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以低就高、示弱图强的强者法则 (2)
手下的骑士说:“匈奴人数众多,距离我们又如此近,如果有什么紧急情况该怎么办呢?”李广说:“匈奴们以为我们会逃走,如今我们解下马鞍向他们表示我们没有逃走之意,以此来使他们坚信我们是大部队派出的诱饵。”这样一来,匈奴的军队果然不敢向他们进攻。
后来,匈奴军中有个骑白马的将领出来巡视李广的军队,李广飞身上马,率领手下十几个人冲上前去射死了此人。等到半夜,匈奴兵又疑心汉军军队埋伏在附近,会趁着夜色偷袭他们,便悄然退兵离去了。
李广正是在危难关头保持冷静、不浮躁,才得以在敌众我寡的不利局面之下,揣摩透了对方的心理,不仅保全了自己的性命,还吓退了数十倍于己方力量的匈奴军队。
做人做事之所以难,就难在从躁动的情绪和欲望中稳定心态。当我们急于出头,急于求成时,不妨学习庞统和李广,把心潜下来,踏踏实实地走稳脚下的路,功夫既到,事情自然而然也就成了。
柔积得多必然刚,弱积得多必然强
善于以退为进的人往往能做到进退相宜,能屈能伸,有时候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软弱,却也是柔中带刚,远胜于表面上的强硬。
战国时候,有一次赵王派了孔青带领大军救援禀丘。孔青是员猛将,加上足智多谋的宁越辅佐,所以赵军一战大败齐军,击毙了齐军统帅,并俘获战车两千辆。战场上留下了三万具齐军尸体,孔青决定把这些尸体封土堆成两个大高丘,以此彰明赵国的武功。
宁越劝阻道:“这样做太可惜了,那些尸体可以另有用处。我看不如把尸体还给齐国人,这样做可以从内部打击齐国,从而让齐军不再侵犯!”
“死人又不可能复活,怎么能从内部打击齐国呢?”孔青想不通了。
宁越说:“战车铠甲在战争中丧失殆尽,府库里的钱财在安葬战死者时用光了,这就叫做从内部打击他们。我听说,古代善于用兵的人,该坚守时就坚守,该进退时就进退。我军不如后退三十里,给齐国人一个收尸的机会。”
孔青大致明白了宁越的用意,但转念一想,又说:“但是,齐国人如果不来收尸的话,那又该怎么办呢?”
“那就更好了,”宁越胸有成竹地说,“作战不能取胜,这是他们的第一条罪状;率领士兵出国作战而不能使之归来,这是他们的第二条罪状;给他们尸体却不收取,这是他们的第三条罪状。老百姓将会因为这三条而怨恨齐国的高官将领。居于高位的人也就无法役使下面的人,而下面的人又不愿侍奉居于上位的人,这就叫做双重打击齐国!”
“好,还是您技高一筹啊!”孔青终于完全理解了宁越的良苦用心。
果然不出宁越所料,齐国因此而元气大伤,很长一段时间不能对外用兵。
宁越的主张看起来好像并不是那么咄咄逼人,相反,似乎还有点软弱,在向齐国让步,殊不知,这“让步”里面却大有文章,表面上的退步其实换取的是更大的进步。
唐肃宗年间,唐将郭子仪奉命收复被叛军占据的都城长安(今西安),后又率军乘胜东进,兵指洛阳。
屯兵洛阳的安庆绪听说郭子仪率军前来攻打,急忙派大将庄严、张通儒带领15万大军迎战。叛军在新店(今河南省陕县西)与唐军相遇。新店地势险峻,山高壁陡,叛军依山扎营,居高临下,对唐军很不利。郭子仪决定趁叛军立足未稳之机,选派2000名英勇善战的骑兵,向敌营冲击,又派1000名弓箭手埋伏山下,再令协助作战的回纥军从背后登山偷袭,自己则率主力与叛军正面交战。战斗打响后,叛军从山上猛冲下来,郭子仪佯装败退,且战且退。叛军大喜,倾巢出动,企图一举消灭唐军。战斗到黄昏,暮色苍茫,叛军伤亡数万,余者也精疲力竭。这时,突然杀声如雷,唐军埋伏的弓箭手像神兵一般从四面而降,只见万箭齐发,无数的箭矢像雨点一样射向敌群。郭子仪指挥主力又回军猛烈反击。这时,叛军的背后突然传来高呼声:“回纥兵来了,快投降吧!”叛军前面被围,左右遭打,进不得,退不能,风声鹤唳,草木皆兵。在唐军和回纥军的夹击下,叛军一败涂地,庄严拼命逃回洛阳,急忙向安庆绪建议弃城北走,安庆绪只得放弃洛阳,北渡黄河,退守相州(今河北成安一带),洛阳遂告收复。
《列子·黄帝》记鬻子语:“欲刚,必以柔守之。欲强,必以弱保之。积于柔必刚,积于弱必强。观其所积,以知福祸之乡。强胜不若己,至于若己者刚;柔胜出于己者,其力不可量。”这段话的意思是:“要想刚,一定要用柔来守住它;要想强,一定要用弱来保持它。柔积得多必然刚,弱积得多必然强。看他所积的是什么,就知道他所得到的是福还是祸。用强来取胜于不及自己的,等到能与相匹敌时就易于损伤;用柔来取胜于超过自己的,那种力量是不可估量的。”
所以在现实中,我们要能屈能伸,该屈时就要屈。那种一味要强,只进不退的人,表面英勇,实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知计用计,低调者占尽上风
提起“诈谋”,人们常常把它看做贬义词,其实,诈谋本身并无褒贬之分,只在于操纵诈谋的人不同、使用的目的不同,因此有了区别。
自古以来,许多正人君子常常对于手段、计谋不屑一顾,其实这不是一种明智之举,小人用诈以图己利,这确实为人不齿,但君子用诈,却可以使它发挥利国利民的巨大作用。当然,无论你用与不用,识诈知谋却是很有必要的。
在三国时代各个军事集团之间的争斗中,施谋用诈的情形较为普遍,包括曹操、孙权、刘备在内,群雄之间你诈我,我诈你,诈中有诈,诈外有诈,花样繁多,“诈”得人眼花缭乱。
