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投资理财二三十岁要懂的经济学诡计
5153500000027

第27章 不要小看了边际的作用 (2)

那么,我们又可以反过来进行一下假设。先去掉这个人最后得到的1000元,这对他来说影响不大,反正那些钱也是闲置的;然后再去掉第二个1000元,这时候虽然生活过得比较无趣,但基本的生存还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把他基本的1000元也去掉,那这个人的生存就成问题了。很显然,对于这个人来说,最初的那1000元发挥的效用是最大。这个就是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递减理论。

用这个理论来揭开音乐教授的秘密,也就是,每周不断地给学生增加乐谱难度,虽然初期同学们都会被乐谱的难度所困扰,但在达到某一个层次后,大家会觉得难度的增加程度已经没有那么难以接受了,而在这个时候再看最初的那个最低难度,自然驾轻就熟。

边际报酬递减的原因是:在任何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可变生产要素投入量和固定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都存在着一个最佳的组合比例。开始时,由于可变要素的投入量为零,而不变要素的投入量总是存在的,因此,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远远没有达到最佳状态。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的逐渐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越来越接近最佳组合比例。在这一过程中,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必然呈递增的趋势。一旦生产要素的组合达到最佳组合比例时,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达到最大值。在这之后,随着可变要素投入量继续增加,生产要素的组合将越来越偏离最佳组合比例,可变要素的边际产量便呈递减的趋势了。

边际报酬递减是一个普遍的规律,它在经济生活和我们的日常生活中都发挥着奇妙的作用。如在一块土地上增加化肥的投入,一开始粮食递增。到最后随着化肥投入的不断增加,所增加的粮食呈递减的趋势。如果收益不递减我们就会放弃其他土地,专耕这一块地,在一块地上仅靠增加化肥的投入就会满足所有人的吃粮。这显然是荒谬的。生产如此,消费也是一样:肚子饿了吃一口馒头得到了最大的满足,以后越吃越觉得满足感觉在减退。

或许你会觉得,边际效应递减真是让人无奈。然而,它却是让生活得以正常发展下去的规律。设想边际报酬不是递减而是递增,将会是什么现象?最简单的例子是,吸毒者接近收益递增,毒吸得越多越上瘾。与其他消费相比,吸毒的人觉得毒品给他的享受超过了其他各种享受。所以吸毒的人会卖掉家产,抛妻弃子,宁可食不充饥,衣不遮体,毒却不可不吸。如果全世界的人都在吸毒,所有的人都会从事与毒品相关的活动,而其他社会活动不会有人干。

所以,庆幸吧!幸亏我们生活在收益递减的世界里。

想要的越来越多,得到的越来越少:你的幸福正在遭遇边际效应递减

我们追求幸福其实也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不过,幸福终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好不容易实现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你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

一个农民独自在原始森林中劳动和生活。他收获了5袋谷物,这些谷物要使用一年。他是一个善于精打细算的人,因而精心安排了5袋谷物的计划。

一袋谷物为维持生存所用。第二袋是在维持生存之外来增强体力和精力的。此外,他希望有些肉可吃,所以留第三袋谷物来饲养鸡、鸭等家禽。他爱喝酒,于是他将第四袋谷物用于酿酒。对于第五袋谷物,他觉得最好用它来养几只他喜欢的鹦鹉,这样可以解闷儿。显然,这五袋谷物的不同用途,其重要性是不同的。假如以数字来表示的话,将维持生存的那袋谷物的重要性可以确定为1,其余的依次确定为2、3、4、5。现在要问的问题是:如果一袋谷物遭受了损失,比如被小偷偷走了,那么他将失去多少效用?

