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他也会因为受到蔑视和不公正的对待而大发脾气,但任何平等、善意和有礼的待遇,都没法使他相信他其实很不错,都没法使他挺起腰杆平等地和人对话。而一旦他有一天做到了,你会发现他的思维和谈话非常理性,并且一点也不缺乏条理。但他内心深处强大的自卑总是难以抹去,导致他很难鼓起勇气和别人面对面地交谈。他始终觉得自己很差劲、没有什么价值,哪怕别人在他面前表现出非常谦虚的姿态。大部分傻瓜可能是因为思维能力的麻痹迟钝,而缺乏维护自己尊严和地位的骄傲本能。但有些思维水平并不低的傻瓜,他们却未必缺乏骄傲的本能,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他们会摆脱“傻瓜”这种称呼的。
所以,良好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十分重要。它能使本人得到幸福和满足,也能给别人带来愉悦。能够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的人,也容易得到别人的尊敬和认可。这是能为我们带来满足和快乐的。
而那些骄傲或虚荣的人却很难得到这种满足。骄傲的人整天为别人名不副实的荣耀而终日愤愤不平;而虚荣的人则每时每刻都在担心自己那些凭空的吹嘘被人揭穿而永远惴惴不安。骄傲或虚荣的人总是因为这不招人喜欢的情绪,而遭到别人的误解,使人们低估他们的品质。但对于一般人来说,除非我们受到了来自他们的人格侮辱而勃然大怒,我们是不会随便跟别人翻脸的。而对于那些低估自己的能力的人,一般会采取和他们一样,甚至比他们还过分的方式回报他们,只有少有的睿智的人才不会那么做。那是因为相对来说,常常是低估自己的人比高看自己的人要阴暗一些。总的来说,过分的骄傲总比没有原则的谦让要好。不管对谁来说,过高的自我评价总比过低的自我评价更让人觉得舒服。
总而言之,与其他情感一样,一个对于自我的评价如果能让公正的旁观者感觉恰当,也就会使当事人感觉愉快;如果旁观者感觉不快,本人也会感觉不快,不管这种不快是由于情感的过多还是不足引起的。
本章解读
人们关心自己的幸福,所以为人处世会谨慎;人们关心自己身边人的幸福,所以富有正义感和仁慈心。谨慎是约束自己,正直做事,不受伤害;正义和仁慈是让人敞开胸怀,爱别人。
在现实生活中,当然要谨记这些美德,但凡事都有特定的范围,如果超出了这个范围,就不是这些美德所要求的。过于谨慎,变成怀疑一切,很简单的事情都不能下决定,那就成了一个懦弱的人,也不是谨慎所要求的范围了。出于对自己和别人的关心,让理性作为指导,遵循谨慎、正义和仁慈的美德,为自己也为别人赢得幸福与安宁。
对于一个人来说,让理性做主导,自我克制是无论何时何地都需要的一种美德。
克制自己的激情,并不是压抑自己的激情,做起来好像很相似,实质上完全不同,也会生出不同的结果。有些人可能会压抑自己的激情,是因为怕情绪爆发产生的后果无法预料,本身并没有意识到这种情绪是违反理性的。可能一时压住了这要爆发的情绪,但是问题仍然没有得到解决,总有一天会爆发出来。在没有想通之前,这情绪在心里积压得越久,爆发出来的“杀伤力”就越大,只会让事情发展到无法挽回的局面。而如果一开始就让自己在理智的指导下,冷静地看待引起自己情感波动的事情,以及想要爆发的情绪,会发现那只是在一时冲动的时候情绪的错觉。激情无法解决任何问题,只会让事情变得更加糟糕,在发生事情时,先告诉自己,不管怎样,理性和深思熟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克制情绪,才会让自己不做出过激的举动,伤害别人也伤害自己。
克制欲望,让自己专注于手头上的工作,这也需要理性的思维,明确知道什么是自己应该争取的,什么是自己能力之外的。路上的风景是很美丽,但是通过自己努力达到的终点,一定会有更迷人的风景,三心二意,浪费了时间,也让别人对这个人的执行力产生怀疑。
能克制住自己,这需要多大的勇气?都说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连自己都能打败,还有什么是不能完成的?
