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念不可避免地要以某种方式通过艺术家的创作方法、形式和内容的选择而表达出来,甚至不具代表性的艺术作品也能反映出某种对社会的看法。因此,艺术作品具有影响人们信仰的功能。”当然,马克思主义文艺批评并不否认作品的审美价值,但认为批评并不仅限于此,而是要进一步对作品的政治价值作出分析评价。
文艺批评从理论上来说可以分为上述的几个类别,但在艺术批评实践中,没有哪一个批评家会只根据一种规和标准来评判艺术。多数批评家会从各种文艺批评方法中汲取营养,并将其运用到对艺术作品的评论中。
二、艺术批评与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的重要目的之一是让学生理解和欣赏视觉艺术。由于审美需求并不是人类的首要需求,因此,对视觉艺术的欣赏并不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然组成部分。有时,人的生长环境甚至对培养艺术欣赏的态度和技巧起到阻碍作用。学生时代是培养艺术理解力和鉴赏力的最佳时期。如果学生在这一时期没有学到欣赏态度与技巧,那么等他成人以后再想获取就困难得多,视觉艺术在他的成年生活中也很难再起到重要的作用。
美国艺术教育界认识到,实现艺术教育的理解与欣赏目标离不开艺术批评这门学科,因此,艺术批评已成为当代艺术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艺术批评在美国学校课程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经历了一个相当长的过程。19世纪80年代,美国的公立学校开始了“图画学习运动”。在这一运动的影响下,图画与艺术复制品被用来装饰教室,并作为视觉教具。当时的教育家认为,这样做会为学生营造出一种高雅的艺术氛围,一方面能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塑造良好的品行;另一方面,也能促进其他课程的学习。
图画学习运动虽然有自己的教育目标与理想,但在课堂教学方面需要不断探索。参与图画学习运动的教师们最初采用的典型教学方式是教授艺术欣赏课。他们选择大量的艺术复制品展示给学生,并介绍作品的主题、形式、作者与历史背景等。学生的任务是听课、提问与做一些课外作业。在当时其他教育思想的影响下,图画教学在内容方面也发生了变化:从早期对艺术作品形式的强调转向对作品蕴涵意义的强调。
图画学习的教师对作为学习对象的艺术品的选择上,也有不同的变化。开始时他们依据作品的道德价值或是否具有故事性来作选择,后来,教师根据孩子们的兴趣来作选择。到了20世纪20年代,图画教学又倾向于向学生讲授那些故事性强的绘画。教师的教学方式最初是以讲授为主,后来更多地依靠学生的课堂讨论,教师要负引导学生对艺术作品作出反应。
严格说来,图画学习运动时期的艺术教学还称不上是艺术批评,但却可以看做是艺术教育中艺术批评课程的先导。20世纪前半叶,杜威所倡导的进步教育导致了图画教学的衰落。
进步主义教育思想关注儿童的身心发展,因此要求艺术教育教师重视学生对艺术品是否感兴趣;进步教育更倾向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因此主张让学生在艺术欣赏课中要发挥积极主动性;进步教育强调公民的权利义务和社会重建,因此促进了通过艺术教育理解不同文化这一观点的产生。这一观点也使工艺品以及不同文化中的民间艺术进入了艺术教育的范围。进步教育发展到后期,个性发展与生活调节成为了教育的主要目标。这一目标使得艺术创作活动成为艺术教育的主要形式。进步教育的支持者认为,学生可以通过艺术创作来培养对艺术的理解与欣赏能力。他们还阻止教师向学生展示艺术家们的艺术品,因为他们相信前人的艺术品会阻碍学生自身创造性的表达。20世纪四五十年代,教育家开始重视公立学校对学生的智力训练,他们重新考虑学校课程的内容。艺术教育者也因为当时的艺术教育计划中缺乏实质性的内容和合理安排而重新考虑新的艺术教育方式。六七十年代艺术教育者的种种努力最终导致了审美教育运动。在托马斯·门罗、哈里·布劳迪与曼纽埃尔·巴肯等美学家、教育家的推动下,艺术理解与艺术欣赏成为了艺术教育的主要目的。他们都肯定了艺术批评在艺术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
审美教育运动的某些思想在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中得以继续。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核心包括艺术批评、艺术史、美学与艺术创作四门学科。那么,怎样将艺术批评转变为教学实践?支持以学科为基础的艺术教育的艺术批评家与艺术教育者都对此进行了探讨研究,并提出了各自的建议。
