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要从地节三年,邴吉就任御史大夫说起。那个时候陛下刚刚亲政,忙着对付霍家。乾纲独断、大权尽揽的同时,报恩的心思也越来越重了。
孝宣皇帝生逢巫蛊,这事地球人都知道。在刘病已的心里,对他恩同再造的人是张贺。(毕竟邴吉不说,整个朝廷没人知道他曾经救过皇曾孙。)可是那个将皇曾孙当成亲生子侄照顾、甚至出学费出聘礼给他读书娶媳妇的张公早在刘病已飞黄腾达、位尊九五之前就已经化作一抔黄土,这成为了次卿一生的遗憾。
刘病已给了张家永世的富贵,可是他觉得还不够,他要报答所有曾给予他滴水之恩的人。这本是件温情的事,却叫缺德的人钻了空子。
霍氏被诛后,刘病已亲政,检查尚书省。这时候有个叫则的掖庭宫婢,让她的丈夫给皇帝写了一封上书。说是她从前照顾过皇曾孙,有养护陛下的功劳,希望得到封赏。奏章下给掖庭令拷问,则的供辞说当时邴吉知道情况。
当御史大夫邴吉看到掖廷令带到御史府的那个女人的时候,气不打一处来——太不要脸了!他跟皇帝说:“陛下,这个女人是皇宫服务人员不假,但她曾经犯下抚养皇曾孙不谨慎的过错,挨过板子,哪里有功?!真正照顾您,哺育你长大的人是渭城的胡组和淮阳的郭征卿啊!只有她们对您有恩,其他人都是冒功骗赏的。”有了邴吉的证词,冒功领赏的人少了,宣帝对邴吉也很看重,非常感谢他帮自己找恩人。而皇帝报恩心切,甚至将乳母的儿子都赐爵关内侯。
邴吉帮孝宣皇帝找到了喂养过他的奶妈,却深藏功与名,对自己当年舍命救皇曾孙的事三缄其口。甚至,在陛下绝了霍家香火、邴吉被刻薄寡恩的宣帝气昏过去的时候,他都没有说出自己从前对皇曾孙的救命之恩来胁迫刘病已给仇人留后。给如果可以,邴吉希望这个秘密可以瞒陛下一辈子。(呜呜~邴老爷子真是太善良厚道了,老天使啊[泪][泪][泪])
历史也许并不算公平,但是最起码,它尊重善良的声音。刘病已是个何其聪明之人,在忙完了国家大事之后,宣帝看着则当年冒功骗赏的案宗,陷入了深思:我是罪裔,女囚犯在牢房喂养一个祖父身犯谋逆大罪的男婴,身为廷狱监的邴吉必须点头才能实施。他对谁是抚育陛下的恩人,谁是曾虐待过朕的恶者都了如指掌,邴吉在次卿公子的幼年时期究竟扮演过怎样的角色?!
查!当刘病已从尘灰中找出当年郭穰对孝武皇帝的上书,看到竹简上镌刻的那振聋发聩的句子:“皇曾孙在。他人亡辜死者犹不可,况亲曾孙乎!”时,年近而立的七尺帝王热泪盈眶。——原来,他一直苦苦寻觅的救命恩人,就在自己身边啊!
亲政几年之后,剪灭霍氏、打击外戚、威震西域的孝宣皇帝,终于在四海清平、天下大定之时,打开了一个尘封了二十七年的秘密。
这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呢?
征和年间,身为廷狱监的邴吉怜悯那个尚在襁褓之中就父母双亡,被连累坐牢的婴儿。他让忠厚谨慎的女囚胡组、郭征卿住在宽敞干净的房间哺育皇曾孙,甚至用自己的私钱给这个孩子买衣服食品,看待甚有恩德。他为皇曾孙取名“病已”,病已经好了,就不会再生病了。这个寄托着美好愿意的名字,也反应了在监狱养孩子的心酸。刘病已的婴幼儿时期,不知生过怎样的重病,不知邴吉经历过多少次从死神的手里抢回这个在未来改变历史的男孩。
后元二年,武帝因为望气者的一句“天子气”,就想要杀光长安所有的囚犯。是邴吉的一句“皇曾孙”唤醒了杀红眼的老人心底最后一丝温情,还换来了大赦天下的恩典。那个苦命的孩子,终于不再是囚徒了。
邴吉让守丞谁如给京兆尹写信,把皇曾孙和胡组一起送到京兆尹治所。(后元二年好像京兆尹空缺,应该是以官府文书的形式报告给属官了)可是京兆尹不敢要,又把他们送了回来。邴吉抱着孩子叹气,咬咬牙,自己养!
