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孝宣治世
52714800000022

第22章 乱家太子寒帝心

太子到了加冠之年,可以参政了。但是父子两人秉持着“王道”和“霸道”的不同理念,注定要打起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最先出事的东郡太守韩延寿。五凤元年,韩延寿因为与萧望之结怨,被冤死。

介绍一下韩延寿吧,他和他的好朋友盖宽饶、杨恽等都是是士大夫集团的典型代表。(宣帝朝的政治集团下章做个重点介绍)韩延寿出身诗礼簪缨之家,三代人皆是清高士子,属于古代士大夫君子的杰出代表。

他们家的人太清高了,虽说有才华,却不太适合波谲云诡的官场,所以后来的结局都不咋地。

韩延寿的父亲因为反对燕王刘旦谋反,被害身亡。霍光很钦佩韩延寿的父亲,同时也欣赏他的才华。于是提拔韩延寿做谏大夫,调任颍川太守。

这个颍川太守补的是赵广汉的缺(那个时候赵广汉被调去做京兆尹了)。韩延寿发现赵广汉这个酷吏,因为害怕当地风俗聚朋结党,竟然鼓励官员百姓相互举报!(难怪这货能发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举报箱[挖鼻])

这导致颍川告发成风,百姓多结成仇怨。身为一个崇尚礼义,爱好古理的孺子,韩延寿对此表示很扎心。[摊手]

虽然他最开始也是想以道德教化百姓,跟人家讲道理。但是,他不像盖宽饶那么迂腐,也还算聪明。

擒贼先擒王,韩延寿找了几十个颍川百姓敬重的郡中长老,跟他们一起讨论实行礼仪教化的方案。最后,大家共同商定嫁娶丧祭的礼仪和等级,百姓相亲相爱,当地民风民俗大为改观。

后来,韩延寿升任东郡太守,修建地方公立学校,对当地贤士以礼相待,在百姓中很有声望。而补任他的颍川太守黄霸,也是因为沿用了他的方法治理颍川,才因政绩出色重新被刘询重视,后来提拔到中央的。

韩延寿绝对是个好官,可惜他碰上了一个愤青。萧望之升任了御史大夫(前文提过,刘询想过任命萧望之做丞相,而宣帝朝的丞相都是从御史大夫上去的)补任他左冯翊官缺的就是韩延寿。

宣帝喜欢考核官员,同时对官员任命慎之又慎。韩延寿升官本来是件好事,可偏偏举报告发充斥朝野。侍谒者福(一个名福的人,官职是侍谒者)跟萧望之打小报告,说韩延寿做东郡太守时,挪用了一千万的公款。

本来萧望之有赵广汉的前车之鉴,对于这种事是不想管的。于是他去问:邴吉,你怎么看?(元芳黑人问号脸2333,皮了皮了)

丞相邴吉认为“更大赦,不须考。”然而,有些时候怕什么来什么的“墨菲定律”总是能让历史惊人的相似。

“会御史当问东郡,望之因令并问之。”——《汉书·韩延寿传》

在被萧望之调查挪用一千万公款的案子时,韩延寿干了跟赵广汉一样的蠢事,他将查到的萧望之做左冯翊时候亏空一百万的事做威胁,想让萧望之不再调查自己,结果萧望之是个愤青。结果就跟赵广汉一样咯,一封举报信把萧望之告上了朝廷。

宣帝当时真的很烦,他一天天为了吏治和外交已经够忙了。你们这些底下的官员还不省心,相互检举揭发,狗咬狗的事一大堆,能不能让我过两天安生日子了啊!于是,宣帝开始着手调查此事。

萧望之查着点什么呢?一堆小毛病。

“得其试骑士日车服侍卫奢僭逾制;又取官铜物,候月食铸刀,效尚方事;及取官钱帛私假徭使吏;及治饰车甲三百万以上。”——《资治通鉴卷二十七》

太子这时候不干了,韩延寿这样的饱学之士是他最喜欢的,赶紧跑到父皇面前给他求情。可惜,刘询当时只得出了一个结论:韩延寿太狡猾了。

韩延寿的结局也是跟赵广汉一毛一样,说他是诬告而萧望之上奏的情况属实。最后“天子恶之,延寿竟坐弃市。”

韩延寿被斩首那天,“吏民数千人送至渭城,老小扶持车毂,争奏酒炙。”连百姓送葬的桥段都这么像,感叹,又一个赵广汉。

虽然韩延寿僭越了车马服饰、私取官钱,但他治绩不错,颇得民心,而且罪不至死。奈何,运气不好,偏偏碰上了讨厌耍赖狡猾之人的汉宣帝。

而萧望之也因为反对利国利民的常平仓政策,让刘询大失所望,于是把他打发去做太子太傅(又一次的两败俱伤)。而黄霸则升任为御史大夫、候补丞相。不曾想,让萧望之去教导储君,才是真正埋下了更大的祸端。

