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孝宣治世
52714800000014

第14章 党戚相争善制衡

赵广汉欺负丞相夫人,而之前受威胁都没声张的魏相却因为妻子被逼下跪(其实都没跪,还骂了赵广汉一通)而一封奏折把事情告到了陛下那去。(宠妻狂魔魏弱翁,对他老婆好到没话说。嗝~狗粮吃到饱。)

魏相弹劾赵广汉,宣帝直接将赵广汉下狱。(这对君臣的关系emmmm,真的是。。。[笑而不语]霸道总裁宠着小娇妻的既视感啊[允悲],魏相一告状宣帝就直接收拾了赵广汉也不管他的名声。)而萧望之的一封弹劾上书,更是将赵广汉置之死地。(前文提过,萧望之被霍光打压的暗无天日,幸亏霍光死了之后魏相一手提拔起来做司直才不至于埋没才华,甚至为后世贡献了兰陵萧氏这样的衣冠望族。so。。。萧望之当然帮着魏相说话。)

而两对cp狗粮发完却引发了一场风波,这是所有人始料未及的。

还记得之前是怎么介绍赵广汉的吗?他是一个虽然有点缺心眼却藐视权贵、嫉恶如仇的清官,所以很得民心。而一听说赵广汉犯了罪被判处腰斩,长安老百姓就都不淡定了。很快,一场西汉王朝最大规模民众上访案爆发。

元康元年,长安城里数万名百姓以及官员自发聚集在皇家宫殿前,齐齐跪下,他们有的神情肃穆,有的情不自禁地低泣,有的则抑制不住地大哭……整整几万人啊,全都是跪到未央宫前头给赵广汉求情的啊!(突然想起来当初魏相因为得罪霍光被下狱,也是上万的百姓联名上书给他求情,甚至有官吏愿意服役给他免刑赎罪。哎,明明是为政办案这么相似的两个人,为什么最后要闹到这种不死不休的地步呢?)

这么多百姓,当然震惊到了皇帝。陛下亲自出未央宫慰问百姓,询问何事闹到了要万人上访的地步。这个时候,民意代表就到前面来了,跟宣帝说:“陛下,我们听说京兆尹赵广汉被处秋后腰斩之刑。他是个好官,这其中想必有什么误会,希望陛下免其死罪,而我们也甘愿代之受罚。”

闻此,惊得刘病已一身冷汗:小看赵广汉了!

本来只当赵广汉是个耿直得离谱、因为得罪权贵晋升无门的愣头青。却不曾想,不惧权贵所积攒的会是一股怎样可怕的力量。这股力量的名字叫做民心,它可以枉顾案件真相,可以将舆论导向顶峰,甚至令原本的意气之争瞬间转变为政治倾轧。

这次的上访令赵广汉的光辉形象瞬间放大了无数倍。但平心而论,赵广汉只不过是办案公正,不畏权贵,打击了一下豪强侠盗而已。这些事,魏相、黄霸和于定国也都没少干。凭啥他赵广汉就能得到个“有汉以来,最好京兆尹”的评价呢?原因无外乎这次百姓闹得动静大。

还有,这样大规模的上访非常有可能被有心之人利用。跪着的人往往都是来自基层,很多大局的事情他们不懂,有时触及他们利益了、或者伤害他们感情了,就都来上访了。这本来也没有什么但这群善良的人恰恰最容易被人利用以达到利用者自己的政治目的,最后无辜受伤害的都是处于弱势的百姓。而统治者是绝对不会允许有一个得民心的群众领袖存在于他的皇权领导之下的。

同理,宣帝不会允许赵广汉活着,但他也不希望自己的百姓就这么被人耍了。孝宣皇帝骨子里爱民如子的本质,不允许他动用武力镇压百姓或者对几万人的殷切期盼视而不见。

刘病已是一个天生的领导之才,越是规模宏伟的大场面,他越能够成为焦点吸引所有人的目光,将圣君贤主的明君风范发挥的淋漓尽致。(感觉次卿哥哥要是现代人,开个演唱会也不错哦偷笑

他选择了去接见和安抚百姓,而不是回避和镇压。这就有效避免了失望的百姓被利用进一步作乱,局面更难收拾的可能。最难得的是,即使是这种情况和场合,刘病已都没有忘记厚赏和邀买人心([允悲]次卿男神,“滥赏”不愧是能排到你综合评价第一名的词)