孝武皇帝驾崩,刘病已的保姆胡组也雇佣期满,该回家了。因为年幼的皇曾孙对她恋恋不舍,丙吉干脆用自己的钱雇佣胡组,让她留下来和郭征卿一起抚养了刘病已几个月,才让她回家。
为了孩子的衣食待遇,邴吉找到了掌管掖庭府藏的官吏少内啬夫,遭遇的却是白眼和冷遇。少内啬夫对邴吉说:“想给皇孙上等供给,但没有诏令,没办法。”邴吉的心如坠冰窖,他干脆拿自己的俸禄去供养刘病已,只为了这个孩子可以吃到米和肉。
终于,在不得不离开长安的时候,邴吉找到了皇曾孙的外家。邴吉将皇曾孙交给了史良娣(刘病已的奶奶)的兄长史恭抚养,而刘病已的曾外祖母贞君,更是心疼这孩子孤苦伶仃,不顾年老体衰亲自照料他的饮食起居。
从此以后,皇曾孙就再也没有见过那个善良忠厚的廷狱监了,甚至忘记了他。而邴吉却没有忘记皇曾孙,在刘贺被废之后,他正式向霍光上书请求立刘病已为皇帝。
这就是一个善良忠厚的长者与孤苦伶仃的皇孙之间发生的故事。这样的恩德,说是再生父母都不为过,邴吉居然整整瞒了二十七年!
邴吉的道德高度,是我终身无法企及的。每每感叹孝宣中兴,邴少卿都是最温暖的一股清流。他不仅仅是抗旨救人,更是一瞒就瞒了近三十年。不仅仅是想将秘密带进棺材板,更是抵住了封侯拜相诱惑的刻意隐瞒。他最后一刻,不得不让宣帝察觉的原因,竟然是怕当年那个被自己救过的傻小子继续被骗,简直令人感动到落泪。
邴吉善良到无以复加,却绝非宋襄之仁,他有原则。当年他抱着孩子询问福利津贴处处碰壁,遭遇了无数的白眼,倒贴了流水的银钱。他理解他们,因为巫蛊之祸牵连太广、人人自危,为求自保狠心绝情也实属无奈。毕竟,邴吉没有资格要求别人也和他一样,对这个身世可怜的孩子无条件的好。
可是,当初虐待过陛下的人如今都要臭不要脸的来冒功骗赏,甚至掀起一股极为恶劣的社会风潮,这触犯了邴吉的底线。他可以固守清贫之道,却绝不允许有人欺骗陛下,妄图钻营谋私。哪怕他检举那个缺德女人的行为会让自己守不住多年的秘密,他也依旧要做。这才是一个坚守公理道义的善者应该为国家社稷做的事,刘病已得贤臣如此,是他的福气。
可是现在,宣帝的泪水不仅仅是感动,还有悔恨。元康元年,就在刘病已想要一飞冲天、放眼西域、扫平六合、建立宏图霸业的时候,御史大夫邴吉,病重!
邴吉病了很久。久到他请病假的时候宣帝还在忙着冯奉世出使西域的事情。久到等刘病已查出当年的救命恩人就在自己身边的时候,邴吉还在卧床不起。都元康二年了啊~邴吉居然一点好转的迹象都没有,整个朝野笼罩在一片伤感之中。
宣帝探了很多次病,不敢埋怨邴少卿把秘密一瞒就是近三十年,只是说等他好了,自己要好好感谢他。邴吉在病床上,看着这个如日中天,志在天下的明君时,欣慰的笑了,绝口不提当年的事。封赏,从来不是他所求。
元康二年正月,刘病已没有任何理由的大赦天下。满朝文武都觉得,这是在为邴吉祈福。
元康元年二月乙丑日,陛下立了新的皇后——王氏(邛成太后)。
这个结果大家都很意外,因为所有人都知道,宣帝最宠爱的女人是张婕妤和楚氏。至于王婕妤,则是他最不喜欢的一个,平时连见面的机会都少。
王皇后是王奉光的女儿。她命中克夫,接连五任未婚夫都在婚前暴毙,吓得整个长安没有人敢娶。就算是身为关内侯的王奉光,都只能做好了在家里养一辈子老姑娘的打算。后来刘病已登基,因为与王奉光是少年时一起斗鸡的忘年交,就把他的女儿接进皇宫封了婕妤的高位,不让这闺女砸王奉光手里。反正都是注定了守一辈子活寡,在宫里守还能给家族添点光。
宣帝选她做皇后,只是看中了她没有子女,行事恭谨小心。这样一个皇后,明眼人都知道,这是陛下为太子找了一个称心而高级的保姆。自从立后以后,刘病已再也没有踏进过椒房殿半步,一直到他驾崩都没有。
