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曾国藩做人智慧,胡雪岩经商谋略
5156100000030

第30章 藏势方法:动即是不动,不动即是动 (1)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事缓则圆,不必急在一时。

——胡氏警训

每件事情的发展变化都有自己的时机,只有在恰当的时候做才能一锤定音。如果揠苗助长,最后死的是苗,颗粒无收的是自己。做生意也是同样的道理,同样的货物在不同的时机价格就有天壤之别,所以才会有人选择囤积粮食,待价而沽,而不是手中有货就急于抛出。很多人沉不住气,只求今早把货物换成钱,这样的人只能得一时的小利,难成大事。

胡雪岩明白,事情有轻重缓急之分,有的事情就是宜缓不宜早,只有到了一定的时机去做才能显出价值来,否则吃亏的是自己。

胡雪岩开始做生丝生意时,从湖州开办丝行收购生丝,然后运到上海出售。当时他的钱庄刚刚开张,用于周转的资金很紧张,但是到达上海后,他却把这批生丝囤积了起来,并没有急着出售。一方面是因为洋人所开的价钱不够理想,另一方面他自己运到上海的生丝数量很少,没有实力与洋人讨价还价,所以他要联合同行的竞争对手们一同来与洋人抗衡,控制这个市场。这段时间里,他并没有坐着干等,而是积极地与各家丝行打交道。他请伙伴古应春与洋人周旋,同时派刘不才去劝说上海的丝商大户庞二。第二年年初的时候,丝行已经联合起来了,洋商的铠甲也已经开始松动,但是胡雪岩依然没有出手生丝,因为他觉得洋人的开价依旧不够理想,如果就此答应,以后控制市场的价格就更难了。知道第二年新丝快上市,洋人因为朝廷打算设立内地海关增加茧捐才不得不提出了令胡雪岩满意的价格。

胡雪岩按兵不动,直到谈判到了自己满意的时候才一举把生丝抛出,不仅赚了大钱,更为自己获取了控制市场的主动权。“如果时机没有成熟而贸然出头的话,不仅会打草惊蛇不能成事,最后还会惹人笑话。”这是胡雪岩的母亲灌输给他的思想。

胡雪岩成为红顶商人后,祖籍安徽绩溪胡姓宗族族长赶来道喜,并说要为他祖上束带增修家谱,让他赞助两千两白银。但是仗义疏财的胡雪岩此时却断然拒绝了,因为他和母亲曾经饱尝族中的冷暖。

胡雪岩的父亲胡鹿泉原来是杭州的一个小官吏,在胡雪岩八岁那年去世。胡姓家族原本对胡鹿泉有所期待,希望他能成大事,现在他去世了,就把怒气撒到了胡雪岩母子身上,对他们一直非常冷漠。而母亲金氏的娘家也不愿意再去管嫁出去的女儿。

一次,胡姓家族进行祭祖活动,这是族中的大事,大家都忙着杀猪宰牛,相互嬉笑,却把胡雪岩一家排挤在外。金氏是个坚忍有主见的女人,她强忍悲痛,对胡雪岩说,他是家中老大,家谱里却至今没有他的名字,并要求他岩立志。

胡雪岩懂得寄人篱下看人眼色的滋味,但当时他们母子的力量太薄弱,不能为自己争取任何权利,所以他宁愿选择如母亲所教导的那样像蘑菇一样默默成长,直到最后成为富甲天下的红顶商人,那时功成名就的他才有权利去选择自己的生活。他心中是非分明,现在也无须那个宗族帮助什么了,而且他也没有以怨抱怨,而是以直报怨。

如果当年幼小的胡雪岩去与宗族中的权势人物理论,可想而知结果定然是惨败的,他们家中的生活可能会更为窘迫。所以他的母亲才让他立志,唯有先使自己强大起来,才能够赢得别人的尊重。胡雪岩成功了,成功后的他也无须和他们理论什么,因为他从中得到了更多的财富,那就是君子藏于时,待于时,最后才能乘于时。

实力当露则露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要把握变幻莫测的时事大局,就必须洞察时势。

——胡氏警训

在时代风云之中,有很多人饮恨抱憾说自己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是如果英雄没有把自己的绝技展现出来,那么别人又从何得知他是英雄人物呢?黄公嫁女中的黄公不懂得有些东西应该展现出来,所以才误了女儿的终身。同样,社会上对成功人士进行定义,首先也就要求能够看到他们的成功之处。如果胡雪岩满腹生财之经,却没有把自己的才华转化为实物,那么,他的见解再高明,又有多少人知道呢?君子有取有舍,有藏有显,舍是为了更好地取,同样,藏也是为了更好地展现自己。

