很多贪图享乐的人理所当然不努力的借口。反正最终的收益都一样——躺在沙滩上晒太阳而已。然而,我们却不知道,这个故事还有续集:
第二个渔夫不理会第一个渔夫,继续去打自己的鱼。
几十年过去了,第二个渔夫经过艰苦的打拼,已经成为一家渔业公司的大老板。他在海边建起了一座豪华别墅,没事的时候他会躺在院子里悠闲地晒太阳。而第一个渔夫,已经变成一个风烛残年的老头,他依然靠打鱼为生。不过他的体力已不及当年,打一船鱼对他而言越来越困难。现在的他早已没了躺在沙滩上睡觉的闲工夫,每天倾尽全力打的鱼也只能勉强维持生活。
这个风烛残年的渔夫与那个瞄准了大西瓜吃的年轻人其实没有什么不同,他们当初的人生选择似乎都很聪明,觉得自己以最小的付出获得了最大的收益,做出了人生的最佳选择,殊不知,他们身后的机会成本却是自己关乎未来的更长远利益。在这个“笑到最后才算笑得最好”的世界上,决定他们成功与否的不是看一时的收益,而要看最后收成。
我们在生活中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会贪图眼前的大西瓜。有人为了一纸证书、文凭而作弊、造假,为了一官半职而溜须拍马、送礼行贿,社会中潜规则大行其道,无不是为了贪图眼前利益而不惜以身试法。然而,这些没有真本事而全凭潜规则获胜的人,能够坦坦荡荡笑到最后吗?古往今来,似乎还没有这样的奇迹。
子欲养而亲不待:父母的机会成本与孝顺的代价
在你小时候,照顾你衣食住行,生病吃药,哪样父母没花费时间和金钱?你高兴时、悲伤时,都可以随时向父母倾诉,占用父母的时间,可你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机会成本?若是真论起成本得失来,是不是该从父母养育你的那个时候算起比较公平呢?
曾经在网上看到这样一个故事:
有一位农民老父亲患了绝症,住在城里的医院。为了给老人治病,儿女要负担每天高达上千的医药费。但是老人的病情很久都没有起色。他的儿女多为农民,就要负担不起了,但有一个居住在城市里的儿子没有放弃,他一直坚持给父亲提供这项费用。一个月、两个月过去了,几万块钱眼看着就要用光了,老父亲的情况还是没有好转。
儿子依旧坚持着,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执著,他说,自己也是父母了,如果孩子病了,会不惜一切去救助,为什么自己的老父亲病了就做不到了?
在竞争激烈的现代社会,也许你不得不离开父母,外出创业;也许你忙碌在自己的工作与血液中焦头烂额,顾不上照顾父母;也许你有了自己的另一半组建了自己的家庭,不再依赖父母。或许二三十岁的你还没有体会过“子欲养而亲不待”的悲哀,但是你是否已经发现,往日身强力壮的父母身体已经大不如从前,我们所一直依靠的父母却在日渐地老去?
二三十岁的年轻人,自己的黄金岁月刚刚开始,而父母的人生已过了一大半。更多的人并不是不孝,只是暂时需要云游四海努力奋斗,那种守着父母的行为似乎只是愚孝,只有等到自己成功了,再来孝顺父母,才是真的孝顺。然而,已经年逾半百的父母,他们等得到那个时候吗?
正如有首歌《爱的太晚》中所唱:“很久没和爸爸贴心交谈,却发现他动作沧桑缓慢,满脸皱纹漫长,见证我成长,内疚也心酸,时间太赶,爱得太晚,最爱的人待到感情也腐烂,不要让下一次变遗憾……”我们总是拿诸多理由来作为现在“爱得太晚”的借口,然而,在经济学家眼中,这实际上只是经济人逐利本性的一个侧面。
精明的现代人已经习惯了以投入和产出、成本和收益的角度来考量孝顺父母的代价。你一定也在有意或无意地知道,孝顺父母需要付出如下的成本:
第一,孝顺需要经常回家看望父母,花去过多的时间成本。年轻人正值事业奋斗期,工作繁忙,生加活压力大,如果经常看望父母,势必要牺牲工作时间,倘若父母在外地,回家看父母会增更多的机会成本。
第二,孝顺父母就要照顾父母,自然也需要金钱和时间的投入。父母的衣食住行,子女本应有责任照顾,但是父母老了之后,行动不便,照顾起来既花费时间又浪费精力。若是生病,就更是要为父母负担医药费。一笔笔的钱,投进去也未必能有效果。
第三,孝顺父母就要关心父母,花时间和精力同父母沟通。但是父母老了之后,都有絮叨的毛病,总是将些陈年旧事拿出来翻来覆去地说。而年轻人的工作紧张,时间宝贵,也便没有那么多的时间与闲情来陪父母说那些东家长李家短的家常话。
这么算下来,孝顺父母确实是个赔本的生意,不但代价高,而且几乎没什么收益,算算,老父老母还能回报你什么呢?
但你有没有想过,父母养育你的时候,是否计算过代价?
在你小时候,照顾你衣食住行,生病吃药,哪样父母没付出代价?哪样父母没花费时间和金钱?你高兴时、悲伤时,都可以随时向父母倾诉,占用父母的时间,可你有没有想过父母的机会成本?若是真论起成本得失来,是不是该从父母养育你的那个时候算起比较公平呢?
经济学者王玉霞说过,“父养子小,子养父老”,“父母是儿女珍稀的不可替代、不可再生的情感资源”。一旦失去父母,就再也不会有什么人能给你同样无私、不求回报的疼爱了。孝顺父母本来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美德,也是每一位为人儿女者天经地义的责任,却被现代社会的激烈竞争和巨大的生存压力给冲淡了。更多人开始追名逐利,更多人为了生存而日夜打拼。
的确,孝顺父母是会在一定程度上损失你的时间、金钱,但趁着年轻,你还有时间还能把钱再挣回来,可对于老人来说,他们的时间不多了,你不多的付出却能给予他们无比大的效用。若是哪天忽闻自己父母离世,还来不及分享你成功的喜悦,你会是什么感受?
女作家张洁的一本书《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曾经轰动一时,书中说的就是子女与父母间的这种感情。因此,不要等到“子欲养而亲不待”,等到真正失去的时候才意识到自己有多么不能承受这种悔恨。因为,失去父母及未能尽孝的痛楚和悔恨,未尝不是你只顾工作、只顾自己生活所付出的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