立王氏为后。是因为与她在民间相识,把儿子给她养,宣帝放心。是因为刘病已不忘当年对许平君的承诺,要让长子继承家业。是因为他要给太子最稳定的外戚做依靠,不辜负曾经身为太子太傅的邴吉。
哎,感叹。许平君死后,再没有任何一个女人得到过刘病已的爱情。他的心和他爱的人,都一起埋葬在了南园。
元康元年五月,孝宣皇帝诏令免除了全国所有受灾郡国的全年赋税。同时,又发布诏书,禁止曲解法律条文、严刑拷打所造成的冤狱,禁止下属官员进献礼物、装修自己的衙门。这是修德政的好事,所有人都觉得很温情,很感动。
很快,陛下改了名字。从此以后,他不叫刘病已,而是刘询。
刘询说“病”“已”二字太常用,百姓不易避讳。因此改名为刘询,还将之前因触讳而犯罪的人全部赦免。大家都感动不已,因为邴吉的“邴”,貌似也不算是触讳了。
整个元康二年结束了地节末年的血腥,变得充满温情。
可是很快,边境上起了纠纷。匈奴派兵攻占了边境大汉属国车师的领土,满朝文武听后都很愤怒,想要陛下出兵平反。宣帝沉默了一会,让魏相去了一趟邴吉家。
躺在病床上的邴吉对魏相说:“暂缓出兵吧,内乱不平,外患难消,百姓生活不易。”
于是,元康二年,孝宣皇帝并没有借领土纠纷发动战争,一举扫平匈奴。哪怕那个时候大汉国力强盛,要打几乎稳赢。他派常惠前往边境,把车师国的子民迁到了大汉的国境内,把争议地区让给了匈奴。
忍气吞声换来的是发展生产,减免赋税,提倡道德,严惩贪污的仁政。是一个长治久安,百姓殷富的盛世。在这一刻,宣帝才真正理解了当年夏侯胜为什么要极力劝阻为孝武皇帝上庙号——仁者止戈啊!
如果说,曾经的宣帝将大赦大赏视为邀买人心的手段,那么现在的刘询则是把仁德刻进了骨子里,成为了一个真正的仁君。
可惜,天不假年,元康三年,邴吉病危!
刘询急的几乎哭出来,他没有想到这半年没等到邴吉病情好转,居然还加重了。宣帝赶紧找来魏相,两个人一起商量好了给邴吉封侯和食邑的诏书,准备派人加绶封地,希望赶在他活着的时候。如果邴吉这个时候没了,宣帝将再一次体会张贺去世时未来得及报答的锥心之痛。
仪仗官持皇帝符节,到邴吉家里去,准备在病床前完成侯爵册封的大礼。就算是这样,刘询都害怕册封迟到,坐不住的打算亲自去邴吉家里走一趟。
这个侯爵给的怎么说呢?上赶着!封侯拜相,可以说是一个文臣此生的终极目标。这样天大的光荣,那都是要金盘接诏,净水泼街,受封赏的大臣在朝堂上三跪九叩谢礼,以示郑重。可如今,宣帝打算亲自在病床前给册封,怎么看都有种上赶着给侯爵,生怕人家不要的感觉。
就在刘询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担心邴老爷子挺不过这关的时候,夏侯胜出场了。他劝陛下说:“这个人不会死的。臣听说有阴德的人,一定享受他的快乐并影响到子孙。现在丙吉还没有得到报答就病得很重,但不是致命的病啊。”结果。。。邴吉居然真的好了!(夏侯胜这老狐狸超恐怖的预知能力简直。。。给跪了[允悲])
邴吉从昏迷中转醒,听到陛下的封赏,自知秘密守不住了。但邴吉还是上书坚决谢绝封侯,陈述不应凭空名受赏。刘询笑了:“朕封您,不是空名,而您上书归还侯印,是显示朕不道德啊。当今天下太平,您还是集中精神,少思虑,延医吃药,自己保重。”很快,刘询针对从前有恩与他的人开出来一份名单,榜首就是邴吉,他的封侯加绶实至名归。(说实话,宣帝对邴吉怎么报恩都不过分。没有邴吉,刘询不知道死多少回了,哪有命做皇帝!)
等到邴吉真的受封博阳侯的那天,孝宣皇帝给了他降阶之礼。没有任何算计、提醒的成分,纯粹是出于对恩人的感恩。君臣相协,是难得的缘分。而能有魏相、邴吉同心辅政,是宣帝修来的福气和应得的回报——明君当配贤臣!
