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改变你一生的108个心理学法则
5187800000025

第25章 人之幸福:爱情心理学法则(3)

伊莉莎白·巴莉特是英国的著名诗人,她的诗打动了很多人的心,也有很多人慕名求见,但是她却是个终年卧床不起的瘫痪病人,身躯娇小,瘦得皮包骨头。她自卑且敏感多疑,不愿意将自己的外在形象展示给那些倾心追求她的人,故而到了40岁,她还是个老姑娘。一位青年诗人白宁朗的出现改变了她的一生。

白宁朗知道她比自己大6岁,但是他深爱着她,爱她写的诗,爱她的灵魂。在经过几个月的书信来往后,伊莉莎白·巴莉特终于鼓足勇气与他见了面,白宁朗看到坐在轮椅上的她时,告诉她:“你比我想象得美多了!”

“情人眼里出西施”这种心理错觉现象,其功用的主导方面是积极的,它有利于爱情的忠贞专一,可以使爱情更高尚、更甜蜜,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它甚至还可使有严重缺点的人、失去信心的人重新领略到人生的乐趣,燃烧起对生活的热望。然而,对“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一种心理活动,我们必须辩证地去看待它,切不可盲目地加以推崇。因为,对于缺乏理性和理智的人来说,一味沉浸在“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态中,头脑狂热发昏,就有可能播下苦涩的种子。

我们应该看到,有些男女爱情之所以破裂,常常是受了“情人眼里出西施”的心理错觉的影响,对对方的优缺点缺乏全面、正确的了解,从而导致了生活中悲剧的发生。

因此,对于真正的爱情,既不能依赖于一时的错觉,又不能以隐瞒来骗取,而必须建立在双方共同理想、意志、旨趣的基础上,不为一时的爱情错觉而蒙住了眼睛,才不会使爱情因年华的流逝而减退,也不因境遇的变迁而消失,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历久弥新。

爱情错觉还有另外一种情形,就是自以为某个异性爱上了自己。这种主观的感觉,主要是受对方言行举止的迷惑和自身的各种主观体验的影响,这也是需要引起人们注意的。

晕轮效应:爱情中提升自己的敏感度

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经常会从局部出发,从局部的印象扩散出整体印象,即人们一旦认定某个人在某方面具有优秀品质后,便会认定他在其他方面也会有该种优秀品质。

晕轮效应在人们的生活中,是一种常见的以偏概全、以点概面的评价倾向,对此,心理学家曾做过下面的实验。

心理学家让一个演讲者在一所大学中的两个不同班级进行演讲。演讲前,心理学家跟一个班级的学生说:“演讲者在某方面具有惊人的成绩,他是一个热情的人。”但跟另一个班级中的学生说:“演讲者非常严肃、冷漠,不易接近。”

结果在演讲者结束演讲后,两个班级给予他截然不同的待遇。在被告知演讲者是一个热情的人的班级中,学生们在其演讲结束后积极热情地与他攀谈;在被告知演讲者是一个冷漠的人的班级中,学生们在其演讲结束后则是冷淡回避。

此实验深刻地揭示出“晕轮效应”会影响人们的理解力,使人们对事物的本来面貌认识不清。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晕轮效应”人人都有,特别是女性在恋爱中更容易受到“晕轮效应”的迷惑。

有一位护士小姐,容貌秀丽,很多小伙子拜倒在其石榴裙下,可她心目中的白马王子是魁梧而风度潇洒的男子汉,因此她拒绝了一个又一个求爱者,等待着心中的白马王子。一个偶然的机会她认识了一个小伙子,她被他的外在条件所吸引,1米8的个头,英俊、潇洒,这正是她期待已久的白马王子。从此她对他倾尽爱心,恋爱半年就结婚。可是连蜜月都没有度完,他们就大吵大闹起来。丈夫不仅要她事业有成,而且要她温柔、服侍自己,稍有不从,便拳脚相加。她身上经常是红一块,紫一块。一次她随手拿了一支烟,想消消气。丈夫一见抓住就打,边打边说:“看你还放肆不放肆。”打的时候不准喊不准叫,否则,打得更凶。最后她不得不走上了离婚的道路。

现实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电影和文学作品中也数见不鲜。他们的爱情悲剧是怎样发生的呢?上述的那位姑娘被恋人的外貌、气质所吸引,被爱情的“晕轮效应”所困扰,而对恋人内在的素质失去了审查力,终于酿成了一桩婚姻悲剧。

那么,怎样才能克服爱情中的“晕轮效应”呢?