刘病已跟老百姓说:“你们放心,往返路钱和车马费我掏了!大家老在皇宫门口呆着也影响朕和文武百官工作、给全天下的老百姓谋福利啊。这样吧,大家先回家,这件事我一定给个交代。”这次的群众上访,形象得益的不止是赵广汉,还有孝宣皇帝。原先很多老百姓只是口口相传当今陛下爱民如子、忠厚善良,但现在亲眼看到了,而且是几万人啊,这对陛下光辉形象的宣传作用将难以估量。

刘病已总是很温情又很腹黑,是真正将杀伐果断和重情重义完美结合的男主。

而很快,在打发走跪在皇宫前的百姓之后,宣帝的脸色变了——赵广汉必须死!如果说之前赵广汉即使被判刑也还有宣帝惜才留他一命的可能,那么现在的他已经必死无疑了。没有任何一个掌握实权、英明神武又杀伐决断的统治者会允许一个可以让几万百姓心甘情愿为他做任何事的光辉领袖存在!

其实杀赵广汉虽然政治因素很多,但也与宣帝自己的性格有关。刘病已讨厌小人,而这件事情的赵广汉触了他的逆鳞。

魏相去调查荣畜案,赵广汉不仅不坦白从宽,反而倒打一耙诬告丞相夫人。那依照刘病已的性格,就两边一起查。谁犯了错,谁是诬告就杀了谁。(后来的韩延寿也是栽在这上面)

个人情绪先告一段落,换个政治角度看。这件事让刘病已思考的却不仅仅是一个赵广汉,而是这背后所代表的力量,最神秘最强大的外戚力量!

如果说赵广汉所代表的不过是没有实权偶尔抱团的民意,那么放几万百姓进未央宫的人将是手握重权却疏于防范的致命危险。

宣帝不傻,他之前为了灭霍带坏社会风气,过于任人唯亲的缺点错误都要一一纠正,把毛病找回来。

开始查!是谁放了几万人在未央宫门口跪着,却无视这种行为的恶劣影响?

先找的是张安世,他掌管着宫门卫宿,但是宣帝很快排除了他的嫌疑。张安世掌管皇宫十二门不假,但几万人放进来不是小事,需要慢慢操作。而张安世不仅和自己达成了政治交易,还是第一个发现问题来宣室殿禀报的人。最次从情理上说,刘病已也不愿意动张贺的家人。张安世被叫过来,表示了一下自己无辜,宣帝就放他走了。

然后是许广汉,因为他是自动送上门的。许广汉说,他是看老百姓在外头跪着求情,心想民意不可违,免赵广汉一死不是啥难事。

宣帝很心塞,难道是岳父给自己穿的小鞋?许广汉跟宣帝,名虽翁婿情同父子,他不希望在背后捅自己一刀,煽动百姓的事是许广汉所为。而正是这份特殊情感,救了许广汉一命。

当宣帝问这背后阴谋主使何人之时,许广汉一脸无辜:“陛下啊,啥阴谋啊。百姓给人求个情还这么多事呢?是王武跟我说外头有百姓上访,我想着咱不能镇压平民才放他们进来跟陛下说说到底怎么回事的。”(我估计宣帝当时头上一定三条黑线,哈哈哈)

刘病已哭笑不得,叹气:“算了岳父,你回去歇着吧,以后大规模群众上访的事有廷尉呢,你就别凑这份热闹了。出门的时候把王武给我叫进来。”

这回顺藤摸瓜找到了乐昌侯王武,他是刘病已的舅舅,这下从老婆家又找到了姥姥家。

刘病已看到王武很心累:“我给了你侯爵的恩典,也不指望你跟魏相一样能给我治国平天下,但咱能不添麻烦不?”