这是19世纪80年代著名的奥地利经济学家庞巴维克在其于1888年出版的《资本实证论》中为论述“边际效用”时讲的一个故事。

故事中的这位农民面前唯一合理的道路,就是用剩下的四袋谷物供应最迫切的四种需要,而放弃最不重要的需要。而最不重要的需要,也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边际效用最低的部分。

庞巴维克发现,边际效用量取决于需要和供应之间的关系。要求满足的需要越多越强烈,可以满足这些需要的物品量越少,那么得不到满足的需要就越重要,因而物品的边际效用就越高。反之,边际效用和价值就越低。

农夫拥有的五袋谷物,就好像是幸福能为我们带来的不同层级的效用——有健康,有美食,也有精神的享受。我们追求幸福其实也就是为了追求需求的满足,幸福效用的实现。不过,幸福终究逃不脱边际效用递减的厄运,好不容易实现的幸福很快就会让你不满足,追求幸福的道路也因此注定永远没有尽头。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人格理论家马斯洛在他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人的需要都有轻重层次,某一层需要得到满足之后,另一层需要才出现。马斯洛认为,在特定点时刻,人的一切需要如果都未能得到满足,那么满足最主要的需要就比满足其他需要更迫切。马斯洛将需求划分为五级: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感情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马斯洛认为每个人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需要,在低层次的需要被满足后,很快会有更高层次的需求。这与经济学家的边际效应递减理论可谓殊途同归。经济学家也认为,人的某一个需求得到满足后,很快就会边际效应递减,那么此时,只有新的需求才能带来更高的效用。

李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一个偏僻的山区乡政府工作。他知道自己没有什么社会背景,所以工作格外卖力。

两年后,县长下乡,看中了这个踏实肯干的年轻人,李刚调任县长的秘书。

可还没来得及兴奋,李刚就发现,政界竞争激烈,明里暗里都有,他的压力比在乡下时更大了,工作也越加踏实努力。

两年后,县长荣升到市里任职。李刚的努力县长也看在眼里,县长把他安排到市政府一个机关。

从县到市是一次质的跨越,李刚很是激动。刚到市里,住房紧张,连单身宿舍都没有,李刚只能住在办公楼拐角的一个仓库中。住房简陋李刚倒不在乎。只是妻子还在县城,他每周搭长途汽车往返,渐渐地,精力上和经济上他都觉得异常辛苦。

经过一番努力,领导答应给他解决住房问题。李刚又四处奔走,终于把妻子调到市里一个对口单位,在城市建立了自己的家庭。李刚觉得这下终于可以轻松下来,好好地享受人生了。

可看着身边人一个一个升迁成为正科、副处,李刚又不得不为得到这些行政级别而饱受煎熬。科员当久了还得不到升迁,就会被别人看不起。为了升迁,他不得不再次努力……

李刚的疲于奔命或许并不是个案。更多碌碌一生的人一辈子都如李刚一样,不断地满足需求,被满足的需求在边际效应递减后,又为了新的需求而更加忙碌。我们还来不及享受手上的幸福,也来不及停下脚步歇一歇,一转眼,一辈子就这样浑浑噩噩地忙碌着过去了。

我们会有需求,也是拥有希望和梦想,有对未来的憧憬和对幸福的期待,这并不是坏事。然而,如果我们无极限的在奔跑在追求,梦想永无止境,生命却很容易就走到尽头。曾经有一个笑话说,仙女答应一个凡人会给他实现一个愿望,不过只能是一个。凡人思虑良久说,好吧,那我的一个愿望是:让我拥有无数次许愿的机会。

可惜人生没有实现无数个愿望的机会。那么,也别妄想了,好好的珍惜当下吧——如果你不希望自己越来越不幸福的话。

天长地久有时尽,爱情也要常保鲜:七年之痒与边际效应间的秘密

日久情深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然而,两个人相处久了,必然会在甜蜜恋爱的边际效应递减中越走越远。所以,经济学家赞同“小别胜新婚”,赞成用偶尔的“小别”来增加爱情的边际效用。另外,还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让爱情转变成亲情——因为亲情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人物:凡女士,医院护士,30岁

讲述:我和老公是大学同学,当身边很多恋人在毕业时劳燕分飞,为了与他厮守,我放弃留在北京的可能,同他一起回了南方的老家。那时我们的日子过得很清苦,但两人互相依靠、互相勉励,甜蜜的日子充满希望。我一直以为我们的婚姻、感情是牢不可破的。

如今我们已拥有了房子、车子,还有一个可爱的儿子,生活算是相对稳定。只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们的关系却在悄悄地发生着变化。不在关心我的情绪变化哪怕我穿了新衣服,换了新发型,他似乎也没有察觉到。以前我们常会避开朋友圈里的集体活动,只为了拥有“二人世界”,两个人一起去买菜做饭都觉得甜蜜无比。现在不知为何,如果孩子去了爷爷奶奶家,两人在家也是各做各的事,可以一整天不说一句话,不看对方一眼。

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七年之痒吗?

