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者以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为基础来研究儿童成长过程中对历史的理解。他们得出的结论是,皮亚杰的理论并不完全适合儿童的历史学习过程;儿童在进入青春期以前不可能理解历史中的问题与阐释。有些学者对此提出异议,他们认为,幼儿已经有了具体的时间概念,能够按时间顺序来讲述事情,能够正确地运用过去与将来时态,因此,儿童时期学习历史并不是不可能的。
埃里克森参考了美国当代艺术教育家帕森斯的艺术理解五阶段理论(本书在第四章全面介绍了帕森斯的理论)。帕森斯将艺术理解的第二阶段大体定在刚入小学年龄段的孩子身上。处在这一阶段的儿童在理解绘画艺术时,会对题材感兴趣,喜欢现实主义作品,反对抽象艺术,原因是后者没有意义。而且,他们会对专业技巧推崇备至。帕森斯将历史文化对理解的影响放到第四阶段,但实践证明,小学高年级的孩子就开始能理解背景对艺术品的意义了。因此,小学三四年级的孩子已经有条件接受艺术史教育了。
埃里克森利用研究人1提供的关于幼儿教学的理论与成果,对小学艺术史教学提出建议。由于孩子不易记忆刚上学所学的内容,小学艺术史课应适当地加入复习的内容。也可以在学校的某些场所长期摆放一些视觉艺术品,以帮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相关知识。艺术史的上课方式要灵活多样,可以有戏剧性表演,可以讲故事,以利于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到题材和技术制作过程上来。小学三四年级的艺术史教学要注意涉及不同时代与文化传统中的艺术品。
2.初中的艺术史教学
初中是艺术史教学的关键阶段。社会学科教育工作者对初中阶段儿童对于历史的理解作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的结果显示:对初中学生而言,历史并不是十分抽象的、难以理解的知识;但老师要注意教学方法——从个别具体事例而不是从一般概括入手。艺术史教学要比历史教学容易一些。历史的要素是历史事件,艺术史的要素是实物。历史事件中的行动在今天早已不复存在,而艺术史中的实物我们在今天依然可以看到,可以直接搬入课堂,或以图片方式在教室里展示。这样,学习艺术史比学习历史要更直观、更易理解。
帕森斯审美理解理论的第三阶段与孩子的青春期大体对应。处在这一阶段的人喜欢追究作品的意义。他们不再关注作品是否描绘得真实,而是能够容忍抽象艺术,重点关注作品的情感力量与表达观点。因此,处在这一阶段的人更容易跳出自我的小圈子,理解他人的观点。这正是从历史角度解释艺术品所必须迈出的第一步。
埃里克森根据上述理论,建议在初中课堂上可以教授注重抽象与表达的近现代艺术史,还要培养学生对艺术史的广泛理解,学习除现代西方艺术之外的其他时代和文化中的艺术。非西方的艺术在表达方式方面与西方艺术有很大的不同,西方不同时代的艺术也有各自不同的表达方式。抽象艺术也不仅仅出现在现代西方艺术史中,在中美洲的古代文化里,在中世纪的东、西欧,在拜占庭文化中,到处可见高度发达的抽象艺术。
由于处于审美理解第三阶段的青少年乐于追究艺术品意义,因此可以给他们选择一些难以理解的艺术,比如,超现实主义艺术,非西方文明中某些令人费解的艺术形式等。
初中学生不仅要能欣赏各种不同的艺术,而且还要理解艺术品的文化背景。小学生重点学习西方与非西方艺术史的时代顺序,而初中生要充分理解不同时代不同地方的艺术品为什么会不一样,他们同时也能理解各时代各地区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信仰的不同。
培养初中学生的艺术史理解力也可以用艺术史探索的方式来进行。学生可以研究自己熟悉的实物,去理解时代中的观点变化。学生们对时尚非常敏感,他们可以通过研究近几十年服装、汽车、音乐、影视等方面的变化来加深对变化的理解。
4.高中的艺术史教学
帕森斯的审美理解理论认为,处于第四阶段的学生注重艺术的传播手段、形式与风格。第四阶段的人懂得,艺术家的表达也正是他所处的时代的观点。这一阶段的人对文化背景有了更深的理解,不喜欢立刻对作品作出自己的判断。换句话说,处在这一阶段的学生对不同文化传统因加深了理解而有了更大的宽容性,这极大地提高了他们对艺术史的理解能力。帕森斯认为,培养学生对艺术的理解必须依靠教育;学生要想达到第四阶段甚至是第五阶段的理解水平更需要认真的教育。这正是高中乃至大学教育所要完成的目标。按照帕森斯的观点,处在第四、第五阶段的人才能够具备诠释和叙述历史的能力,即有能力找出艺术作品随时代和文化的变化的方式和原因。