1.培养爱情的内在洞察力

爱情往往反映出一个人最深层次的需要,你选择爱情,首先要弄清自己内在的追求,爱不仅在外表上是美的,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内在的吸引力。生活中,我们经常听到看到一些追星族,那些所谓的明星饰演的角色美化了他们。其实,这些明星不一定真正具有那些优点。我们只看到五彩的灯光照射下的动人脸庞,却无法了解他们真正的性格特征。有了对爱情的内在洞察力,那么由内在吸引产生的“晕轮效应”就会大大减少,继而消失。

2.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处在热恋中的人们,比较容易被爱的光晕所迷惑,被恋人的某一点所吸引,甚至将其放大,对恋人的不足毫不介意而做出错误的判断。而周围的同事、朋友、父母,他们比较了解你,又不受感情因素的影响,所以他们的看法往往比较客观。因此,多吸收他人的意见是很有益处的。

3.用理性分析爱情

在恋爱中,最典型的是易被感情因素冲昏头脑,从而导致对爱情理解和判断的偏差。要知道,爱情不可能只存在两个人的感受力,人人都有自己的性格、习惯等内在素质,并且会在日常生活反映出来。这些素质对夫妻生活、夫妻感情都会发生影响。因此,两人感情的维系和升华,重要在于双方能否互相理解、支持配合、协调。而“晕轮效应”却阻碍了人们全面、客观地认识和感受事物,把人们引向爱的歧途。当感情因素影响你全局的了解和作出正确判断时,不要急于作出爱的选择,而应理智地思考,待全面地了解后,再做选择,这样感情的晕轮就会被战胜。

有句俗话说“情人眼里出西施”,这也是一种晕轮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当一个人深爱对方时,总会特别专注、迷恋和欣赏对方的美,爱情好比催眠,一旦陷进去将无法自拔。对所爱的对象,每一个情人都有着同样的谦卑与服从,都同样地俯首帖耳,同样地缺乏批评精神。在他(她)的眼里,自己的情人不管是如何嚣张跋扈,如何的丑陋恶劣,他(她)都会以一种幸福甜蜜的微笑向世人宣告:“他(她)在我心里是最美的!”

男人都等着白雪公主悄然降临,女人都期待白马王子的出现。可是客观世界告诉所有的人,这种童话般的情景并不会出现。当自己身边的恋人出现后,对方就会将曾经的美丽幻想寄托于恋人身上。于是,“晕轮效应”或者是“情人眼里出西施”也就出现在了情人的心中。

社会上这种现象非常普遍。但是最高贵的美不是感官能感觉到的,而是靠心灵才能体会到。

依赖心理:永远不要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

依赖心理指的是这样的一种情况:个体处于自己无法选择的关系之中,被迫做违心的事,虽然他(她)也讨厌被迫行事的方式。

健康的、平等的人际关系是具有选择性的,这种选择性能使人得到友爱及独立性。而只要存在着心理上的依赖性,就必然不会有选择,也就必然会有怨恨和痛苦。一旦你觉得需要别人,离不开别人,你便成了一个脆弱的人。也就是说,如果你所需要的人离开了你、变了心,那么你就感到被人抛弃,茫然不知所措,精神极为痛苦,甚至崩溃。依赖别人如父母、师长、领导、朋友等的人,会把别人看得比自己重要,期待着别人的安抚与赞许,会自觉不自觉地迎合别人的意愿说话、做事,以取悦对方,而将自己置于依附的地位,这样就丧失了自我,事后会感到怨恨,心中不平,而不如此又感到内疚和不安。

依赖心理给我们的启示:你才是撑起自己的唯一,只有你自己真正独立、强大起来,才能构造起坚固的幸福堡垒。依靠别人给你幸福,难免会如沙滩蚁穴,狂风巨浪濒临时必将毁于一旦。如果你不能将自己撑起,别人也不可能一直将你撑起,因为任何力量都无法胜过自己内心的力量。

人们在失去爱情时,总是会说一句这样的话:“我实在太爱他了,没有他,我不能活下去。”

有一本书叫《我们都有心理伤痕》,作者是徐浩渊。在书中,一位叫做派克的博士对失去爱的对象而“活不下去”的人说:“哦,你搞错了,你根本不爱自己的丈夫(妻子、男友、女友)。”

对方很生气,并质问作为咨询师的派克为什么亵渎自己神圣无比的爱情。派克则耐心地解释说:“你说的那不是爱,那是寄生。”

在派克看来,当你把幸福系在别人身上时,你无疑是一个寄生者。在这样的关系中,没有自由,只有附庸。幸福应该握在自己手中,两个人在一起,并不意味着彼此依附,其中的每一个人,都应该完全独立生存。

很多人把幸福寄托在别人身上,好像找到了一个相伴过日子的人就找到了幸福。徐浩渊说,幸福是自己的杰作。

把幸福的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依赖对方来支撑自己幸福的墙垣,是一种错误。一旦“寄生”关系结束,一旦情感的靠山倒了,你就无法独自站立。

那个你用全身心来寄托的人,可能不是你想象中的一座山,不能为你遮风挡雨;不是你梦幻里的一棵大树,不能为你撑住天,撑住地,撑住心灵也撑住身体;他不是救世主,亦不是无所不能的先知……你可能会说:“他答应我,要给我幸福,要一辈子照顾我。”你可知道,有时候,一个人的诺言真的很轻很轻,一个人的耐力真的非常有限。这个世界变化太快,诺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没有人可以保证能承载对方一辈子的幸福。一旦别人不经意间卸下了扛在肩上的你的幸福,那么损失最惨重的人还是你自己。

其实,最保险的幸福就是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把幸福寄托在自己身上。人生的幸福并非是由别人给予的,而是由自己定义并抒写的。

现代杰出女诗人舒婷在《致橡树》中这样写道:“我如果爱你/绝不像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我如果爱你/绝不学痴情的鸟儿/为绿荫重复单调的歌曲/也不止像泉源/常年送来清凉的慰藉/也不止像险峰/增加你的高度,衬托你的威仪/甚至日光/甚至春雨/不,这些都还不够/我必须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为树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根,紧握在地下/叶,相触在云里/每一阵风过/我们都互相致意……”

对别人的依赖,实际上就是对幸福的出卖。还是把幸福握在自己手中吧,别在寄托中迷失了自我,迷失了方向。那样,我们的幸福才会更长久!