没成想,王武比许广汉还无辜:“陛下,你说啥呢。我们王家因为您才能满门富贵跻身贵族之列,感恩还来不及怎么会给你背后捅刀子?这事是金安上说上访百姓不容易,想找平恩侯(许广汉)说情,但关系远就来找我搭关系,臣不过是顺水人情啊。”

刘病已算是明白王武跟许广汉是一起被组团忽悠的,揉揉发涨的额角:“算了,你也回去好好歇着吧。把金安上给我叫过来。”

这个金安上是孝武皇帝托孤重臣金日磾(读jin mi di)的侄子,以前是投降汉朝的匈奴王子。在剪除霍家的时候,他严守宫门,让反贼矫诏的阴谋未能得逞,所以也被封了侯。这是功臣,宣帝没法直接问罪,于是之前对岳父、舅舅的套路又来一波[汗]

这时,我们的都成侯眨着他那琥珀色的大眼睛一脸无辜的说:“陛下,您知道的,我们全家都是歪果仁。别说放百姓进来给赵广汉求情了,就连上表陈情书上的小篆字我都不认识!这事吧,是因为史高想去求许广汉把人放进来,可是呢又跟平恩侯不熟就来找我。我跟许广汉也不熟啊,就去找了王武,想让你舅舅去找你岳父说说情。”

听到这,宣帝也不抱啥希望了:“子侯(金安上的字)啊,你也好好回去歇着吧,把史高给叫进来。”[允悲]

史高是从小照顾宣帝长大的曾外祖母贞君的孙子,属于太奶奶家的叔叔辈。从刘病已他奶奶史良娣那算呢,是宣帝表叔。他跟王武一样,因为是亲戚,又在灭霍的时候检举了霍禹,而封为乐陵侯。

史高倒是痛快:“陛下,是我错了。我看百姓一堆不容易,但是自己跟你又说不太上话,就想去求许广汉。但是呢,跟平恩侯不熟就找了金安上。就这样,金安上才会去找你舅舅王武,王武才又去找你岳父。臣知错了,呜呜~”

这么一大圈可算是捋清了。一通下来,宣帝头都疼了:“滚吧!以后少多管闲事!”(这一段拍出来一定超级好玩23333)

这场闹剧总算完歇了,虽然他舅舅、岳父、表叔和属臣都没啥坏心眼,但是却让孝宣皇帝突然意识到自己的任人唯亲引发了一个可以如多米多骨牌一样、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巨大效应——外戚问题!

因为要灭霍,他扶持了一堆妻族,母族,各辈的功臣、亲戚。现在问题很明显,霍家是没了却诞生了新的强大外戚。

延绵四百年的大汉王朝,西汉亡在外戚,东汉亡在宦官,这是后世君王不得不防的血泪教训。而孝宣皇帝在这一刻,终于意识到自己笼络的这一大堆叔叔、舅舅、三姑六婆,如今势力大、威望高,已经成了气候。

他们虽然听命于皇帝,且单独的力量不足以对抗如今手握实权的宣帝,但他们联合起来相互庇护,单论人情都已经构成了不小的威胁。

可喜的是,宣帝意识到了外戚问题,并通过种种手段将朝中各方相互制衡,开创出孝宣中兴的盛世局面。可惜的是,从他儿子开始,就把宣帝经过多年政治斗争积累的经验教训和教诲忘得精光。大汉在宦官和外戚的权力角逐中耗光了精力,由盛转衰。

现在,赵广汉必须死,这已经不仅仅是他的舆论声势有可能威胁到皇帝光辉形象的问题了。如果赵广汉活了下来,他是谁救的?外戚!

外戚本来无兵无钱,所有东西都是皇帝给的。可如果他们救了赵广汉,那么官吏的政治手段和依附的民心就会为外戚所用,那就有可能诞生另一个霍家。

宣帝为了灭掉在西汉权利顶层盘踞整整六十年的卫霍家族,用了六年时间,付出了一生中最伤痛的代价,他不可能为自己重新树敌。

元康元年,赵广汉的案子从秋季拖到冬季,宣帝权衡再三还是判了死刑。长安城下起了难得一见的大雪,赵广汉被腰斩。宣帝曾答应上访百姓,会好好考虑他的案子,而这就是结局。

赵广汉死了,之前因为万人上访求情被放大的形象放到更大了,整整几万人为他送葬,哭声震动整个长安。其实平心而论,赵广汉死的不冤,他触动的不只是法律,还有皇权敏感的神经。

据记载,赵广汉死的那天,全首都嚎哭声昼夜不止,如同国丧。有人哭着说要代替赵广汉去死,祭祀活动络绎不绝,甚至百姓做歌曲来纪念他,到处都有他的祠堂。

可是,我想问,凭什么?论处案公正,他不及于定国;论爱民如子,他不如邴吉;论坚持信义,他比不上黄霸。可他居然可以获得百姓国丧的礼遇,连邴吉这种人品美玉的厚道人都未曾有过这样的送葬级别,这对邴吉等人来说何其不公!