埃里克森指出,高中艺术史教学的方式可以更加灵活多样。课程可以在选择学习的时代或文化的范围内进行安排。高中学生可以学习文艺复兴、启蒙运动时期的文化艺术、当代艺术史问题等,以培养自己对历代艺术作出历史诠释的能力。
总的说来,小学生阶段艺术史教学的侧重点是在艺术史事实方面,初中阶段的学生开始培养对艺术史解释与艺术史事实的理解能力,高中阶段的学生才能真正开始“理解艺术史的诠释和叙述以及历史上的解释和事实”。
七、艺术史的课程设置
埃里克森教授认为,要有效地组织起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中的艺术史教学,首先要研究艺术史教学的总目标、具体目标以及教学内容,再来考虑各种课程的结构。
美国艺术史教学的总目标是:
(1)用艺术史探索作为手段,更好地理解我们的视觉文化。
(2)美国的艺术是多种多样的,有许多种族、文化和宗教的根4。
(3)西方世界的艺术从古到今由于多种原因在许多方面产生了变化。
(4)艺术是全人类创造的——是非洲、亚洲、拉丁美洲、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人创造的。
(5)审美价值随时代和文化差异而有所不同,对林林总总的视觉实物作审美上的反应是可能的。
(6)认识到艺术作品表现了不同文化和不同时代所特有的价值观念。
艺术史教学的总目标要通过一个个的具体目标来实现。美国各个地区所制定的教育目标不尽相同,埃里克森采用了以教育哲学家伊斯雷尔·谢弗勒的理论为基础的目标。谢弗勒划分了三种类型的教学:
知识、技能与态度。这三种类型当中,知识是最容易教最容易学的,态度是最难的。因此,在课程设置中,知识目标多于技能目标,技能目标要多于态度目标。不同的教学方法能确保实现不同的具体目标;要确定是否已达到这些目标也需要不同类型的考试方法。
以获取艺术史知识为目标的教学主要采用讲解、讨论、图示或阅读方法等直接和传统的方法来传授知识,它所采取的考试方法也简单直接,传统的考试方法是出判断与选择题。考试还可采取非正式的方法,比如,用复习的方法来考查学生的学习状况。学生的口头回答也会表明他们的学习成果。
以获取艺术史技能为目标的教学和考试方法与知识目标不同。基本的技能目标是教学生学会如何描述历史中的视觉艺术品。这种技能必须通过实践来掌握。技能练习需要时间与教具。老师可以在课堂上展示一件大型复制品,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让学生描述其形象,从而练习描述技能。更有效的教学方法是给学生一人一件艺术品,让他们进行书面描述。或者是把学生分成两人一组,每组发给一套艺术复制品,一个学生描述其中的一件艺术品,让另一个学生辨认描述的对象。考查学生是否达到技能目标的要求,可让学生进行书面描述,或采用师生面对面讨论某件艺术品的形式。
以艺术史态度为目标的教学是指让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以便能理解不同文化中的人与不同时代的人的观点。这种教学方法比知识与技能教学都要复得多。教师在课堂上最好不要直接告诉学生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某些艺术品,因为这种方法很难真正让学生获取某种态度。学生在获取态度之前,要先学习知识和技能。他们必须知道,艺术品有自己的文化与时代背景,这些背景可以帮助他们理解艺术家的观点和文化。除了了解、重视他人的观点外,学生还要学会确立自己的观点,并用自己的观点与不同文化与时代背景中的人的观点相比较。
为了确保学生学到了应有的态度,在他们获取了必要的知识与技能之后,教师还要向他们说明理解他人的重要性与原因,让学生明白端正态度的重要意义。最后,教师应给学生做出示范,说明什么样的态度才是有价值的。评价学生是否采取了某种态度,教师必须细心观察他们,看他们是否以这样的态度行事。尽管这种观察并不容易,但教师们要明白,学生学会采取正确的态度是学习艺术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设置艺术史课程的过程中,要确立教学范围。美国学校艺术史教学的可能范围包括艺术史简介、西方艺术史概论和艺术史探索入门。
此外,范围要涵盖广泛意义上的艺术作品:传统艺术、民间艺术、平面造型设计、通俗艺术、有审美意义的消费品等。制定教学范围时,不能仅注重某一方面,或仅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否艺术课程的设置就不会合理。随着学生从低年级升入高年级,艺术史在知识和技能的比例上要有所变化,年级越高,技能所占比例应该越大。
确定了教学范围后,就可以着手安排课程内容了。课程内容的安排方法有下列几种:共同协议;根据儿童成长阶段而定;整体化考虑;实际考虑,根据所教的学科而定。