胡雪岩最后被称为红顶商人,就是因为他在一系列恰当的时机中展现了自己的能力,让别人看到了他的潜力和实力。

胡雪岩与左宗棠做的第一笔生意,就是在湘军围困太平天国的时候,为湘军运送粮食,赚取了一千四百两银子,但是他所展现的却是胆识和口才。

当时他委托漕帮帮忙运送粮食去杭州,原本是想卖给太平军的,却在乌镇被官兵发现。面对官兵的追问,见到了位高权重、盛气凌人的左宗棠,胡雪岩没有慌乱,而是灵机一动,说这些辛苦买来、冒险运送的粮食是送给官兵的,回答得非常得体,左宗棠很满意,还留他吃饭。

在饭桌上,左宗棠在和他做了一番交谈之后,决定拨大笔银子委托胡雪岩代买粮食。因为湘军从湖南一路长途跋涉过来,人生地不熟,粮食采购方面有困难,他见胡雪岩对当地很熟,为人重义气,这么快就把粮食送来了,就认定他是最合适的人选。

胡雪岩并没有因为结识高官而失去理智,他依然清醒地把粮价提高了一些,左宗棠对此也心知肚明,他见胡雪岩如此坦然想告,反而更欣赏胡雪岩。他问胡雪岩有没有什么难处,胡雪岩说漕帮关系不够,要求增加协助,同时希望左宗棠的手下能够照顾一下他的家人。

胡雪岩如果多提要求,则会显得自己无能;如果什么都不提,又会使得左宗棠没有面子。他的分寸拿捏得非常好,进退有据,更加深了左宗棠对他的良好印象。

自此之后,胡雪岩就一步步与左宗棠合作,成了左宗棠眼前的大红人。

在漕帮的时候,胡雪岩也展示了他的才能。与漕帮打交道,如果不懂得帮规,根本不得其门而入。而胡雪岩单独求见漕帮老大,对这些规矩都把控得很好,使得漕帮老大觉得很亲切。同时他看到胡雪岩竟然能够冒死出售粮食,在酒席上又慷慨陈词,才放心帮助胡雪岩运送粮食。

胡雪岩能够借漕帮老大和左宗棠的力量做自己的事业,就在于他在恰当的时机向他们展示自己的能力——他所说的话并不是吹的,而是有实力为后盾的,如此才能赢得他们的信任。如果胡雪岩畏畏缩缩,左宗棠日后兴办船厂还能放心交给他处理吗?展露了实力,才能为自己赢得机会,两者相辅相成,胡雪岩的事业就是在二者的相互作用下越做越顺的。

找寻四方实力来铺路

官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种势力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

——胡氏警训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一处的水草干涸了,他们就马上去找寻下一处落脚点,这样无止境地为自己的生活找寻依靠。只要水草在,他们的民族就在。这就是“游牧”的由来。作为一个商人,头脑也要随时处于“游牧”状态,对于像胡雪岩那样依靠官场起家发家的人来说,就要随时根据时局的变化寻找自己的水草。

胡雪岩最先看到的是官场的势力,因为商人的地位非常低,只有得到官场的支持,才能够为自己的长远发展获得保障。所以他用银票资助王有龄,用爱妾收拢何桂清,通过筹饷运粮购买军火来得到左宗棠的支持。他的官场路线总体来说走得非常顺利,所以最后官封一品,才有了“红顶商人”的美称。

官场只是靠山,大部分的生意还是要在商场中进行,所以胡雪岩极力巩固自己在商场上的地位,最重要的一件事情是联合同行在上海垄断生丝价格与洋人抗衡,这件事情确立了他在生丝生意上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帮助王有龄运送粮食的时候,胡雪岩又看到了江湖势力的存在。漕帮虽然在走下坡路,但是势力依旧在,胡雪岩同样倾心结交,处处给他们以利益上的照顾。这些以义气为重的江湖人士认为“此人落门槛,值得信任”,还尊称他为“漕爷”,由此可见胡雪岩与他们的交情之深厚。

胡雪岩说:“官场的势力,商场的势力,江湖的势力,我都要,这三种势力要到了,还不够,还要有洋场的势力。”

胡雪岩生活在一个海禁大开的时代,中外通商日渐频繁。很多本土的商人还固守着原来的土地和经营范围,胡雪岩却在生丝生意还没开始的时候就决定销“洋庄”,也就是与洋人做生意。

这个念头的导火线是与阿珠娘在湖州的一席交谈。阿珠生在湖州,是胡雪岩喜欢的一个女子,但是他把她嫁给了自己的一个得力手下。阿珠娘对养蚕和蚕丝上的生意都知晓一二,胡雪岩虽然不知道其中的诀窍,但是听她说来,也明白丝价的高低取决于大户的操纵,而这正是他最在行的。他出资让阿珠的爹在湖州开了丝行,自己则回上海准备与洋人买卖蚕丝的生意去了。自此,他就开始一步步与洋人打上了交道。

当时,蚕丝的国际转运和行情基本都掌握在洋人手中,但是在华商中,胡雪岩把持着蚕丝的国际业务。而且由于胡雪岩为左宗棠向洋人借款等,他和洋行的关系也密切了起来。而那些洋人知道他深受左宗棠的倚重,为人豪爽又重义气,也都乐于和他做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