三、艺术批评家谈课堂上的艺术批评西奥多·沃尔夫是美国当代的一位有影响的艺术批评家,他从艺术批评家的角度探讨了课堂上的艺术批评教学。1.在课堂上讲授艺术批评的目的艺术批评尚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但由于它与艺术创作、美学和艺术史这几门学科一起能够提高学生感受和认识艺术品意义和艺术性的能力,因此,应当将艺术批评列入课堂教学计划中。
艺术批评课能让学生对艺术作品产生共鸣,理解艺术并对其作出反应。学生做到了这一点,就在一定程度上涉及到艺术家创造艺术的过程,能分享、体验艺术家创作时的情感、意识。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学生就只能对那些早有定论的作品做出人云亦云式的反应,只能从艺术的外部特征上去认识和评判艺术。
学习美学能让学生澄清与艺术和审美相关的概念;学习艺术史能为学生提供艺术历史背景知识和材料;学习艺术创作能给学生提供实际的艺术经验;艺术批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艺术感知能力,为他们提供分析、讨论和评价艺术作品的技能和方法。另外,艺术批评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对新生艺术形式作出解释,并为其在艺术世界中谋取一个合法地位,这样就有利于学生在艺术批评课堂上培养开放的思想与支持新生艺术形式的意8。艺术批评课也可通过对艺术品的讨论分析来帮助学生进一步开阔思想视野。
艺术世界里一直激荡着一种创造性,这是一种“活跃的探索生命的力量”。谁也无法预知它未来的发展方向和呈现形式。在20世纪,批评家们曾对一大批现代派艺术家们的创新作出了很多不妥当的否定性评价。通过对这些评价的注意,学生们会学会对艺术采取谨慎与客观的态度。
同美学与艺术史相比较,艺术批评可以定义为一门应用学科。它很少关注理论的形成,而是运用理论去实现批评的目标。正是艺术批评的这种应用性才使它在课堂上具有特殊价值,各个年龄和不同思想或背景的人都可以利用它来讨论艺术,理解艺术。大量的艺术批评论著和多种批评方法能够教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探究包括艺术经典、学生习作在内的各类艺术品。
学生经常接触艺术批评,可以自然而然地获得对艺术和艺术家的亲近感,也会使学生逐渐把艺术看做是他们生活中自然的和有价值的组成部分。
学生获得批评能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是课堂上的艺术批评写作。通过写作,学生可以学会有效地整理自己的论点,组织和梳理自己的思想、观点和结论。艺术批评写作需要人的直觉、洞察力、分析能力和基本的写作技能相结合。学生通过这样的写作过程,能将原先头脑中模糊的印象、感受转变成清晰条理的文字,这样既锻炼了他们的写作技能,又提高了学生的自我意识。
艺术批评既有对艺术严肃负的一面,也有其轻松休闲的一面。
它能将学生带入审美情趣之中,让学生从艺术中获得审美愉感。艺术所带来的轻松与闲趣往往被人们所忽视。人们一谈艺术总是习惯将其与价值、意义等严肃性的问题联系在一起。也正因如此,人们通常总是把艺术与日常生活分隔开来。实际上,艺术世界中不乏轻松有趣之作,而且这些特征也并不妨碍它们成为有意义的作品。艺术批评课的教师应通过那些轻松有趣的艺术品让学生认识到艺术的广泛性与丰富性。
艺术批评能够传达给学生如下信息:艺术世界丰富多彩,包罗各种风格与表达形式,可以从中探究深刻的意蕴。艺术批评对新的艺术形式的不断确认还能让学生确信,“任何他们感触很深、想像丰富或有过不凡经历的事情都可以被合理地转变为艺术”。这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生活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帮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或艺术家的作品作出评判,也能对他们所处的时代和文化作出评价。
2.艺术批评教师的工作
要让艺术批评走进课堂,艺术批评教师首先要广泛了解艺术批评的方法和目的,其次要找到适合受教育者的艺术批评教学方法和技巧。
要做到第一步并不容易,因为艺术批评还没有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很难做到像其他学科那样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和明确的专业范围。艺术批评的资料有时以书的形式出现,有时刊载在报纸或志上。艺术志上的艺术批评文章质量都较高,报纸上的艺术批评主要面向非专业的读者,因此在内容上就宽泛浅显一些。