这样一桩案子让刘奭非常不满,盖宽饶、赵广汉、韩延寿等人血淋淋的栗子摆在眼前,太子和皇帝之间就像是一个炸药桶,一触即发。

很快,导火索就来了。

还记得杨恽吗?就是那个司马迁的外孙,弘农杨氏的士族公子。他们一家子名人:姥爷是《史记》的作者,父亲是前丞相、华阴杨氏一世祖,母亲是个才比诸葛的奇女子,而杨恽自己是个文学家。

司马迁因为在《史记》里写了很多汉朝皇帝的缺点和错事,导致在成书之后他不敢发表。于是传给了自己的小女儿,也就是杨恽的母亲司马英。

司马英出生于世代书香之家,她很清楚父亲的遗愿是希望史记能全部面世,没有任何删减。

所以在司马英带着《史记》初稿和相关资料一起嫁进杨家(这真是全世界最珍贵的嫁妆了)之后,为了确保万无一失,她与丈夫杨敞商量,决定将《史记》送往老家——华山脚下的华阴县珍藏。

这就是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藏之名山”一事的真实意义。

杨恽自幼熟读史记,身为文学家,他对外公的这部旷世巨作爱不释手。

等到孝武、孝昭、霍光三任国家名义或实际上的领导人都去世以后,孝宣皇帝刘询隐忍灭霍,大权独揽。

终于,杨恽等到了一个对巫蛊之祸恨之入骨的皇帝,等到了一个能创造中兴盛世的明君。

于是,带着外祖和母亲的遗愿,杨恽将《太史公书》奉献给了汉宣帝刘询。(史记成书的时候没有名字,就叫《太史公书》,直到三国才取了名字,改称《史记》)

刘询也是自幼熟读儒家经典的人,他很清楚自己面前是怎样一部传世名作。他答应了杨恽,不溢美不隐恶,将《太史公书》完整的收藏在了皇家图书馆,这也为后来石渠阁会议的召开奠定了基础。

杨恽有才华,可惜,挫折才是人类最好的老师,因为他这一辈子太顺了,所以这个人最大的特点就是傲。他的桀骜不驯已经到了连皇帝都不放在眼里的地步。

本来一切都好好的,内朝被杨恽治理的井井有条,直到出了戴长乐的案子。

韩延寿狗带之后不久,太仆戴长乐被人匿名举报渎职枉法,正在接受廷尉(于定国)的调查。说起这货,那真是硬生生把自己给笨死了。

戴长乐会被弹劾其实一点也不冤。事情是这样的,宣帝要到太庙祭祖,彩排的时候安排戴长乐做替身。结果戴长乐回去的时候跟朋友吹嘘说:“我亲面见受诏,副帝肄,秺侯御。”(潜台词就是:老子过了把皇帝瘾!)

这话可真是太欠揍了,于是很快就被举报了。偏巧,杨恽恃才傲物,喜欢讽刺和挖苦别人。于是戴长乐以为是杨恽说了自己的坏话。

这个戴长乐其实没什么才华,他能混到太仆这样的官衔,完全因为他是宣帝的发小,俩人一起在鸿固原做游侠。重情重义的陛下念着跟他轻剑快马、年少驰骋的情意而已。

杨恽跟韩延寿关系不错,所以戴长乐就跟于定国说,杨恽他因为韩延寿被冤死而“以主上为戏,语近悖逆”(拿皇帝开玩笑+诅咒)

廷尉府对这种事当然要调查啊,就去问杨恽说没说过,杨恽当然否认。

可要知道,杨恽说话相当刻薄。不管对方是同僚、下属还是上司,得着机会,他总是使劲儿说对方的缺点,刀刀往人心口上捅,受的都是内伤。

因为少年得志,眼高于顶,杨恽得罪了不少人,结果凉凉了。[吃瓜]

出言轻蔑的话换谁谁不生气啊,更何况宣帝是九五之尊。最后,对于戴长乐、杨恽的互撕事件,宣帝各打五十大板:都撤职了事,贬为庶人。(值得一提的是,就这么一场撕逼大战,《汉书·杨恽传》还诞生了一个成语——一丘之貉)