赤壁之战后,南郡因其战略位置重要成了兵家必争之地。曹操败退之时,留曹仁镇守。首先来进攻的是东吴都督周瑜。周瑜因刚破曹操,气势正锐,小试牛刀,未费吹灰之力就夺取了南郡旁边的小城——彝陵,尔后集中全部兵力安营扎寨于南郡周围,准备攻城。曹仁深感形势危急,拆开曹操预先留下的锦囊,照计行诈。曹仁传令五更造饭,“平明,大小军马,尽皆弃城,城上遍插旌旗,虚张声势,军分三门而出”。周瑜看见城墙虚设旌旗,无人守护,又见出城军士“腰下各束包裹”,“暗忖曹仁必先准备走路”,便亲自引军取城,突破出城曹军的阻截,直至南郡城下。
被杀散的曹军都不入城,望西北而走。周瑜见城门大开,城墙上仍然无人,就下令让众军抢城。“数十骑当先而入,瑜在背后纵马加鞭,直入瓮城。”“一声梆子响,两边弓弩齐发,势如骤雨,争相入城的,都挤入陷坑内。周瑜急勒马回时,被一弩射,正射中左肋,翻身落马。牛金从城中杀出,来捉周瑜,徐盛、丁奉二人舍命救去。城中曹兵突出,吴兵自相践踏。”城外的曹仁、曹洪分兵两路杀回,吴兵大败。
吃了这么大的亏,周瑜岂肯就此作罢?他决定以诈还诈,实施报复,不等箭伤痊愈,就披甲上马,迎战骂阵的曹兵。即将交战时,“周瑜忽然大叫一声,口中喷血,坠于马下”,众将挡住冲来的曹兵,救起周瑜,回到帐中。程普问:“都督贵体如何?”周瑜悄悄地对程普说:“此吾之计也……吾身本无痛楚;吾所以为此者,欲令曹兵知我病危,必然欺敌。可使心腹军士去城中诈降,说吾已死。今夜曹仁必来劫寨,吾却于四下埋伏以应之,则曹仁可一鼓而擒也。”于是东吴营内报丧举哀,各寨尽皆挂孝,曹仁得知周瑜阵前吐血坠马的消息,又有东吴“降”卒报说周瑜已死,现在群龙无首,军心大乱,曹仁大喜过望,此乃天助我也,便亲自挂帅,引兵来劫寨,结果中了埋伏,被周瑜杀得大败,不敢再回南郡,奔襄阳而去。至此,人们一定以为南郡非周瑜莫属,谁知又出了变故。
周瑜收住得胜之军,径到南郡城下,见城墙上旌旗布满,敌楼上一员大将高叫:“都督少罪,吾奉军师将令,已取城了。吾乃常山赵子龙也。”这是刘备、诸葛亮施诈的结果。原来早在周瑜用兵之前,刘备、诸葛亮就已抢先率兵到了油江口,志在取南郡。但考虑对手风头正健,暂时还不宜以强碰强,便决定以逸待劳,“坐山观虎斗”。周瑜曾到油江口问刘备:“豫州移兵在此,莫非有取南郡之意?”刘备依照诸葛亮事先的交代,回答说:“听说都督要取南郡,故来相助。若都督不取,备必取之。”周瑜胸有成竹:“吾东吴久欲吞并汉江,今南郡已在掌中,如何不取?”“吾若取不得,那时任从公取。”刘备把南郡让给周瑜先取,使其消除戒心,奋力攻打曹仁。谁知刘备、诸葛亮并未完全信守诺言,虽未先于周瑜去取,却先于周瑜取到了手。在周曹相争中,刘备不费吹灰之力,坐收渔人之利。
只要一谈到计谋,我们无法不想到三国里的诸葛亮。诸葛亮就是一个运筹帷幄、善用计谋的人,所以他处处占尽先机,占尽上风,被后人称为用计圣祖。
诸葛亮因误用马谡而错失街亭,魏大将司马懿乘胜追击,引大军十五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两千五百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观望,对众人说:“大家请勿惊慌,我自有计谋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或大声喧哗者,立即斩首。他又让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上派二十名士兵扮成老百姓的模样,洒水扫街,自己披上鹤巾,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把琴,到城楼上观敌楼台前凭栏坐下,点燃香,然后优雅地抚琴。面对千军万马,诸葛亮完全是一副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的样子。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阵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持宝剑,右侧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约二十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扫地,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于是便来到军中,令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第二个儿子司马昭说:“莫非诸葛亮家中无兵,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何退兵?”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会冒险。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伏兵。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