教师在对资料作选择时,要警惕那些以吹捧为目的的有失公允的批评文章;要明智地判断哪些是有价值的艺术批评。同时,教师也要认识到,无论多么杰出的艺术批评都只是一种观点而已,而不是经过科学论证后得出的绝对真理。这些观点会随着新概念、新理论的出现而不得不发生改变。也就是说,艺术教师不能把艺术批评“看做最高的权威,而是看做一个动态的、有活力的不断探索的过程”。这个过程会不断探究和揭示“艺术的总体问题和单个艺术作品的艺术性和意义”。
艺术批评教师在课堂上要清楚地表述艺术。很多教师在谈到艺术大师们的时候,总是用一种毕恭毕敬的态度将其作为文化偶像介绍给学生。这种不加批评的态度是不正确的,也不符合艺术教育的目的。
事实上,越是伟大的艺术家,他的作品就越能经受得起详尽的批评分析,学生也越能从这种批评中受益。艺术批评教师应当在幻灯片与复制品等各种教学器具的辅助下,将艺术家的创作意图、作品的艺术性与成就用明晰的语言传达给学生,从而让学生深刻理解这些艺术品。
艺术是一种高度主观的交流和表达形式,艺术批评课也是教师与学生间的一种富有挑战性的交流。在这种交流的过程中,教师不能做出一种置身事外的姿态,只是去讲艺术是什么,艺术表明什么、象征什么,或只强调视觉事实与知识,而是要深入其中,将自己对艺术的种种感受和激情传递给学生,与学生一起共同参与到艺术的讨论之中。
总之,艺术批评课程向学生教授理解和欣赏艺术的基本原,能让学生认识到,所有的艺术都是可以理解的;它能帮助学生学到分析方法,更深入地参与艺术活动;它能让学生明白,艺术总是存在于一定的文化环境背景中;它向学生证明,创造性是艺术世界中的一种活跃的力量,鼓励学生充分发挥创造性;它帮学生确立批评的标准,解释那些反传统的艺术作品,确认有争议的创新作品;它让学生理解并尊重他们不喜欢或不承认的艺术作品;它引导学生用文字去评述自己感兴趣的作品,提高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写作能力;它能让学生深刻地认识到艺术在人类活动中的重要地位;它能丰富、活跃学生的生活,让他们发掘自己的想像力与创新精神。
艺术批评教师能帮助学生熟悉艺术批评的各类文献资料,引导学生广泛阅读这一领域的文章,了解批评家是如何分析、论述和评价不同艺术风格的作品,从中学习有用的知识和技巧;提醒学生不可盲从权威的观点,要警惕那些不公正的吹捧性文章;鼓励学生运用丰富的语言简洁明确地评论艺术;让学生明白艺术是有关人类现实的表达,让他们在艺术世界里更加自信,相信自己有能力通过视觉材料来诠释艺术品的特征与价值;要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和创造性;让学生记住,不管是评价艺术经典作品,还是评价儿童的习作,都要做到客观、彻底、清楚。
3.艺术批评教学实践
怎样通过艺术批评课程使学生理解、吸收艺术批评所给予的东西,并灵活运用到对艺术的探讨之中,这是个极具挑战性的任务。
要让学生真正地“看见”艺术品,从艺术品中发现点什么,而不是仅仅看一眼艺术品知道它的存在而已。具体地说,“看见”就是要认识、理解被观察的对象,对艺术来说,“看见”表示“知识、洞察力、理解以及把某一特定绘画、雕塑、版画或任何和这个作品相似的作品联系在一起的能力”,即能够联系艺术品的背景来感受它的意义。要让学生学会“看见”艺术品,有一条便捷的途径:将好的批评文章拿来给学生作范例。通过这类文章,学生能够清楚自己要在艺术中看什么,以及学会如何看的技巧。
有两类批评文章在艺术批评课堂上特别有效。第一种类型是以批评家对所见到的视觉材料的直觉与共鸣为基础,文章充满激情,语言丰富生动;第二种类型依靠冷静的描述与分析来讨论哪些因素使作品具有感染力,哪些因素造成了它的不足。这两类批评都能帮助学生了解艺术不仅仅是人的色彩与生动逼真的描绘,它是一种独特的人类语言,有着自身的价值和目标。
人们习惯于这样的认识:艺术批评家不需要直觉。甚至许多艺术批评家也认为,艺术批评应以逻辑性与缜密性见长。这些看法看上去似乎提高了艺术批评这门学科的科学性,却给学生造成了一种歪曲的艺术批评的形象。艺术本来是情感与理性逻辑相结合的产物,如果只依靠逻辑与理性,而忽视直觉就不可能完全理解和把握艺术。
艺术批评课应当让学生明白直觉与主观性在批评中的作用。教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直觉的方式看待艺术,不带任何偏见与条条框框地将自己的感情融入其中。学生们要学会面对艺术时始终保持一种开放的、无拘束的思想,充分信任自己的直觉。他们对艺术品的最自然的反应就是他们最真实和最好的理解。在这一方面,学生们比成年人有更大的优势。过多的批评知识有时反而是成年人的负担,使他们在艺术品面前缩手缩脚,作不出直接明确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