民心,或者说是舆论,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它不理会公平和真相,简单、幼稚而可怕!

刘病已不希望再有这种不可控的事发生在他的朝廷上了。

赵广汉死后,宣帝立刻开始处理丞相和外戚两大党,其手段之严厉、出手之迅速也让所有人大感意外。

魏相和京兆尹的案子牵连太广,宣帝帮了他但也不会纵容他。很快,一顿板子就对牵涉其中的所有人都打了下来。

先是丞相一党。首席谋士萧望之被外放做平原太守,也是警告别的官吏没事别火上浇油。

少府宋畴,宣帝把他贬到了泗水担任泗水太傅。(他是赵广汉的好朋友,才华却很受魏相赏识,可以说这孩子倒霉,如今里外不是人。很多时候,朝堂上的事就看政治站队,不然就跟宋畴一样。任首都市长多年,督办全国的工程建设审批,位居要职。啥错没犯,却被皇帝随便找了个借口贬官【摊手】)

最后是萧望之举荐的那几十个贤良方正,全被贬出去外地做副手了,摆明了是不给他们结党营私的机会,告诉他们给我消停点。

接下来是外戚。宣帝下了一道诏书:朕是天下万民的表率,而皇宫里面的工作人员是朕最为亲近的人,他们的表现,往往会让天下臣民误认为是朕的表现。最近皇宫卫士散漫、官员玩忽职守、贿赂盛行,极大地损害了朕的圣德。因此朕要对后宫和内廷严加整顿。现在任命左曹杨恽为诸吏光禄勋,开始改革和整顿。

这话摆明了敲山震虎打击那帮子外戚的,这下舅舅叔叔可都再也不敢随便给人求情了,真是不吓唬不知道收敛。但这封诏书下的,许广汉还挺委屈。

讲句良心话,许广汉治理内廷的时候,守卫森严,士气旺盛,而且贪污腐败现象大为减少,总体来说他干的不错。可惜,皇帝生气了,要收拾你真就没处挑理去。

孝宣皇帝已经很重情重义了,就只死了一个本就该死的赵广汉,这要换了别的皇帝早开杀戒了。宣帝虽说腹黑,但总体来说还不错。他也惜才,后来这些人里,有的知道错了,也被他调回中央,委以了重任。

外戚问题被妥善解决,收拾了一批人总会有其他人补上。而丞相不敢因为灭霍居功之后,新的显贵自然也开始在朝廷里蹦哒了。这个人就是刘病已诏书中提到的杨恽(读yun,四声)。

杨恽是弘农杨氏的二世祖,大名鼎鼎的太史公司马迁(写《史记》那个)的外孙子。父亲杨敞是前丞相,母亲司马英是能凭一己之智慧拯救母亲、哥哥和夫族的奇女子。

杨恽出身高、学问好,因此为人桀骜。他在揭发霍家罪状的时候立过功,同样被封为侯爵。在这个丞相和外戚两党都不能用的时候,他就被提拔了上来。

杨恽虽然傲了点,但没有丢他姥爷司马迁的脸,确实有才华,汉史上有名的政治家、文学家。

杨恽一上任就大刀阔斧的改革,成效很高:先是把内廷属员转成了公务员编制,由朝廷公费养着,省的这伙人仗着自己是皇帝的私人顾问而不知收敛。然后在此基础上,杨恽打击收受贿赂,建立换班和签到制度,定期给郎官们开办礼仪和执政能力课程。

不到三个月,内廷的风貌大为改观,赢得朝野上下的赞誉。

终于,在经历赵广汉的风波之后,朝廷重新步入正轨。而我们的宣帝,也不再满足于内政理民的小天地,将目标锁定在了西域。他想要创立比汉武大帝更了不起的丰功伟绩,实现自己拓土强国的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