从众心理: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从众心理即指个人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而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保持了独立性,没有从众,所以从众心理是大部分个体普遍所有的心理现象。

从理论上看,恋爱是双方自愿的事情,哥有情妹有意,自古以来就是天经地义的事。谁爱上谁,谁和谁好,那是自己的事,与别人无关。只要自己满意,其他的一切都无所谓,别人的意见也只能做个参考,但现实生活中却很少有人能做到这一点。

尤其是女性在面对爱情的问题上,往往更在意别人的评论。找了一个对象,如果别人都夸好,她听了也会高兴得不得了,并且看着也会越看越顺眼,感觉这个人是真正的完美,庆幸自己找了一个好对象。如果别人的评价不好,说这个人哪有毛病,哪有缺点,她也会特别在意,并注意留心,看了也觉得真的有毛病。其实呢,什么也没有,那只是她自己心里产生的感觉。虽然别人没有说出来,但她却看着这个人怎么都不像以前那么顺眼了,怎么看怎么别扭,浑身上下没有一处可取的地方,全是缺点了。这时候,她就不禁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了,埋怨自己怎么会有这种眼光。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恋爱了。女人有一次看到人家手上戴的白金戒指很漂亮,就羡慕地说:“我也要有。”男人看在眼里,可是他实在太穷,买不起好看的白金戒指。

不久,在女人过生日时,男人送给女人一个手工做的纸戒指。很别致,正在恋爱中的女人戴在手上,左看右看,觉得自己真的好幸福。

女人后来嫁人了,新郎当然不是这个男人。因为男人太穷,在她的家人和朋友眼中,男人除了写一些还算精彩的文章,几乎没有什么优点,他们经常说:“你看看你表姐夫家里多有钱啊,你表姐现在多享福啊。你要嫁给他,你以后怎么过啊?”“咱那个很平凡的同学娇娇找了一个公务员,家里条件也很好。凭你的条件你可以找到更好的,何必在他身上吊死呢?”

在家人和朋友的劝阻下,女人离开了男人,虽然她很爱他。

她嫁给了一个有钱的男人。是的,女人结婚的时候,耳朵、脖子、双臂,以及脚踝都被白金、黄金包裹着。她把男人送给她的纸戒指塞到抽屉的角落。可是不久之后,她那多金的老公就因为家族公司出事,陷入困境,老公也因涉及不法行为而锒铛入狱。女人悲从中来,忽然又忆起了送她纸戒指的男人。

一天,女人在街上与男人不期而遇。男人还是一如既往地热情,邀请女人到他家坐坐。男人也结婚了,住在租来的房子里。女人看到男人家里的摆放,仍然是很清苦的样子。男人的妻子替女人倒茶,女人看到男人的妻子手上带着和被自己扔在抽屉角落几乎一模一样的纸戒指。男人的妻子离开客厅的时候,她可以感觉到男人过得很幸福,而他的妻子也是。自己却一无所有,连丈夫都深陷牢狱。

再后来,女人在一本杂志上看到一篇文章,题目是“纸戒指”,作者就是男人。女人看完文章后,便一切都明白了。她迅速打开抽屉,摸出了被她丢在角落里沾满灰尘的戒指。她小心地将油纸剥开,剥着剥着,眼前赫然出现了一枚纯纯正正的白金戒指。

文章里说,为了买这只戒指,在那个穷困的时刻,男人只好瞒着女人去卖血,因为女人的生日迫在眉睫,去赚、去借都已经来不及了。女人哭了,眼泪滴在戒指上,女人随后又将戒指小心翼翼地还原回去。

从此,女人终于明白了,别人眼中的财富、地位并不是自己想要的,而真正适合自己、喜欢自己的人才是最好的。

这就是从众心理在恋爱中的反映。在从众心理的影响下,外部的评价大大地影响了内部的评价,到最后可能会使两者达成一致,从而使个人的恋爱变成了众人的恋爱。

产生从众心理的主要原因有。

(1)对自己的不信任,对自己的爱情并没有百分之百的把握,不能说我认准了他,就不会错。就因为没有把握,所以才会觉得别人说的有道理。这样的人大多数是没有主见的人。

(2)为了保险起见,觉得大家都是为了自己好,听听别人的意见也没有什么大事,多听一些可以更有利于自己的选择,幸福的机会更大一些。都说是旁观者清,当局者迷,很可能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别人能看清楚,自己看不到的东西,别人能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