你说咱都贬职回家的,就消停待着呗。他偏不!杨恽不仅不思悔改,还变本加厉的说话不积德,负能量满满。不仅大肆置办田宅,还对朋友和侄子的忠言逆耳置若罔闻,大加反驳。

因为他最崇拜的人是姥爷司马迁,所以他干脆仿照太史公的《报任安书》写了一篇《报孙会宗书》来回应自己每日的大宴宾客,寻欢作乐。

此信中,有对皇帝的怨恨,有对孙会宗的挖苦,还为自己狂放不羁的行为辩解。整封信写得锋芒毕露,与其外祖司马迁《报任安书》桀骜不驯的风格如出一辙。

而最离谱的是,杨恽居然还开了个讲坛,整天给人讲他外祖父的《史记》,大谈帝王隐事。事情做得这么过分,倔强如杨恽,怕是要把路走到头咯。

果然,五凤四年四月,天上出现日食,杨恽的末日来了。根据天人感应学说,是时候找一个替罪羊出来整顿吏治了。于是就有人上书将日食归咎于杨恽骄奢不悔,他再次被捕入狱。

最惨的是,廷尉搜出了《报孙会宗书》。那可是皇帝啊,他能忍你骂他一次,不代表可以忍第二次。于是,杨恽被腰斩,孙会宗免职。

其实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韦玄成和杨恽是好朋友,结果被正在气头上的刘询免了职。后来,又因为陪祀惠帝祠庙时犯错,被剥夺爵位。韦玄成生性至孝,失去爵位让他觉得对不起父兄,嚎啕大哭。(我就说这小子是分散蹦哒的嘛[摊手])

太子喜欢杨恽,喜欢盖宽饶,喜欢韦玄成,喜欢韩延寿......结果。。。都被他爹给干掉了![笑cry]

他给那么多士大夫求情,换来的却还是父亲对于他们无情的打击,刘奭愤怒了。而杨恽之死就是压倒骆驼的那最后一根稻草。

终于,父子之战爆发。

元帝柔仁好儒。见宣帝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大臣杨恽、盖宽饶等坐刺讥辞语为罪而诛,尝侍燕从容言:“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作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且俗儒不达时宜,好是古非今,使人眩于名实,不知所守,何足委任?”乃叹曰:“乱我家者,太子也!”——《汉书·元帝纪第九》

这段话实在是太出名了,所以我直接贴原文。翻译一下就是,因为之前那些士大夫的狗带,伤害到了太子刘奭的幼小心灵。有一回陪父皇吃饭的时候,就委婉的表示:“陛下使用刑罚略有点过分了,应该多多重用儒生。”

就这一句话,宣帝怒了。

如果刘询没记错的话,上一个这么说的人是盖宽饶,然后他在宫前北楼下自刎,已经凉透了。杨恽、盖宽饶的死不仅没能点醒太子,甚至还差点令他们父子反目。宣帝的心都碎了!

那是他这辈子发的最大一次火,连义渠安国惹得西羌叛乱他都没有这么失态过。

不仅仅是愤怒,还有寒心。

他和平君的儿子,他最看重的嫡长子,这个国家的太子,竟然会如此迂腐!刘询可以剁了义渠安国,可以杀了那些酸腐儒生。可是,现在那个天真的大谈仁孝治国的人是自己的亲儿子,宣帝真的崩溃了。

刘询终于说出了那句彪炳史册,贯穿他一生的执政理念——“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是的,不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也不是“修儒以饰法”,而是“霸王道杂之”!

“霸道”意味法家,以法律立政,以刑名束民。“王道”即是儒家,以仁义治民,以道德教化。最简单通俗的解释就是“胡萝卜+大棒”“打板子给甜枣”。

刘询所尊崇的汉家制度,其影响甚至可以穿越历史长河,直到今日之社会。“霸王道杂之”,难道不是跟我大天朝在强调法治社会的同时,还积极鼓励民众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发扬光大的行为大同小异吗?!

一句话,将治国之根本点透。次卿哥哥,中宗宣帝,你这样的政治天才不将汉帝国推向巅峰都说不过去啊!

可惜,这些道理,刘询明白,太子不懂。刘奭沉醉在那群崇尚周礼、不能洞察世事变化却喜好厚古薄今的俗儒为自己编织的“天下大同”的美梦里。刘奭不想要大棒,他只想捧着胡萝卜去跟人家讲礼仪道德!

宣帝的心在滴血,他是惩处了很多儒生,但那是不得已而为之。孩子,你的父亲不想让你被舆论道德左右,他希望你明辨是非。他希望你知道,身为一个国家的储君,是不可能和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匈奴讲道理的。

可惜,刘奭只知道父皇处置了他欣赏的人,只知道陛下最近杀伐过重了。刘询看着自己已经成年的儿子,无力感直达心底。

刘询瞬间变了脸色,发出了他这一生唯一做过的一次神预言:“乱我汉家者,太子也!”(可惜一语成谶,汉元帝刘奭在位期间,因为宠信宦官,导致皇权式微,朝政混乱不堪,西汉由此走向衰落。)

父子关系为何会到了这样的地步?刘询到底会不会废太子呢?刘奭又会否能明白宣帝的苦心呢?

请!看!下!集!233333