共同协议的方法是指课程的安排要由从幼儿0到中学的老师共同协商来确定。有了这样的协议,每一级的老师都可以知晓学生以前所学过的艺术史内容,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继续学习,向更高的阶段迈进。如果各级老师们之间缺乏这样的协议,学生的学习可能会重复或乱无章。
以儿童成长阶段为基础的方法是指课程安排要符合儿童成长过程的理解能力。帕森斯的审美理解理论可以作为安排教学内容的依据。
帕森斯指出了儿童成长过程中注意重心不断转移的顺序:从喜爱作品的颜色到题材到表达到形式再到判断。根据这个顺序,小学低年级的艺术史课可选用颜色比较鲜亮的作品。艺术史解释课只能给高年级的学生安排。
整体化考虑是指艺术史课程在安排上要注重整体性,每一单元要围绕某一主题来进行。比如,某一单元的主题是“表现女性”,老师可以将凡·艾克与鲁本斯等艺术家所表现的女性美同20世纪一些反传统女性形象、电影明星和时装模特等归入这一作品单元中进行比较,还可以与非西方文化中对女性形象的描绘作比较性学习。
课程安排还可以从实际出发。艺术史内容可以在一个单元里集中安排,并且和组织学生参观艺术博物馆的时间一致起来。风景画与素描画的历史可以安排在学生可以到野外作素描与水彩画之前的早春时节。艺术史课程还可以参照其他非艺术课的单元内容。比如,假如初级理科课程中有强调仔细观察的内容,艺术史课上可以让学生描述历史上的艺术品,以强化观察能力;假如历史课上学到美国西部开发的历史,可以安排学生学习印第安人的艺术。
艺术史课程还可按照其本身的时间顺序来安排。在中小学的艺术教育课程中,艺术史课可按照年代顺序在一个阶段和几个阶段进行安排。年代顺序的安排方式也多种多样。比如,中学的摄影课可按年代顺序安排出摄影史单元;初中的手工制作课程中,可按年代顺序安排金属制品或家具设备的历史概况课等。
八、艺术史与
1.艺术创作与艺术史
艺术创作是艺术史存在的根本;为艺术史提供了原始资料——个人的艺术作品。如果没有过去的艺术创作,就没有今天的艺术史。即使艺术创作不再进行,艺术史也会继续作为一门学科对过去独创的艺术杰作进行人文主义式的知识考察。同时,具体艺术品的存在并不意味着一部艺术史的存在。实际上,艺术史形成于16世纪的意大利,而艺术却在艺术史形成以前就已经存在了几千年。
艺术史的学习可帮助学生理解自己制作的艺术品。学生若以历史的态度来审视艺术品,就能学会感悟、描述、分析甚至评价古今艺术品以及自己的创作。
人们把艺术创作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创作思想的产生、创作思想的发展、材料的运用、对完成作品的评价。艺术史的知识有助于理解这四个阶段。
艺术的历史所具有的深刻文化底蕴对艺术创作思想会产生极大影响。各个时代与文化中的艺术家即使并非有意去表现自己时代与文化的价值观念,但他们的作品中却总能显示出这一点。比如,文艺复兴时期拉斐尔圣母像中人文主义精神的体现。中学生的艺术创作课应当明白当代思想对他们艺术创作过程的影响。他们要设法确定自己艺术的观众,如校内的人、家人、朋友等,他们还要设法确定自己艺术思想受到了周围的人、消费品的设计者、大众传媒的决策者等的影响达到何种程度。学习艺术创作的学生要知道,各个时代全世界的艺术家都运用艺术史知识作为他们艺术创作的出发点。比如,中国画家受中国历史上一代又一代画家的影响与启发,后现代派的建筑师经常从传统风格中汲取营养。
选择了艺术创作思想以后,艺术史对创作中的作品也起到一定的作用。从历史上艺术大师们的素描、草图、信件中,我们可以看出他们在创作时所作出的决策。从某艺术家的全部作品中,也可以找到他在艺术选择上发生变化的证据。学习艺术创作的学生应当明白,艺术家创作时会经常面对选择并做出决策;艺术家的创作有多种模式:他们的创作有时有详细的计划,有时却是灵感突发,不由自主。
艺术史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艺术创作中材料运用所发挥的作用。学生通过艺术史的学习可以看到,艺术创作的材料是多种多样的:
印第安人用树皮制作篮子,非洲人利用金属、木头、牛角、贝壳等作装饰品,欧洲哥特时代的人们绘制蛋彩画,中国商代人用青铜作器皿,等等。
同样,一种材料可用作不同的用途,比如不同时代的艺术大师们对油画颜料的不同运用。艺术史还可以向学生证明,新材料的应用可以使艺术产生极大的变化。比如,19世纪照相技术的发明对绘画的影响,以及钢铁结构对建筑设计的影响等。学生在自己的艺术创作当中,可以使用多种新材料,如塑料、计算机、霓虹灯光等,也可以使用木头、纸张、陶瓷等传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