如果一个人能克制住自己的激情和欲望,那做人和做事就会减少很多负担,自己感觉会更轻松,也会让别人更钦佩。
结论
出于对自身幸福的关心,我们怀有谨慎的美德;出于对他人幸福的关心,我们形成正义和仁慈的美德。谨慎让我们自我克制,从而使我们免遭伤害和痛苦;而正义与仁慈让我们为他人谋得幸福。一般来说,如果不考虑他人的想法和感受,谨慎是自私的,而正义和仁慈才是无私的。但是,出于关心他人感受的天性,这些美德都将在理性的指导下产生。一个尊重自己内心深处永恒的良知和情感的人将会一辈子坚定不移地执行这三种美德。如果我们出于个人的私欲,没有遵守这三种基本的美德,那么我们就会受到自己良心的谴责,我们会为自己有损于自己和别人的幸福安宁而终生悔恨。
虽然谨慎、正义和仁慈这些美德会在不同的场合下要求我们关心自己和他人的幸福。但是,在大多数场合我们都应该坚定地遵守自我控制的美德,因为它几乎完全是出于对旁观者的情感的尊重。它只受一种原则的支配,那就是合宜感,或者说恰当感。如果没有自我克制的美德,在所有场合中,任何个人的情绪都会得到宣泄。狂热或焦躁、愤怒或恐惧,都会一发不可收拾。而在这种自我克制的品质下,在某些场合人们的虚荣心会受到自我的压抑,从而不显得那么夸张和虚伪;人的生理欲望也会受到限制,表现得不那么张扬、下流或者放荡。在多数情况下,驾驭我们难以控制的情绪,即自我克制的唯一准则就是对一个问题的重视:考虑别人会怎么想、应该怎么想和在特定处境下会怎么想。
人们在大多情况下抑制自己的情绪,往往是出于考虑到发泄这种情绪会带来难以收拾的后果,而不是考虑到这种情绪不理性。而情绪或情感在这种时候只是受到了暂时的压制,但还是常常伴随着怨恨和愤怒的倾向隐藏在内心深处,然后等待一个合适安全的时机再发泄出来,那时候它的杀伤力更大。所以,一个人应该学会向别人倾诉自己的不幸,别人的同情会使他那澎湃的情绪得到缓和,从而促使他用理性来代替原来的感情冲动。这样,他的愤怒不仅得到了疏解,而且在朋友的疏导和安抚下渐渐消失,不再成为他去报复的诱因。
人的各种情绪都可以用这种源于合宜感的自我克制的品质来克制。出于谨慎而压抑的情绪,往往会因为压制而越发激烈。也许在人们已经淡忘它的时候,它会出人意料地狂怒发作起来,并且带来难以预料的后果。
而愤怒也常常因为出于谨慎考虑而被抑制。果敢而自制地进行这种抑制是十分必要的。但是,这种谨慎的举动只会得到旁观者一种敷衍的敬意,而不会得到人们那种对待理性的赞赏和鼓励。虽然这种努力也代表了一种品质,但比起理性的合宜感的美德来,旁观者不太会觉得它有多么特别和高尚。
谨慎、正义和仁慈这些美德不会产生什么不利的危害,它们只会为人们带来愉快的效果。而具备这种美德的人也得到了同等的回报:谨慎处世的人受人称赞,并且享受着在沉静和思虑美德保护下的安逸;正直的人也被人赞许,同样享受这种安逸;而仁慈的人不仅会得到受惠者的感激,他的优点也会被公众所熟悉,因此而得到至高无上的荣誉。无论是行善之人还是冷静的旁观者,对美德的赞许总是来自它那让人愉悦和有用的感受以及和与理性的合宜感的结合。
但是最后要提醒大家注意的是:我们赞美美德,只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它的有效性。而美德的有效性有时是符合人们意愿的,有时候则与人们的希望恰恰相反。但是,即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是肯定和赞同这种美德。只会在当它符合我们愿望的时候,更加赞美它。拿英雄主义来举例,它可以运用在正义的事业中,也可以投入邪恶的事业。尽管在正义的事业中,人们会给予英雄主义更多的景仰,但是即使在邪恶的事业中,英雄主义也并不会被我们否定。所以,英雄主义之所以被人们崇拜,是因为那种坚定的信念所表现出来的合宜感,而它产生的影响力,却往往不会被人们太过重视。同样,其他所有的美德得到人们广泛的赞同,也主要是源于那种合宜的美感,而非其他。
本章解读
个人的品质也会对别人的幸福产生影响,在这里可以把人的品质分成有益的和有害的两种。
对别人的影响又受一种自然天性的影响,首先肯定最关心的是自己,因为对任何人的快乐和痛苦都没有对自己的那种强烈、真实;然后是父母、子女、兄弟姐妹,因为这些家庭成员的快乐和痛苦必定深深影响他,而且这关心的程度与关心自己的程度是差不多的。
感情就是一种成为习惯的同情,正是因为这种同情,人们关心自己的亲人、朋友,希望他们生活得更快乐一些,痛苦少一些。正是人与人之间这种彼此的频繁联系和接触,产生了善良和仁慈的情感,长时间的不联系,距离越来越大,就会让感情受到影响。
朋友之间的感情,不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上的,大多数时候是因为环境的关系。需要合作、需要别人的帮助时,就会和与自己有同一个奋斗目标的人成为战友,共同的努力让双方都受益,友谊也就会更长远。
有一种感情是超越了习惯的同情的,那是一种自然的同情,是对他人德行的认可和赞赏。这种感情是可以普遍化的,不局限于两个人,放眼周围,还有许多这样的品质,还有许多值得我们敬佩的人,大家都可以建立起这种高尚的友谊。
面对不同的人,仁慈情感也会有所不同,倾注不同程度的感情,对他人快乐和痛苦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
个人的品质也会影响到团体,其中,人们生活在其中的、接受教育并且在其保护下生活的国家和主权,是受到人们影响最大的。在这个团体中生活着人们自己和他们的亲人、朋友以及被他们尊敬的人,这些人的幸福也是受到这个团体的兴盛的影响的。
热爱国家,一是要对国家的法制制度遵从,对国家的基本状态和结构了解、接受并崇敬;二是有良好的意愿,希望自己的同胞生活得更安全、更幸福。这两条都是最基本的,也是很重要的,都要做到。如果没有做到第一条,那不是一个合格的公民;若是只做到第一条,那不是一个有爱心的公民。在和平年代,这两条原则是相互统一的,对其中一条的遵从都是与另外一条的要求相吻合的。若是战争年代,这两条就会出现矛盾,应该遵从哪一条,这就需要政治的智慧了。
个人的行为会对其他人或是团体产生或好或坏的影响,拥有一颗仁慈之心,对他人会产生积极的影响,也帮助自己提升了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