随着80后结婚人口的增多,“七年之痒”都已被提前到了“三年之痛”。曾有人做过统计:“王子公主快快乐乐结婚3年以后,有25%的夫妻说他们还是幸福快乐的;有25%的夫妻认为是在婚姻专家及心理医生的辅导下勉强维持的;有50%的则认为是无可奈何地忍耐着,有人说生不如死,有人说希望赶快解脱……”这个统计似乎表明,每一顿爱情大餐都有面临变成鸡肋的可能性。

在谈恋爱的过程,双方会产生一种“光环效应”,因为加入感情因素,对方的缺点也会被视为优点,这就是所谓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但这种“效应”最多只能持续3年,随着相处时间渐长,彼此慢慢“看清”对方,双方的缺点逐渐显示出来,因此很多人在结婚后渐渐失去激情,易出现“七年之痒”。这个道理用经济学也很容易解释,就是爱情的边际效应递减。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第一次恋爱往往是难忘的。在第一次恋爱的时候,人们就像走在干涸的沙漠之中,极需要爱情的滋润。这时候有人给你一杯水,你会非常感激,对这第一杯水的味道也会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再给你一杯,你仍然会很高兴,因为第一杯水也许还满足不了你水喝;那再给你第三杯水,也许你还能喝下,但你已经不那么需要了;如果还继续给你第四杯、第五杯的话,即使还能勉强喝下,不过水对你来说,已经不是享受,而是受罪,你会对水产生厌倦感。

有人说“有情饮水饱”,不过看来喝水过多,还是难逃爱情的边际效用递减。

一个人的初次恋爱,往往发生在懵懂的青春时期。当人第一次接触到爱情时,爱情带来的边际效益是最大的,所有的人在初次恋爱中都会觉得整个世界都在为自己和爱人而转。刻骨铭心的爱,让绝大多数人忘不了自己的初恋。因为在恋爱的过程中,这个第一次碰到的人,是给你第一杯水的人,这种印象是难以磨灭的。而当第二次、第三次恋爱发生时,你已经喝过足够多的水,爱情的边际效用早已递减到很低的水平,纯真美好的爱情也似乎逐渐离你而去。

从边际效用递减理论来讲,每增加一次爱情消费所引起总效用增加的部分将会逐渐递减。第一次恋爱的满足感最大,得到的感受也最多。随着恋爱次数的增加,对于爱情的好奇与新鲜感会逐渐递减,所得到的恋爱满足感当然是递减的。

年少懵懂的时候,恋人的一个吻,一个拥抱,甚至只有一个眼神,都足以让人彻夜难眠,回味无穷。而当步入婚姻的“围城”之中后,曾经的甜言蜜语和山盟海誓早已成为过眼云烟,爱情的神秘感也在渐渐退去,甜蜜感与幸福感开始了边际效用递减。

最简单的一个细节——相处久了的恋人,随着接吻与拥抱次数的增多,曾经让人激动与兴奋的亲密所带来的愉悦感却越来越少。深情的眼神,温暖的拥抱,甚至肉体上快乐,都会让人渐渐习惯,甚至到麻木不仁。

于是,久而久之,恋人间的感觉变得越来越平凡,就像电影《一声叹息》中,男主角说的那样“摸着自己老婆的手,就像左手摸右手”。爱情的边际效用,有时候甚至会让恋人由相互爱慕到相互指责,最终相互厌倦,直至分手。

日久情深是所有人追求的目标,然而,两个人相处久了,必然会在甜蜜恋爱的边际效应递减中越走越远。所以,经济学家赞同“小别胜新婚”,赞成用偶尔的“小别”来增加爱情的边际效用。另外,还有更好的解决之道,就是让爱情转变成亲情。当恋人成为家人,此时亲情的效应就应该是“喝酒”而非“喝水”。第一杯酒也许没什么感觉,但第二杯,第三杯……酒是越喝越醉人,越喝越醇香。在这个时候,亲情的边际效用是递增的。

爱情的边际效用会递减,但亲情的边际效用却在递增。婚姻也许是爱情的一个终点,却能让爱情达到最高境界——亲情,而这一切都是幸福生活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