邴吉的病好了,可是很多人却没有办法陪宣帝走到最后了。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对陛下对国家的最后贡献,实现了老臣苦心。
元康四年春,帝师张安世病重,他的大司马只能是虚衔了,要回家养老等待死神降临。宣帝本来让他养病,再帮帮自己,可强打了几年精神,到现在也是真的不行了。
他知道自己活不长,而宣帝对他的儿子们很好,也能放心了。钱财是身外物,于是张安世开始清理财产,把这辈子积攒的俸禄,以及封地的收成,全都捐给了刘询用作军费。不仅是他,张安世还动员了其他同僚好友都来帮陛下,捐款高达数百万钱,甚至刘询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部门来管理这笔钱。
终于,元康四年秋,张安世与世长辞。宣帝没有忘记当初的承诺,赠印绶,送来轻车甲士,谥号敬侯。赐冢地在杜县束,挖上起冢,建祠堂。陪葬帝陵,聘为帝师,这是当初说好了的,也许这个时候的张安世已不在意身后事,可刘询从来没忘记过。不管是张贺还是张安世,对他都很重要。
然后是太傅疏广,太子已经十二岁该参政了,他不是萧望之那种对政治狂热的愤青,不希望卷进日后皇帝党与太子党的政斗。于是在刘奭通晓《诗经》、《孝经》之后,疏广对侄子疏受提出了“‘功遂身退,天之道’也”的想法。
刘询明白他的老臣苦心,思考了很久之后批准了他们叔侄的借口有病(请假)。满三个月后,皇帝准许续假回家治病,疏广干脆就说病加重了,上书请求辞官退休。刘询虽然无奈,但还是批准了太傅和少傅(疏受)的退休申请,加赐黄金二十斤。
刘奭是个尊师重道的乖孩子,亲自赠送黄金五十斤,送出长安城外三十里。公卿大夫故友乡人设祖道(给他们饯行),在东都门外陈设帷帐,送他们的人的车有几百辆。真正的衣锦还乡。
叔侄俩回到家乡,不给子孙添置任何房产,也不接见想要来走后门的地方官员,他们把全部家财散尽,著书立说,广交宾客,宣扬陛下盛德。
有人问:“您为什么不置办田宅让子孙做富家翁,而是每日纵情山水,享受陛下的抚恤金?”疏广回答:“原本有旧田宅,让子孙在这些田宅里辛勤劳作,足够供应穿衣吃饭,跟普通人一样。如果再增加他们的财产而出现赢余,只不过是让子孙怠惰罢了。”于是族人心悦诚服,疏广疏受叔侄的贤德也传之后世。
最后是夏侯胜,一眨眼,到了元康年间,他都已经八十多岁了。他退休时,捐献给陛下的是他一生的心血——夏侯胜将一辈子钻研的经典都整理成册,捐献给了皇宫档案馆(石渠阁)。
夏侯胜潜心研读学问,逐步升华出自己的文学特点,创立了今文尚书,称“大夏侯学”。侄子夏侯建也继承了他的学说,创立了“小夏侯学”。他们使文为今用,推动了文学的发展。继战国百家争鸣之后,再次掀起治学资政文学运动。二人成为“今尚文学”的开拓者,是中国文学史上的巨匠。而夏侯胜捐献的这些珍贵典籍资料,也为未来石渠阁会议的召开打下基础。
元康四年,张安世死后不久,夏侯胜也陪着老朋友一起阖上了眼睛,宣帝的心都碎了。老臣大多都离开了,留给陛下的是一生的心血与贡献。重温孝宣,总是惊叹于世事巧合。
元康年间,刘询痛失三位栋梁老臣。但他们都以自己的方式,为敬重的陛下、为复兴的大汉做了最后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张安世捐献的数百万军费,为日后西羌的突然叛乱提供了紧急的后勤保障;疏广的急流勇退,让太子党失去了重要领袖,却也令日后的皇帝党与太子党的斗争变得可以控制,最后和解收场,没有上演孝武皇帝与戾太子的悲剧;夏侯胜的学问贡献,则开启了汉代研究今文经、最终使得文化领域步入盛世的先河。
历史如此巧合离奇,甚至比小说更加传奇戏剧。但有时,历史就是一次次巧合构成的天意。
夏侯胜他们的离开也许不是坏事,刘询不可能永远依赖老臣,他的班底也应该时常补充新鲜血液。很快,朝中新贵将会一一造访;很快孝宣一朝将达到鼎盛,成就了“昭宣中兴、魏丙有声”的神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